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裝置及成型品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注塑成型方法包括:使設有第一型腔形成面(15a)的第一模具(11)和設有第二型腔形成面(15b)的第二模具(12)靠近,來使用所述第一模具(11)和所述第二模具(12)對轉印膜(14)進行夾持,并對所述轉印膜(14)進行約束的工序;以及將所述第一模具(11)、所述第二模具(12)與設有第三型腔形成面(15a)的第三模具(13)合模,來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15a)、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15b)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15c)來形成成型空間的工序。
【專利說明】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裝置及成型品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裝置以及通過上述注塑成型方法或 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獲得的成型品,其中,在上述注塑成型方法中,將熔融樹脂注塑到注塑成 型模具的成型空間(型腔)中,通過注塑成型而獲得成型品,同時通過將配置在上述注塑成 型模具內的多層膜的轉印層轉印到上述成型品的表面上,以在該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轉印 層。
【背景技術】
[0002] 已知有將熔融樹脂注塑到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中,通過注塑成型而獲得成型品, 同時通過將配置在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內的多層膜的轉印層轉印到上述成型品的表面上,以 在該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轉印層的技術。當使用這種技術,在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 狀的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轉印層的情況下,需要進行用于使轉印膜容易貼合注塑成型模 具的內壁(型腔形成面)的措施。作為這種措施之一,進行轉印膜的預加熱。例如,在專利 文獻1中公開了在進行注塑成型之前,對配置在陽模與陰模之間的轉印膜進行預加熱的注 塑成型同時印花裝置。這種注塑成型同時印花裝置的結構在圖13中示出。
[0003] 圖13所示的注塑成型同時印花裝置在每利用薄片運送元件132將在基體膜上具 有轉印層的長條的轉印膜131送入構成注塑成型模具的陽模133與陰模134之間一個間距 的長度時,進行注塑成型。具體來說,將陽模133和陰模134合模,將熔融樹脂注塑到通過上 述合模形成的型腔內,對上述型腔內的熔融樹脂進行冷卻使其固化之后,將陽模133和陰 模134開模。在進行上述開模時,通過將基體膜從附著于陽模133的型腔形成面135的成 型品136剝離,從而獲得在成型品136的表面上轉印有轉印層的注塑成型同時印花品。此 夕卜,上述注塑成型同時印花裝置包括加熱取出兼用元件139,該加熱取出兼用元件139背向 地具有成型品取出機構137和加熱機構138,在進行開模時,將一個間距長度的轉印膜131 送入模具內,并且將加熱取出兼用元件139導入陽模133與陰模134之間,使得成型品取出 機構137對成型品(注塑成型同時印花品)136進行把持,而加熱機構138對送入陽模133 與陰模134之間的轉印膜131進行預加熱。在合模時,將加熱取出兼用元件139向模具外 引導。上述注塑成型同時印花裝置構成為在模具外能將成型品136從成型品取出機構137 拆下。這樣,上述注塑成型同時印花裝置利用陽模133和陰模134打開的少許時間,來進行 轉印膜131的預加熱。
[0004] 此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成型同時加飾用模具,在由A模具和B模具構成的 注塑成型模具的上游側,在與上述A模具或是B模具的型腔形成面大致相同的面上設置有 加熱裝置,以在位于注塑成型模具上游側的工作臺上對轉印膜進行預加熱。
[0005] 現有技術文獻 [0006] 專利文獻
[0007]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昭64 - 26420號公報
[0008]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8 - 94038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9] 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0] 但是,如上所述僅通過在注塑成型前對轉印膜進行加熱,僅能使轉印膜伸長 20%?30%左右。因而,在需要將轉印膜更進一步伸長的、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狀的 成型品)的情況下,在將轉印膜向型腔形成面抽吸并經過合模工序來將熔融樹脂填充到型 腔內的過程中,對轉印膜作用有較大的拉伸應力或局部的拉伸應力。其結果是,在拉深形狀 的成型品的情況下,會出現在轉印膜上產生破裂或褶皺這樣的問題,或是出現轉印膜局部 變薄、使印刷在轉印層上的顏色及花紋等變淡、從而在成型品的表面上無法轉印出所希望 的顏色及花紋等這樣的問題等。以下,對因合模時對轉印膜作用有較大的拉伸應力,而使轉 印膜破裂、或是在轉印膜上產生褶皺、抑或是印刷在轉印膜的轉印層上的顏色及花紋等劣 化的機制進行說明。
