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自動化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指一種電池鋼殼的自動上料裝置。
背景技術:
在電池自動化生產過程中,電池鋼殼產品需要輸送至注塑機中進行注塑。目前,電池鋼殼產品一般是緊密排列在一起,需要逐個進行上料,工序復雜,上料效率非常低,導致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可以定距分布鋼殼產品和一次上料多個鋼殼產品,提高上料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機架和設于機架上輸送產品的送料機構,所述機架上設有將送料機構上緊密排列的產品進行定距分布的定距機構和將定距好的產品移送至托盤上的移送機構,上述各機構分別與主控電路連接。上述方案的優化方案如下上述機架上設有一升降平臺,定距機構和移送機構分別設于升降平臺上,在升降平臺下方設有驅動升降平臺作升降動作的升降氣缸。上述定距機構包括一安裝架、吸軸安裝塊和垂直安裝于吸軸安裝塊內吸取產品的吸軸以及水平安裝于升降平臺上的定距氣缸,在升降平臺上設有一導軌,安裝架安裝于導軌上;在吸軸安裝塊上方安裝有對吸軸上的產品進行脫料的脫料氣缸,定距氣缸的推出導桿水平連接于吸軸安裝塊內,在吸軸安裝塊之間推出導桿上設有壓縮彈簧。上述吸軸外周套接有脫料套管,吸軸底部伸出于脫料套管。上述移送機構包括安裝于升降平臺上的馬達、連接于馬達輸出軸上的輸送帶和與輸送帶連接的移送鏈,移動鏈與安裝架連接。上述機架上定距機構左側設有托盤支架,托盤安裝于托盤支架上。上述送料機構包括震動盤和與震動盤連接的送料軌道,送料軌道末端位于吸軸的正下方。上述機架上還安裝有感應產品在送料軌道末端是否輸送到位的感應器。上述安裝架右側設有定位氣缸,定位氣缸上連接有防止產品向前輸送的定位桿。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顯著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通過設置定距機構對送料機構上緊密排列一起的產品進行定距離分布,移送機構將定距機構上定距分布好的產品移送至托盤中,從而可以實現一次上料多個產品,提高上料效率和生產效率,節省工序,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定距機構未分距產品前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定距機構分距產品后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定距機構與產品脫落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 5所示,本實施例揭示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主要用于多個電池鋼殼產品同時進行自動上料,提高上料效率。該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機架I、送料機構2和定距機構3以及移送機構5,送料機構2、定距機構3和移送機構5分別與主控電路連接。本實施例中,送料機構2用于輸送鋼殼產品,該送料機構2包括安裝于機架I上的震動盤21和與震動盤21連接的送料軌道22,鋼殼產品從震動盤21中輸送至送料軌道22,再由送料軌道22輸送至送料軌道22的末端,鋼殼產品在送料軌道22上緊密排列。在機架I上設有升降平臺6,定距機構3和移送機構5分別設于升降平臺6上,在升降平臺6的下方設有升降氣缸,升降氣缸工作驅動升降平臺6升起或下降,升降平臺6帶動定距機構3和移送機構5也升起或下降。定距機構3包括安裝架31、吸軸安裝塊32和吸軸33以及定距氣缸34,在升降平臺6上設有一導軌7,安裝架31安裝于導軌7上,吸軸33垂直安裝于吸軸安裝塊22內,吸軸安裝塊32和吸軸33有若干個,定距氣缸34水平安裝于升降平臺6上,定距氣缸34的推出導桿341水平連接于吸軸安裝塊32內,在吸軸安裝塊32之間推出導桿341上設有壓縮彈簧。定距氣缸34工作時推出導桿341推出克服壓縮彈簧的力壓緊各個吸軸安裝塊32,吸軸安裝塊32帶動各個吸軸33緊密靠攏;當定距氣缸34回復位置時,壓縮彈簧也回復位置,壓縮彈簧驅動各個吸軸安裝塊32定距離分開,吸軸安裝塊32帶動各個吸軸33也定距離分開。在吸軸33安裝塊上方安裝有脫料氣缸35,脫料氣缸35與吸軸33連接,送料軌道22的末端位于吸軸33的正下方,升降平臺6帶動定距機構3和吸軸33下降,吸軸33吸取送料軌道22上的鋼殼產品。在吸軸33外周套接有脫料套管36,吸軸33底部伸出于脫料套管36 ;當需要對鋼殼產品進行脫料時,脫料氣缸35向上工作帶動吸軸33向上升起,吸軸33底部伸入脫料套管36時,在脫料套管36的作用下,鋼殼產品從吸軸33上脫落下來。移送機構5包括安裝于升降平臺6上的馬達51、連接于馬達51輸出軸上的輸送帶52和與輸送帶52連接的移送鏈53,移動鏈53還與安裝架31連接。馬達51工作時帶動輸送帶52工作,輸送帶52帶動移送鏈53工作,移送鏈53驅動安裝架31在導軌7上左右移動。在機架I上定距機構3的左側設有托盤支架41,托盤支架41上設有托盤4,托盤4中放置經定距機構3定距后的鋼殼產品,托盤4中鋼殼產品放置位置合適,定距機構3在移送鏈53的驅動下移動至托盤4上方,脫料氣缸35工作對吸軸33上的鋼殼產品進行脫料,鋼殼產品脫料后落入托盤4中。為了感應鋼殼產品在送料軌道22末端上是否輸送到位,在機架I上還安裝有感應器;為了防止鋼殼產品在送料軌道22末端輸送到位后繼續向送料軌道22末端輸送,在安裝架31右側設有定位氣缸37,定位氣缸37上連接有定位桿,定位氣缸37帶動定位桿向下工作,定位桿阻止鋼殼產品繼續向前輸送。