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和用于該方法的成型鼓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夠提高均勻性的漏氣保用輪胎(runflattire)的制造方法和用于該方法的成型鼓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一種如圖10所示的漏氣保用輪胎31。該漏氣保用輪胎31具備胎面部32、從胎面部32兩側向輪胎徑向內側延伸的一對胎側部33、設置于各胎側部33的內側端并且埋設有胎團芯35的胎團部34。另外,漏氣保用輪胎31具備在胎團芯35之間環狀延伸的至少一枚胎體簾布構成的胎體36、配置在該胎體36的內側的內襯膠38、在胎體36和內襯膠38之間且在各胎側部33配置的截面近似月牙狀的胎側加強膠39。這種漏氣保用輪胎31通過胎側加強膠39能夠提高各胎側部33的剛性,因此即使在因爆胎等原因而4吏輪胎的空氣泄漏的情況下,也能夠以比較高的速度繼續行駛一定的距離。圖11表示制造這種漏氣保用輪胎31的工序的一例。在上述例子中首先如圖11(a)所示,在直圓筒狀的鼓主體i上環狀纏繞片狀的內襯膠38。接著如圖11(b)所示,在內襯膠38的規定位置,環狀纏繞并粘貼被形成為帶狀的一對胎側加強膠39。并且如圖11(c)所示,在內襯膠38和胎側加強膠39的外側纏繞有片狀的胎體簾布37。據此將圓筒狀的生胎基體j成形。另外,在生胎基體i上配置一對胎團芯35和未圖示的胎側膠等。之后,按照慣例將生胎基體i膨脹變形為環狀,在其外周面粘貼包括帶束層簾布和胎面膠的胎面環等來形成生胎(省略圖示),并通過將其硫化成型來制造如圖10所示的漏氣保用輪胎31。另外,作為與鼓主體i相關的文獻有以下的文獻。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2008-94059號>^凈艮然而,鼓主體I被形成為相同外徑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另一方面胎側加強膠39具有較大的厚度。因此,如圖11(c)所示,胎體簾布37不得不纏繞于因胎側加強膠39而凹凸的表面。這樣的纏繞容易使胎體簾布37的粘貼位置錯位。其結果是,存在使在胎團芯35、35之間的區域k延伸的胎體簾線的長度(以下有時簡稱為"胎體簾布路徑,,)變得不均勻,使輪胎的均勻性惡化這樣的問題。
發明內容本發明是鑒于如上所述的實際情況所做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提供一種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該制造方法的成型鼓裝置,該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以包括在實質上相同的外徑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的鼓主體的外周面上,纏繞片狀的內襯膠來形成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工序;在該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相當的區域,分別貼付胎側加強膠形成第一圓筒狀物的工序;在鼓主體的外周面且在上述胎側加強膠的內側位置,出現沿周向連續的一對周向溝,并且通過對鼓主體進行擴徑,使第一圓筒狀物的用胎側加強膠加強的部分下沉到周向溝內的工序;以及在借助上述下沉而平坦化的第一圓筒狀物的外周面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的工序為基礎,能夠使胎體簾線路徑在輪胎周向均勻化,從而能夠提高均勻性。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是一種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所述漏氣保用輪胎具備胎面部;從上述胎面部的兩側向輪胎徑向內側延伸的一對胎側部;設置于各胎側部的內側端并且埋設有胎閨芯的胎團部,上述漏氣保用輪胎還具備在上述胎閨芯之間環狀延伸的胎體;配置在該胎體內側的內襯膠;在上述胎體和內襯膠之間且在各胎側部配置的截面近似月牙狀的胎側加強膠,其特征在于,上述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實質上相同的外徑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的鼓主體的外周面上纏繞片狀的內襯膠來形成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工序;在上述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相當的區域分別纏繞并貼付帶狀的胎側加強膠來形成第一圃筒狀物的工序;在形成上述第一圓筒狀物后,在上述鼓主體的外周面且在上述胎側加強膠的內側位置出現沿周向連續的一對周向溝,并且通過對鼓主體進行擴徑,從而使上述第一圓筒狀物的被胎側加強膠加強的部分下沉到上述周向溝內的工序;在通過上述下沉而平坦化的第一圓筒狀物的外周面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來形成生胎基體的工序。