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木質膜復合結構及木質膜復合結構成型方法
技術領域:
示例實施例涉及一種木質膜復合結構及木質膜復合結構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近來,電器的設計以及性能已經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因此,形成電器的外觀的外殼的材料已經成為確定市場占有率的重要因素。通常,考慮到產率和耐用性,樹脂已經被廣泛地用于電器的外殼中。近來,已經提出電器采用木質外殼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品味。然而,由于電器的木質外殼的制造會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難以通過自動工藝制造木質外殼,因此,可能不適于批量生產。
發明內容
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木質膜復合結構包括圖案化木質膜、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表面上的無紡布以及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的樹脂膜。根據示例性實施例,通過尿烷基粘合劑將無紡布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上。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樹脂膜包括聚碳酸酯膜。根據示例實施例,樹脂膜通過濕固化聚氨酯粘合劑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根據示例性實施例,一種成型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方法包括將無紡布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一表面上;將樹脂膜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研磨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二表面,以減少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厚度,從而形成木質膜復合結構;通過使用壓模擠壓和加熱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將木質膜復合結構的一部分成型為期望的形狀。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二表面與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一表面相對。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剪切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所成型的部分。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將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插入用于形成電器外殼的注射模具中,在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樹脂膜的第一表面上形成樹脂的電器外殼。樹脂模的所述第一表面與無紡布相對。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通過尿烷基粘合劑將所述無紡布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上。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提供包括聚碳酸酯膜的樹脂膜。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通過濕固化聚氨酯粘合劑將所述樹脂膜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
通過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上述和其他特點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附圖意圖描述示例性實施例,不應該被解釋為限制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范圍。不應該將附圖理解為是按照比例繪制的,除非有明確聲明。
圖1和圖2是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截面圖;圖3至圖5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使用壓模成型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方法的示意圖;圖6是通過壓模將木質膜復合結構的一部分變形/成型為期望的形狀的木質膜復合結構的透視圖;圖7是變形/成型的木質膜復合結構在通過修剪剪切一部分之后的透視圖;圖8是示出其中圖7的剪切后的木質膜復合結構被插入到注射模具中的注射成型工藝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這里公開了詳細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這里公開的特定結構和功能性細節僅僅是作為代表用來描述示例性實施例的。然而,示例性實施例可以以各種可替換的形式實現, 并且不應該被理解為僅僅局限于這里闡述的實施例。因此,雖然示例性實施例能夠具有各種修改和可選擇的形式,但是在附圖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其實施例,并且將在這里詳細描述其實施例。然而,應該理解的是,沒有打算將示例性實施例局限于所公開的特定形式,相反,示例性實施例將覆蓋落入示例性實施例范圍內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換物。在附圖的整個描述中,相同的標號始終指代相同的元件。應該理解的是,盡管這里可以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是這些元件不應該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僅用于將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區分開。例如, 第一元件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類似地,在不脫離示例性實施例的范圍的情況下,第二元件可以被命名為第一元件。如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所列相關項中的一個或多個的任何和所有組合。應該理解的是,當元件被描述為“連接”或“結合”到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以直接連接或結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中間元件。相反,當元件被描述為“直接連接”或“直接結合”到另一元件時,不存在中間元件。用于描述元件之間的關系的其他詞語
(例如,“位于......之間”與“直接位于......之間”,“相鄰”與“直接相鄰”等)可以以
類似的方式來解釋。這里使用的術語僅僅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例,不應該理解為受示例性實施例的限制。如這里使用的,單數形式應該被理解為還包括復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有明確的相反指
