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成型器具,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注塑用模具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機殼件中,如筆記本或其配件等電子產品的機殼,通常都會設置通孔,以利用螺絲等固定件與其它機構件配合來固定電子產品的機殼。在利用模具裝置注塑成型機殼件時,由于形成通孔的凸出部較硬,與其直接接觸的部分(例如頂針)亦由硬性材料形成,因此容易產生毛邊、拉?;蝽斸様嗔训膯栴}。目前,大部分廠商會依靠人力除去毛邊,以降低修模成本。然而,此種作法直接導致了人力成本的增加,且降低了模具部件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模具裝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模具裝置,包括用于在注塑時形成通孔的凸出部和緩沖部。凸出部包括第一接觸面,緩沖部對應凸出部設置,在形成通孔時緩沖部接觸凸出部,緩沖部的硬度小于凸出部的硬度,且緩沖部包括用于接觸第一接觸面的第二接觸面,第二接觸面的面積大于第一接觸面的面積。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模具裝置還包括固定模仁、可動模仁和頂針。凸出部設置于固定模仁。頂針穿設于可動模仁,頂針的頂端包括凹陷部,緩沖部設置于凹陷部內并與頂針的頂端齊平。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凹陷部的深度為5 6毫米。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模具裝置還包括固定模仁和可動模仁。凸出部設置于固定模仁,緩沖部設置于可動模仁。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緩沖部的第二接觸面與可動模仁的表面齊平。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緩沖部的第二接觸面高于可動模仁的表面。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模具裝置,與形成通孔的凸出部直接接觸的是具有較小硬度的緩沖部,因此避免了現有技術中頂出物件或合模時硬碰硬的問題,從而改進了傳統的注塑模具裝置,降低注塑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并且延長了注塑模具裝置的使用壽命。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I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模具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I中頂針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模具裝置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模具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I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模具裝置的示意圖。如圖I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模具裝置包括固定模仁101、凸出部102、可動模仁103、頂針104以及緩沖部105。其中,固定模仁101與可動模仁103在合模后形成一個模穴,熔融材料即注入此模穴內以成型物件106。在本實施例中,凸出部102設置于固定模仁101上,用于形成物件106的通孔。在此,凸出部102可凸出于固定模仁101的表面。在合模時凸出部102伸入頂針104內的緩沖部105,以執行插破動作。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制,使用者可根據需要成型的物件106的形狀自行確定。凸出部102包括第一接觸面1020。可動模仁103包括一個通孔,頂針104穿設于該通孔中,用于協助頂出成型后的物件106。圖2是圖I中頂針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I和圖2。在本實施例中,頂針104的頂端包括一個凹陷部107,與凸出部102對應的緩沖部105設置于凹陷部107中并與頂針·104的頂端齊平。如圖2所示,凹陷部107的深度優選為5 6毫米。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制。在其它實施例中,凹陷部107的深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自行確定。緩沖部105的材料硬度低于凸出部102的材料硬度。在本實施例中,凸出部102的材料可為鋼等硬質材料,緩沖部105的材料優選為紅銅、鋁等。然而,本實用新型對凸出部102和緩沖部105的具體材料不作任何限制。具體裝配頂針104與緩沖部105時,可先將頂針104的頂端放電或采用鉆孔等其它方式加工至向下凹陷5 6毫米,以形成凹陷部107。此時,可將預先裁切成型的紅銅或其它材料(可比凹陷部107的深度再長約5毫米)用工具敲擊塞入凹陷部107內,并和凹陷部107的周緣側壁形成緊配。最后,將紅銅的上表面銑加工至與頂針104的頂端齊平。在本實施例中,緩沖部105包括用于與凸出部102的第一接觸面1020接觸的第二接觸面1050。