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塑料焊機壓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塑料焊機壓鉗,屬于一種塑料焊機零件。
現有的塑料焊機上下壓鉗均由其前壓鉗和后壓鉗組成,它們相配合的端面均為傾斜的平面。當焊機上的焊板對其兩側的工件進行加熱時,它處于自由懸垂狀態。由于現有技術中的前后壓鉗不能將焊板定位,因此焊板對前后壓鉗上的工件很容易出現偏熔現象,從而造成偏焊,影響產品質量。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能有效控制工件受熱位置,保證焊接質量的塑料焊機壓鉗。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控制焊板與工件的距離而實現的。它包括分別由前后壓鉗組成的上下壓鉗,每組前后壓鉗的接觸端面上分別帶有各自的至少一個突筋和凹槽,前后壓鉗上的突筋和凹槽相互對應,且與對應的突筋和凹槽相互適應;同一壓鉗上的各突筋的端面高度相同且分別高于該壓鉗內表面與端面相交處的端點高度,前后壓鉗上的突筋與內表面端點高度的差相同。以上所說的高度,是指所說的點至與壓鉗的內表面垂直、通過突筋根部的點的直線的垂直距離。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焊板由前后壓鉗上的突筋定位,使它與前后壓鉗上的工件的間距相同,從而使其對各工件的熔解位置一定,進而保證對接位置,即保證工件不出現偏焊問題。根據實際需要,前后壓鉗上突筋與其內表面端點的高度差可在1-3mm的范圍內。為使各突筋有較強的受力強度,其截面形狀應為根部較寬的梯形。本實用新型各前壓鉗的端面可設計為以下形狀突筋位于其端面中部,其外側的端面為豎直方向的平面而其內側為一斜面。與此相適應的后壓鉗則由外表面處的突筋和其內側的斜面組成,斜面和突筋的表面形成與前壓鉗上的突筋對應的凹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使用狀態的側視圖
圖1為預備狀態附圖;圖2為加熱狀態附圖;圖3為對接狀態附圖;其中,1-焊板,2-上壓鉗,3-前下壓鉗,4-后下壓鉗,5、6-突筋。
本實施例對塑料焊機中的上壓鉗2和下壓鉗做了相同的改進,現以下壓鉗為例對其進行說明。下壓鉗由前下壓鉗3和后下壓鉗4組成,它們的對接端面上分別帶有突筋5、6,兩突筋均呈根部較寬的梯形且位置相錯其中,前下壓鉗的突筋5位于對接端面的中部,該突筋與前下壓鉗3的外表面之間的端面為垂直的平面;而它另一側的端面為由突筋5的根部至前下壓鉗3內表面的斜面,該斜面的傾斜方向與現由技術相同,但它與前下壓鉗3內表面(即放置工件的表面)的相交點的高度較突筋的高度小,其高度差在1-3mm之間,一般為2mm左右。而本實施例的后下壓鉗4端面上的突筋6的下底面即為后下壓鉗4的外表面,其位置與前下壓鉗3的對接端面上突筋5外側的豎直端面對應,且與其尺寸相適應。該突筋6的截面形狀也為根部較寬的梯形。由該突筋6的根部至后下壓鉗4內表面為一與現有技術一致的斜面,它與突筋6的內表面形成一能夠容納前下壓鉗上的突筋5的凹槽。
由附圖可以看出,在焊機的加熱狀態下,前后壓鉗上的突筋與焊板1接觸,其端面同其內表面的相交點均與焊板有一定的間隙,從而保證了焊板對兩工件加熱均勻,并進一步保證焊接質量。當加熱完畢進行對按時,前后壓鉗的內表面對接,其上的突筋與凹槽嚙和,并在其端面上的兩個斜面之間形成一去除焊瘤的凹槽而使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完善。
權利要求1.一種塑料焊機壓鉗,包括分別由前后壓鉗組成的上下壓鉗,其特征是每組前后壓鉗的接觸端面上分別帶有各自的至少一個突筋(5)、(6)和凹槽,前后壓鉗上的突筋(5)、(6)和凹槽相互對應,且對應的突筋和凹槽相互適應;同一壓鉗上的各突筋(5)、(6)的端面高度相同且分別高于該壓鉗內表面與端面相交處的端點高度,前后壓鉗上的突筋(5)、(6)高度與內表面端點高度的差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焊機壓鉗,其特征是所說的高度差為1-3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塑料焊機壓鉗,其特征是各突筋(5)、(6)的截面形狀為根部較寬的梯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焊機壓鉗,其特征是前后壓鉗上各帶有一個突筋(5)、(6)和一個凹槽前壓鉗上的突筋(5)位于端面中部,其兩側的端面分別為豎直方向的平面和一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塑料焊機壓鉗,其特征是后壓鉗由外表面處的突筋(6)和其內側的斜面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塑料焊機壓鉗,屬于一種塑料焊機零件。它是通過控制焊板與工件的距離而實現的。它包括分別由前后壓鉗組成的上下壓鉗,每組前后壓鉗的接收端面上分別帶有各自的至少一個突筋和凹槽,前后壓鉗上的突筋和凹槽相互對應,且與對應的突筋和凹槽相互適應;同一壓鉗上的各突筋的端面高度相同且分別高于該壓鉗內表面與端面相交處的端點高度,前后壓鉗上的突筋與內表面端點高度的差相同。本實用新型能夠保證對接位置,使工件不出現偏焊問題。
文檔編號B29C65/02GK2280003SQ9720589
公開日1998年4月29日 申請日期1997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1997年1月24日
發明者王連起 申請人:王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