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材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于一種板材,特別是指一種能獲得高結構轉印效率的共押出板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利用共押出技術制造諸如導光板的板材的方式,主要是令自模頭(die head)押出的板狀基材通過表面具有微結構的滾輪,從而將滾輪表面的微結構轉印至板狀基材表面。通常,為了獲得具有較高微結構轉印效率的板材,就必須使用熔融指數(melt index,MD較高的材料,但是,熔融指 數較高的材料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導致材料容易自模頭中心流出,無法擴散至模頭兩側而順利押出成型為板狀基材,雖然使用熔融指數較低的材料能克服前述問題,但是,卻存有滾輪表面的微結構不易壓入板狀基材表面而無法制得轉印效率較佳的板材。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獲得結構轉印效率較佳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板材的制造方法,主要包括有下列步驟:a)將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以及一第三材料加熱至熔融狀態,該第一材料具有一第一熔融指數,該第二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一熔融指數的第二熔融指數,以及該第三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二熔融指數的第三熔融指數山)令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經一模頭共押出成型為一疊合板材,其中該第二材料層疊附著于該第一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層疊附著于該第二材料;以及c)令該疊合板材通過一表面具有微結構的滾輪,以于該第一材料的一表面形成微結構。由于本發明的制造方法是利用該第二材料來連結具有較高熔融指數的該第一材料以及具有較低熔融指數的該第三材料,使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能夠成功地自模頭共押出成型為疊合板材,并可于熔融指數較高的該第一材料表面形成微結構,從而獲得結構轉印效率較佳的板材。在本發明所提供的制造方法中,依據ASTM D1238或IS01133標準,在230°C時,于
3.8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并且,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者是,依據ASTM 01238或1501133標準,在3001:時,于1.21^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9 60g/10分鐘,最佳為15 36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9 60g/10分鐘,最佳為15 36g/10分鐘。并且,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或者是,依據ASTM 01238或1301133標準,在2001:時,于5.01^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并且,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或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 copolymer, MS)。或者是,依據ASTM D1238或IS01133標準,在230°C時,于2.16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4 30g/10分鐘,最佳為7 20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4 30g/10分鐘,最佳為7 20g/10分鐘,而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環烯烴聚合物(cyclicolefinpolymer, COP)或環烯經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0C)。
圖1為一流程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所為的板材制造方法的步驟。
具體實施例方式有關本發明所提供的板材制造方法的技術特征詳細說明于后。以下簡單說明本發明配合實施例所采用的圖式的內容,其中:圖1為一流程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所為的板材制造方法的步驟。請參閱圖1,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驟:首先于步驟SI中,先將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以及第三材料加熱至熔融狀態,其中該第一材料具有一第一熔融指數,該第二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一熔融指數的第二熔融指數,以及該第三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二熔融指數的第三熔融指數。
依據ASTM D1238或IS01133標準,在230°C時,于3.8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而該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者是,依據ASTM 01238或1501133標準,在3001:時,于1.21^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9 60g/10分鐘,最佳為15 36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9 60g/10分鐘,最佳為15 36g/10分鐘,而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或者是,依據ASTM 01238或1301133標準,在2001:時,于5.01^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3 20g/10分鐘,最佳為5 12g/10分鐘,而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或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 copolymer,MS)相同一種但不限定不同種。或者是,依據ASTM D1238或IS01133標準,在230°C時,于2.16kg的負荷下,該
