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脫模控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鑄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脫模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新材料的不斷開發,當前許多新材料的某些物理性能已經接近或超過金屬,同時,在耐酸堿、耐腐蝕等方面更遠遠超過了金屬,前述新材料中,常見的塑料由于可塑性強、耐化學腐蝕能力強、并且絕緣性好等諸多優點在某些方面有廣泛應用。 目前,針對形狀較復雜的塑料產品,多采用注射成型以及后續的頂出脫模結合的方式來制備,但在制備過程中,模具耗損嚴重,而現常用的模具系統多為國外采購的標準件,若有零件受損,則整個系統報廢,更換成本高,并且如需要針對不同產品對模具系統進行適應性調整,定制零件的交期較長,導致無法滿足現代快節奏的國際業務;同時,對成型塑件采用多次頂出以使得塑件脫離模具型腔,使得產品的品質和精度很難保證,造成廢品率一直居高不下,很難適應現在消費者以及市場競爭的需要。因此,非常必要設計一種新的脫模控制系統來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采用非標準件組裝而成的脫模控制系統。為解決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脫模控制系統,用于使成型塑件脫離模具型腔,其包括模仁組件,包括用于定義所述模具型腔的部分型腔壁;推出組件,抵持所述模具型腔中成型塑件以將所述成型塑件推出模具型腔;其中,所述推出組件包括用于抵持成型塑件的抵持壁,所述抵持壁與所述型腔壁共面。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推出組件包括相互分離設置的第一推出構件以及第二推出構件,所述第一推出構件與第二推出構件共同抵持所述成型塑件。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推出構件包括抵持所述成型塑件的第一抵持壁,所述第一抵持壁為曲面壁;所述第二推出構件包括抵持所述成型塑件的第二抵持壁,所述第二抵持壁為平面壁。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推出構件與第二推出構件的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和第一推出構件、和第二推出構件共同移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傳動組件包括開關構件,所述開關構件包括支撐所述第一推出構件的滑塊構件、及收容所述滑塊構件的滑塊收容腔。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開關構件包括導引構件,所述導引構件包括第一導引斜面,所述滑塊構件包括與所述第一導引斜面相對應的第二導引斜面,所述導引構件的第一導引斜面抵持所述滑塊構件的第二導引斜面以帶動所述滑塊構件在滑塊收容腔中移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滑塊構件包括導引開口,所述導引開口貫穿所述滑塊收容腔,所述導引構件穿置于所述滑塊構件的導引開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動力組件,所述動力組件抵持所述傳動組件以推動所述傳動組件。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復位組件,所述復位組件包括抵持所述傳動組件的第一復位構件,所述第一復位構件與所述動力組件分別設置于傳動組件的兩側。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復位組件,所述復位組件還包括連接所述開關構件中滑塊構件的第二復位構件,所述第二復位構件設置于所述滑塊收容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脫模控制系統,通過非標準件組裝而成,工件的尺寸規格自由度大,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同時,節省了制模或改模過程中國外采購工件的時間,縮短了制模周期,為客戶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贏得了寶貴時間;本方案的脫模控制系統,結構簡潔、新穎、便于維護,而且推件過程穩定,降低了塑件不良率,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有關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脫模控制系統的剖視圖;圖2為圖I所示的脫模控制系統第一級脫模后的剖視圖;圖3為圖I所示的脫模控制系統第二級脫模后的剖視圖。