[0011] 圖14是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過程中的狀態的側剖視圖。一旦將 轉印膜143送入構成注塑成型模具的可動側模具141與固定側模具142之間,則首先,薄片 按壓板144發生移動,以與可動側模具141 一起對轉印膜143進行夾持,并對轉印膜143進 行約束。然后,通過使可動側模具141移動,使可動側模具141與固定側模具142合模。此 時,轉印膜143與固定側模具142的型腔形成面145接觸,隨著上述固定側模具142的型腔 形成面145靠近可動側模具141的型腔形成面146而被拉伸,并且被拉入到型腔內。
[0012] 圖15是示意地表示合模過程中的轉印膜143的狀態的俯視圖。如上所述,在合模 過程中,轉印膜143被拉伸,并且被拉入型腔內。具體來說,如圖15所示,轉印膜143在型 腔外緣中的直線部、即四個型腔形狀直線部151附近處受到較大的拉伸應力,而被拉伸,并 且如箭頭152所示被拉入型腔內。因而,在型腔形狀直線部151處有可能使轉印膜143局 部地變薄,而使轉印膜143破裂。此外,有可能使印刷在轉印膜143的轉印層上的顏色及花 紋等劣化。在此,型腔外緣是指可動側模具141的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46的邊緣、或是固 定側模具142的合模面與型腔的邊界。
[0013] 另一方面,在朝彼此不同的方向伸長的兩個型腔形狀直線部151相交的轉角部 (型腔外緣中的轉角部)、即四個型腔形狀轉角部153附近處,轉印膜143在合模過程中受 到比型腔形狀直線部151附近小的拉伸應力。因而,從型腔形狀角落部153拉入型腔內的 轉印膜143的量比從型腔形狀直線部151拉入型腔內的轉印膜143的量少。其結果是,在 型腔形狀轉角部153附近處,如箭頭154所示,在轉印膜143上產生壓縮應力,會在轉印膜 143上產生褶皺155。特別是,在立起較大的成型品的情況下,與立起較小的成型品(淺拉 深加工形狀的成型品)相比,由于拉入型腔內的轉印膜的量變多,因此,產生褶皺155的范 圍變寬,褶皺155的量也變多。
[0014]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在轉印膜上產生破裂或褶皺,此外不會使 印刷在轉印層上的顏色及花紋等劣化,能使轉印層轉印到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表面中需要 轉印層的部分的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裝置。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將沒有裂紋或 褶皺且所印刷的顏色及花紋等不會劣化的轉印層轉印在需要的部分上的成型品。
[0015] 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16] 本發明的注塑成型方法的一方面在于,包括:使設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的第一模具 和設有第二型腔形成面的第二模具靠近,來使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對具有基體 膜和位于該基體膜上的轉印層的轉印膜進行夾持,并對所述轉印膜進行約束,同時,利用所 述第一型腔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來形成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的工序;將所述第一 模具、所述第二模具與設有第三型腔形成面的第三模具合模,來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 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來形成成型空間的工序;將樹脂注塑到由所述 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形成的所述成型空間內的工 序;以及將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及所述第三模具開模,來獲得將從所述基體膜剝離 的所述轉印層轉印到表面的一部分上的成型品的工序。
[0017] 此外,本發明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一方面在于,包括:第一模具,該第一模具設 置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第二模具,該第二模具設置有第二型腔形成面,該第二型腔形成面與 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一起形成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以及第三模具,該第三模具設置有第 三型腔形成面,該第三型腔形成面與所述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一起形成成型空間,通過使 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靠近,來使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對具有基體膜和 位于該基體膜上的轉印層的轉印膜進行夾持,并進行約束,同時,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 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來形成所述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