另外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用輥從外側按壓上述胎體簾布來將其纏繞于上述第一圓筒狀物。另外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向溝的截面形狀與下述截面形狀具有實質上相同的面積,其中上述截面形狀由上述胎側加強膠和與上述胎側加強膠重疊的內襯膠構成。另外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是一種成型鼓裝置,具有用于成形漏氣保用輪胎用的生胎基體的鼓主體,上述漏氣保用輪胎至少包括圓筒狀的內襯膠;在上述內襯膠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相當的區域分別纏繞并貼付的環狀且一對的胎側加強膠;纏繞在它們外側的環狀的胎體簾布,其特征在于,上述鼓主體包括能夠擴縮徑的中央組合模;一對側部組合模,它們配置在各中央組合模的兩側,能夠擴縮徑且能夠沿鼓軸向移動,并且上述側部組合模通過使其內緣與中央組合模的外緣抵接來形成實質上相同外徑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的外周面,并且上述側部組合模通過向鼓軸向外側移動來在其與上述中央組合模之間出現沿周向連續延伸的周向溝。另外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4的成型鼓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面對的上述中央組合模的外緣或者側部組合模的內緣的一方上,至少設置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凸部,并且在上述中央組合模的外緣或者側部組合模的內緣的另一方上,設置供被設置在上述一方上的凸部插入的凹部,上述凸部的鼓徑向的外表面構成上述周向溝的溝壁的一部分,并且由朝向頂端減小外徑的錐面構成。另外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5的成型鼓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沿周向交替設置上述凸部和上述凹部。在本發明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中,在鼓主體的外周面且在胎側加強膠的內側位置出現沿周向連續的一對周向溝,并且通過對鼓主體擴徑,能夠使第一圓筒狀物的被胎側加強膠加強的部分下沉到周向溝內。因此對第一圓筒狀物形成平坦的外周面,并能夠在此處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由此能夠提供一種提高胎體簾布的粘貼精度且包括胎體簾線路徑在輪胎周向均勻化的胎體構造。因此,成形后的輪胎胎體簾線的埋入根數(經線)及中間彈性變均勻,從而大幅度提高均勻性。另外,在本發明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中,胎側加強膠纏繞于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外周面。即,胎側加強膠由于能夠粘貼在平坦的表面,因此能夠準確地粘貼在所期望的位置從而提高精度。這有助于提高左右的胎側加強膠的對稱性,更進一步提高輪胎的均勻性。圖l是例示本發明的成型鼓裝置的一個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成型鼓裝置的要部剖視圖。圖3是將鼓主體分割表示的立體圖。圖4是將側部組合模分離的狀態的鼓主體的剖視圖。圖5(a)是將凸部及凹部放大表示的立體圖,(b)是表示將凸部插入凹部的狀態的立體圖。圖6(a)是表示內襯膠纏繞于鼓主體上的狀態的剖視圖,(b)是表示纏繞了胎側加強膠的狀態的剖視圖。圖7(a)是表示在鼓主體的外周面出現周向溝的狀態的剖視圖,(b)是表示將鼓主體擴徑的狀態的剖視圖。圖8(a)、(b)是將圖7(a)、(b)的周向溝附近放大的要部放大圖。圖9(a)是表示纏繞了胎體簾布的狀態的剖視圖,(b)是配置了一對胎團芯的狀態的剖視圖。圖IO是漏氣保用輪胎的剖視圖。圖ll(a)是表示內襯膠纏繞于以往的鼓主體的狀態的剖視圖,(b)是表示纏繞了胎側加強膠的狀態的剖視圖,(c)是表示纏繞了胎體簾布的狀態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A…鼓主體;21…周向溝;31…漏氣保用輪胎;33...胎側部;37…胎體簾布;38…內襯膠;39…胎側加強膠;40…生胎基體;41...第一圓筒狀物。