其中,附圖標記為100、脫模控制系統;10、推出組件;11、第一推出構件;12、第二推出構件;21、第一傳動構件;22、第二傳動構件;23、滑塊構件;231、第二導引斜面;24頂出推塊;25、導引構件;251、第一導引斜面;26、第二復位構件;27、第一復位構件;28、復位桿;29、后模板;30、后模墊板;31、導柱;32、后模鑲件;33、頂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例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例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參圖I、圖2與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脫模控制系統100,用于使成型塑件200脫離模具型腔,另外,與所述脫模控制系統100配合的注塑機、脫模劑以及氣動閥等配套設施為業內熟知技術,在此不作贅述。前述脫模控制系統100包括模仁組件,該模仁組件包括用于定義模具型腔的部分型腔壁,本實施例中,模仁組件中型腔壁為整個模具型腔的一部分,優選的,脫模控制系統100設置于模具的動模上,由此,模仁組件中部分型腔壁為模具的動模仁。脫模控制系統100包括推出組件10,其抵持模具型腔中成型塑件200以將成型塑件200推出模具型腔,從而確保成型塑件200完整的與模具型腔分離,已完成鑄模。進一步的,推出組件10包括用于抵持成型塑件200的抵持壁,特別的,抵持壁與前述型腔壁共面。綜上,推出組件10的抵持壁在成型過程中作為前述型腔壁的一部分存在,在塑件成型后,抵持壁可將成型塑件200推出前述模具型腔,起到一件兩用,使得推出組件10與模 仁組件之間組合簡潔,同時不影響塑件成型以及后續的推出。優選的,推出組件10包括相互分離設置的第一推出構件11以及第二推出構件12,前述第一推出構件11與第二推出構件12共同抵持成型塑件200以將成型塑件200推出模
具型腔。第一推出構件11包括抵持成型塑件200的第一抵持壁,所述第一抵持壁為曲面壁。進一步的,第一抵持壁設置為曲面壁為貼合待注塑件形狀設置,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抵持壁的形狀也可為平面壁。第二推出構件12包括抵持成型塑件200的第二抵持壁,第二抵持壁為平面壁。優選的,第二推出構件12為頂針。具體的,前述模仁組件還包括后模鑲件32,其貼和待鑄塑件的形狀制備,本實施例中,貼合塑件的形狀,其具有平整面,并且前述平整面具有一開口,第二推出構件12的第二抵持壁延伸至前述開口,由于第二抵持壁為平面壁,使得該平整面完整以滿足型腔壁需求。優選的,本實施例中的脫模控制系統100所制備的成型塑件200為瓶蓋件,由此,第一抵持壁所抵持的為瓶蓋件的側壁,第二抵持壁抵持的為瓶蓋件的瓶蓋底。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針對成型塑件200的具體形狀,可以修正推出組件的形狀,節省了制模或改模過程中國外采購工件的時間,縮短了制模周期,為客戶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贏得了寶貴時間。脫模控制系統100包括連接第一推出構件11與第二推出構件12的傳動組件,前述傳動組件用于帶動第一推出構件11與第二推出12構件共同移動。進一步,脫模控制系統100還包括動力組件,所述動力組件作為動力源驅動前述推出組件10,以使得所述推出組件10移動從而帶動所述成型塑件200脫離前述模具型腔。其中,動力組件包括氣缸、電缸等多種實施方式,因其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習知的技術,在此不做贅述。具體的,動力組件抵持傳動組件以帶動傳動組件移動,具體的,傳動組件自初始位置移動至最終位置。進一步的,由于傳動組件連接并帶動前述推出組件移動,由此,動力組件帶動推出組件發生移動,以使得成型塑件200脫離模具型腔。其中,第一推出構件11與第二推出構件12共同推動成型塑件200自第一位置移
動至第二位置。傳動組件包括開關構件,開關構件包括支撐第一推出構件11的滑塊構件23、及收容該滑塊構件23的滑塊收容腔。[0046]具體的,前述滑塊構件23可作動地在前述滑塊收容腔中水平方向移動,滑塊構件23的移動區域包括支撐第一推出構件11的支撐區域、及與第一推出構件11分離的中止區域。進一步的,滑塊構件23可以更改是否支撐前述第一推出構件11以更改傳動組件是否帶動第一推出構件11移動,從而使得第一推出構件11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以起到開關的作用。開關構件還包括抵持滑塊構件23的導引構件25,導引構件25包括第一導引斜面251,對應的,滑塊構件23包括與第一導引斜面251相對應的第二導引斜面231,前述導引構件251的第一導引斜面251抵持滑塊構件23的第二導引斜面231以帶動滑塊構件在水平方向移動。其中,前述第一導引斜面251與豎直方向的夾角換算為E。特別的,滑塊構件23具有導引開口,導引構件25穿置于滑塊構件23的導引開口。結合本實施例,脫模控制系統100在塑件冷卻成型后,動力組件啟動并推動頂桿33,進而,頂桿33帶動傳動組件中第一傳動構件21、及連接前述第一傳動構件21的第二傳動構件22 —起移動。其中,第一傳動構件21為方形金屬板,由于其承載著第二傳動構件22的重量,因此,要求第二傳動構件21的質地堅硬,結構穩固。其靠頂桿33支撐以保持穩定。