[0018] 本發明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另一方面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具的合模面的靠所述 第一型腔形成面一側的端部與所述第二模具的合模面的靠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一側的端 部分別設置有傾斜面。
[0019] 此外,本發明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另一方面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具的合模面與 所述第二模具的合模面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有突起形狀。
[0020] 此外,本發明的成型品的一方面在于,包括:轉印層;以及具有供所述轉印層形成 的部分的表面,在所述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所述轉印層,所述表面具有將供所述轉印層 形成的部分設定得低的臺階,所述臺階為傾斜面或曲面。
[0021] 發明效果
[0022] 根據本發明,不會在轉印膜上產生破裂或褶皺,不會使印刷到轉印層上的顏色及 花紋等劣化,從而能將轉印層轉印到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表面的一部分。因而,根據本發 明,能對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表面中的、需要轉印層的部位進行高品質的裝飾,或是設置高 品質的功能性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一結構例的主要部分的大致情況的 側剖視圖。
[0024] 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側剖視圖。
[0025] 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圖。
[0026] 圖4是實施方式1的成型品的剖視圖。
[0027] 圖5是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側剖視圖。
[0028] 圖6是將圖5的一部分放大表不的圖。
[0029] 圖7是一般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剖視圖。
[0030] 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側剖視圖。
[0031] 圖9是將圖8的A部放大表示的圖。
[0032] 圖10是實施方式2的成型品的剖視圖。
[0033] 圖11是將圖10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圖。
[0034] 圖12是表示實施方式3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局部放大側剖視 圖。
[0035] 圖13是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結構圖。
[0036] 圖14是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過程中的狀態的側剖視圖。
[0037] 圖15是示意地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過程中的轉印膜的狀態的俯 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 以下,參照附圖來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是,有時對于相同的結構要素 標注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此外,附圖為了便于理解,以主體的方式示意地示出 各結構要素。此外,圖示的各結構要素的厚度、長度等考慮到附圖制作,而與實際情況存在 差異。另外,在以下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結構要素的形狀及尺寸等是一例,而不作特別地限 定,能在不實質脫離本發明的效果的范圍內進行各種改變。此外,能夠將以下說明的實施方 式1至實施方式3適當地組合。
[0039] (實施方式1)
[0040]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一結構例的主要部分的側剖視圖。
[0041] 圖1所示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包括:作為第一模具的一例的主可動側模具11 ; 作為第二模具的一例的環狀的副可動側模具12 ;以及作為第三模具的一例的固定側模具 13。副可動側模具12配置在主可動側模具11與固定側模具13之間。在上述注塑成型模 具裝置10中,當主可動側模具11、副可動側模具12及固定側模具13開模時,利用未圖示的 薄片運送元件,將轉印膜14運送至主可動側模具11與副可動側模具12之間。
[0042] 在主可動側模具11上,形成有作為第一型腔形成面的一例的淺凹形狀的型腔形 成面15a。環狀的副可動側模具12靠近主可動側模具11,以在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5a的 周圍,與主可動側模具11 一起對轉印膜14進行夾持,并對轉印膜14進行約束。因而,轉印 膜14被約束在主可動側模具11的合模面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面之間。這樣,副可動 側模具12起到薄片按壓板的作用。
