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鉸接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熱壓密封圈的鉸接式模具。
背景技術:
密封圈,特別是橡膠密封圈,因其良好的密封性和低廉的成本而得到廣泛使用。現有橡膠密封圈的制作,通常為首先制作粗坯再通過后續手段制成成品,更具體則為首先以橡膠原料獲得粗坯,之后通過將粗坯放入熱壓模具的下模中并合攏上模,并將其整體放入熱壓機中進行加熱施壓;由于熱壓模具的上下模合模后構成的型腔即為成品輪廓,粗坯在熱壓模具內加熱并擠壓后,多余材質通過模具縫隙被擠出模具型腔并構成毛邊,之后取出經擠壓加熱后的密封圈粗坯,再依靠后續的刮除毛邊等工序最終獲得成品。目前,熱壓模具的制作及使用,仍然秉承傳統的凹凸模設計,也即如圖1-2所示,在熱壓模具制作時在其下模上布置凸模,其上模上亦相應布置凹模;使用時,則首先向其下模模腔內依次填設密封圈粗坯,待全部填置完畢后,扣合上下模并送入熱壓機內進行熱壓處理。上述結構存在的問題有首先,工作程序繁瑣而效率低,在實際填設完密封圈粗坯前,工作人員必須首先掀開熱壓模具上模并將其上模反扣在工作臺上,在其填設完密封圈粗坯后也即合模時,又必須將上模定位孔再與下模定位柱間進行準確插接以實現其定位扣合,操作繁瑣復雜,極大的影響了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效率;其次,由于上模本身重量較重,而在進行上下模扣合時,工作人員又必需始終將上模托舉于下模上方,以進行兩者間的位置校準及實現其準確定位扣合關系,整個過程費時費力,工作人員勞動強度也隨之增大;最后,熱壓模具的上、下模分體式設計,不但致使在操作時必須空余部分工作臺空間以放置上模,同時,亦存在上模放置不穩而帶來的砸落風險,從而給工作人員的實際操作過程的安全性帶來隱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鉸接式模具,其操作簡便,工作效率高。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鉸接式模具,包括至少兩層且彼此層疊布置的模板;所述至少一層模板的一側板面處布置有凸模單元,且與之相鄰模板處對應布置有與之配合構成模具型腔的凹模單元,所述至少一對相鄰模板的一側邊沿處鉸接設置且其鉸接配合點可沿垂直或相交模板板面的方向作往復滑移動作,所述鉸接配合點的鉸接擺動路徑所構成的平面垂直模板板面設置。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當采用上述結構以后,摒棄了傳統熱壓模具的分體式結構,通過采用上述鉸接式結構,一方面,避免了傳統結構所導致的上模放置乃至掉落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鉸接結構限定了各模板的活動方向及相對位置,在工作人員填置好密封圈粗坯后,直接通過翻轉反扣上層模板,即可快速實現各模板的準確定位及貼合,工作效率極高;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時,鉸接式模具由于相鄰模板的其上層模板的活動路徑為擺動的弧線形路徑,為保證各模板上的凸、凹模單元的準確對合,避免凸、凹模單元處刃口在上模弧線扣合時所必然產生的相互碰撞干涉甚至無法扣合現象,此處通過使其鉸接配合點的滑移動作,從而使上層模板在合模時產生自動避讓動作,其結構簡單實用,省時省力,極大的降低了現場工作人員實際勞動強度。
圖1-2為現有熱壓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3-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開模動作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合模后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鉸接軸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完全開模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鉸接式模具,包括至少兩層且彼此層疊布置的模板;所述至少一層模板的一側板面處布置有凸模單元b,且與之相鄰模板處對應布置有與之配合構成模具型腔的凹模單元a,所述至少一對相鄰模板的一側邊沿處鉸接設置且其鉸接配合點可沿垂直或相交模板板面的方向作往復滑移動作,所述鉸接配合點的鉸接擺動路徑所構成的平面垂直模板板面設置。當采用上述結構以后,如圖4-8所示,從而摒棄了傳統熱壓模具的分體式結構,通過采用上述鉸接式結構;一方面,避免了傳統結構所導致的上模放置乃至掉落問題 ’另一方面,由于鉸接結構限定了各模板的活動方向及相對位置,在工作人員填置好密封圈粗坯后,直接通過翻轉反扣 上層模板,即可快速實現各模板的準確定位及貼合,工作效率極高;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時,鉸接式模具由于相鄰模板的其上層模板的活動路徑為擺動的弧線形路徑,為保證各模板上的凸、凹模單元b、a的準確對合,避免凸、凹模單元b、a處刃口在上模弧線扣合時所必然產生的相互碰撞干涉甚至無法扣合現象,此處通過使其鉸接配合點的滑移動作,從而使上層模板在合模時產生自動避讓動作,其結構簡單實用,省時省力,極大的降低了現場工作人員實際勞動強度。