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圖1是用于本實施方式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的成型鼓裝置1的整體立體圖,圖2是成型鼓裝置1的要部剖視圖。這里,漏氣保用輪胎的構造如圖IO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成型鼓裝置1的構造包括由近似圓筒狀體構成的鼓主體1A;設有操作盤并且在內部M有電動機以及齒輪箱(均為圖示)等的主體部1B;從該主體部1B向側方突出并懸臂狀地支承上述鼓主體1A的轉筒1C。如圖2所示,上述轉筒1C例如形成為在內部具有空洞的中空圓筒狀。該轉筒1C通過驅動設置于主體部1B的電動機而能夠繞其軸芯旋轉。如圖3分割表示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鼓主體1A的構造包括中央組合模5;配置在各中央組合模5的兩側并且能夠沿鼓軸向移動的一對側部組合模6;從徑向內側支承中央組合模5和一對側部組合模6的組合模支承部7,并且鼓主體1A在本實施方式中借助放射狀延伸的臂部8而被固定于轉筒1C.因此,通過使轉筒1C旋轉,從而就能夠使鼓主體1A旋轉。各組合模5、6由彎曲為弓形的近似矩形的彎曲片形成。另外,如圖l所示,上述中央組合模5例如通過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周向長度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種的組合模5a、5b,從而構成圓筒狀的外周面。同樣側部組合模6也通過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周向長度不同的兩種組合模6a、6b,從而能夠構成與中央組合模5實質上相同外徑的圓筒狀的外周面。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組合模支承部7也通過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形成弓形的組合模片7a,從而構成為近似圓筒狀體。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組合模支承部7,具有從軸向的一方的側部組合模6穿過中央組合模5跨越到另一方的側部組合模6延伸的軸向長度。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組合模支承部7的外周面且在近似中央部,一體地固定安裝有中央組合模5。在組合模支承部7的兩端部例如設置軸向溝11,軸向溝11用于平滑地引導側部組合模6的軸向移動。另一方面,如圖2及圖3所示,在側部組合模6的內周面,設置有插入上述軸向溝11且能夠滑動的凸條部9。因此,側部組合模6被該周向溝11引導而能夠平滑地沿軸向滑動。這里,也可以代替這樣的溝和凸條的組合而采用直動軸承。另外,在成型鼓裝置1上設置使側部組合模6沿軸向移動的引導單元12。如圖2、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引導單元12的構造包括在轉筒1C的內部同軸延伸的中心軸13;設置于該中心軸13軸向兩端部的一對#螺桿部14;與該^螺桿部14螺合的一對^K螺母部15;將M螺母部15的鼓軸向的移動傳遞到側部組合模6的上述臂部8。中心軸13經由軸承等能夠相對于該轉筒1C獨立旋轉地支承于轉筒1C。另夕卜,中心軸13借助設置于主體部1B的電動機等而被單獨旋轉驅動。上述^螺桿部44包括形成于中心軸13的另一端側S2的右螺紋部14a和形成于一端側Sl的左螺紋部14b。上述滾珠螺母部15由分別與右螺紋部14a和左螺紋部14b螺合的相互獨立的一對部件構成,并且具有小于轉筒1C內徑的外徑。因此,螺母部15能夠在轉筒1C的內部沿著^螺桿部14進行軸向移動。另外,在滾珠螺母部15上一體地固定有移動片18。該移動片18從i殳置于轉筒1C的長孔16向外側突出。這樣的移動片18能夠與^螺母部15—起沿鼓軸向移動。另外,在轉筒1C上設置環體19,環體19在該轉筒1C的外周面上滑動并JU皮固定于該移動片18。因此,環體19能夠與移動片18—起軸向移動。上述臂部8在環體19和固定在側部組合模6的內周面的凸條部9之間進行連結。由此,使凸條部9進而側部組合模6與環體19的鼓軸向的移動9一起移動。這樣構成的引導單元12,能夠將中心軸13的相對于轉筒1C的相對旋轉位移轉換為一對側部組合模6的鼓軸向移動。即,當使轉筒1C停止并且僅僅旋轉中心軸13賦予兩者相對旋轉位移時,則被停止的轉筒1C的長孔16限制了旋轉的移動片18及滾珠螺母部15,沿長孔16進行軸向移動。另夕卜,隨著#螺母部15及移動片18的移動,環體19及臂部8也沿鼓軸向移動。借助該臂部8的軸向移動,能夠使一對側部組合模6相互接近或分離移動。另外,如圖2所示,在成型鼓裝置l中,通過使側部組合模6相互接近,就能夠使側部組合模6與中央組合模5抵接。由此,鼓主體1A能夠提供除了微小的溝以外實質上相同的外徑并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的外周面。