[0043] 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側剖視圖。如圖 2所示,在通過主可動側模具11和副可動側模具12對轉印膜14進行約束之后,主可動側模 具11和副可動側模具12成為一體,并靠近固定側模具13,來將主可動側模具11、副可動側 模具12與固定側模具13合模。在固定側模具13上形成有作為第三型腔形成面的一例的 凸形狀的型腔形成面。藉此,利用形成于主可動側模具11的淺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5a和 環狀的副可動側模具12的內周面15b,來形成深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因而,在此,副可動 側模具12的內周面15b是第二型腔形成面的一例。此外,固定側模具13的凸形狀的型腔 形成面15c突出到上述深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內,以形成立起很高的形狀(拉深形狀)的 成型空間(型腔)。這樣,副可動側模具12的內周面15b為型腔形成面,起到深凹形狀的型 腔形成面的側面的作用。將熔融樹脂從形成于固定側模具13的樹脂注入孔16向由上述型 腔形成面15a?15c形成的型腔內填充。
[0044]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中,可動側模具分割為主可動 側模具11和副可動側模具12。藉此,在可動側模具上形成有與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中 的可動側模具和固定側模具的分割面不同的分割面。此外,利用分割后的可動側模具的分 割面來對轉印膜14進行約束。根據上述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的結構,能將轉印膜14從比 型腔形狀的上端更淺的位置朝向型腔形狀的底面伸長。因而,即便成型品為拉深形狀,轉印 膜14也不會成為拉深形狀。例如,如圖2所示,能將轉印膜14形成為接近平坦的淺壓形狀 來沿著型腔的底面側(型腔形成面15a)。
[0045] 另外,在轉印膜14受到約束之后,從一方的端面配置于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 成面15a的未圖示的真空抽吸孔對轉印膜14進行真空抽吸。
[0046] 接著,對使用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的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同時薄片轉印方 法)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同時薄片轉印方法)的 一例的流程圖。
[0047] 首先,在步驟S1中,將在基體膜上具有轉印層的長條的轉印膜14向模具內運送一 個間距的長度(所希望的距離)。此時,轉印膜14被運送到主可動側模具11與副可動側模 具12之間。
[0048] 接著,在步驟S2中,環狀的副可動側模具12移動,以與主可動側模具11 一起對轉 印膜14進行夾持,并將轉印膜14約束。然后,在步驟S3中,轉印膜14被向主可動側模具 11的型腔形成面15a -側真空抽吸。
[0049] 接著,在步驟S4中,首先,將主可動側模具11、副可動側模具12與固定側模具13 合模,來利用主可動側模具11的淺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5a、作為副可動側模具12的內周 面的型腔形成面15b以及固定側模具13的凸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5c,來形成拉深形狀的型 腔(成型空間)。然后,將熔融樹脂注塑到上述型腔內。接著,在熔融樹脂填充到型腔內后, 對填充到型腔內的上述熔融樹脂進行冷卻使其固化。
[0050] 接著,在步驟S5中,首先將主可動側模具11、副可動側模具12及固定側模具13開 模。藉此,將轉印膜14的基體膜14a從附著于固定側模具13的凸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5c 的成型品剝離。然后,將僅在表面的一部分轉印有轉印膜14的轉印層14b的拉深形狀的成 型品(注塑成型品)向模具外取出。
[0051] 圖4是通過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獲得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剖視 圖。根據本實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并非在成型品17的整個表面部分,而僅在 一部分上形成有由轉印膜14的轉印層14b構成的膜轉印層18。具體來說,僅在成型品17 的底面部17a的表面和成型品17的側面部17b中靠底面部17a-側的部分的表面上,轉印 有轉印膜14的轉印層14b。例如,如圖4所示,由伸長成接近平坦的淺壓形狀的轉印膜14 的轉印層14b構成的膜轉印層18形成于成型品17的表面的一部分。
[0052] 此外,如圖2所示,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的環狀的側面最好配置在 比副可動側模具12的環狀的型腔形成面15b更朝外側偏離與轉印膜14的基體膜14a的膜 厚相應的量。這樣,通過使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的側面朝向外側伸出,如圖 4所示,形成于成型品17的膜轉印層18不會從成型品17的表面明顯地突出,因此,能使成 型品17的外觀品質提商。
