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平臺軌道,特別是指一種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興起的EVA注射成型機均采取模站直列、射槍移動結構,因其排列整齊、整潔,性能優越,操作人性化,倍受客戶的青睞。通常機械廠在設計射槍移動平臺時,均采用兩條直線導軌的方案,由絲桿或齒輪條傳動,達到移動定位的目的;在實際應用中,因安裝線軌的后機架很長,6工位機6.5米長、10工位機11米長,只能加工后拼接,這樣一來,接頭處的安裝精度很難保證,而且在以后的使用過程中也可能發生移位,雙線軌結構實際上是一種過定位結構,在線軌平行度精確時尚可,但在實際情況往往達不到需要的精度,因此經常發生導軌卡滯現象,繼而影響移動精度,直接后果是注射噴嘴沒法對準模具注料口,嚴重影響成品質量;因機架變形及導軌卡滯,也使得導軌上的滑塊極易損壞,傳動機械絲桿或齒輪、齒條磨損加劇,壽命大打折扣,成為業界亟需解決的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采用單直線導軌及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結構,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包括有機架,機架上方設有兩條平行軌道,一條軌道上方設直線導軌,直線導軌上設有滑塊,滑塊上方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上方設移動臺,另一條軌道上設滾輪,滾輪上方設擺動座,擺動座兩側向下伸出,側壁分別設有通孔,滾輪中心設有滾輪銷,滾輪銷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擺動座通孔中,擺動座上方設固定座,固定座與上方移動臺固接,固定座與擺動座間通過擺動銷鉸接;所述擺動座下可設兩個滾輪;所述擺動座可沿軌道方向設2個或2個以上。
本實用新型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單線軌導向,移動的直線度精度由單根導軌來保證,不存在過定位問題,從而消除了軌道卡滯現象。
2.本實用新型結構采用了浮動滾輪結構,可以適應軌道不平及變形的情況。
3.因移動臺沒有多余的約束條件,導向機構對機架的精度要求大大降低,機架的剛度可以降低,因此機架材料厚度可得到降低,從而節約了鋼材,降低了成本。
4.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單線軌導向,安裝時少很多約束條件,進行安裝、調試時較傳統結構更簡易。
5.本實用新型采用了浮動滾輪,可以自適應軌道變形不平等情況,因此導軌及傳動用絲桿或齒輪、齒條的壽命大大提高,同時維護也更為簡單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向視圖局部。
上述圖中標號說明1-機架 2-軌道 3-導軌4-滑塊5-固定座6-移動臺 7-滾輪8-擺動座9-滾輪銷10-擺動銷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2所示,一種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包括有機架1,機架1上方設有兩條平行軌道2,一條軌道2上方設直線導軌3,直線導軌3上設有滑塊4,滑塊4上方固定有固定座5,固定座5上方設移動臺6,另一條軌道2上設滾輪7,滾輪7上方設擺動座8,擺動座8兩側向下伸出,側壁分別設有通孔,滾輪7中心設有滾輪銷9,滾輪銷9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擺動座8通孔中,擺動座8上方設固定座5,固定座5與上方移動臺6固接,固定座5與擺動座8間通過擺動銷10鉸接;本實施例中沿軌道方向設2個擺動座8,每個擺動座8下設兩個滾輪7。
上述實施例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包括有機架,機架上方設有兩條平行軌道,其特征在于一條軌道上方設直線導軌,直線導軌上設有滑塊,滑塊上方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上方設移動臺,另一條軌道上設滾輪,滾輪上方設擺動座,擺動座兩側向下伸出,側壁分別設有通孔,滾輪中心設有滾輪銷,滾輪銷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擺動座通孔中,擺動座上方設固定座,固定座與上方移動臺固接,固定座與擺動座間通過擺動銷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動座下可設兩個滾輪。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動座可沿軌道方向設2個或2個以上。
專利摘要一種移動臺用軌道自適應導向支承機構,包括有機架,機架上方設有兩條平行軌道,一條軌道上方設直線導軌,直線導軌上設有滑塊,滑塊上方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上方設移動臺,另一條軌道上設滾輪,滾輪上方設擺動座,擺動座兩側向下伸出,側壁分別設有通孔,滾輪中心設有滾輪銷,滾輪銷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擺動座通孔中,擺動座上方設固定座,固定座與上方移動臺固接,固定座與擺動座間通過擺動銷鉸接;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單線軌導向和浮動滾輪結構,可以適應軌道不平及變形的情況;同時對機架精度要求降低,機架材料厚度可得到降低,節約鋼材;導軌及傳動用絲桿或齒輪、齒條的壽命大大提高,維護也更為簡單方便。
文檔編號B29C45/07GK2792693SQ20052001599
公開日2006年7月5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18日
發明者葉克光 申請人:葉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