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件加工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高分子多孔材料制備技術,通常采用化學發泡法、溶析成孔法或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其中的化學發泡法主要借助于偶氮二甲酰胺等發泡劑,工藝過程較難控制,重復性較差,也難以避免化學殘留;溶析成孔法主要借助于尿素等溶析劑,制備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溶析劑,耗時也較長;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主要借助二氧化碳,常用于熱塑性材料的發泡成孔。采用上述技術制備高分子多孔材料時,孔的尺寸形態和材料的密度等很難實現可控化,廢品率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0004]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其結構設計簡單、便于實際操控,用此制備的多孔材料的密度和孔的尺寸形態基本可控,制備材料的效率及成品率均較高。
[0005]為了實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包括:
[0006]成型主模具,其為一中空上部敞口模框;所述成型主模具的一側面設置有多個孔;
[0007]成孔附模具,其通過滑竿滑動連接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所述成孔附模具上設置有多個硬質針狀直棒,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
[0008]夾層型隔板,其設置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模框內;所述夾層型隔板包括多孔內層板和分離式無孔隔板,所述多孔內層板上設置有多個孔,其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所述分離式無孔隔板活動設置在所述多孔內層板與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之間;其中
[0009]所述成孔附模具外側設置有旋鈕,所述旋鈕與所述滑竿連接并通過旋鈕的旋擰將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通過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和所述多孔內層板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的模框內。
[0010]優選的是,所述滑竿有四根,其分別均勻固定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的中部和下部。
[0011]優選的是,所述旋鈕有兩個,其與設置在所述成型主模具上的中部的兩個滑竿連接。
[0012]優選的是,所述連接有旋鈕的兩個滑竿上設置有刻度。
[0013]優選的是,所述旋鈕與滑竿的連接方式為:所述旋鈕為螺帽,所述滑竿為螺桿,螺帽和螺桿相配合完成所述成孔附模具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內。
[0014]本實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結構設計簡單、便于實際操控,材料密度和孔的尺寸形態基本可控,制備效率及成品率均較高。此外,所制備材料孔隙度的高低可通過增減成孔附模具的個數,或者均勻性增減成孔附模具上針狀直棒的數量予以實現;多孔材料孔的大小、形狀等則可通過改變成孔附模具上針狀直棒的粗細、形狀等予以實現。
[0015]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0019]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0]圖1?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包括成型主模具1,其為一中空上部敞口模框;所述成型主模具的一側面設置有多個孔;
[0021]成孔附模具8,其通過滑竿滑動連接在所述成型主模具1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4 ;所述成孔附模具8上設置有多個硬質針狀直棒5,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5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4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
[0022]夾層型隔板,其設置在所述成型主模具1的模框內;所述夾層型隔板包括多孔內層板2和分離式無孔隔板3,所述多孔內層板2上設置有多個孔,其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4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所述分離式無孔隔板3活動設置在所述多孔內層板2與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4之間;其中
[0023]所述成孔附模具8外側設置有旋鈕9,所述旋鈕9與所述滑竿連接并通過旋鈕的旋擰將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5通過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4的多個孔和所述多孔內層板2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1的模框內。
[002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制備多孔材料時,先將混合均勻的高分子或其復合材料熔體(或黏流態)注入所述成型主模具,所述分離式無孔隔板可在未啟動旋鈕時阻擋熔體從孔中溢出,在啟動所述旋鈕時從夾層型隔板中間取出分離式無孔隔板,然后緩慢啟動所述旋鈕,旋鈕的旋轉帶動成孔附模具向前推進,進一步將所述多個針狀直棒通過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和所述多孔內層板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內的熔體中,待熔體固化至一定程度后啟動所述旋鈕將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剝離,待材料完全固化后,拆除模具即可得到所需多孔材料,其中,在多孔內層板和成型主模具側面設置一一對應的孔可以對多個針狀直棒起到支撐和定位的作用,能夠使制備的材料的孔更加均勻。并且采用上述多孔材料制備模具時,所制備材料孔隙度的高低可通過增減成孔附模具的個數(此時需要注意各成孔附模具上的針狀直棒需要彼此錯位設置,否則無法順利刺入成型主模具內),或者均勻性增減成孔附模具上針狀直棒的數量予以實現;多孔材料孔的大小、形狀等則可通過改變成孔附模具上針狀直棒的粗細、形狀等予以實現。
[0025]在另一種實施例中,所述滑竿有四根,其分別均勻固定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4的中部和下部,上部設置兩個滑竿6,下部設置兩個滑竿7,在這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旋鈕9有兩個,其與設置在所述成型主模具上的中部的兩個滑竿6連接,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準確的將多個硬質針狀直棒5推入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4的多個孔和所述多孔內層板2上的多個孔,并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1的模框內,所述下部的兩個滑竿7起到對所述成孔附模具8起支撐作用。
[0026]在另一種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有旋鈕的兩個滑竿6上設置有刻度,帶刻度滑竿對所述成孔附模具8起標示進程作用,可以清楚的顯示推進的距離。
[0027]在另一種實施例中,所述旋鈕9與滑竿的連接方式為:所述旋鈕為螺帽,所述滑竿為螺桿,螺帽和螺桿相配合完成所述成孔附模具8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1內。
[0028]這里說明的設備數量和處理規模是用來簡化本實用新型的說明的。對本實用新型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的應用、修改和變化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0029]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而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進行等效變化或修飾或等同替換,如在成型主模具的左側、前側、后側、底部等處增加成孔附模具,改動成孔附模具上針狀直棒的粗細、形狀及數量,將旋鈕更改形狀或改造為電動型等;而一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等,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0030]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主權項】
1.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型主模具,其為一中空上部敞口模框;所述成型主模具的一側面設置有多個孔; 成孔附模具,其通過滑竿滑動連接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所述成孔附模具上設置有多個硬質針狀直棒,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準直對應; 夾層型隔板,其設置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模框內;所述夾層型隔板包括多孔內層板和分離式無孔隔板,所述多孔內層板上設置有多個孔,其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所述分離式無孔隔板活動設置在所述多孔內層板與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之間;其中 所述成孔附模具外側設置有旋鈕,所述旋鈕與所述滑竿連接并通過旋鈕的旋擰將所述多個硬質針狀直棒通過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和所述多孔內層板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的模框內。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竿有四根,其分別均勻固定在所述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的中部和下部。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鈕有兩個,其與設置在所述成型主模具上的中部的兩個滑竿連接。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有旋鈕的兩個滑竿上設置有刻度。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鈕與滑竿的連接方式為:所述旋鈕為螺帽,所述滑竿為螺桿,螺帽和螺桿相配合完成所述成孔附模具刺入所述成型主模具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孔材料制備模具,包括:成型主模具,其一側面設置有多個孔;成孔附模具,其通過滑竿滑動連接在成型主模具的設置有多個孔的側面;成孔附模具上設置有多個硬質針狀直棒,其與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夾層型隔板,其設置在成型主模具的模框內;夾層型隔板包括多孔內層板和分離式無孔隔板,多孔內層板上設置有多個孔,其與所述成型主模具側面的多個孔一一準直對應;其中成孔附模具外側設置有旋鈕,其與滑竿連接并通過旋鈕的旋擰將多個硬質針狀直棒刺入成型主模具的模框內。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簡單、便于實際操控,用其制備的多孔材料的密度和孔的尺寸形態基本可控,制備效率及成品率均較高。
【IPC分類】B29C44/58
【公開號】CN204955261
【申請號】CN201520749488
【發明人】宋宏濤, 龐元龍, 曾凡松, 李宗軍
【申請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