[0053] 如以上所說明的,根據本實施方式1,能將轉印膜14從比型腔形狀的上端更淺的 位置朝向型腔形狀的底面伸長。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1,即便成型品17為拉深形狀,也不 會在轉印膜14上產生破裂或褶皺,且不會使印刷到轉印膜14的轉印層上的顏色及花紋等 劣化,能將轉印膜14的轉印層14b轉印到成型品17中的需要膜轉印層18的部分(表面的 一部分)。
[0054] (實施方式2)
[0055] 以下,對于實施方式2,參照圖5至圖11,對與上述實施方式1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0056] 圖5是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側剖視圖。此外,圖6將 圖5的一部分放大表示。具體來說,圖6將可動側模具51的型腔形成面51a與固定側模具 52的型腔形成面52a的邊界(分型線)53及該邊界53周邊的剖面放大表示。
[0057] 圖5及圖6所示的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通過可動側模具51的深凹形狀的型 腔形成面51a和固定側模具52的凸形狀的型腔形成面52a,來形成立起很高的成型空間 (拉深形狀的成型空間)。此外,轉印膜54被夾在可動側模具51的合模面與固定側模具52 的合模面之間,并被約束。因而,轉印膜54會從注塑成型模具的環狀的分型線(型腔形狀 的外緣)53朝向型腔形狀的底面伸長。
[0058] 在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中,在轉印膜54沿著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51a伸長 時,沿著形成成型空間的型腔形成面51a與型腔形成面52a的環狀的邊界(分型線),會在 轉印膜54上形成圓角形狀部(圓弧形狀部)54a。特別是,在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狀 的成型品)的情況下,由于作用于轉印膜54的拉伸應力變大,因此,轉印膜54沿著分型線 局部變薄,在轉印膜54上會明顯地形成環狀的圓角形狀部54a。因而,如圖6所示,沿著轉 印膜54的圓角形狀部54a,會在型腔(成型空間)中產生環狀的突起形狀55。
[0059] 圖7是通過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獲得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剖視圖。如上所 述,在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中,在成型空間(型腔形狀的外緣)會產生環狀的突起形狀 55。因而,如圖7所示,在通過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獲得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71上,在 與形成成型空間的型腔形成面51a和型腔形成面52a的邊界(型腔形狀的外緣)53相對應 的部位處,形成有環狀的突起形狀72。上述突起形狀72在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狀 的成型品)的情況下會明顯地出現。這種突起形狀72會成為使成型品71的使用者受傷 的原因、或是成為有損成型品71的外觀品質的原因。因而,在使用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 置的情況下,在注塑成型同時薄片轉印工序的后續工序中,需要進行除去突起形狀72的處 理。另外,在通過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獲得的成型品71中,會在其整個表面部分(轉 印面)形成膜轉印層73。
[0060] 針對以上問題,在本實施方式2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中,為了獲得沒有突起形 狀或是突起形狀較小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沿著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與副可 動側模具12的型腔形成面15b的邊界(分型線),在主可動側模具11的合模面與副可動側 模具12的合模面上設置有傾斜面。
[0061] 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側剖視圖。此外, 圖9是圖8的A部的放大圖,其將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與副可動側模具12 的型腔形成面15b的邊界(分型線)及該邊界周邊的剖面放大表示。
[0062] 如圖8及圖9所示,在主可動側模具11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面19、19的型 腔側的端部,形成有環狀的角度面(傾斜面)20、20,該角度面20、20朝向主可動側模具11 的型腔形成面15a的底面,以例如30度以上的角度傾斜。因而,在轉印膜14從主可動側模 具11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面19、19沿著主可動側模具11的淺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 15a伸長時,即便在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型腔形成面 15b的環狀的邊界(分型線)處,在轉印膜14上形成有圓角形狀部(圓弧形狀部),由于副 可動側模具12的角度面(傾斜面)20沿著上述環狀的圓角形狀部,因此,沿著轉印膜14的 圓角形狀部而在型腔(成型空間)中產生的環狀的突起形狀變小,或是更理想地,這種突起 形狀不會在型腔中產生。
