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在熱風循環線路、冷卻效果和風機基礎框架等方面進行了技術改進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全部從馬來西亞進口,利用2臺主風機將一定溫度的熱空氣鼓入烘干柜內上下穿透裝在烘干車內的膠粒,烘干產量在3噸干膠/小時以下,烘干車進(出)烘干柜的間隔時間在10分鐘以上。若需要提高烘干產量至4噸干膠/小時以上,則必須縮短烘干車進(出)烘干柜的間隔時間。由于要求每臺烘干車在烘干柜內停留的時間基本保持不變,因此必須增加烘干柜車位。相應地,2臺主風機的葉輪直徑和轉速也必須提高,原有的主風機安裝方式不能滿足要求。由于冷卻時間的相應縮短,原有的從一個方向鼓入新鮮空氣的冷卻方式已不能保證使烘干后的膠粒上部和下部溫度均降到特定的溫度。現有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也有在烘干柜頂部設置冷卻回風道,將冷卻余熱導入I號主風機,這種冷卻方式不僅會導致烘干柜第一個車位內呈現正壓狀態,大量廢氣泄漏到廠房內,還會造成I號燃燒室呈現正壓狀態,引發安全事故。此外,現有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或者只設一個抽濕段,I號主風機有3個回風口,廢氣只穿透1次膠層便被排放,廢氣排放溫度高,熱能利用率低;或者雖然設置了2個抽濕段,但I號主風機只設半個車位的回風口,大部分熱空氣成為廢氣被排放,熱能利用也不夠充分。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
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解決方案選用風機廠定型產品,風機重心在烘干柜區域上時,主風機基礎用6根或9根20號的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作柱子,用20號的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拼接成“田”字形橫梁框架并焊接在柱子上;選用非定型風機,風機重心在主風機出風腔區域時,主風機基礎用4根或6根20號的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作柱子,用20號的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拼接成“田”字形橫梁框架并焊接在柱子上,但這種框架的烘干柜區域部分是懸臂式的。這些柱子都聯接在預埋的鐵板上。
冷卻回風道設在烘干柜內時,一臺冷卻風機將新鮮空氣鼓入冷卻出風腔,冷卻出風口位于冷卻出風腔的上部,新鮮空氣經冷卻出風口進入烘干柜內自上向下穿透烘干車內的膠粒,被II號主風機抽回;另一臺冷卻風機進一步冷卻膠粒,將新鮮空氣鼓入另一個冷卻出風腔,冷卻出風口位于該冷卻出風腔的下部,新鮮空氣經冷卻出風口進入烘干柜,再自下向上穿透烘干車內的膠粒后直接排出烘干柜外。冷卻回風道設在烘干柜的頂部時,在烘干柜頂部通往I號主風機的冷卻回風道上再連接一條通往II號主風機的分支風道,在通往兩臺主風機的冷卻風道內分別安裝閥門。
在烘干柜的抽濕I段旁增加抽濕II段,抽濕II段由1個以上車位組成,同時I號主風機的回風口也增加到1個以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風機基礎框架能完全適應定型或不定型大尺寸和高轉速風機的要求;在烘干柜內設置冷卻回風道時,由于新鮮空氣同時從上下兩個方向穿透膠粒,干燥車內的膠粒上部和下部溫度均勻,冷卻效果好;在烘干柜頂部布置冷卻回風道時,由于兩臺主風機均抽取冷卻回風,通過調節兩個閥門,可以使烘干柜內第1個車位和I號燃燒室內的正壓狀態消失;大部分熱空氣被I號主風機抽回重復利用,小部分熱空氣成為廢氣經2次穿透膠層后被抽濕風機排放,熱能得到充分利用,廢氣排放溫度降低,減小了廢氣處理塔的負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圖1的B-B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烘干柜頂部冷卻回風道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主風機基礎框架示意圖;
圖7是圖6的俯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主風機基礎框架示意圖;圖9是圖8的俯視圖。
圖中1.烘干車,2.I號主風機,3.II號主風機,4.I號冷卻風機,5.II號冷卻風機,6.隔斷,7.烘干柜,8.抽濕風機,9.軌道,10.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2.II號燃燒機,13.II號燃燒室,14.II號主風機出風腔,15.I號主風機出風腔,16.I號燃燒室,17.I號燃燒機,18.抽濕風機進風腔,19.鏈輪式推進器,20.I號主風機回風口,21.I號主風機出風口,22.II號主風機出風口,23.II號主風機回風口,24.冷卻回風道,25.閥門,26.柱子,27.橫梁,28.抽濕風機進風口,29.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0.I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1.I號冷卻風機抽風腔,32.I號冷卻風機抽風口,33.抽濕I段,34.抽濕II段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圖1中,鏈輪式推進器19將裝滿膠粒的烘干車1以一定的周期沿軌道9推入烘干柜7內,烘干柜7內布滿烘干車1,隔斷6和烘干車1形成了烘干柜7內的風道,抽濕風機8安裝在抽濕風機進風腔18旁的地面上,I號冷卻風機4和II號冷卻風機5分別架設在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和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上部。