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通過使側部組合模6分離移動,就能夠在側部組合模6的內緣6e和中央組合模5的外緣5e之間露出組合模支承部7的外周面。組合模支承部7的外周面,其外徑小于中央組合模5及側部組合模6。因此,能夠在鼓主體1A的外周面且在側部組合模6與中央組^^模5之間,出現沿軸向連續延伸的周向溝21。另外,如圖3、圖5所示,優選地,在相互面對的中央組合模5的外緣5e或側部組合模6的內緣6e的一方上,至少設置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凸部22,并且在上述外緣5e或內緣6e的另一方上設置使設置在一方的凸部22插入的凹部23。特別是如圖5(a)放大表示的那樣,優選地以朝向頂端減小外徑的錐面構成凸部22的鼓徑向的外表面22o。這樣的凸部22,在側部組合模6離開中央組合模5時,能夠構成周向溝21的溝壁的一部分,并且將周向溝21的溝截面形狀構成朝向溝底21b減小溝寬度的梯形形狀。這在接近后述的胎側加強膠的截面形狀方面特別優選。另外,如圖5(b)所示,凸部22通過插入凹部23,如圖2所示能夠以相互嚙合的方式使側部組合模6的內緣6e與中央組合模5的外緣5e抵接。因此,不會妨礙實質上相同外徑且沿軸向連續的直圓筒狀外周面的形成。特別優選沿軸向交替地設置凸部22和凹部2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各臂部8的構造包括固定在中心軸1C側的筒部8a;和插入該筒部8a能夠沿徑向滑動并且固定在鼓主體1A側的軸部8b。因此,通過使軸部8b進出筒部8a,則側部組合模6和中央組合模5(以及組合模支承部7)的外周面都能夠擴縮徑。這里,不言而喻,例如通過空氣壓等伸縮驅動,能夠使載置于該組合模支承部7的側部組合模6追隨支承組合模支承部7的臂部8進行擴縮徑。另外,如圖1所示,在成型裝置l上同時設置用于供給各種輪胎構成材料的工作車(servicer)2。該工作車2例如包括將片狀的輪胎構成材料(例如內襯膠38、胎體簾布37等)輸送到鼓主體1A的傳送帶部2a;和用于將輪胎構成部件按壓于鼓主體1A的外周面的輥2b。該輥2b被設置為能夠與鼓主體1A的外周面接觸或分離。對使用以上那樣的成型鼓裝置1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的一例進衍兌明。如圖6U)所示,首先通過使側部組合模6的內緣6e與中央組合模5的外緣5e抵接,鼓主體1A形成為直圓筒狀的外周面。此時,例如各組合模5及6都處于縮徑后外徑為cpDl的狀態。而且,從工作車2供給的片狀的;^化的內襯膠38,纏繞在該鼓主體1A的外周面。由此,形成直圓筒狀的內村膠38。另外,內襯膠38也可以一邊被輥2b按壓一邊纏繞在鼓主體1A的外周面。由此,在鼓主體1A的外周面與內襯膠38之間排出空氣,從而能夠高精度地形成直圓筒狀的內襯膠38。接下來,如圖6(b)所示,在直圃筒狀的內村膠38的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33相當的區域,分別纏繞并貼付有成一定截面的帶狀的未硫化的胎側加強膠39。本實施方式的胎側加強膠39,被形成為截面橫寬的梯形形狀,并將其下邊側作為內側來纏繞.由此,形成將直圓筒狀的內襯膠38,和從該內襯膠38向徑向外側突出纏繞的胎側加強膠39粘合在一起的第一圓筒狀物41。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將內襯膠38及胎側加強膠39都纏繞于直圓筒狀的外周面。因此,能夠短時間且高精度地進行纏繞。這里,為了高精度地粘貼胎側加強膠39,可以在內襯膠38的外周面預先表示出表示胎側加強膠的粘貼位置的標記等。接下來,如圖7(a)所示,通過使兩側的側部組合模6相互分離移動,ii在鼓主體1A的外周面JL^胎側加強膠39的內側位置出現沿周向連續的一對上述周向溝21。此時,由于內襯膠38與各組合模5及6之間的摩擦足夠小,因此內襯膠38幾乎不隨側部組合模6的移動而產生拉伸變形等。接下來,如圖7(b)所示,使鼓主體1A的外周面擴徑到外徑為cpD2(>cpDl)。如上所述這能夠通過擴展支;f^組合模5及6的臂部8而進行。由此,能夠使第一圓筒狀物41的用胎側加強膠39加強的部分一邊進行塑性變形一邊下沉到上述周向溝21內。而且,通過該下沉能夠使笫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平坦化。圖8(a)及(b)表示圖7(a)及(b)的周向溝21附近的要部放大圖。如圖8所示,優選地周向溝21的截面形狀形成為與下述的截面形狀實質上相同的面積,上述截面形狀由胎側加強膠39和與胎側加強膠39重疊的內襯膠38構成。由此,能夠更有效地使第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平坦化。這里,周向溝21的截面積可以由通過以下方式得到的輪廓形狀來確定,該輪廓形狀是在包括鼓主體1A的中心軸的平面上,將組合模支承部7的外周面構成的溝底21b、設置在中央組合模5的外緣的凸部22的錐面21W以及設置在側部組合模6的內緣的凸部22的錐面21W在周向上投影所得到的輪廓形狀。