示。還應該理解的是,當在這里使用術語“包括”、“由......組成”、“包含”等時,說明存
在所述特征、整體、步驟、操作、元件和/或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征、整體、步驟、操作、元件、組件和/或它們所形成的組。還應該注意的是,在一些可選擇的實施方式中,標示出的功能/動作可以不按照附圖中標示出的順序發生。例如,根據所涉及的功能性/動作,連續示出的兩幅附圖實際上可以基本上同時執行,或者有時候可以按照相反的順序執行。如圖1所示出的,根據示例實施例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包括由木材制成的圖案化的膜11。如果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厚度小于特定值,則圖案化的木質膜11可能會被很小的外力損壞,因此使得難以對木質膜進行處理。因此,盡管需要將圖案化的木質膜11設置為大于期望的厚度,但是厚的圖案化的木質膜11會具有較弱的柔韌性,因此,導致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成型會相對困難。因此,木質膜復合結構10包括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后表面上的無紡布12。 通過利用尿烷基粘合劑(urethane-based adhesive)將無紡布12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 11上。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后表面上的無紡布12用于加強圖案化的木質膜11,防止圖案化的木質膜11在形成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過程中受到損壞。在將無紡布12附著到具有超過期望厚度的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后表面之后,圖案化的木質膜11經過研磨,從而減小厚度,如圖2所示。以這種方式,可獲得具有期望的柔韌性和特定強度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木質膜復合結構10包括附著到無紡布12的后表面上的樹脂膜13。樹脂膜13用于將木質膜復合結構10保持為期望的或設定的形狀。在示例性實施例中,考慮到要附著到電器外殼,樹脂膜13由聚碳酸酯制成,并且通過使用濕固化聚氨酯(moisture-curable polyurethane)將樹脂膜13附著到無紡布12的后表面上。當木質膜復合結構10包括圖案化的木質膜11、無紡布12和樹脂膜13(如上所述) 時,可防止圖案化的木質膜11在成型過程中遭到損壞,并且可相對容易地將木質膜復合結構10成型為期望的形狀。下面,將描述將具有上面的描述的構造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成型為期望的形狀的方法。首先,通過使用尿烷基粘合劑將無紡布12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后表面上, 然后通過利用濕固化聚氨酯粘合劑將樹脂膜13附著到無紡布12的后表面上,獲得如圖1 中所示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接下來,形成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前表面的圖案化的木質膜11經過研磨和/或打磨以減小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厚度,如圖2中所示。如上所述,由于無紡布12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后表面上,以加強圖案化的木質膜11,因此,可以防止在打磨和/或研磨的過程中外力施加到圖案化的木質膜11上時損壞圖案化的木質膜11。通過研磨減小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厚度可增加圖案化的木質膜11的柔韌性。因此,在使用如圖3中所示的壓模20成型木質膜復合結構10時圖案化木質膜11不會損壞。用于成型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壓模20包括第一壓模21和第二壓模23。位置固定的第一壓模21包括第一壓模表面21a,第一壓模表面21a下凹,以與木質膜復合結構10 的期望的變形形狀對應。第二壓模23被安裝為可向著第一壓模21或遠離第一壓模21而往復移動。第二壓模23包括第二壓模表面23a,第二壓模表面23a外凸地形成為與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21a對應。清楚的是,第一壓模表面21a和第二壓模表面23a的形狀為設計選擇。壓模20還包括支撐模具22,支撐模具22可向著第一壓模21或者遠離第一壓模 21而往復運動,從而可根據第一壓模21上的木質膜的位置而選擇性地支撐第一壓模21上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第一壓模21包括第一支撐部分21b,第一支撐部分21b向著支撐模具22突出,以使第一壓模21和支撐模具22之間保持期望的距離。支撐模具22包括第二支撐部分22a,第二支撐部分22a向著第一壓模21的與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21a相鄰的部分突出。在支撐模具22和第一壓模21通過第一支撐部分21b相互支撐以在它們之間保持CN 102442037 A
說明書
4/5頁
期望的距離的狀態下,第二支撐部分2 可移動地支撐木質膜10的外緣部分。在示例實施例中,第二壓模23可往復運動地安裝在支撐模具22上,從而從支撐模具22突出出來。因此,第二壓模23可沿著支撐模具22往復運動,或者可獨立于支撐模具 22而被移動,從而進一步從支撐模具22突出出來。如果在木質膜復合結構10放置在第一壓模21上從而覆蓋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 21a之后向著第一壓模21移動支撐模具22,則安裝在支撐模具22上而從支撐模具22突出的第二壓模23沿著支撐模具22移動,如圖4中所示。從而,第二壓模23的第二壓模表面 23a移動進入第一壓模表面21a,并進行動作以使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一部分移動進入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21a中。在移動期望的距離之后,支撐模具22由第一支撐部分21b支撐,從而與第一壓模 21保持期望的距離。在這種狀態下,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外邊緣部分由第二支撐部分2 可移動地支撐。在支撐模具22的移動完成之后,如圖5所示,第二壓模23向著第一壓模21移動, 從而第二壓模表面23a更深地移動進入凹陷的第一壓模表面21a。將第二壓模表面23a移動進入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21a可使木質膜復合結構10延展。如上所述,由于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外緣部分由第二支撐部分2 可移動地支撐,所以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外緣部分可部分移動進入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21a中。當木質膜復合結構10在移動進入下凹的第一壓模表面21a的同時延展/伸展時,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延展率不大。因此,可防止圖案化的木質膜11在使用壓模20成型的過程中受到損壞。盡管在附圖中沒有示出,但是,壓模20可包含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將熱量施加給木質膜復合結構10,從而使得木質膜復合結構10軟化,更具體地,使木質膜復合結構 10的樹脂膜13軟化。