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包括殼體、主體、空氣循環部、原料干燥罐以及加熱空氣供應管,所述主體外部具備加熱器,內部設置空氣循環部和原料干燥罐,進而可以縮短原料干燥時間,且減少耗電量,整體結構緊湊,從而節省制造成本。
【專利說明】
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具體地,改進原料除濕裝置的結構而減少耗電量且縮短原料干燥時間的原料除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般塑料具有吸濕性,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不同的材質含有一定的水分量。所述塑料是將顆粒狀原料投入注塑或擠壓成型機后加熱成型為所需的塑料制品。如果使用注塑或擠壓成型機成型為成品的過程中,塑料原料所含水分過多,則塑料原料容易發生水解,或者原料本身變弱而降低成型后塑料產品強度或韌性。
[0003]因此,投入成型機的塑料原料需要提前干燥,使其水分含量保持一定量以下。
[0004]如上所述,將塑料原料提前干燥工藝的傳統技術所采用的方式是,用旋轉(Rotary)除濕器等除濕裝置使空氣通過而除濕,使用加熱器加熱以后放入合成樹脂加以干燥。但,使用旋轉除濕器的干燥方式還需要其它除濕裝置,并具備使加熱的空氣循環的結構,導致裝置結構復雜、運行所需電力較大等缺陷。
[0005]與此不同的塑料原料干燥工藝就是真空干燥方式。是在真空腔體(VacuumChamber)內放入合成樹脂原料后除濕的結構。但,所述真空干燥方式是以成批工藝形態進行操作,故作業效率遠低于連續供應原料的方式,而且作業生產性也低。
[0006]圖1就是為解決所述傳統上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方式。利用水分含有率低于空氣的氮氣,并且在吸入空氣的壓縮機200的后方側具備將氮氣與空氣分離的氮氣發生器210,其后方側具備加熱器220而給裝有塑料原料的加料斗230供應高溫高壓氮氣。
[0007]然后從加料斗回收一部分氮氣重新循環,并給加料斗連續供應高溫高壓氮氣,因此不需要除濕器也可以在加料斗內使塑料原料干燥。
[0008]通過所述過程干燥的塑料原料是利用其它移送裝置240移送到成型機250。
[0009]但,所述傳統技術需要一種分離氮氣的高價氮氣發生器210和使氮氣循環的機械裝置,導致構筑裝置所需的初期投入費用增加而不實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10]技術問題
[0011]為解決所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主體外部具備加熱器,內部設置空氣循環部和原料干燥罐而縮短原料的干燥時間,且減少耗電量,整體結構緊湊,從而節省制造成本的經過改進。
[0012]技術方案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該原料除濕裝置包括:
[0014]殼體;
[0015]主體,所述主體設置于所述殼體內,且所述主體的上部、下部分別形成空氣排出孔、空氣流入孔;
[0016]空氣循環部,所述空氣循環部設置于所述主體內,且所述空氣循環部包括與所述空氣流入孔和空氣排出孔均連通而引導空氣移動的空氣循環槽;
[0017]原料干燥罐,所述原料干燥罐插入于所述空氣循環部內并設置于所述主體內,且所述原料干燥罐的一側具有排出管;以及
[0018]加熱空氣供應管,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與所述主體的空氣排出孔連通且設置于所述原料干燥罐內。
[0019]所述主體包括:通體,所述通體的上端和下端是開放;下部凸緣,所述下部凸緣與所述通體的下端結合并形成空氣流入孔;以及上部凸緣,所述上部凸緣與所述通體的上端結合并形成空氣排出孔。
[0020]所述空氣循環部的空氣循環槽以螺旋形態形成。
[0021]所述空氣循環部的空氣循環槽以鋸齒形態形成于空氣循環部的上側面和下側面。
[0022]有益效果
[0023]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其有益效果在于,主體外部具備加熱器,內部設置空氣循環部和原料干燥罐而縮短原料的干燥時間,且減少耗電量,整體結構緊湊,從而節省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顯示傳統的塑料原料除濕干燥裝置的結構圖;
[0025]圖2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原料除濕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0026]圖3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原料除濕裝置的一剖視圖;
[0027]圖4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原料除濕裝置的空氣循環部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8]圖5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原料除濕裝置的空氣循環部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9]圖中符號說明:
[0030]10:殼體;20:控制部;
[0031]40:主體;44:空氣流入孔;
[0032]46:空氣排出孔;50:空氣循環部;
[0033]60:原料干燥罐;70:加熱空氣供應管;
[0034]80:加熱器;90:原料排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實用新型。
