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二次頂出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二次頂出機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頂出機構,具體涉及ー種二次頂出機構。
背景技木在生產塑膠產品時,對于產品膠位較高或者產品所在公模的結構較多,包緊カ大,一次頂出后還有部分產品結構留在頂出機構上,需要二次頂出。如圖1所示,現有的二次頂出機構包括:兩套頂出板、兩個開閉器20及四個限位柱30。其中,該兩套頂出板包括:第一上頂出板11、第一下頂出板12及第ニ上頂出板13及第ニ下頂出板14。然而,現有的二次頂出機構由于由兩套頂出板組成,所以此二次頂出結構的模具尺寸會加大,從而影響成型機的噸位,而且由于開閉器20安裝在模具外側對稱位置,模具在下模或架模時易壓壞開閉器20,且開閉器20結構復雜,造成模具成本較高。有鑒于此,實有必要開發ー種二次頂出機構,該二次頂出機構能夠克服上述模具尺寸大,結構復雜,成本較高及開閉器易被壓壞的缺陷。
發明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種二次頂出機構,該二次頂出機構的模具尺寸小、占用空間小且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 實用新型的二次頂出機構,其應用于模具中,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頂出板,其設于模具的下固定板上,該頂出板包括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第一頂針,其一端設于所述的上頂出板中,另一端與產品接觸;底座,其設于所述的頂出板中,該底座包括兩側面及設有缺ロ的底面,該兩側面設于該底面上;推塊,其轉動地設于所述底座中,該推塊設有互成角度的第一旋轉臂、第二旋轉臂及第三旋轉臂,所述的第二旋轉臂伸出上頂出板,所述的第三旋轉臂通過所述的缺ロ伸出下頂出板;第二頂針,其一端設于所述的第一旋轉臂上,另一端與產品接觸。較佳地,所述底座上設有四螺孔,該四螺孔配合螺絲以固定該底座于模具的頂出板中。較佳地,所述底座兩側面設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推塊對應地設有第二定位孔,該第一定位孔及第ニ定位孔配合銷釘以使該推板繞該銷釘轉動。較佳地,所述底座兩側面設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推塊對應地設有定位凸柱,該定位凸柱配合設于第一定位孔中以使推板繞該定位凸柱轉動。較佳地,所述第二頂針設于第一旋轉臂的一端與頂出板間設有弾性元件,該彈性元件套在該第二頂針上。[0017]較佳地,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該彈性元件在第二次頂出時處于壓縮狀態。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頂出機構,通過在頂出板中設置可旋轉的推塊,僅使用一套頂出板即可很方便地二次頂出,且模具尺寸小,占用空間小;另外結構簡単,加工方便,成本較低;而且因不需要用開閉器鎖著兩套頂出板,因此不會存在開閉器易被壓壞的缺陷。
圖1繪示現有二次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繪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于模具合模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繪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中底座與推塊的結構示意圖。圖4繪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于模具開模時第一次頂出的結構示意圖。圖5繪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于模具開模時第二次頂出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頂出機構,其應用于模具中,該模具包括上固定板100、母模板200、公模板300及下固定板400,于本實施例中,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頂出板500,其設于模具的下固定板400上,該頂出板500包括上頂出板510及下頂出板520 ;第一頂針610,其一端設于所述的上頂出板510中,另一端與產品700接觸;底座800,其設于所述的頂出板500中,該頂出板500設有相應的容納槽以供該底座800設于其中,該底座800包括兩側面810及設有缺ロ 821的底面820,該兩側面810設于該底面820上,該底座800上設有四螺孔,該四螺孔配合螺絲以固定該底座800于模具的頂出板500中,且該底座800兩側面810還設有第一定位孔830 ;推塊900,其轉動地設于所述底座800中,該推塊900設有互成角度的第一旋轉臂910、第二旋轉臂920及第三旋轉臂930,所述的第二旋轉臂920伸出上頂出板510,所述的第三旋轉臂930通過所述的缺ロ 821伸出下頂出板520,該推塊900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孔830對應的第二定位孔,該第一定位孔830及第ニ定位孔中配合有銷釘940以使該推板900繞該銷釘940轉動,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旋轉臂920伸出上頂出板510的豎直距離為