熱空氣被I號主風機2鼓入I號主風機出風腔15,經I號主風機出風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過a8、a9、a10和a11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a3、a4、a5、a6和a7車位的烘干車1,大部分經位于I號燃燒室16下部的I號主風機回風口20(風口數量大于1個)回到I號燃燒室16,由I號燃燒機17加熱后被I號主風機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過抽濕II段34的a2車位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抽濕I段33的a1車位烘干車1,經抽濕風機進風口28至抽濕風機進風腔18,被抽濕風機8抽走。熱空氣被II號主風機3鼓入II號主風機出風腔14,經II號主風機出風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過a12、a13、a14和a15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下向上穿過a16、a17、a18、和a19車位的烘干車1,經II號主風機回風口23回到II號燃燒室13,由II號燃燒機12加熱后被II號主風機抽回。干燥車1和隔斷6組成了烘干柜7內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新鮮空氣被I號冷卻風機4鼓入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經位于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上部的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29進入烘干柜7,先自上向下穿過a21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下向上穿過a20車位的烘干車1,被II號主風機3抽回;II號冷卻風機5將新鮮空氣鼓入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經位于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下部的I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0進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過a22車位的烘干車,由烘干柜頂部開口排出。圖6中,主風機重心在烘干柜7區域時,I號主風機2和II號主風機3分別安裝在I號主風機出風腔15和II號主風機出風腔14內的第一種主風機基礎框架上,主風機基礎框架的柱子26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柱子26數量為六至九根,橫梁27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呈“田”字結構,主風機基礎框架橫跨烘干柜7和主風機出風腔。
實施例二圖1中,熱空氣被I號主風機2鼓入I號主風機出風腔15,經I號主風機出風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過a8、a9、a10和a11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a3、a4、a5、a6和a7車位的烘干車1,大部分經位于I號燃燒室16下部的I號主風機回風口20(風口數量大于1個)回到I號燃燒室16,由I號燃燒機17加熱后被I號主風機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過抽濕II段34的a2車位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抽濕I段33的al車位烘干車1,經抽濕風機進風口28至抽濕風機進風腔18,被抽濕風機8抽走。熱空氣被II號主風機3鼓入II號主風機出風腔14,經II號主風機出風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過a12、a13、a14和a15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下向上穿過a16、a17、a18和a19車位的烘干車1,經II號主風機回風口23回到II號燃燒室13,由II號燃燒機12加熱后被II號主風機抽回。干燥車1和隔斷6組成了烘干柜7內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新鮮空氣被I號冷卻風機4鼓入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經位于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上部的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29進入烘干柜7,先自上向下穿過a21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下向上穿過a20車位的烘干車1,被II號主風機3抽回;II號冷卻風機5將新鮮空氣鼓入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經位于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下部的I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0進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過a22車位的烘干車,由烘干柜頂部開口排出。圖8中,主風機重心在主風機出風腔區域時,采用第二種主風機基礎框架,主風機基礎框架的柱子26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柱子26數量為四至六根,橫梁27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呈“田”字結構,橫跨主風機出風腔,以懸臂的方式伸出至烘干柜7區域。
