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的二次頂出結構。
背景技術:
模具注塑生產具有較多加強骨位的產品時,在注塑完成之后,一般在頂針的頂部設有與骨位結構匹配的槽位,在多個頂針同時頂產品時,頂出塊上的槽位一般會將產品的骨位包住,導致產品難以取下,如此就需要設置二次頂出結構,才能將產品取下。但現有的二次頂出結構需要增加頂針板和二次頂的相關機構配件,導致模具結構變得復雜,且成本高,加工量大,結構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具的二次頂出結構,其可簡化模具的二次頂出結構,減少加工裝配工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模具的二次頂出結構,包括動模座、頂針板以及用于頂出產品的頂針組件,頂針組件安裝在頂針板上,所述動模座內形成有活動腔,所述頂針板安裝于所述活動腔內并可向著靠近或者遠離所述活動腔底壁的方向運動;頂針板設有安裝槽;頂針組件包括第一頂針以及第二頂針;第一頂針的底端活動的穿接于安裝槽內并形成穿接端;穿接端上設有第一限位部;安裝槽內設有彈性部件以及第二限位部;彈性部件夾持于安裝槽的底壁與穿接端之間,并用于提供一使所述穿接端向著遠離安裝槽方向運動的彈性應力;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在所述穿接端向著遠離安裝槽方向運動時與第一限位部抵接配合;所述第二頂針固接于頂針板上。
優選的,所述穿接端外部套裝有一安裝座,該安裝座的外壁設有向外延伸的第一臺階面;安裝槽的內壁徑向內縮形成有一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用于在所述穿接端向著遠離安裝槽方向運動時與第二臺階面抵接;所述第一臺階面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臺階面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
優選的,所述安裝槽包括第一槽段以及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位于第二槽段的頂端并與第二槽段連通,且第一槽段的口徑大于第二槽段的口徑;所述穿接端活動的穿設于所述第一槽段內;所述第二槽段的頂端形成限位面,該限位面用于與所述穿接端底端面抵接配合。
優選的,所述第一頂針的頂端設有頂出塊,所述頂出塊上設有用于與產品骨位結構配合的槽位。
優選的,所述彈性部件為彈簧。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在注塑完成之后,可使頂針板向著遠離活動腔底壁的方向(即產品頂出方向)運動,此時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均會隨著頂針板一起運動并頂出產品,完成第一次頂出作業。在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運動至于產品抵接時,由于第一頂針抵住產品,而第一頂針的穿接端與頂針板通過彈性部件連接,繼續使頂針板運動時彈性部件會被壓縮,因而此時第一頂針不會動,而第二頂針會繼續將產品頂出至與第一頂針脫離,繼而完成第二頂出作業,無需在模具內加裝其他的配件,操作快捷方便,且結構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頂出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動模座;11、活動腔;20、頂針板;21、安裝槽;22、彈性部件;30、第一頂針;31、安裝座;311、第一臺階面;32、頂出塊;321、槽位;40、第二頂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的一種模具的二次頂出結構,包括動模座、頂針板20以及頂針組件,頂針組件安裝在頂針板20上。在動模座10內形成有活動腔11,將上述頂針板20安裝于活動腔11內,且頂針板20可向著靠近或者遠離所述活動腔11底壁的方向運動,在頂針板20上設有安裝槽21。
具體頂針組件包括第一頂針30以及第二頂針40,第一頂針30的底端形成穿接端,該穿接端活動的穿接于安裝槽21內,第二頂針40固接于頂針板20上。在穿接端上設有第一限位部。此外,在安裝槽21內設有彈性部件22以及第二限位部,使彈性部件22夾持在安裝槽21的底壁與穿接端之間,且該彈性部件22可并用于提供一使穿接端向著遠離安裝槽21方向運動的彈性應力。另外,第二限位部在穿接端向著遠離安裝槽21方向運動時與第一限位部抵接配合。
在上述結構基礎上,使用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頂出結構應用于模具工作時,在產品注塑成型之后開模,通過模具上的驅動機構驅動頂針板20向著遠離活動腔11底壁的方向(即產品頂出方向)。此時固定在頂針板20上的第一頂針30和第二頂針40可均會隨著頂針板20向著產品的方向運動,在第一頂針30的頂端和第二頂針40的頂端均運動至于產品抵接時(具體第一頂針30用于頂住產品的骨位,而第二頂針40用于頂住產品的邊緣位置),此時完成產品的第一次頂出作業。由于第一頂針30的頂端抵住產品,而第一頂針30的穿接端與頂針板20通過彈性部件22連接,繼續使頂針板20運動時,彈性部件22會被壓縮產生一彈性應力,在該彈性應力的作用下,穿接端會向著遠離安裝槽21底壁的方向運動,此時穿接端的第一限位部會抵接至安裝槽21的第二限位部,因而此時第一頂針30不會動,而頂針板20會繼續行駛一定的距離(即彈性部件22的壓縮量),故第二頂針40會繼續隨著頂針板20運動,將產品頂出至與第一頂針30脫離,繼而完成第二頂出作業,無需在模具內加裝其他的配件,操作快捷方便,且結構簡單。
優選的,參見圖2,在本實施例中,可在穿接端外部套裝有一安裝座31,具體該安裝座31的外壁設有向外延伸的第一臺階面311,該第一臺階面311可由安裝座31的外壁徑向內縮形成。對應的,安裝槽21的內壁也可徑向內縮形成一第二臺階面,如此,在穿接端向著遠離安裝座31底壁運動時,第一臺階面311可與第二臺階面抵接,限制穿接端的運動。
在此結構基礎上,第一臺階面311可形成上述的第一限位部,而第二臺階面可形成上述的第二限位部。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在頂針穿接端套裝加工有第一臺階面311的安裝座31,避免了在頂針上進行加工,加工起來更為便捷。此外,第一限位部也可由凸設于穿接端外部的凸塊形成,對應的第二限位部也可以是由設于安裝槽21內壁的凹槽形成,通過凸塊與凹槽的配合也能實現上述限位效果。
優選的,安裝槽21可包括第一槽段以及第二槽段,使第一槽段位于第二槽段的頂端,且第一槽段與第二槽段連通,上述穿接端可活動的穿設于第一槽段內。另外,使第一槽段的口徑大于第二槽段的口徑,如此第二槽段的頂端可形成一限位面,限位面用于與所述穿接端端面抵接配合。在上述結構基礎上,可將穿接端的活動范圍限定在第一槽段內,從而對彈性部件22壓縮量的限制,便于控制頂針板20的二次頂出距離。
優選的,參見圖3,具體可在第一頂針30的頂端設有頂出塊32,在頂出塊32上設有槽位321,便于第一頂針30在頂出產品時與產品骨位結構配合,使第一頂出結構穩定。
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彈性部件22可選用彈簧,便于安裝,且壓縮以及復位過程穩定,有利于產品的二次頂出作業。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