其中,第二傳動構件22固定于第一傳動構件21的下方,并且第二傳動構件22還包括收容滑塊構件23的滑塊收容腔,該滑塊收容腔在水平方向延伸,從而使得滑塊構件23可以在隨著第二傳動構件22移動的同時,其自身還可以在水平方向移動。具體的,頂桿33在動力組件的作用下,使得傳動組件在豎直方向上移動。進一步的,第一推出構件11設置于后模板29上,而后模板29通過頂出推塊24與第二傳動構件22建立聯系,后模板29下部還設有位置固定的后模墊板30,該后模墊板30設置于后模板29與傳動組件之間。更進一步的,后膜墊板30、第一傳動構件21以及第二傳動構件22都具有收容通道,頂出推塊24穿置于前述三者的收容通道并可自由移動,特別的,頂出推塊24還延伸至第二傳動構件22的滑塊收容腔,進而,滑塊構件23可支撐所述頂出推塊24,進而支撐第一推出構件11,以使得第一推出構件11可以隨著傳動組件移動。由于滑塊構件23的移動區域包括支撐頂出推塊24的支撐區域、及不支撐頂出推塊24的中止區域,因此,滑塊23通過移動可以擁有或解除對第一推出構件11的支撐效果,從而起到開啟或關閉第一推出構件11的移動。本實施例中,滑塊構件23隨著傳動組件上移,由于滑塊構件23的第二導引面231為前述導引構件25的第一導引面251抵持,并且導引構件25固定于后模墊板30,則滑塊構件23通過第一導引面251與第二導引面231的配合沿水平方向移動。滑塊構件23自支撐區域移動至中止區域時,第一推出構件11停止上移,具體的,成型塑件200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滑塊構件23處于支撐區域與中止區域分界線。上述推出過程中,換算得到成型塑件200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移動距離為A ;滑動構件23在水平方向移動至支撐區域與中止區域分界線的移動距離為C ;另外結合前述第一導引斜面251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E。上述過程實現了,將成型塑件200與后模鑲件32分離。則本實施 例中,提供有C=tanE*A。即,限定了滑塊構件23的移動距離C為特定值,因此,在不同的成型塑件200的頂出過程中,需要調整成型塑件200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移動距離時,僅需要調整第一導引斜面251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即可。使得針對不同產品對模具系統進行適應性調整更為簡單方便,提高了模具改裝效率。成型塑件200移動至第二位置后,由于第一推出構件11不再受動力組件的推動力,由此,成型塑件200只在第二推出構件12的推動下移動,具體的,成型塑件200自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三位置。其中,成型塑件200自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三位置過程中,移動距離為B+D。移動距離B使得成型塑件200與第一推出構件11分離。移動距離D為安全距離,使得從第二推出構件12上取下成型塑件200更安全,避免損壞工件。優選的,限定移動距離D為5mm。在成型塑件200到達第三位置后,動力組件停止推動傳動組件、以及連接傳動組件的第二推動構件12,此時,機械手移動至相應位置取下成型塑件200,從而完成單次推出成型塑件200。為實現成型與推出的自動化,脫模控制系統100還包括復位組件,復位組件包括抵持傳動組件的第一復位構件27,第一復位構件27用于推動傳動組件自最終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復位組件還包括連接所述開關構件中滑塊構件23的第二復位構件26,第二復位構件設置于滑塊收容腔。通過設置復位組件,在脫模控制系統100完成成型塑件200推出后,使脫模控制系統100中推動組件、傳動組件、模仁組件等復位以準備后續的成型、推出。從而,使得脫模控制系統100工作更自動化,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本實施例中,第一復位構件27為彈簧,一端固定于后模墊板30下部,具體的,脫模控制系統100包括穿置于后模板29、后膜墊板30、第一傳動構件21的復位桿28,同時,穿過作為第一復位構件27的彈簧,使得第一復位構件27結構更簡潔、穩定。第一傳動構件21隨著頂桿33推動自初始位置移動至最終位置,其中,第一傳動構件21壓緊前述作為第一復位構件27的彈簧,在動力組件停止對傳動組件推動后,第一復位構件27由于彈性勢能的作用,開始回復初始狀態,將第一傳動構件21以及連接第一傳動構件21的第二傳動構件22推向初始位置。第一傳動構件21在受到第一復位構件27的推動之外,還受到第二推出構件12的推動使得復位完全。本實施例中,第二復位構件26也為彈簧,其設置于第二傳動構件22的滑塊收容腔之中,第二復位構件26 —端固定于滑塊收容腔側壁,另一端連接滑塊構件23。滑塊構件23在導引構件25的作用下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因此滑塊構件23在移動開始后即會壓縮作為第二復位構件26的彈簧,而在動力組件停止對第二傳動構件22的推動后,作為第二復位構件26的彈簧由于彈性勢能作用,開始回復初始狀態,則會將滑塊構件推動至啟動時的位置。