以這種方式,在使用壓模20成型的過程,木質膜復合結構10可被軟化,從而在接收到從加熱裝置產生的熱量時被相對容易地延展/伸展,同時可以變形/成型進入與第一壓模表面21a和第二壓模表面23a之間的空間對應的空間中。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樹脂膜13由于從壓模20的加熱裝置產生的熱量而被臨時軟化,然后隨著溫度降低而被硬化。由于硬化的樹脂膜13用于保持木質膜復合結構10變形/成型,因此,可完成木質膜復合結構10,其中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一部分變形/成型為如圖6所示的期望的形狀。通過剪切(例如,修剪)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變形/成型的部分,以制作如圖7 所示的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被插入到如圖8中所示的注射模具30中,通過注射成型,由樹脂制作的電器外殼40形成在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后表面上。以這種方式,制作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附著到其表面上的電器外殼40。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樹脂膜13由相對于上面描述的各種樹脂具有超級附著性能的聚碳酸酯制成,因此,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穩定地附著到電器外殼40的表面上。注射模具30包括第一注射模具31和第二注射模具32,第一注射模具31具有與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前表面相應的第一注射模具表面31a,第二注射模具32具有被布置為在距離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后表面期望的距離處與第一注射模具表面31a面對的第二注射模具表面32a。隨著融化的樹脂被注射到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后表面與第二注射模具表面3 之間的空間中并固化,制作出具有與木質膜復合結構10的后表面和第二注射模具表面3 之間的空間對應的形狀的電器外殼40。通過上面描述清楚的是,在根據示例實施例的木質膜復合結構中,無紡布被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后表面上,以加固圖案化的木質膜。相應地,圖案化的木質膜可以被研磨,以具有減小的厚度,獲得增加的柔韌性,結果使得木質膜復合結構被相對容易地成型為與電器外殼的外表面相應的形狀。因此已經描述了示例性實施例,顯而易見的是,相同的方式可以以多種方式改變。 這些變型不應該被看作是脫離示例實施例的精神和范圍,并且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將會是顯而易見的所有這些變型應該被包含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木質膜復合結構,包括 圖案化的木質膜;無紡布,附著到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表面上; 樹脂膜,附著到所述無紡布的表面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質膜復合結構,其中,所述無紡布通過尿烷基粘合劑附著到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質膜復合結構,其中,所述樹脂膜包括聚碳酸酯膜。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質膜復合結構,其中,所述樹脂膜通過濕固化聚氨酯粘合劑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
5.一種成型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將無紡布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一表面上; 將樹脂膜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研磨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二表面,以減小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厚度,從而形成木質膜復合結構,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通過使用壓模擠壓和加熱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將木質膜復合結構的一部分成型為期望的形狀。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剪切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所成型的部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將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插入用于形成電器外殼的注射模具中,在所剪切的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樹脂膜的第一表面上形成樹脂的電器外殼,所述第一表面與無紡布相對。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還包括通過尿烷基粘合劑將所述無紡布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上。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還包括 提供包括聚碳酸酯膜的樹脂膜。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還包括通過濕固化聚氨酯粘合劑將所述樹脂膜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木質膜復合結構及木質膜復合結構成型方法。根據示例實施例,木質膜復合結構包括圖案化的木質膜、附著到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表面上的無紡布以及附著到所述無紡布的表面上的樹脂膜。根據示例實施例,成型木質膜復合結構的方法包括將無紡布附著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一表面上;將樹脂膜附著到無紡布的表面上;研磨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二表面,以減小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厚度,從而形成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通過使用壓模對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進行擠壓和加熱,將所述木質膜復合結構的一部分成型為期望的形狀。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二表面與所述圖案化的木質膜的第一表面相對。
文檔編號B29C45/14GK102442037SQ20111023407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4日
發明者孫相益, 樸勛洙, 洪皙賢, 裴娥賢, 陳在哲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