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此處優選以兩層模板為最佳例如圖3-7所示,所述鉸接式模具包括層疊狀布置的上、下模板10、20,所述凸、凹模單元相應布置于上、下模板10、20上;所述下模板20在其一側板沿處平行其板面外凸設置有下耳板21,上模板10在其相應位置處布置有上耳板11,所述上、下耳板11、21彼此相向順延且兩者交接處呈板面貼合設置,上、下耳板11、21在其貼合面處均布置有鉸接孔31,上、下耳板11、21上相配合鉸接孔31中的至少一鉸接孔31為腰形孔且其孔長方向垂直模板板面布置,所述鉸接式模具還包括鉸接軸32,所述鉸接軸32穿入鉸接孔31構成上、下模板10、20的鉸接式配合關系。這樣,實際使用時,首先掀開上模板10,由于上、下模板10、20間的鉸接配合關系,此時上模板10開始沿耳板處的鉸接孔31產生上擺動作,又由于兩配合耳板的其中一鉸接孔31為腰形孔,在掀動上模板10時,首先上模板10的鉸接孔31帶動鉸接軸32產生沿腰形鉸接孔31的滑移擺動動作,如圖5-6所示,此時上模版10產生的擺動動作的擺動點并不是鉸接孔31所在點,而是以上模板10的鉸接端所在邊沿與下模板20的鉸接端邊沿產生碰撞并彼此相抵的相抵處為擺動基點;當鉸接軸32到達腰形鉸接孔的最頂端時,此時在上模板10上掀力的作用下,上、下模板10、20間隨即才產生沿其鉸接點31的鉸接動作而使兩者完全展開;在工作人員填置完密封圈粗坯并實行上、下模板12、20合模時,同理,首先上、下模板10,20間直接產生鉸接動作,同時上模板10的活動路徑也仍是單純的曲線形路徑,當上模板10擺動至臨近下模板20處,也即上模板10上凹模單元a刃口與下模板20上的凸模單元b刃口快要產生干涉時,上模板10的鉸接端所在邊沿開始與下模板20的鉸接端邊沿產生碰撞并彼此相抵,在相抵力以及腰形鉸接孔31的作用下,上模板10開始產生沿其相抵點的擺動動作,從而使凸、凹模單元b、a的刃口能夠彼此避讓開來,最終起到本實用新型正常可靠工作的目的,其上、下模具10、20的鉸接配合點位移情況,可參照圖5-6處所示。實際工作時,亦可在上、下模板10、20的相對其鉸接邊的另一側邊沿處布置有便于握持的把手40,從而起到更便于掀開及合攏上模板10的作用,實際如圖3所示。此外,上、下耳板11、21的相互板面貼合方式,或為上、下耳板11、21依次交錯的交錯貼合方式,或為上耳板11位于內側而下耳板21位于外側的下耳板21包覆上耳板11的方式,亦可為反之為下耳板21位于內側而上耳板11位于外側的上耳板11包覆下耳板21的方式,其實現方式于現有鉸接技術而言并無障礙;同時,腰形鉸接孔31的布置數目及方式,既可在上、下耳板11、21上同時布置,亦可單獨在其中一個耳板上加以設置,均可實現其鉸接軸32的上下滑移動作,此處就不再一一贅述。進一步的,所述上、下模板10、20外形呈長方形板狀,所述上、下耳板11、21為沿模板一側邊沿依次順序設置的兩對;所述上、下耳板11、21外形均呈”7”字狀或“L”字狀,其長邊順延并垂直固接于模板各相應邊處,其短邊彼此相向順延設置;所述鉸接軸32為兩端直徑小而中段直徑大的階梯軸狀結構,所述鉸接軸32中段位于兩對相配合的上、下耳板
11、21間,其兩端小端部沿其軸線向外順延并與上、下耳板11、21上的鉸接孔32鉸接設置。呈兩對布置的上、下耳板11、21,保證了上模板10在合模以及開模時的動作穩定性;而”7”字狀或“L”字狀的上、下耳板11、21,其長短邊的實際順延長度更是可依據現場模板及凸凹模單元的實際厚度及活動距離而定,從而確保了其結構上的工作可靠性;通過鉸接軸32的設定,更是實現其一根鉸接軸32即可滿足兩對耳板的全部工作需求,其結構簡單而實用,工作可靠穩定。進一步的,如圖3、圖5及圖8所示,所述上模板10上還布置有用于限定上模板10最大開模角度的限位單元,所述限位單元包括支撐桿51,支撐桿51—端鉸接于上模板10上的鉸接邊的其中一相鄰邊處的,其另一端沿其邊長方向向上模板10上的鉸接邊處順延布置;通過設置上述支撐桿51,在工作人員實際開合模,將上模板10由下模板20上掀開并沿其鉸接點擺動至合適位置時,或通過手動再次掰動支撐桿51,或通過將支撐桿51的鉸接點設置為松配合關系并使其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擺動,即可實現支撐桿51對于上模板10的支撐作用;在工作人員對于下模板20填置密封圈粗坯的過程中,上模板10始終處于傾斜狀態而非傳統的平放狀態,從而有利于降低工作人員的實際操作范圍,最終實現在工作人員需要合模時即可隨手進行合模操作的目的;相較傳統的平放方式,上述結構顯然更符合現有的快節奏生產需要,其實際工作效率極高。