另外,優選地周向溝21的截面形狀是與胎側加強膠39的截面形狀近似的梯形形狀。由此,能夠將第一圓筒狀物41的用胎側加強膠39加強的部分在短時間內高精度地下沉到周向溝21內。本實施方式的胎側加強膠39,按照其截面形狀與周向溝21的截面形狀為反轉的方向,粘貼于內襯膠38的外周面。因此,通過鼓主體1A的擴徑,形成胎側加強膠39的內周面側^L拉長并且外周面側被壓縮的塑性變形,從而能夠下沉到周向溝21內.另外,優選地周向溝21的溝深度tl與胎側加強膠39的t2厚度之差(tl-t2)為-2.01.0mm的范圍。當上述差(tl-t2)小于-2.0mm時,則胎側加強膠39的厚度相對變大而難于收進周向溝21內,進而有可能會在第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留有凸部。反之,當上述差(tl-t2)超過1.0mm時,則胎側加強膠39的厚度相對變小,第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有可能凹陷。基于同樣的觀點,優選地周向溝21的寬度W1與胎側加強膠39的寬度W2之差(Wl-W2)為-10.00mm的范圍。即,當上述差(W1-W2)小于-10.0mm時,則有可能在第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留有凸部。>^之,當差(W1-W2)大于O.Omm時,則第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有可能凹陷。另外,鼓主體lA的擴徑量"(pD2-(pDl)/2)優選為,與胎側加強膠39和內襯膠38的厚度之和t3基^+目等.接下來,如圖9(a)所示,從工作車2向平坦化的第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供給并且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37。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胎體簾布37的一端固定于笫一圓筒狀物41的外周面,并且用輥2b將該始端按壓于鼓主體lA側后,通過使鼓主體1A旋轉,進行胎體簾布37的纏繞.即,輥2b能夠一邊使被胎側加強膠39加強的部分更可靠地下沉到周向溝21內(使胎側加強膠39可靠地塑性變形為周向溝21的形狀),一邊纏繞胎體簾布37。由此,形成漏氣保用輪胎31的生胎基體40.接著,如圖9(b)所示,在生胎基體40的外周面上配置一對胎團芯35。之后,按照慣例形成生胎(省略圖示)。而且,通過將該生胎硫化成形而形成圖10所示的漏氣保用輪胎31。于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中,能夠在鼓主體1A的外周面且在胎側加強膠39的內側位置,出現沿軸向連續的一對周向溝21,并且能夠使被胎側加強膠39加強的部分下沉到該周向溝21內.因此,能夠在第一圓筒狀物41的平坦的外周面部分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37。這對于提高胎體簾布37的纏繞精度,并使簾線M長度在輪胎周向上均勻是有效的。因此,由具有這種胎體簾線路徑的生胎得到的漏氣保用輪胎,能夠使胎體簾線的埋入根數(工少乂(ends))及中間彈性變均勻,從而大幅度提高均勻性.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上述周向溝21在內襯膠38的外周面纏繞了胎側加強膠39之后出現。因此,如上所述,能夠將內襯膠38及胎側加強膠39都纏繞于直圓筒狀對象物的外周面,因此能夠以短時間并且高精度地進行纏繞。這特別有助于提高左右的胎側加強膠39的對稱性,更進一步提高輪胎的均勻性。這里,為了促進被胎側加強膠39加強的部分向周向溝21內下沉,如圖8U)以假想線表示的那樣,可以在周向溝21內連接負壓流路H,使該周向溝21內為負壓。根據這樣的方法,就能夠更可靠地使胎側加強膠39下沉到周向溝21內。以上,對本發明特別是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不限定于圖示的實施方式,能夠變形為各種方式來實施,例如,成型鼓裝置l的引導單元12,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利用高壓空氣等4吏側部組合模6向鼓軸向移動。實施例用本發明的方法(圖6及圖7的工序)和以往方法(圖11)分別試制漏氣保用輪胎用的生胎基體,并且之后采用相同的工序對生胎進行最后加工,將多種漏氣保用輪胎成形(尺寸265/50R20)。另外,為了比較而對以下的成型方法(比較例)進行了測試,即,一開始就在鼓主體的外周面形成一對周向溝,并在此處粘貼內襯膠、胎側加強膠以及胎體簾布來成形生胎基體的方法。而且,對它們進行了均勻性測試。均勻性是使用均勻性試驗機,對三十個漏氣保用輪胎分別測量徑向力變動(RFV)、側向力變動(LFV),并求出其平均值及標準偏差。這里RFV及LFV的測量是根據JASOC607(汽車用輪胎的均勻性試驗方法)進行的。