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自動卸料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具自動卸料結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其解決了模具內產品成型后難以取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內設有上型腔,下模內設有下型腔,上模包括上模一和上模二,上模一下端面設有凹槽,凹槽一側設有通孔,推桿通過彈簧貫穿通孔,上模二設在凹槽內,且上模二與推桿一端連接,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分別設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下模上端面兩側設有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且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遠離下模一端相互之間的距離大于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與下模連接的一端相互之間距離。本實用新型通過彈簧使成型后的零件方便從上模上分離,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狀不規則卡在上型腔內。
【專利說明】 模具自動卸料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模具自動卸料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模具是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業之母”的稱號。
[0003]但傳統的模具由于型腔一般與實際產品形狀一致,因此通常為固定的形狀,而且型腔內一般形狀較為復雜,當產品成型后,還需要設置專門的機構對型腔進行定位,之后將置于型腔內的產品取出,因此增加了工序的復雜度。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方便取出型腔內產品的模具自動卸料結構。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模具自動卸料結構,包括上模和與上模配合的下模,所述的上模內設有上型腔,所述的下模內設有下型腔,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模一和上模二,所述的上模一下端面設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一側設有通孔,推桿通過彈簧貫穿通孔,所述的上模二設在所述的凹槽內,且上模二與推桿一端連接,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分別設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所述的下模上端面兩側設有與所述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配合的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所述的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分別與下模上端面垂直設置和傾斜設置,且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遠離下模一端相互之間的距離大于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與下模連接的一端相互之間距離,且當所述的下模通過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分別插入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時,所述的上模二靠近定位孔一并使推桿壓縮所述的彈簧,且當所述的上模與下模相互抵靠時,所述的上模二和凹槽合圍形成所述的上型腔。
[0006]工作時,下模通過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分別插入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使上模二靠近定位孔一并使推桿壓縮彈簧,當上模與下模相互抵靠時,上模二和凹槽合圍形成上型腔,因此此時即可在上型腔和下型腔內成型零件,之后將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分別從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拉出,通過彈簧使上模二逐漸遠離定位孔一,此時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從上模二上分離,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狀不規則卡在上型腔后難以取出的問題。
[0007]在上述的模具自動卸料結構中,所述的上模一凹槽內設有滑軌,所述的上模二上設有滑塊,且所述的滑塊設在滑軌內并能使所述的上模二沿著滑軌方向滑動。
[0008]設置滑軌和滑塊起到了導向的作用。
[0009]在上述的模具自動卸料結構中,所述的上模和下模上還分別設有導柱和與所述導柱配合的導套。
[0010]設置導柱和導套起到定位的作用。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12]工作時,下模通過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分別插入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使上模二靠近定位孔一并使推桿壓縮彈簧,當上模與下模相互抵靠時,上模二和凹槽合圍形成上型腔,因此此時即可在上型腔和下型腔內成型零件,之后將定位桿一和定位桿二分別從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拉出,通過彈簧使上模二逐漸遠離定位孔一,此時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從上模二上分離,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狀不規則卡在上型腔后難以取出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生產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自實用新型脫料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的編碼分別為:
[0016]1、上模;11、上型腔;2、上模一 ;21、凹槽;22、通孔;23、推桿;24、彈簧;25、定位孔一 3、上模二 ;31、定位孔二 ;4、下模;41、下型腔;42、定位桿一 ;43、定位桿二。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18]如圖1和圖2所示,本模具自動卸料結構,包括上模I和與上模I配合的下模4,上模I內設有上型腔11,下模4內設有下型腔41,上模I包括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上模一2下端面設有凹槽21,凹槽21 —側設有通孔22,推桿23通過彈簧24貫穿通孔22,上模二3設在凹槽21內,且上模二 3與推桿23 —端連接,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上分別設有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 31,下模4上端面兩側設有與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 31配合的定位桿一42和定位桿二 43,定位桿一 42和定位桿二 43分別與下模4上端面垂直設置和傾斜設置,且定位桿一 42和定位桿二 43遠離下模4 一端相互之間的距離大于定位桿一 42和定位桿二43與下模4連接的一端相互之間距離,且當下模4通過定位桿一 42和定位桿二 43分別插入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 31中時,上模二 3靠近定位孔一 25并使推桿23壓縮彈簧24,且當上模I與下模4相互抵靠時,上模二 3和凹槽21合圍形成上型腔11。
[0019]進一步的,上模一 2的凹槽21內設有滑軌,上模二 3上設有滑塊,且滑塊設在滑軌內并能使上模二 3沿著滑軌方向滑動。上模I和下模4上還分別設有導柱和與導柱配合的導套。
[0020]工作時,下模4通過定位桿一 42和定位桿二 43分別插入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31中,使上模二 3靠近定位孔一 25并使推桿23壓縮彈簧24,當上模I與下模4相互抵靠時,上模二 3和凹槽21合圍形成上型腔11,因此此時即可在上型腔11和下型腔41內成型零件,之后將定位桿一 42和定位桿二 43分別從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 31中拉出,通過彈簧24使上模二 3逐漸遠離定位孔一 25,此時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從上模二 3上分離,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狀不規則卡在上型腔11后難以取出的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具自動卸料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I)和與上模(I)配合的下模(4),所述的上模(I)內設有上型腔(11),所述的下模(4)內設有下型腔(41),所述的上模(I)包括上模一(2)和上模二(3),所述的上模一(2)下端面設有凹槽(21),所述的凹槽(21) —側設有通孔(22),推桿(23)通過彈簧(24)貫穿通孔(22),所述的上模二(3)設在所述的凹槽(21)內,且上模二(3)與推桿(23) —端連接,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上分別設有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所述的下模(4)上端面兩側設有與所述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配合的定位桿一(42)和定位桿二(43),所述的定位桿一(42)和定位桿二(43)分別與下模(4)上端面垂直設置和傾斜設置,且定位桿一(42)和定位桿二(43)遠離下模(4) 一端相互之間的距離大于定位桿一(42)和定位桿二(43)與下模(4)連接的一端相互之間距離,且當所述的下模(4)通過定位桿一(42)和定位桿二(43)分別插入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31)中時,所述的上模二(3)靠近定位孔一(25)并使推桿(23)壓縮所述的彈簧(24),且當所述的上模(I)與下模(4)相互抵靠時,所述的上模二(3)和凹槽(21)合圍形成所述的上型腔(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自動卸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一(2)的凹槽(21)內設有滑軌,所述的上模二(3)上設有滑塊,且所述的滑塊設在滑軌內并能使所述的上模二(3)沿著滑軌方向滑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自動卸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I)和下模(4)上還分別設有導柱和與所述導柱配合的導套。
【文檔編號】B29C47/12GK204220795SQ201420691872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6日
【發明者】潘靈靈 申請人:潘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