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包括擠壓脫水部件、進料斗、支撐架、箱體、輸送裝置、第一旋轉軸、第一電機、轉動盤、凸柱,第一旋轉軸上設置有空腔,擠壓脫水部件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箱體內的第二旋轉軸、固定安裝在第二旋轉軸上的第一轉動件,第二旋轉軸安裝在第一旋轉軸的下方,第一轉動件包括觸發件、推動件,箱體內固定安裝有導向筒,導向筒內插裝有擠壓件,擠壓件與推動件相抵靠,觸發件與凸柱相抵靠,箱體右側內壁上安裝有支座,支座和觸發件之間連接有第一彈性件,箱體左側內壁和導向筒之間安裝有連接板,連接板上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本實用新型可大幅度提高塑料的脫水效果,有效降低脫水裝置的操作難度。
【專利說明】
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脫水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為確實達到環境保護及垃圾減量的政策,塑料材質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是重要的環保工作。廢舊塑料在收集后,需要對其進行清洗,然后進行脫水處理,接著再進行下一步的工藝處理。
[0003]目前,一般采用脫水裝置對塑料進行脫水處理,然而,現有的脫水裝置一般直接對大量的塑料同時進行脫水處理,這樣使得脫水的效果較差,而且現有的脫水裝置操作非常復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可大幅度提高塑料的脫水效果,有效降低脫水裝置的操作難度。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包括擠壓脫水部件、進料斗、支撐架、安裝在支撐架上的箱體、用于將塑料輸送至進料斗內的輸送裝置、可轉動地安裝在進料斗的下料口處的第一旋轉軸、用于驅動第一旋轉軸旋轉工作的第一電機、安裝在第一旋轉軸上且可隨第一旋轉軸同步旋轉的轉動盤、偏心安裝在轉動盤上的凸柱,所述第一旋轉軸上設置有用于容納塑料的空腔,所述擠壓脫水部件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箱體內的第二旋轉軸、固定安裝在第二旋轉軸上的第一轉動件,所述第二旋轉軸安裝在第一旋轉軸的下方,所述第一轉動件包括觸發件、與觸發件相連接的推動件,所述箱體內固定安裝有導向筒,所述導向筒位于第二旋轉軸的右下方,所述導向筒內插裝有可相對導向筒左右移動的擠壓件,所述擠壓件與推動件相抵靠,所述觸發件與凸柱相抵靠,所述箱體右側內壁上安裝有支座,所述支座和觸發件之間連接有第一彈性件,所述箱體左側內壁和導向筒之間安裝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位于進料斗的下料口的正下方,所述連接板上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
[0007]所述連接板的左側通過第二彈性件連接在箱體的內壁上,所述連接板的右側鉸接在導向筒上,所述第二旋轉軸上連接有桿件,所述桿件的一端與第二旋轉軸相連接,所述桿件的另一端設置有滑塊,所述連接板的側邊開設有供滑塊滑動的滑槽。
[0008]所述輸送裝置包括安裝架、安裝在安裝架上的倒料框、可轉動地安裝在倒料框上的驅動框、固定安裝在倒料框上的料箱、用于帶動驅動框上下滑動的傳動組件,所述倒料框的兩側通過第一樞軸可轉動地安裝有第一移動輪,所述驅動框的兩側通過第二樞軸可轉動地安裝有第二移動輪,所述安裝架的兩側形成有供第一移動輪和第二移動輪移動的軌道。
[0009]所述傳動組件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安裝架上部的主動軸、可轉動地安裝在安裝架下部的從動軸、用于驅動主動軸旋轉工作的第二電機,所述主動軸上安裝有第一傳動輪,所述從動軸上安裝有第二傳動輪,所述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上套繞有輸送鏈,所述驅動框與輸送鏈固定連接。