同時,后模板29在注塑機等外力作用向下移動,同時帶動連接后模板29的頂出推塊24向下移動,進而使得頂出推塊24又與滑塊構件23抵持以備后續的再次推出成型塑件。脫模控制系統100還包括與配合模具起導引作用的導柱31,其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習知的技術,在此不做贅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脫模控制系統100,通過非標準件組裝而成,工件的尺寸規格自由度大,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同時,節省了制模或改模過程中國外采購工件的時間,縮短了制模周期,為客戶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贏得了寶貴時間;本方案的脫模控制系統,結構簡潔、新穎、便于維護,而且推件過程穩定,降低了塑件不良率,通過設置復位構件,提高了脫模控制系統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脫模控制系統,用于使成型塑件脫離模具型腔,其特征在于,該脫模控制系統包括 模仁組件,包括用于定義所述模具型腔的部分型腔壁; 推出組件,抵持所述模具型腔中成型塑件以將所述成型塑件推出模具型腔; 其中,所述推出組件包括用于抵持成型塑件的抵持壁,所述抵持壁與所述型腔壁共面。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出組件包括相互分離設置的第一推出構件以及第二推出構件,所述第一推出構件與第二推出構件共同抵持所述成型塑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出構件包括抵持所述成型塑件的第一抵持壁,所述第一抵持壁為曲面壁;所述第二推出構件包括抵持所述成型塑件的第二抵持壁,所述第二抵持壁為平面壁。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推出構件與第二推出構件的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和第一推出構件、和第二推出構件共同移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組件包括開關構件,所述開關構件包括支撐所述第一推出構件的滑塊構件、及收容所述滑塊構件的滑塊收容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構件包括導引構件,所述導引構件包括第一導引斜面,所述滑塊構件包括與所述第一導引斜面相對應的第二導引斜面,所述導引構件的第一導引斜面抵持所述滑塊構件的第二導引斜面以帶動所述滑塊構件在滑塊收容腔中移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構件包括導引開口,所述導引開口貫穿所述滑塊收容腔,所述導引構件穿置于所述滑塊構件的導引開口。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動力組件,所述動力組件抵持所述傳動組件以推動所述傳動組件。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復位組件,所述復位組件包括抵持所述傳動組件的第一復位構件,所述第一復位構件與所述動力組件分別設置于傳動組件的兩側。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脫模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模控制系統包括復位組件,所述復位組件還包括連接所述開關構件中滑塊構件的第二復位構件,所述第二復位構件設置于所述滑塊收容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脫模控制系統,用于使成型塑件脫離模具型腔,其包括模仁組件,包括用于定義所述模具型腔的部分型腔壁;推出組件,抵持所述模具型腔中成型塑件以將所述成型塑件推出模具型腔;其中,所述推出組件包括用于抵持成型塑件的抵持壁,所述抵持壁與所述型腔壁共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脫模控制系統,通過非標準件組裝而成,工件的尺寸規格自由度大,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同時,節省了制模或改模過程中國外采購工件的時間,縮短了制模周期,為客戶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贏得了寶貴時間;本方案的脫模控制系統,結構簡潔、新穎、便于維護,而且推件過程穩定,降低了塑件不良率,提高了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29C45/40GK202378254SQ20122000097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4日
發明者劉榮亮, 葉茂 申請人:蘇州星諾奇傳動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