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包括模具主體及設置于其內部的斜頂機構,斜頂機構還包括斜頂彈簧座、彈簧、彈簧導向針、斜頂座、斜頂座導柱、斜頂及斜頂座復位針,斜頂彈簧座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主體上,斜頂彈簧座設置有安裝孔,彈簧設置在斜頂彈簧座的安裝孔內,斜頂座分為第一及第二斜頂座,第一斜頂座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上,其中一側與斜頂彈簧座相接觸,另一側與第二斜頂座相接觸;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為: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不影響注塑模具強度且便于安裝的斜頂機構,通過設計獨立的斜頂機構,使其模板上挖的槽變小,從而增加模板強度,避免注塑過程中使內模變形,降低模具損壞風險,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
【專利說明】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注塑模具領域,特指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其結構相應地越來越復雜,在塑膠產品上,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內倒扣結構,這種內倒扣的出模一般都采用斜頂出模,因此,對模具斜頂機構的要求便越來越高,現今生產上使用模具其斜頂機構都直接設置在頂針板上,通過頂針對頂針板的推定,使斜頂機構實現產品的內倒扣出模操作,斜頂在使用頂針板的時候,板的強度會大大降低,由于產品膠位面積大,且頂針板的位置在產品正上方,注塑時壓力大容易使內模變形,影響模具的生產工作和產品的質量,并且這些模具結構復雜,不便于裝配,成本高。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不影響注塑模具強度,便于安裝的斜頂機構。
[0004]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包括模具主體及設置于其內部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頂機構進一步包括斜頂彈簧座、彈簧、彈簧導向針、斜頂座、斜頂座導柱、斜頂及斜頂座復位針,
所述斜頂彈簧座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主體上,所述斜頂彈簧座設置有安裝孔,用于安裝彈費;
所述彈簧設置在斜頂彈簧座的安裝孔內,其中一端抵于斜頂彈簧座,另一端抵于斜頂座,所述彈簧導向針設置于彈簧內,固定彈簧的位置及傾斜角度;
所述斜頂座具體可分為第一斜頂座及第二斜頂座,所述第一斜頂座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上,其中一側與斜頂彈簧座相接觸,另一側可與第二斜頂座相接觸;所述第一斜頂座及第二斜頂座均設置有同軸定位孔,所述斜頂座導柱呈一定角度地固定設置在所述定位孔內,使第二斜頂座可沿斜頂座導柱中心軸線進行移動;
所述斜頂呈一定角度嵌入式地固定安裝在第二斜頂座上,用于實現產品的斜頂頂出動作;
所述斜頂座復位針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上,其中一端設置于模具內,另一端抵于第二斜頂座上,主要用于第二斜頂座合模時的復位動作。
[0005]其中,所述模具主體內依次設置有分流板、前面板及后面板,所述板內設置有前內模,所述后面板內設置有后內模,所述前內模及后內模共同形成型腔。
[0006]其中,所述分流板設置有安裝槽,所述斜頂彈簧座及第一斜頂座均設置于分流板內。
[0007]其中,所述前面板設置有容納腔,所述第一斜頂座固定于前面板上。
[0008]其中,所述前內模設置有斜頂裝配孔,所述斜頂穿設于斜頂裝配孔外露于型腔內。
[0009]然而,所述斜頂座復位針固定設置在后內模上。
[0010]其次,所述第一斜頂座設置有通孔,所述彈簧穿于通孔抵于第二斜頂座上。
[0011]另外,所述斜頂座導柱至少為一個。
[0012]再則,所述斜頂座復位針與斜頂的水平距離需多2mm,避免行程中發生撞擊。
[001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為: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不影響注塑模具強度且便于安裝的斜頂機構,通過設計獨立的斜頂機構,使其模板上挖的槽變小,從而增加模板強度,避免注塑過程中使內模變形,降低模具損壞風險,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斜頂機構與前后內模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發明開模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發明合模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發明斜頂機構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標注說明:
1-模具主體;2_斜頂機構;3_斜頂彈簧座;4_彈簧;5_彈簧導向針;6_斜頂座;7_斜頂座導柱;8-斜頂;9_斜頂座復位針;10-第一斜頂座;11-第二斜頂座;12-分流板;13_前面板;14-后面板;15-前內模;16-后內模;17-容納腔;18_通孔;19-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包括模具主體I及設置于其內部的斜頂機構2,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頂機構2進一步包括斜頂彈簧座3、彈簧4、彈簧導向針5、斜頂座、斜頂座導柱7、斜頂及斜頂座復位針9,
所述斜頂彈簧座3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主體I上,所述斜頂彈簧座3設置有安裝孔19,用于安裝彈簧4;
所述彈簧4設置在斜頂彈簧座3的安裝孔19內,其中一端抵于斜頂彈簧座3,另一端抵于斜頂座6,所述彈簧導向針5設置于彈簧4內,固定彈簧4的位置及傾斜角度;
所述斜頂座6具體可分為第一斜頂座10及第二斜頂座11,所述第一斜頂座10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I上,其中一側與斜頂彈簧座3相接觸,另一側可與第二斜頂座11相接觸;所述第一斜頂座10及第二斜頂座11均設置有同軸定位孔,所述斜頂座導柱7呈一定角度地固定設置在所述定位孔內,使第二斜頂座可沿斜頂座導柱7中心軸線進行移動;
所述斜頂8呈一定角度嵌入式地固定安裝在第二斜頂座11上,用于實現產品的斜頂8頂出動作;
所述斜頂座復位針9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I上,其中一端設置于模具內,另一端抵于第二斜頂座11上,主要用于第二斜頂座11合模時的復位動作。
[0020]其中,所述模具主體I內依次設置有分流板12、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所述前面板13內設置有前內模15,所述后面板14內設置有后內模16,所述前內模15及后內模16共同形成型腔。
[0021]其中,所述分流板12設置有安裝槽,所述斜頂彈簧座3及第一斜頂座10均設置于分流板12內。
[0022]其中,所述前面板13設置有容納腔17,所述第一斜頂座10固定于前面板13上。
[0023]其中,所述前內模15設置有斜頂8裝配孔,所述斜頂8穿設于斜頂裝配孔外露于型腔內。
[0024]然而,所述斜頂座復位針9固定設置在后內模16上。
[0025]其次,所述第一斜頂座10設置有通孔18,所述彈簧穿于通孔18抵于第二斜頂座11上。
[0026]另外,所述斜頂座導柱7至少為一個。
[0027]再則,所述斜頂座復位針9與斜頂8的水平距離需多2mm,避免行程中發生撞擊。
[0028]本發明在裝配過程中,首先把斜頂彈簧座3安裝于模具主體I的分流板12的安裝槽上,在把彈簧導向針5呈一定傾斜角度地安裝在斜頂彈簧座3的安裝孔內,其傾斜角度可根據實際生產需要進行適當調節,然后把彈簧4套設在彈簧導向針5上,使彈簧導向針5固定彈簧4位置及傾斜角度。
[0029]然后將第一斜頂座10及第二斜頂座11相貼合,使其同軸設置的定位孔對齊,接著將斜頂座導柱7插入到定位孔內,使第一斜頂座10及第二斜頂座11通過斜頂座導柱7活動連接,并且第二斜頂座11可沿著斜頂座導柱7軸線的傾斜角度進行垂直方向移動,再將斜頂座6安裝在模具主體I上,模具主體I上設置有前面板13,且前面板13設置有容納腔17,將斜頂座6設置于容納腔17內,使第一斜頂座10卡接在前面板13容納腔17上,通過螺絲將第一斜頂座10鎖緊固定在前面板13上,前面板13內設置有前內模15,所述前內模15設置有斜頂裝配孔,所述斜頂8穿設于前內模15的斜頂裝配孔,并延伸至第二斜頂座11且嵌入到第二斜頂座11內,通過螺絲將斜頂8固定在第二斜頂座11上。
[0030]最后,將斜頂座復位針9固定安裝在后內模16上,并將后內模16安裝在后面板14上,再把安裝好組件后的分流板12、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依次組裝,配備上模具上面板、下面板等通用組件,便完成了整個模具的裝配。
[0031]在模具主體I處于開模狀態時,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對向移動,各組件隨著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的移動進行脫模操作,開模時,由于斜頂座復位針9隨著后面板14向下移動,移動過程中,導致斜頂座復位針9解除了對第二斜頂座11頂緊狀態,同時,處于被壓緊狀態的彈簧4對第二斜頂座11進行彈力推頂,第二斜頂座11由于受到彈簧4的彈力作用,便沿著斜頂座導柱7中心軸線向下移動,通過前內模15限制第二斜頂座11的行程,在第二斜頂座11移動到前內模15處時,受到前內模15的剛性限位,從而停止第二斜頂座11因彈簧4彈力的移動,嵌入并固定在第二斜頂座11上的斜頂8也隨之向下移動,從而使斜頂8脫離產品的內倒扣實現產品的脫模。
