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及充氣補胎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輔助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及充氣補胎機。
背景技術:
汽車在行駛途中如果出現輪胎扎破或者漏氣時,通常需立即更換備用輪胎。但是,當備用輪胎已經用完,這時就需要使用充氣補胎機對輪胎進行維護。現有技術中的充氣補胎機,其結構包括補胎機構和充氣機構,補胎機構包括膠水瓶,而目前用于充氣補胎機的膠水瓶由于設計不理想使得往往不能夠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造成了膠水的浪費。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該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的結構設計理想,能夠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避免了膠水的浪費。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充氣補胎機,該充氣補胎機由于使用了上述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從而使得該充氣補胎機在補胎的過程中,避免了膠水的浪費。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提供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包括瓶體、設置于所述瓶體一側的瓶蓋、設置于所述瓶體內的膠水硬管,以及設置于所述瓶蓋內側的膠管嘴;所述瓶體通過所述膠水硬管與所述膠管嘴連通;所述膠水硬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一端與所述瓶體的內壁觸接,所述第一管部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管部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管部的另一端與所述膠管嘴連接,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第二管部之間設置的夾角為80° 100°。優選的,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第二管部之間設置的夾角為90°。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瓶蓋之間的距離為25mnT32mm。優選的,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瓶蓋之間的距離為28mnT32mm。優選的,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瓶蓋之間的距離為30mm。所述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另一端、并與所述瓶蓋的內壁緊密觸接。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提供一種充氣補胎機,包括機體,所述機體的內部設置有補胎機構和充氣機構,所述補胎機構包括膠水瓶,所述膠水瓶為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所述充氣機構包括電機、氣泵、氣管和氣嘴,所述電機與所述氣泵驅動連接,所述氣泵通過所述氣管與所述氣嘴連接。[0018]所述機體的外殼表面設置有用于顯示輪胎氣壓的氣壓表。所述氣壓表的上方設置有保護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包括瓶體、設置于瓶體一側的瓶蓋、設置于瓶體內的膠水硬管,以及設置于瓶蓋內側的膠管嘴;瓶體通過膠水硬管與膠管嘴連通;膠水硬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的一端與瓶體的內壁觸接,第一管部的另一端與第二管部的一端連通,第二管部的另一端與膠管嘴連接,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一體成型;第一管部與第二管部之間設置的夾角為80° 10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機,包括機體,機體的內部設置有補胎機構和充氣機構,補胎機構包括膠水瓶,膠水瓶為上述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該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的結構設計理想,能夠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使得充氣補胎機在修理輪胎時避免了膠水的浪費。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在移除瓶體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在移除瓶體和瓶蓋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的結構示意圖。在圖I至圖4中包括有I——瓶體、2——瓶蓋、3——膠水硬管、4——膠管嘴、5-密封圈、6-氣壓表、7——保護蓋、101——膠水補充裝置、301——第一管部、302——第二管部。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見圖I至圖3。本實施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包括瓶體I、設置于瓶體I 一側的瓶蓋2、設置于瓶體I內的膠水硬管3,以及設置于瓶蓋2內側的膠管嘴4 ;瓶體I通過膠水硬管3與膠管嘴4連通;膠水硬管3包括第一管部301和第二管部302,第一管部301的一端與瓶體I的內壁觸接,第一管部301的另一端與第二管部302的一端連通,第二管部302的另一端與膠管嘴4連接,第一管部301和第二管部302 —體成型;第一管部301與第二管部302之間設置的夾角為90°。第一管部301與瓶蓋2之間的距離為30mm。該充氣補胎用膠水瓶的結構設計理想,能夠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避免了膠水的浪費。本實施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還包括密封圈5,密封圈5套接于第二管部302的另一端、并與瓶蓋2的內壁緊密觸接。密封圈5的作用主要在于對瓶體I和瓶蓋2的連接起密封作用。本實施例中,瓶體I的另一側設置有膠水補充裝置101。膠水補充裝置101用于對瓶體I中的膠水進行補充。實施例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的實施例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管部301與第二管部302之間設置的夾角為80°,第一管部301與瓶蓋2之間的距離為32_。本實施例同樣可以實現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避免了膠水的浪費。