[0010]所述箱體的底部連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包括豎直管段、與豎直管段相連通的彎曲管段、與彎曲管段相連通的水平管段,所述彎曲管段上設置有多個第二通孔。
[0011 ]所述空腔的數量為多個,且各所述空腔處于同一直線上。
[0012]所述第二旋轉軸上還安裝有多個第二轉動件,沿著第二旋轉軸的軸向方向等距排布,每個第二轉動件上均設置有推動件。
[0013 ]所述導向筒在連接板的右上方還安裝有限位板。
[0014]所述擠壓件上套裝有第三彈性件,所述第三彈性件的一端連接在擠壓件的右側頂部,所述第三彈性件的另一端連接在導向筒上。
[0015]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結構的設置,待擠壓脫水的廢舊塑料通過輸送裝置輸送至進料斗內,然后掉落至第一旋轉軸的空腔內,接著啟動第一電機,帶動第一旋轉軸的旋轉,旋轉的第一旋轉軸可將空腔內的廢舊塑料翻轉,然后掉落至連接板內,第一旋轉軸在旋轉的同時還將帶動轉動盤和凸柱的旋轉,在凸柱的旋轉下,將帶動觸發件的旋轉,觸發件在旋轉一定角度后,凸柱與觸發件將分離,在第一彈性件的復位作用下,觸發件和推動件將反向旋轉,使得推動件迅速撞擊擠壓件,然后帶動擠壓件快速地撞向連接板上的塑料,在箱體的左側內壁的配合作用下,廢舊塑料得到擠壓脫水處理,脫水后的水液可從第一通孔處流出,可大幅度提高塑料的脫水效果,本實用新型只需啟動第一電機即可,有效降低脫水裝置的操作難度。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塑料擠壓脫水原理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擠壓脫水部件和第二轉動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旋轉軸、轉動盤、空腔和凸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進料斗、轉動盤和凸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輸送裝置的初始狀態和進料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7為圖6的側視不意圖;
[0024]圖8為圖6中I處的放大不意圖。
[0025]其中,1、支撐架;2、進料斗;3、箱體;4、第一旋轉軸;5、轉動盤;6、凸柱;7、空腔;8、第二旋轉軸;9、第一轉動件;91、觸發件;92、推動件;10、第二轉動件;11、導向筒;12、擠壓件;13、支座;14、第一彈性件;15、連接板;16、第一通孔;17、第二彈性件;18、桿件;19、滑塊;20、滑槽;21、豎直管段;22、彎曲管段;23、水平管段;24、第二通孔;25、料箱;26、第二電機;27、安裝架;28、第一傳動輪;29、主動軸;30、輸送鏈;31、從動軸;32、第二傳動輪;33、倒料框;34、驅動框;35、軌道;36、第二樞軸;37、第二移動輪;38、第一移動輪;39、第一樞軸;40、限位板;41、第三彈性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27]如圖1-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包括擠壓脫水部件、進料斗2、支撐架1、安裝在支撐架I上的箱體3、用于將塑料輸送至進料斗2內的輸送裝置、可轉動地安裝在進料斗2的下料口處的第一旋轉軸4、用于驅動第一旋轉軸4旋轉工作的第一電機(圖中未示出)、安裝在第一旋轉軸4上且可隨第一旋轉軸4同步旋轉的轉動盤5、偏心安裝在轉動盤5上的凸柱6,所述第一旋轉軸4上設置有用于容納塑料的空腔7,所述擠壓脫水部件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箱體3內的第二旋轉軸8、固定安裝在第二旋轉軸8上的第一轉動件9,所述第二旋轉軸8安裝在第一旋轉軸4的下方