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首先,鋼殼產品從震動盤21中輸送至 送料軌道22,再由送料軌道22輸送至送料軌道22的末端,感應器感應鋼殼產品在送料軌道22末端輸送到位后,定位氣缸37帶動定位桿向下工作阻止鋼殼產品繼續向前輸送;然后,升降氣缸工作驅動升降平臺6下降,升降平臺6帶動定距機構3和吸軸33下降,此時,定距氣缸34的推出導桿341壓緊各個吸軸安裝塊32,吸軸33吸取鋼殼產品;吸軸33吸取鋼殼產品后,升降氣缸工作驅動升降平臺6上升,升降平臺6帶動定距機構3和吸軸33上升,定距氣缸34回復位置,壓縮彈簧驅動各個吸軸安裝塊32定距離分開,吸軸安裝塊32帶動各個吸軸33和吸軸33上的鋼殼產品也定距離分開;接著,馬達51轉動帶動輸送帶52工作,輸送帶52帶動移送鏈53工作,移送鏈53驅動定距機構3在導軌7上向托盤4上方移動;當吸軸33位于托盤4上方時,升降氣缸工作驅動升降平臺6下降,升降平臺6帶動定距機構3和吸軸33下降,脫料氣缸35向上工作帶動吸軸33向上升起,在脫料套管36的作用下,鋼殼產品從吸軸33上脫落落入托盤4中;最后,脫料氣缸35、升降氣缸、定距氣缸34、移送鏈53和定位氣缸37依次回復位置,鋼殼產品繼續輸送至送料軌道22的末端。上齊料的托盤4再輸送至注塑機中進行注塑,一個可上料12個鋼殼產品。依次循環,實現鋼殼產品的自動上料,提高了上料效率和生產效率,節省工序,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實現的優選方案,并非限定性窮舉,在相同構思下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變換形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發明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機架(I)和設于機架上輸送產品的送料機構(2),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設有將送料機構上緊密排列的產品進行定距分布的定距機構(3)和將定距好的產品移送至托盤(4)上的移送機構(5),上述各機構分別與主控電路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設有一升降平臺(6),定距機構和移送機構分別設于升降平臺上,在升降平臺下方設有驅動升降平臺作升降動作的升降氣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距機構(3)包括一安裝架(31)、吸軸安裝塊(32)和垂直安裝于吸軸安裝塊內吸取產品的吸軸(33)以及水平安裝于升降平臺上的定距氣缸(34),在升降平臺上設有一導軌(7),安裝架安裝于導軌上; 在吸軸安裝塊上方安裝有對吸軸上的產品進行脫料的脫料氣缸(35),定距氣缸的推出導桿(341)水平連接于吸軸安裝塊內,在吸軸安裝塊之間推出導桿上設有壓縮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軸外周套接有脫料套管(36 ),吸軸底部伸出于脫料套管。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送機構(5)包括安裝于升降平臺上的馬達(51)、連接于馬達輸出軸上的輸送帶(52)和與輸送帶連接的移送鏈(53 ),移動鏈與安裝架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定距機構左側設有托盤支架(41 ),托盤安裝于托盤支架上。
7.根據權利要求3 6中任一一項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機構(2)包括震動盤(21)和與震動盤連接的送料軌道(22),送料軌道末端位于吸軸的正下方。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還安裝有感應產品在送料軌道末端是否輸送到位的感應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架右側設有定位氣缸(37),定位氣缸上連接有防止產品向前輸送的定位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池鋼殼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機架和設于機架上輸送產品的送料機構,所述機架上設有將送料機構上緊密排列的產品進行定距分布的定距機構和將定距好的產品移送至托盤上的移送機構,上述各機構分別與主控電路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通過設置定距機構對送料機構上緊密排列一起的產品進行定距離分布,移送機構將定距機構上定距分布好的產品移送至托盤中,從而可以實現一次上料多個產品,提高上料效率和生產效率,節省工序,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B29C45/17GK202357346SQ20112051094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9日
發明者周俊杰, 周俊豪, 周俊雄 申請人:周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