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進料圓盤的前面固定有至少兩組前模,各后模分別安裝于一旋轉機構,旋轉機構驅動后模間隔性旋轉設定的角度而使后模輪流與各前模合模配合,在后模與第一個前模合模時后模仁與第一個前模的前模仁之間形成第一個產品的注塑型腔,開模后第一個產品保持于后模仁,在后模旋轉到第二個位置并與第二個前模合模時,保持有第一產品的后模仁與第二個前模的前模仁之間形成第二個產品的注塑型腔,在第二個產品的注塑過程中第二個產品與第一個產品相互連結或形成組裝配合。本實用新型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省時省力,組裝精度高,生產效率高。
【專利說明】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注塑產品是通過不同模具分開注塑成型,再將這些注塑產品運輸到組裝生產線,在組裝生產線上,通過工人手工組裝,將兩個以上的注塑產品組裝在一起,需要配置組裝生產線和組裝工人,費時費力,其生產工藝步驟較多,生產流程和周期較長,生產效率較低,組裝精度較低,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它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省時省力,組裝精度高,生產效率高。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包括進料圓盤,進料圓盤的背面設置有至少兩個進料口,用于連接注塑機的出料模口,進料圓盤的前面固定有至少兩組前模,各前模分別設置有前模仁,各前模仁的合模面分別開設有形狀各不相同的第一注塑型腔,進料圓盤的前方設置至少一組后模,各后模分別安裝于一旋轉機構,后模設置有后模仁,后模仁開設有第二注塑型腔,第二注塑型腔的深度大于第一注塑型腔的深度,旋轉機構驅動后模間隔性旋轉設定的角度而使后模輪流與各前模合模配合,在后模與第一個前模合模時后模仁與第一個前模的前模仁之間形成第一個產品的注塑型腔,開模后第一個產品保持于后模仁,在后模旋轉到第二個位置并與第二個前模合模時,保持有第一產品的后模仁與第二個前模的前模仁之間形成第二個產品的注塑型腔,在第二個產品的注塑過程中第二個產品與第一個產品相互連結或形成組裝配合。
[0006]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后模的四周分別固定有導向柱,各前模的四周分別開設有導向孔,在后模與前模合模時,各導向柱分別活動插設于對應的前模的對應導向孔內,在開模后各導向柱分別從對應的導向孔中脫出。
[0007]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導向孔內固定有導向套,各導向柱分別活動插設于對應的導向套中。
[0008]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進料圓盤的前面固定有兩組前模,兩組前模的第一注塑型腔各不相同,兩組前模對稱設置或鏡像設置,旋轉機構安裝有兩組后模,兩組后模對稱設置,兩組后模具有相同結構和形狀的后模仁,每一組后模分別輪流與兩個前模合模配合,在合模時兩組后模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與對應的前模合模配合。
[0009]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進料圓盤的前面固定有四組前模,四組前模的第一注塑型腔各不相同,四組前模對稱分布在一圓環區域中,旋轉機構安裝有四組后模,四組后模具有相同結構和形狀的后模仁,每一組后模分別輪流與四個前模合模配合,在合模時四組后模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與對應的前模合模配合。
[0010]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省時省力,組裝精度高,生產效率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14]圖3是圖1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15]圖中:
[0016]1、進料圓盤2、前模3、前模仁4、第一注塑型腔5、后模6、后模仁7、第二注塑型腔8、導向柱9、導向套。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8]實施例,見圖1至圖3所示,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包括進料圓盤1,進料圓盤I的背面設置有至少兩個進料口,用于連接注塑機的出料模口,進料圓盤I的前面固定有至少兩組前模2,各前模2分別設置有前模仁3,各前模仁3的合模面分別開設有形狀各不相同的第一注塑型腔4,相對于合模面,第一注塑型腔4可以有三種形式,第一,第一注塑型腔4低于合模面而內凹在前模仁3,第二,第一注塑型腔4高于合模面而凸出在前模仁3的合模面,第三,第一注塑型腔4為一平面,前模仁3的整個合模面為一平面。