4.0mm ;第二頂針620,其一端設于所述的第一旋轉臂910上,另一端與產品700接觸,該第ニ頂針620設于第一旋轉臂910上的該端與頂出板500間設有彈性元件621,該彈性元件621套在該第二頂針620上,于本實施例中該彈性元件621為彈簧,該彈性元件621于模具開模后第二次頂出時處于壓縮狀態。請參閱圖4所示,模具開模后,公模板300與母模板200分離,在機臺頂桿410的作用下,頂出板500向上運動,頂出板500向上運動的同時帶動第一頂針610及第ニ頂針620向上運動,第一頂針610及第ニ頂針620頂出產品700,直至推板900的第二旋轉臂920碰到公模板300,第一次頂出完成,此時頂出板500與公模板300間還留有4.0mm的間隙。請參閱圖5所示, 當推板900的第二旋轉臂920碰到公模板300,頂桿410繼續推動頂出板500運動,此時,推塊900繞著銷釘940正時針轉動,第一旋轉臂910轉動帶動第ニ頂針620繼續向上頂出,此時彈性元件621被壓縮,產品700被第二頂針620繼續頂出,直至第二旋轉臂920轉至頂出板500中,頂出板500碰到公模板300,完成第二次頂出。第二次頂出完成后,第二頂針620比第一頂針610多頂出4.0mm。模具合模時,公模板300與母模板200靠近,頂出板500帶動第一頂針610及第ニ頂針620回位,彈性元件621輔助第二頂針620回位,推塊900的第三旋轉臂930碰到下固定板400也會保證第二頂針620正常回位。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推塊900對應于第一定位孔830設有定位凸柱,該定位凸柱配合設于第一定位孔830中以使推板900繞該定位凸柱轉動。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頂出機構,通過在頂出板500中設置可旋轉的推塊900,僅使用一套頂出板500即可很方便地二次頂出,模具尺寸小,占用空間小;另外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較低;而且因不需要用開閉器鎖著兩套頂出板,因此不會存在開閉器易被壓壞的缺陷。
權利要求1.ー種二次頂出機構,應用于模具中,其特征在于,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 頂出板,其設于模具的下固定板上,該頂出板包括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 第一頂針,其一端設于所述的上頂出板中,另一端與產品接觸; 底座,其設于所述的頂出板中,該底座包括兩側面及設有缺ロ的底面,該兩側面設于該底面上; 推塊,其轉動地設于所述底座中,該推塊設有互成角度的第一旋轉臂、第二旋轉臂及第三旋轉臂,所述的第二旋轉臂伸出上頂出板,所述的第三旋轉臂通過所述的缺ロ伸出下頂出板; 第二頂針,其一端設于所述的第一旋轉臂上,另一端與產品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有四螺孔,該四螺孔配合螺絲以固定該底座于模具的頂出板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兩側面設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推塊對應地設有第二定位孔,該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配合銷釘以使該推板繞該銷釘轉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兩側面設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推塊對應地設有定位凸柱,該定位凸柱配合設于第一定位孔中以使推板繞該定位凸柱轉動。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頂針設于第一旋轉臂的一端與頂出板間設有弾性元件,該彈性元件套在該第二頂針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該彈性元件在第二次頂出時處于壓縮狀態。
專利摘要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其應用于模具中,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頂出板,其設于模具的下固定板上,該頂出板包括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第一頂針,其一端設于所述的上頂出板中,另一端與產品接觸;底座,其設于所述的頂出板中,該底座包括兩側面及設有缺口的底面,該兩側面設于該底面上;推塊,其轉動地設于所述底座中,該推塊設有互成角度的第一旋轉臂、第二旋轉臂及第三旋轉臂,所述的第二旋轉臂伸出上頂出板,所述的第三旋轉臂通過所述的缺口伸出下頂出板;第二頂針,其一端設于所述的第一旋轉臂上,另一端與產品接觸。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頂出機構,使用一套頂出板即可很方便地二次頂出,且模具尺寸小,占用空間小,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較低。
文檔編號B29C33/44GK202952436SQ20122060089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4日
發明者吳永興 申請人:漢達精密電子(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