,所述第一轉動件9包括觸發件91、與觸發件91相連接的推動件92,所述箱體3內固定安裝有導向筒11,所述導向筒11位于第二旋轉軸8的右下方,所述導向筒11內插裝有可相對導向筒11左右移動的擠壓件12,所述擠壓件12與推動件92相抵靠,所述觸發件91與凸柱6相抵靠,所述箱體3右側內壁上安裝有支座13,所述支座13和觸發件91之間連接有第一彈性件14,所述箱體3左側內壁和導向筒11之間安裝有連接板15,所述連接板15位于進料斗2的下料口的正下方,所述連接板15上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16。
[0028]待擠壓脫水的廢舊塑料通過輸送裝置輸送至進料斗2內,然后掉落至第一旋轉軸4的空腔7內,接著啟動第一電機,帶動第一旋轉軸4的旋轉,旋轉的第一旋轉軸4可將空腔7內的廢舊塑料翻轉,然后掉落至連接板15內,第一旋轉軸4在旋轉的同時還將帶動轉動盤5和凸柱6的旋轉,在凸柱6的旋轉下,將帶動觸發件91的旋轉,觸發件91在旋轉一定角度后,凸柱6與觸發件91將分離,在第一彈性件14的復位作用下,觸發件91和推動件92將反向旋轉,使得推動件92迅速撞擊擠壓件12,然后帶動擠壓件12快速地撞向連接板15上的塑料,在箱體3的左側內壁的配合作用下,廢舊塑料得到擠壓脫水處理,脫水后的水液可從第一通孔16處流出。
[0029]在安裝時,進料斗2和第一旋轉軸4可通過固定架(圖中未示出)進行安裝。
[0030]當第一旋轉軸4上的空腔7處于豎直向上的位置時,進料斗2內的廢舊塑料可掉落至空腔7內,當空腔7旋轉至豎直向下的位置時,空腔7內的廢舊塑料則掉落至連接板15上。
[0031]所述連接板15的左側通過第二彈性件17連接在箱體3的內壁上,所述連接板15的右側鉸接在導向筒11上,所述第二旋轉軸8上連接有桿件18,所述桿件18的一端與第二旋轉軸8相連接,所述桿件18的另一端設置有滑塊19,所述連接板15的側邊開設有供滑塊19滑動的滑槽20。
[0032]連接板15在初始時,是水平放置,當觸發件91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帶動第二旋轉軸8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也帶動桿件18的運動,進而帶動連接板15向下旋轉;當觸發件91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帶動第二旋轉軸8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也帶動桿件18的運動,進而帶動連接板15向上旋轉,在第二彈性件17的作用下,可更方便帶動連接板15向上復位。當連接板15向下旋轉時,可將之前已經擠壓脫水完畢的廢舊塑料傾斜倒出去。當連接板15向上旋轉至水平位置時,空腔7旋轉至豎直向下的位置,廢舊塑料掉落至水平的連接板15上,擠壓件12便開始對廢I日塑料進行擠壓脫水。
[0033]轉動盤5的直徑、第一轉動件9的相關尺寸、桿件18的長度、第一電機的轉速可根據實際參數進行設置,能保證實現上述功能即可。
[0034]所述輸送裝置包括安裝架27、安裝在安裝架27上的倒料框33、可轉動地安裝在倒料框33上的驅動框34、固定安裝在倒料框33上的料箱25、用于帶動驅動框34上下滑動的傳動組件,所述倒料框33的兩側通過第一樞軸39可轉動地安裝有第一移動輪38,所述驅動框34的兩側通過第二樞軸36可轉動地安裝有第二移動輪37,所述安裝架27的兩側形成有供第一移動輪38和第二移動輪37移動的軌道35。
[0035]具體地,圖6和圖7的底部為輸送裝置的初始狀態,圖6和圖7的頂部為輸送裝置的進料狀態。在初始時,第一移動輪38是位于第二移動輪37的上方,傳動組件在開始帶動驅動框34時,由于第一移動輪38沒有受限制,使得倒料框33和驅動框34同步向上運動;當第一移動輪38運動至軌道35的末端時,第一移動輪38不能再向前運動了,而此時傳動組件繼續帶動驅動框34的向上運動,由于驅動框34的上端是可轉動地與倒料框33相連接,驅動框34開始繞著第二樞軸36旋轉,進而帶動倒料框33繞著第一樞軸39旋轉,從而帶動料箱25的同步旋轉,使得料箱25內的塑料進入至進料斗2內。