[0019]進料圓盤I的前方設置至少一組后模5,各后模5分別安裝于一旋轉機構,后模5設置有后模仁6,后模仁6開設有第二注塑型腔7,第二注塑型腔7的深度大于第一注塑型腔4的深度,旋轉機構驅動后模5間隔性旋轉設定的角度而使后模5輪流與各前模2合模配合,在后模5與第一個前模2合模時后模仁6與第一個前模2的前模仁3之間形成第一個產品的注塑型腔,開模后第一個產品保持于后模仁6,在后模5旋轉到第二個位置并與第二個前模2合模時,保持有第一產品的后模仁6與第二個前模2的前模仁3之間形成第二個產品的注塑型腔,在第二個產品的注塑過程中第二個產品與第一個產品相互連結或形成組裝配合。
[0020]其中,包括前模2和后模5在內的模具結構、進料圓盤I以及旋轉機構為現有技術,這里不再贅述。
[0021]后模5的四周分別固定有導向柱8,各前模2的四周分別開設有導向孔,在后模5與前模2合模時,各導向柱8分別活動插設于對應的前模2的對應導向孔內,在開模后各導向柱8分別從對應的導向孔中脫出。導向孔內固定有導向套9,各導向柱8分別活動插設于對應的導向套9中。
[0022]于優選實施方式中,進料圓盤I的前面固定有兩組前模2,兩組前模2的第一注塑型腔4各不相同,兩組前模2對稱設置或鏡像設置,旋轉機構安裝有兩組后模5,兩組后模5對稱設置,兩組后模5具有相同結構和形狀的后模仁6,每一組后模5分別輪流與兩個前模2合模配合,在合模時兩組后模5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與對應的前模2合模配合。在完成一個循環生產后,可以將兩個產品組裝成一體。
[0023]于另一優選實施方式中,進料圓盤I的前面固定有四組前模2,四組前模2的第一注塑型腔4各不相同,四組前模2對稱分布在一圓環區域中,旋轉機構安裝有四組后模5,四組后模5具有相同結構和形狀的后模仁6,每一組后模5分別輪流與四個前模2合模配合,在合模時四組后模5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與對應的前模2合模配合。在完成一個循環生產后,可以將四個產品組裝成一體。
[0024]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包括進料圓盤(I),進料圓盤(I)的背面設置有至少兩個進料口,用于連接注塑機的出料模口,其特征在于:進料圓盤(I)的前面固定有至少兩組前模(2),各前模(2)分別設置有前模仁(3),各前模仁(3)的合模面分別開設有形狀各不相同的第一注塑型腔(4),進料圓盤(I)的前方設置至少一組后模(5),各后模(5)分別安裝于一旋轉機構,后模(5)設置有后模仁(6),后模仁(6)開設有第二注塑型腔(7),第二注塑型腔(7)的深度大于第一注塑型腔(4)的深度,旋轉機構驅動后模(5)間隔性旋轉設定的角度而使后模(5)輪流與各前模(2)合模配合,在后模(5)與第一個前模(2)合模時后模仁(6)與第一個前模(2)的前模仁(3)之間形成第一個產品的注塑型腔,開模后第一個產品保持于后模仁出),在后模(5)旋轉到第二個位置并與第二個前模(2)合模時,保持有第一產品的后模仁出)與第二個前模(2)的前模仁(3)之間形成第二個產品的注塑型腔,在第二個產品的注塑過程中第二個產品與第一個產品相互連結或形成組裝配入口 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5)的四周分別固定有導向柱(8),各前模(2)的四周分別開設有導向孔,在后模(5)與前模(2)合模時,各導向柱(8)分別活動插設于對應的前模(2)的對應導向孔內,在開模后各導向柱(8)分別從對應的導向孔中脫出。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孔內固定有導向套(9),各導向柱(8)分別活動插設于對應的導向套(9)中。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圓盤(I)的前面固定有兩組前模(2),兩組前模(2)的第一注塑型腔(4)各不相同,兩組前模(2)對稱設置或鏡像設置,旋轉機構安裝有兩組后模(5),兩組后模(5)對稱設置,兩組后模(5)具有相同結構和形狀的后模仁¢),每一組后模(5)分別輪流與兩個前模(2)合模配合,在合模時兩組后模(5)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與對應的前模(2)合模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自動組裝產品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圓盤(I)的前面固定有四組前模(2),四組前模(2)的第一注塑型腔(4)各不相同,四組前模(2)對稱分布在一圓環區域中,旋轉機構安裝有四組后模(5),四組后模(5)具有相同結構和形狀的后模仁(6),每一組后模(5)分別輪流與四個前模(2)合模配合,在合模時四組后模(5)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與對應的前模(2)合模配合。
【文檔編號】B29C45/12GK204149427SQ201420519219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0日
【發明者】南基學 申請人:東莞燁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