[0063] 另外,由于在主可動側模具11的合模面19上形成有朝向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 形成面15a的底面傾斜的環狀的角度面(傾斜面)20,因此,與沒有這種角度面20的情況 相比,轉印膜14不會在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與副可動側型腔12的型腔形成 面15b的環狀的邊界(分型線)處急劇彎曲。因此,能緩和作用于轉印膜14的拉伸應力, 與沒有角度面20的情況相比,在型腔形成面15a與型腔形成面15b的邊界處,轉印膜14不 會局部變薄。因而,即便在轉印膜14上形成環狀的圓角形狀部(圓弧形狀部),沿著上述轉 印膜14的圓角形狀部在型腔(成型空間)中產生的環狀的突起形狀與沒有角度面20的情 況相比變小。此外,更理想地,這種突起形狀不會在型腔中產生。
[0064]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2,在注塑成型同時薄片轉印工序中,轉印膜14從比拉深形 狀的型腔形狀的外緣更淺的位置伸長。藉此,與轉印膜從拉深形狀的型腔形狀的外緣伸長 拉深形狀的情況相比,能緩和作用于轉印膜14的拉伸應力。藉此,沿著轉印膜14的圓角形 狀部在型腔(成型空間)中產生的環狀的突起形狀變小,或是更理想地,這種突起形狀不會 在型腔中產生。
[0065] 此外,如圖9所示,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的環狀的側面最好配置在 比副可動側模具12的環狀的型腔形成面15b更朝外側偏移與轉印膜14的基體膜14a的膜 厚相應的量。
[0066] 圖10是通過實施方式2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獲得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剖視 圖。此外,圖11將圖10的一部分放大表示。具體來說,圖11是將成型品17中的、形成有 膜轉印層18的部分與沒有形成膜轉印層18的部分間的邊界及該邊界的周邊的剖面放大表 示的圖。
[0067] 如上所述,沿著轉印膜14的圓角形狀部在型腔(成型空間)中產生的環狀的突起 形狀變小,或是更理想地,這種突起形狀不會在型腔中產生。因此,如圖10及圖11所示,在 形成有膜轉印層18的部分和沒有形成膜轉印層18的部分間的邊界、即與主可動側模具11 的型腔形成面15a和副可動側模具12的型腔形成面15b間的邊界(分型線)相對應的部 位處,在成型品17的表面上不會產生具有能造成成型品17的使用者受傷、或是有損成型品 17的外觀品質這樣大小的環狀的突起形狀。此外,更理想地的是,完全不會產生這種突起形 狀。因而,作為注塑成型同時薄片轉印工序的后續工序,不用設置去除突起形狀的工序。 [0068] 另外,如上所述,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的環狀的側面配置在比副可 動側模具12的環狀的型腔形成面15b更朝外側偏移與轉印膜14的基體膜14a的膜厚相應 的量。藉此,如圖10及圖11所示,由于形成于成型品17的膜轉印層18不會從成型品17 的表面明顯地突出,因此,能使成型品17的外觀品質提高。此外,在形成有膜轉印層18的 部分與沒有形成膜轉印層18的部分的邊界處,在成型品17的表面會產生環狀的臺階21,該 臺階21使形成有膜轉印層18的部分(轉印有轉印膜14的轉印層14b的部分)比沒有形 成膜轉印層18的部分低。根據本實施方式2,上述臺階21為傾斜面或曲面。
[0069] 如以上所說明的,根據本實施方式2,能將轉印膜14從比型腔形狀的上端更淺的 位置朝向型腔形狀的底面伸長。藉此,即便成型品17為拉深形狀,也不會在轉印膜14上產 生破裂或褶皺,且不會使印刷到轉印膜14的轉印層14b上的顏色及花紋等劣化,能將轉印 膜14的轉印層14b轉印到成型品17中需要膜轉印層18的部分(表面的一部分)。
[0070]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2,能獲得沒有突起形狀或突起形狀較小的拉深形狀的成型 品17。因而,沒有造成成型品17的使用者受傷的可能性,也不會有損成型品17的外觀品 質。此外,不用設置去除突起形狀的工序。
[0071] 另外,角度面20既可以沿著分型線呈環狀設置,也可以在不實質脫離本發明的效 果的范圍內,沿著分型線部分地設置。
[0072] (實施方式3)
[0073] 以下,對于實施方式3,參照圖12,對與上述實施方式1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圖12 是表示實施方式3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的合模時的狀態的局部放大側剖視圖,其將主可動 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型腔形成面15b的邊界(分型線)及該 邊界周邊的剖面放大表示。
[0074] 在本實施方式3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10中,如圖12所示,在副可動側模具12的 靠主可動側模具11 一側的合模面19上,局部地設置有環狀的凸形狀22或凸部(突起形狀 或突起部)。因而,在注塑成型模具合模時,在主可動側模具11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 面19、19上,轉印膜14通過環狀的凸形狀22或凸部而局部地受到壓縮應力。藉此,在轉印 膜14從主可動側模具11與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面19、19沿著主可動側模具11的淺凹 形狀的型腔形成面15a伸長時,轉印膜14被壓入在主可動側模具11的型腔形成面15a與 副可動側模具12的型腔形成面15b的邊界(分型線)形成的轉印膜14的環狀的圓角形狀 部(圓弧形狀部),從而填充到上述圓角形狀部。因而,沿著轉印膜14的圓角形狀部在型腔 (成型空間)中產生的環狀的突起形狀變小,或是更理想地,這種突起形狀不會在型腔中產 生。環狀的凸形狀22或凸部最好在環狀的型腔形成面15b附近沿著該環狀的型腔形成面 15b設置。環狀的凸形狀22或凸部的高度例如能從0.1mm?1.0mm的范圍中選擇。此外, 環狀的凸形狀22或凸部的寬度例如能從2. 0_?5. 0_的范圍中選擇。