在此,第二接觸面1050即與頂針104頂端的表面齊平,并且第二接觸面1050的面積要大于第一接觸面1020的面積,以確保在頂針104進行頂出作業時,與較硬的凸出部102接觸的始終為較軟的緩沖部105,從而避免損傷模具裝置。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模具裝置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模具裝置包括固定模仁201、凸出部202、可動模仁203和緩沖部205。其中,固定模仁201與可動模仁203在合模后形成一個模穴,熔融材料即注入此模穴內以成型物件206。在本實施例中,凸出部202亦設置于固定模仁201上,用于形成物件206的通孔。凸出部202亦包括第一接觸面2020。與凸出部202對應的緩沖部205設置于可動模仁203上,并且包括用于與第一接觸面2020接觸的第二接觸面2050,第二接觸面2050的面積要大于第一接觸面2020的面積。在此,第二接觸面2050可與可動模仁203的表面齊平。緩沖部205的材料硬度低于凸出部202的材料硬度。具體而言,凸出部202的材料可為鋼等硬質材料,緩沖部205的材料優選為紅銅、鋁等。當可動模仁203向固定模仁201移動以執行合模作業時,可確保與凸出部202直接接觸的為較軟的緩沖部205,避免損傷模具裝置。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模具裝置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模具裝置包括固定模仁301、凸出部302、可動模仁303和緩沖部305。其中,固定模仁301與可動模仁303在合模后形成一個模穴,熔融材料即注入此模穴內以成型物件306。[0024]在本實施例中,凸出部302亦設置于固定模仁301上。凸出部302亦包括第一接觸面3020。與凸出部302對應的緩沖部305設置于可動模仁303上,并且包括用于與第一接觸面3020接觸的第二接觸面3050,第二接觸面3050的面積要大于第一接觸面3020的面積。與圖3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緩沖部305的第二接觸面3050高于可動模仁303的表面。即,緩沖部305會凸出于可動模仁303的表面,并伸入模穴中。因此物件306的通孔實質上是由凸出部302和緩沖部305共同形成,并呈現為上部小孔徑,下部大孔徑,截面呈T字形。在本實施例中,緩沖部305的材料硬度亦低于凸出部302的材料硬度。例如,凸出部302的材料可為鋼等硬質材料,緩沖部305的材料優選為紅銅、鋁等。當可動模仁303向固定模仁301移動以執行合模作業時,可確保與凸出部302直接接觸的為較軟的緩沖部305,避免損傷模具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提供的模具裝置,與形成通孔的凸出部直接接觸的是·具有較小硬度的緩沖部,因此避免了現有技術中頂出物件或合模時硬碰硬的問題,從而改進了傳統的注塑模具裝置,降低注塑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并且延長了注塑模具裝置的使用壽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模具裝置,其特征為,包括 用于在注塑時形成通孔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包括第一接觸面;以及緩沖部,對應所述凸出部設置,在形成所述通孔時所述緩沖部接觸所述凸出部,所述緩沖部的硬度小于所述凸出部的硬度,且所述緩沖部包括用于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面的第二接觸面,所述第二接觸面的面積大于所述第一接觸面的面積。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裝置,其特征為,還包括 固定模仁,所述凸出部設置于所述固定模仁; 可動模仁;以及 頂針,穿設于所述可動模仁,所述頂針的頂端包括凹陷部,所述緩沖部設置于所述凹陷部內并與所述頂針的頂端齊平。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裝置,其特征為,所述凹陷部的深度為5 6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裝置,其特征為,還包括 固定模仁,所述凸出部設置于所述固定模仁;以及 可動模仁,所述緩沖部設置于所述可動模仁。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緩沖部的所述第二接觸面與所述可動模仁的表面齊平。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緩沖部的所述第二接觸面高于所述可動模仁的表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模具裝置,包括用于在注塑時形成通孔的凸出部和緩沖部。凸出部包括第一接觸面,緩沖部對應凸出部設置,在形成通孔時緩沖部接觸凸出部,緩沖部的硬度小于凸出部的硬度,且緩沖部包括用于接觸第一接觸面接觸的第二接觸面,第二接觸面的面積大于第一接觸面的面積。本實用新型改進了傳統的注塑模具裝置,降低注塑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并且延長了注塑模具裝置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9C45/26GK202572819SQ20122007170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9日
發明者陳孟傳 申請人:永碩聯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