[0036]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的組成包括:殼體10;主體40,所述主體設置于所述殼體10內,且上部、下部形成空氣排出孔46和空氣流入孔44;空氣循環部50,所述空氣循環部設置于所述主體40內,且包含與所述空氣流入孔44和空氣排出孔46連通而引導空氣移動的空氣循環槽52;以及原料干燥罐60。所述原料干燥罐插入于所述空氣循環部50內并設置在所述主體40,一側具備排出管62;加熱空氣供應管70,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與所述主體40的空氣排出孔46連通并設置于所述原料干燥罐60內。
[0037]所述殼體10的形狀可以多樣,優選地,前面一部分開放。
[0038]所述殼體10的前面設置有控制原料除濕裝置的控制部20,上部結合有蓋子30。
[0039]所述主體40組成由上端和下端開放的通體41、所述通體41下端結合的下部凸緣43、及所述通體41上端結合的上部凸緣45。
[0040]所述通體41在上端、下端上與所述上部凸緣45和下部凸緣43對應地形成結合片42 ο
[0041]所述下部凸緣43上可與側面和上部連通地形成空氣流入孔44,所述空氣流入孔44上形成空氣軟管和接頭。
[0042]所述上部凸緣45上可與一側貫通地形成空氣排出孔46。
[0043]優選地,可包住所述通體41地形成加熱器80,所述加熱器80是用陶瓷電熱圈形成。
[0044]所述空氣循環部50是沿著外側面形成螺旋形凸塊51,進而在所述螺旋形凸塊51之間形成空氣循環槽52。
[0045]所述空氣循環槽52可與上部凸緣45、下部凸緣43的空氣流入孔44和空氣排出孔46連通地具備。
[0046]所述螺旋形凸塊51緊貼通體41內周面而使沿著所述空氣循環槽52流入的空氣向螺旋方向移動。
[0047]所述原料干燥罐60的內部是中空的,上部形成結合部件61,一側面形成排出管62。
[0048]而且,所述原料干燥罐60的下端部結合于所述下部凸緣43。
[0049]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70的一側設置于上部凸緣45而與所述上部凸緣45的空氣排出孔46連通,另一側設置在原料干燥罐60內。
[0050]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70是形成連接片71而結合于上部凸緣45。
[0051]另一方面,所述下部凸緣43的底面設置有原料排出口90。
[0052]如圖3所示,所述通體41、所述空氣循環部50、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70、所述上部凸緣45、下部凸緣43和所述原料排出口 90被固定裝置100結合固定住。
[0053]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原料除濕裝置是,首先所述原料干燥罐60的結合部件61設置于供應原料的加料斗(無圖示),所述原料排出口 90設置在注塑成型機側。原料通過所述加料斗流入所述原料干燥罐60以后,熱量會通過被施加電源的所述加熱器80依次傳遞到所述通體41、空氣循環部50、原料干燥罐60側。在此過程中既定壓的空氣進入所述空氣流入孔44側以后,空氣會經過所述空氣流入孔44后沿著所述空氣循環部50的空氣循環槽52向螺旋方向移動同時被所述加熱器80的熱量升溫,接著通過所述上部凸緣45的空氣排出孔46沿著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70進入所述原料干燥罐的60內部而使原料干燥。原料的水分被加熱空氣除去的同時通過所述原料干燥罐60的排出管62排到外部。
[0054]如上所述,由所述控制部20選擇性地調節空氣的供應,進而使原料干燥罐60內部在短時間內得到原料干燥所需的高溫空氣。
[0055]所述加熱器80的熱量依次傳遞到所述通體41、空氣循環部50、原料干燥罐60側而縮短原料的干燥時間,尤其通過所述空氣循環部50同時形成空氣的熱交換,從而在短時間內使原料干燥。進一步,可減少能源的使用量。
[0056]圖4和圖5是顯示本實用新型原料除濕裝置的空氣循環部50的另一個實施例,沿著所述空氣循環部50的外側面上部、下部以鋸齒形形成凸塊51和空氣循環槽52,使通過所述空氣流入孔44流入的空氣沿著所述空氣循環槽52按鋸齒形移動而形成熱交換,并通過所述空氣排出孔46供應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70。
[0057]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以進行多種變更,而這些變更,在沒有出現預想不到的效果的前提下,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所述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原料除濕裝置包括: 殼體; 主體,所述主體設置于所述殼體內,且所述主體的上部、下部分別形成空氣排出孔、空氣流入孔; 空氣循環部,所述空氣循環部設置于所述主體內,且所述空氣循環部包括與所述空氣流入孔和空氣排出孔均連通而引導空氣移動的空氣循環槽; 原料干燥罐,所述原料干燥罐插入于所述空氣循環部內并設置于所述主體內,且所述原料干燥罐的一側具有排出管;以及 加熱空氣供應管,所述加熱空氣供應管與所述主體的空氣排出孔連通且設置于所述原料干燥罐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包括:通體,所述通體的上端和下端是開放;下部凸緣,所述下部凸緣與所述通體的下端結合并形成空氣流入孔;以及上部凸緣,所述上部凸緣與所述通體的上端結合并形成空氣排出孔。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氣循環部的空氣循環槽以螺旋形態形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經過改進的原料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氣循環部的空氣循環槽以鋸齒形態形成于空氣循環部的上側面和下側面。
【文檔編號】B29B13/06GK205522083SQ201620084608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8日
【發明人】金珉浩
【申請人】金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