測試結果等表示于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測試結果是,能夠確認實施例的漏氣保用輪胎與以往例及比較例相比RFV及LFV都較小,并大幅度地提高了均勻性。權利要求1.一種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所述漏氣保用輪胎具備胎面部;從所述胎面部的兩側向輪胎徑向內側延伸的一對胎側部;設置于各胎側部的內側端并且埋設有胎圈芯的胎圈部,所述漏氣保用輪胎還具備在所述胎圈芯之間環狀延伸的胎體;配置在該胎體內側的內襯膠;在所述胎體和內襯膠之間且在各胎側部配置的截面近似月牙狀的胎側加強膠,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實質上相同的外徑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的鼓主體的外周面上,纏繞片狀的內襯膠來形成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工序;在所述直圓筒狀的內襯膠的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相當的區域,分別纏繞并貼付帶狀的胎側加強膠,來形成第一圓筒狀物的工序;在形成所述第一圓筒狀物后,在所述鼓主體的外周面且在所述胎側加強膠的內側位置出現沿周向連續的一對周向溝,并且通過對鼓主體進行擴徑,從而使所述第一圓筒狀物的被胎側加強膠加強的部分下沉到所述周向溝內的工序;在通過所述下沉而被平坦化了的第一圓筒狀物的外周面,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來形成生胎基體的工序。2.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輥從外側按壓所述胎體簾布來將其纏繞于所述第一圓筒狀物。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漏氣保用輪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溝的截面形狀與下述截面形狀具有實質上相同的面積,其中所述截面形狀由所述胎側加強膠和與所述胎側加強膠重疊的內襯膠構成。4.一種成型鼓裝置,具有用于成形漏氣保用輪胎用的生胎基體的鼓主體,所述漏氣保用輪胎至少包括圓筒狀的內襯膠;在所述內襯膠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相當的區域分別纏繞并貼付的環狀且一對的胎側加強膠;纏繞在它們外側的環狀的胎體簾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鼓主體包括能夠擴縮徑的中央組合模;一對側部組合模,它們配置在各中央組合模的兩側,能夠擴縮徑且能夠沿鼓軸向移動,并且所述側部組合模通過使其內緣與中央組合模的外緣抵接來形成實質上相同外徑且沿軸向延伸的直圓筒狀的外周面,并且所述側部組合模通過向鼓軸向外側移動來在其與所述中央組合模之間出現沿周向連續延伸的周向溝。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成型鼓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面對的所述中央組合模的外緣或者側部組合模的內緣的一方上,至少設置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凸部,并且在所述中央組合模的外緣或者側部組合模的內緣的另一方上,設置供被設置在所述一方上的凸部插入的凹部,所述凸部的鼓徑向的外表面構成所述周向溝的溝壁的一部分,并且由朝向頂端減小外徑的錐面構成,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鼓裝置,其特征在于,沿周向交替設置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全文摘要本發明能夠提高漏氣保用輪胎的均勻性。一種制造在胎側部配置截面近似月牙狀的胎側加強膠的漏氣保用輪胎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直圓筒狀的鼓主體的外周面上,纏繞片狀的內襯膠的工序;在直圓筒狀的內襯膠外周面的與一對胎側部相當的區域,分別纏繞并貼付帶狀的胎側加強膠而形成第一圓筒狀物的工序;在鼓主體的外周面且在胎側加強膠的內側位置出現一對周向溝,并且對鼓主體擴徑,從而使第一圓筒狀物的用胎側加強膠加強的部分下沉到周向溝內的工序;在借助該下沉而平坦化的第一圓筒狀物的外周面纏繞片狀的胎體簾布而形成生胎基體的工序。文檔編號B29D30/30GK101659127SQ20091016642公開日2010年3月3日申請日期2009年8月12日優先權日2008年8月26日發明者面川壽彥申請人:住友橡膠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