當然,本實用新型對于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在于所述限位單元還包括設置于上模板10同側邊處的用于限定支撐桿51擺動范圍的擋位部52,擋位部52布置于支撐桿51自由端的臨近上模板10下板面所在處并與支撐桿51間構成單向擋位配合,實際結構如圖3、圖5及圖8所示。換句話說,本實用新型最終采納上述的將支撐桿51的鉸接點設置為松配合關系并使其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擺動的操作方式,從而進一步降低工作人員的操作負擔。模具在初始狀態下,支撐桿51搭置于擋位部52上并始終保持上述限位狀態;當工作人員開模時,支撐桿51在上模板10的擺動過程以及重力聯合作用下開始逐漸脫離擋位部52并最終形成支撐桿51的對于上模板10的三角支撐結構;而在工作人員填置完密封圈粗坯并再次合模時,支撐桿51在重力作用下開始回收并最終形成初始的與擋位部52間的搭置狀態,以送入熱壓機內實現其熱壓成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鉸接式模具,包括至少兩層且彼此層疊布置的模板;所述至少一層模板的一側板面處布置有凸模單元,且與之相鄰模板處對應布置有與之配合構成模具型腔的凹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對相鄰模板的一側邊沿處鉸接設置且其鉸接配合點可沿垂直或相交模板板面的方向作往復滑移動作,所述鉸接配合點的鉸接擺動路徑所構成的平面垂直模板板面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式模具包括層疊狀布置的上、下模板(10、20),所述凸、凹模單元相應布置于上、下模板(10、20)上;所述下模板(20)在其一側板沿處平行其板面外凸設置有下耳板(21),上模板(10)在其相應位置處布置有上耳板(11),所述上、下耳板(11、21)彼此相向順延且兩者交接處呈板面貼合設置,上、下耳板(11、21)在其貼合面處均布置有鉸接孔(31),上、下耳板(11、21)上相配合鉸接孔(31)中的至少一鉸接孔(30)為腰形孔且其孔長方向垂直模板板面布置,所述鉸接式模具還包括鉸接軸(32),所述鉸接軸(32)穿入鉸接孔(31)構成上、下模板(10、20)的鉸接式配合關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模板(10、20)外形呈長方形板狀,所述上、下耳板(11、21)為沿模板一側邊沿依次順序設置的兩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耳板(11、21)外形均呈” 7”字狀或“L”字狀,其長邊順延并垂直固接于模板各相應邊處,其短邊彼此相向順延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0)上還布置有用于限定上模板(10)最大開模角度的限位單元,所述限位單元包括支撐桿(51),支撐桿(51)—端鉸接于上模板(10)上的鉸接邊的其中一相鄰邊處的,其另一端沿其邊長方向向上模板(10)上的鉸接邊處順延布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單元還包括設置于上模板(10)同側邊處的用于限定支撐桿(51)擺動范圍的擋位部(52),擋位部(52)布置于支撐桿(51)自由端的臨近上模板(10)下板面所在處并與支撐桿(51)間構成單向擋位配合。
7.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軸(32)為兩端直徑小而中段直徑大的階梯軸狀結構,所述鉸接軸(32)中段位于兩對相配合的上、下耳板(11、21)間,其兩端小端部沿其軸線向外順延并與上、下耳板(11、21)上的鉸接孔(32)鉸接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鉸接式模具,其特征在于上、下模板(10、20)均在相對其鉸接邊的另一側邊沿處布置有便于握持的把手(4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熱壓密封圈的鉸接式模具。本實用新型包括至少兩層且彼此層疊布置的模板;至少一層模板的一側板面處布置有凸模單元,且與之相鄰模板處對應布置有與之配合構成模具型腔的凹模單元,至少一對相鄰模板的一側邊沿處鉸接設置且其鉸接配合點可沿垂直或相交模板板面的方向作往復滑移動作,所述鉸接配合點的鉸接擺動路徑所構成的平面垂直模板板面設置。通過采用上述鉸接式結構,不但避免了傳統結構所導致的上模放置乃至掉落問題;同時工作效率極高;此外,通過使其鉸接配合點的滑移動作,從而使上層模板在合模時產生自動避讓動作,其結構簡單實用,省時省力,極大的降低了現場工作人員實際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B29C51/30GK202895675SQ20122054026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2日
發明者陳尚彪 申請人:黃山市尚義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