本實施例的其它結構及工作原理與實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實施例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的實施例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管部301與第二管部302之間設置的夾角為100°,第一管部301與瓶蓋2之間的距離為28mm。本實施例同樣可以實現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避免了膠水的浪費。本實施例的其它結構及工作原理與實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實施例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的實施例4,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管部301與瓶蓋2之間的距離為25mm。本實施例同樣可以實現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避免了膠水的浪費。本實施例的其它結構及工作原理與實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實施例5。見圖4。本實施例的一種充氣補胎機,包括機體,機體的內部設置有補胎機構和充氣機構,補胎機構包括膠水瓶,該膠水瓶為實施例I中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其中,瓶體I設置于機體的外表面。充氣機構包括電機、氣泵、氣管和氣嘴,電機與氣泵驅動連接,氣泵通過氣管與氣嘴連接。當充氣機的氣嘴對準輪胎的入氣口,啟動充氣機,即可對輪胎進行充氣。機體的外殼表面設置有用于顯示輪胎氣壓的氣壓表6。當對輪胎進行充氣時,通過觀察氣壓表6的指示針所指示的氣壓數值,即可判斷輪胎是否已經充滿足夠的氣體。氣壓表6的上方設置有保護蓋7。由于氣壓表6的表面為透明玻璃殼,該保護蓋7對氣壓表6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從而避免了透明玻璃殼被刮花或被損裂。實施例6。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的實施例6,本實施例與實施例5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膠水瓶為實施例2中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實施例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的實施例7,本實施例與實施例5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膠水瓶為實施例3中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實施例8。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的實施例8,本實施例與實施例5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膠水瓶為實施例4中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 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體、設置于所述瓶體一側的瓶蓋、設置于所述瓶體內的膠水硬管,以及設置于所述瓶蓋內側的膠管嘴;所述瓶體通過所述膠水硬管與所述膠管嘴連通; 所述膠水硬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一端與所述瓶體的內壁觸接,所述第一管部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管部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管部的另一端與所述膠管嘴連接,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一體成型; 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第二管部之間設置的夾角為80° 10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第二管部之間設置的夾角為90°。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瓶蓋之間的距離為25mnT32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瓶蓋之間的距離為28mnT32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與所述瓶蓋之間的距離為30mm。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另一端、并與所述瓶蓋的內壁緊密觸接。
7.一種充氣補胎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體,所述機體的內部設置有補胎機構和充氣機構,所述補胎機構包括膠水瓶,所述膠水瓶為權利要求I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機構包括電機、氣泵、氣管和氣嘴,所述電機與所述氣泵驅動連接,所述氣泵通過所述氣管與所述氣嘴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體的外殼表面設置有用于顯不輪胎氣壓的氣壓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充氣補胎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壓表的上方設置有保護蓋。
專利摘要本實新涉及汽車輔助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充氣補胎用膠水瓶及充氣補胎機,包括瓶體、設于瓶體一側的瓶蓋、設于瓶體內的膠水硬管,以及設于瓶蓋內側的膠管嘴;瓶體通過膠水硬管與膠管嘴連通;膠水硬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的一端與瓶體的內壁觸接,第一管部的另一端與第二管部的一端連通,第二管部的另一端與膠管嘴連接,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一體成型;第一管部與第二管部之間設置的夾角為80°~100°。一種充氣補胎機,包括機體,機體的內部設有補胎機構和充氣機構,補胎機構包括上述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該充氣補胎機用膠水瓶的結構設計理想,能將瓶中的膠水完全用盡,從而使得充氣補胎機在修理輪胎時避免了膠水的浪費。
文檔編號B29C73/02GK202623313SQ20122013684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日
發明者楊琪, 張春, 閻江華 申請人:東莞瑞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