[0075]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3,與上述實施方式2同樣地,能獲得沒有突起形狀或突起 形狀較小的拉深形狀的成型品17。因而,沒有造成成型品17的使用者受傷的可能性,也不 會有損成型品17的外觀品質。此外,不用設置去除突起形狀的工序。
[0076] 另外,圖12中,例示了在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面19上形成局部的凸形狀22或 凸部(突起形狀或突起部)的結構,但環狀的凸形狀22或凸部也可以設置在主可動側模具 11的合模面19上,還可以設置在主可動側模具11和副可動側模具12兩者的合模面19、19 上。但是,將凸形狀22或凸部設置在副可動側模具12的合模面19上,能更可靠地將轉印 膜14壓入轉印膜14的圓角形狀部(圓弧形狀部),來將轉印膜14填充到上述圓角形狀部。
[0077] 另外,凸形狀22或凸部既可以沿著分型線呈環狀設置,也可以在不實質脫離本發 明的效果的范圍內,沿著分型線部分地設置。
[0078] 工業上的可利用性
[0079] 本發明的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裝置不會在轉印膜上產生破裂或褶皺,此 夕卜,不會使印刷到轉印層的顏色及花紋等劣化,能夠將轉印層轉印到拉深形狀的成型品的 表面的一部分,因而能用于各種各樣的外包裝成型品的注塑成型。此外,本發明的成型品能 提高外觀品質,可用于各種各樣的外包裝成型品。
【權利要求】
1. 一種注塑成型方法,包括: 使設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的第一模具和設有第二型腔形成面的第二模具靠近,來使用所 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對具有基體膜和位于該基體膜上的轉印層的轉印膜進行夾持, 并對所述轉印膜進行約束,同時,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來形成 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的工序; 將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與設有第三型腔形成面的第三模具合模,來利用所述 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來形成成型空間的工序; 將樹脂注塑到由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形 成的所述成型空間內的工序;以及 將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及所述第三模具開模,來獲得將從所述基體膜剝離的 所述轉印層轉印到表面的一部分上的成型品的工序。
2. -種注塑成型模具裝置,包括: 第一模具,該第一模具設置有第一型腔形成面; 第二模具,該第二模具設置有第二型腔形成面,該第二型腔形成面與所述第一型腔形 成面一起形成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以及 第三模具,該第三模具設置有第三型腔形成面,該第三型腔形成面與所述凹形狀的型 腔形成面一起形成成型空間, 通過使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靠近,來使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對具 有基體膜和位于該基體膜上的轉印層的轉印膜進行夾持,并進行約束,同時,利用所述第一 型腔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來形成所述凹形狀的型腔形成面。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具的合模面的靠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一側的端部與所述第二模具的合 模面的靠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一側的端部分別設置有傾斜面。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具的合模面與所述第二模具的合模面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有突起形狀。
5. -種成型品,包括: 轉印層;以及 具有供所述轉印層形成的部分的表面, 在所述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所述轉印層,所述表面具有將供所述轉印層形成的部分 設定得低的臺階,所述臺階為傾斜面或曲面。
【文檔編號】B29C45/26GK104093540SQ201380007159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8日
【發明者】峯英生, 曾山隆彥, 丸一太士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