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4 30g/10分鐘,最佳為7 20g/10分鐘,而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較佳為4 30g/10分鐘,最佳為6 20g/10分鐘,而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較佳宜使用環烯烴聚合物(cyclicolefinpolymer, COP)或環烯烴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OC)相同一種但不限定不同種。其次,于步驟S2中,令呈熔融狀的該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以及第三材料經由各自的押出機注入模頭內,再經該模頭共押出成型為一疊合板材,其中該第二材料是層疊附著于該第一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是層疊附著于該第二材料。再者,于步驟S3中,令該疊合板材通過一壓軋滾輪組(rolIercalender),使該滾輪組滾壓自該模頭流出的疊合板材中的第一材料。由于該壓軋滾輪的表面具有微結構刻紋,因此當其滾壓該疊合板材后,就會于該第一材料的表面形成微結構。其中,前述微結構的形態可為(但不限于)三角形、U型、菱形、梯形、三角錐形、非球面狀或者前述中角錐狀的尖端形成一圓滑曲弧等。由于本發明的制造方法是利用該第二材料來連結具有較高熔融指數的該第一材料以及具有較低熔融指數的該第三材料,避免該第一材料因熔融指數較高而無法于該模頭上擴散,產生垂流現象,因此可使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能夠成功地自模頭押出成型為疊合板材,并且,由于該第一材料具有較高的熔融指數,因此滾輪組表面的微結構能輕易地壓入該第一材料,而于該第一材料的表面形成顯著的微結構,最終獲得結構轉印效率較佳的板材。需特別說明的是,由于本發明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技術特征在于利用彼此之間具有熔融指數差異的復數種材料,解決現有高熔融指數材料無法自模頭押出成型的缺失,因此本發明所使用的材料數量并不局限于三種,其可視實際需求而增加,例如可使用四種或五種或更多種材料,只要自模頭押出成型的疊合板材中相鄰兩材料之間具有相近的熔融指數即可。本發明的制造方法所制得的板材可作為諸如導光板的光學組件,用以使進入導光板的光線經由該等微結構而產生散射,再均勻地自導光板射出,以提高面板的亮度。接著通過以下列舉的若干實施例,以更加了解本發明,但所述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所舉實施例1至4中,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且依據ASTM D1238或ISOl 133標準,在230°C時,于3.8kg的負荷下,各該實施例中的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熔融指數如表I所示。依本發明的制造方法制得的板材的結構轉印效率,則以肉眼觀察評估,其結果亦顯示于表I中。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下列步驟: a)將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以及一第三材料加熱至熔融狀態,該第一材料具有一第一熔融指數,該第二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一熔融指數的第二熔融指數,以及該第三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二熔融指數的第三熔融指數; b)令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經一模頭共押出成型為一疊合板材,其中該第二材料層疊附著于該第一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層疊附著于該第二材料;以及 c)令該疊合板材通過一表面具有微結構的滾輪,以于該第一材料的一表面形成微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材料、該第二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且依據ASTMD1238或ISOl 133標準,在230°C時,于3.8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3 20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3 20g/10分鐘。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5 12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5 12g/10 分鐘。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材料、該第二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為聚碳酸酯,且依據ASTM D1238或ISOl 133標準,在300°C時,于1.2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9 60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9 60g/10分鐘。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15 36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15 36g/10分鐘。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材料、該第二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為聚苯乙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且依據ASTM D1238或ISOl 133標準,在200°C時,于5.0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3 20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3 20g/10分鐘。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5 12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5 12g/10 分鐘。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材料、該第二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為環烯烴聚合物或環烯烴共聚物,且依據ASTM D1238或IS01133標準,在230°C時,于2.16kg的負荷下,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4 30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4 30g/10分鐘。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熔融指數與該第一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7 20g/10分鐘,該第三熔融指數與該第二熔融指數的差值范圍為7 20g/10 分鐘。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材料、該第二材料以及該第三材料選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環烯烴聚合物以及環烯烴共聚物所構成的族群中的相同一種化合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有關于一種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驟a)將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以及一第三材料加熱至熔融狀態,其中該第一材料具有一第一熔融指數,該第二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一熔融指數的第二熔融指數,以及該第三材料具有一低于該第二熔融指數的第三熔融指數;b)令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材料經一模頭共押出成型為一疊合板材;以及c)令該疊合板材通過一表面具有微結構的滾輪,以于該第一材料的一表面形成微結構。由此,本發明的制造方法可制得結構轉印效率較佳的板材。
文檔編號B29C69/02GK103203877SQ20121001374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6日
發明者張金鳳, 蔡獻逸, 胡家豪, 張智宏, 張榮晃 申請人:輔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