[0036]所述傳動組件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安裝架27上部的主動軸29、可轉動地安裝在安裝架27下部的從動軸31、用于驅動主動軸29旋轉工作的第二電機26,所述主動軸29上安裝有第一傳動輪28,所述從動軸31上安裝有第二傳動輪32,所述第一傳動輪28和第二傳動輪32上套繞有輸送鏈30,所述驅動框34與輸送鏈30固定連接。
[0037]通過第二電機26可帶動主動軸29的旋轉,進而帶動第一傳動輪28的旋轉,進而帶動輸送鏈30的上下運動,進而帶動驅動框34的上下滑動,操作非常簡便。在實際制作時,第一傳動輪28和第二傳動輪32的數量可以均為兩個。
[0038]所述箱體3的底部連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包括豎直管段21、與豎直管段21相連通的彎曲管段22、與彎曲管段22相連通的水平管段23,所述彎曲管段22上設置有多個第二通孔24。
[0039]水液可從第一通孔16處流至豎直管段21,然后流入至彎曲管段22,接著從第二通孔24處流出;從連接板15處掉落的已脫水塑料可先掉落至豎直管段21,然后掉落至彎曲管段22,最后從水平管段23處排出。
[0040]所述空腔7的數量為多個,且各所述空腔7處于同一直線上,可方便多個廢舊塑料同時進料。
[0041]所述第二旋轉軸8上還安裝有多個第二轉動件10,沿著第二旋轉軸8的軸向方向等距排布,每個第二轉動件10上均設置有推動件92,同時也安裝有一一對應數量的導向筒11和擠壓件12。多個廢舊塑料同時進料時,需要通過多個推動件92撞擊其對應的擠壓件12,進而同時對多個廢舊塑料進行擠壓脫水。
[0042]所述導向筒11在連接板15的右上方還安裝有限位板40,可使得連接板15在旋轉至水平位置時,不能繼續向上旋轉。
[0043]所述擠壓件12上套裝有第三彈性件41,所述第三彈性件41的一端連接在擠壓件12的右側頂部,所述第三彈性件41的另一端連接在導向筒11上。第三彈性件41的設置,可方便擠壓件12的快速復位。
[0044]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擠壓脫水部件、進料斗、支撐架、安裝在支撐架上的箱體、用于將塑料輸送至進料斗內的輸送裝置、可轉動地安裝在進料斗的下料口處的第一旋轉軸、用于驅動第一旋轉軸旋轉工作的第一電機、安裝在第一旋轉軸上且可隨第一旋轉軸同步旋轉的轉動盤、偏心安裝在轉動盤上的凸柱,所述第一旋轉軸上設置有用于容納塑料的空腔,所述擠壓脫水部件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箱體內的第二旋轉軸、固定安裝在第二旋轉軸上的第一轉動件,所述第二旋轉軸安裝在第一旋轉軸的下方,所述第一轉動件包括觸發件、與觸發件相連接的推動件,所述箱體內固定安裝有導向筒,所述導向筒位于第二旋轉軸的右下方,所述導向筒內插裝有可相對導向筒左右移動的擠壓件,所述擠壓件與推動件相抵靠,所述觸發件與凸柱相抵靠,所述箱體右側內壁上安裝有支座,所述支座和觸發件之間連接有第一彈性件,所述箱體左側內壁和導向筒之間安裝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位于進料斗的下料口的正下方,所述連接板上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數量為多個,且各所述空腔處于同一直線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的擠壓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轉軸上還安裝有多個第二轉動件,沿著第二旋轉軸的軸向方向等距排布,每個第二轉動件上均設置有推動件。
【文檔編號】B29B13/06GK205631119SQ201620463920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1日
【發明人】江先慶
【申請人】江先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