[0032]在模具主體I處于合模狀態時,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相向移動,各組件隨著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的移動進行復位,合模時,由于后面板14向上移動,使設置于其內的后內模16也一并隨著向上移動,從而令斜頂座復位針9也隨著后面板14向上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斜頂座復位針9因向上移動而抵于第二斜頂座11上,且隨著移動過程中,斜頂座復位針9將第二斜頂座11向上推頂,使第二斜頂座11沿著斜頂座導柱7中心軸線做向上偏移,同時,由于第二斜頂座11的向上移動,使設置于其上的斜頂8也一并上移,在斜頂座復位針9的推頂下,第二斜頂座11向上移動至與第一斜頂座10想貼合,受到第一斜頂座10限位而停止繼續移動,在此過程中,彈簧4再次受到第二斜頂座11的移動過程中對其造成的壓力發生彈性壓縮,到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閉合后,便完成一次合模動作。
[0033]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本行業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方案的啟迪下,可以做出一些變形與修改,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的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包括模具主體及設置于其內部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頂機構進一步包括斜頂彈簧座、彈簧、彈簧導向針、斜頂座、斜頂座導柱、斜頂及斜頂座復位針, 所述斜頂彈簧座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主體上,所述斜頂彈簧座設置有安裝孔,用于安裝彈費; 所述彈簧設置在斜頂彈簧座的安裝孔內,其中一端抵于斜頂彈簧座,另一端抵于斜頂座,所述彈簧導向針設置于彈簧內,固定彈簧的位置及傾斜角度; 所述斜頂座具體可分為第一斜頂座及第二斜頂座,所述第一斜頂座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上,其中一側與斜頂彈簧座相接觸,另一側可與第二斜頂座相接觸;所述第一斜頂座及第二斜頂座均設置有同軸定位孔,所述斜頂座導柱呈一定角度地固定設置在所述定位孔內,使第二斜頂座可沿斜頂座導柱中心軸線進行移動; 所述斜頂呈一定角度嵌入式地固定安裝在第二斜頂座上,用于實現產品的斜頂頂出動作; 所述斜頂座復位針固定安裝在模具主體上,其中一端設置于模具內,另一端抵于第二斜頂座上,主要用于第二斜頂座合模時的復位動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體內依次設置有分流板、前面板及后面板,所述板內設置有前內模,所述后面板內設置有后內模,所述前內模及后內模共同形成型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設置有安裝槽,所述斜頂彈簧座及第一斜頂座均設置于分流板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設置有容納腔,所述第一斜頂座固定于前面板上。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內模設置有斜頂裝配孔,所述斜頂穿設于斜頂裝配孔外露于型腔內。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頂座復位針固定設置在后內模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頂座設置有通孔,所述彈簧穿于通孔抵于第二斜頂座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頂座導柱至少為一個。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頂座復位針與斜頂的水平距離需多2mm,避免行程中發生撞擊。
【文檔編號】B29C45/40GK104441504SQ201410759489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2日
【發明者】何軍明, 蔡金影, 王洪祥 申請人:東莞匯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