實施例三圖1中,熱空氣被I號主風機2鼓入I號主風機出風腔15,經I號主風機出風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過a8、a9、a10和a11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a3、a4、a5、a6和a7車位的烘干車1,大部分經位于I號燃燒室16下部的I號主風機回風口20(風口數量大于1個)回到I號燃燒室16,由I號燃燒機17加熱后被I號主風機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過抽濕II段34的a2車位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抽濕I段33的al車位烘干車1,經抽濕風機進風口28至抽濕風機進風腔18,被抽濕風機8抽走。熱空氣被II號主風機3鼓入II號主風機出風腔14,經II號主風機出風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過a12、a13、a14和a15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下向上穿過a16、a17、a18和a19車位的烘干車1,經II號主風機回風口23回到II號燃燒室13,由II號燃燒機12加熱后被II號主風機抽回。圖4中,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24布置在烘干柜7的頂部,分別通往2臺主風機,并分別設置1個閥門25,通過調節閥門25的開度來調節2臺主風機抽取冷切回風的比例。I號冷卻風機4安裝在烘干柜7上,I號冷卻風機抽風口32位于I號冷卻風機抽風腔31的下部;II號冷卻風機5將新鮮空氣鼓入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經位于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下部的I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0進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過a22車位的烘干車,由烘干柜頂部開口排出。圖6中,主風機重心在烘干柜7區域時,I號主風機2和II號主風機3分別安裝在I號主風機出風腔15和II號主風機出風腔16內的第一種主風機基礎框架上,主風機基礎框架的柱子26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柱子26數量為六至九根,橫梁27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呈“田”字結構,主風機基礎框架橫跨烘干柜7和主風機出風腔。
實施例四圖1中,熱空氣被I號主風機2鼓入I號主風機出風腔15,經I號主風機出風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過a8、a9、a10和a11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a3、a4、a5、a6和a7車位的烘干車1,大部分經位于I號燃燒室16下部的I號主風機回風口20(風口數量大于1個)回到I號燃燒室16,由I號燃燒機17加熱后被I號主風機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過抽濕II段34的a2車位烘干車1,再自上向下穿過抽濕I段33的al車位烘干車1,經抽濕風機進風口28至抽濕風機進風腔18,被抽濕風機8抽走。熱空氣被II號主風機3鼓入II號主風機出風腔14,經II號主風機出風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過a12、a13、a14和a15車位的烘干車1,再自下向上穿過a16、a17、a18和a19車位的烘干車1,經II號主風機回風口23回到II號燃燒室13,由II號燃燒機12加熱后被II號主風機5抽回。圖4中,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24布置在烘干柜7的頂部,分別通往2臺主風機,并分別設置1個閥門25,通過調節閥門25的開度來調節2臺主風機抽取冷切回風的比例。I號冷卻風機4安裝在烘干柜7上,I號冷卻風機抽風口32位于I號冷卻風機抽風腔31的下部;II號冷卻風機5將新鮮空氣鼓入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經位于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下部的I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0進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過a22車位的烘干車,由烘干柜頂部開口排出。圖8中,主風機重心在主風機出風腔區域時,采用第二種主風機基礎框架,主風機基礎框架的柱子26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柱子26數量為四至六根,橫梁27為二十號工字鋼、槽鋼或H型鋼,呈“田”字結構,橫跨主風機出風腔,以懸臂的方式伸出至烘干柜7區域。
權利要求1.一種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由干燥柜(7)、干燥車(1)和出風腔組成風道,主風機和冷卻風機分別架設在干燥柜(7)或出風腔上,抽濕風機(8)安裝在抽濕風機進風腔(18)的旁邊,其特征是抽濕I段(33)旁加設一個抽濕II段(34)且I號主風機回風口(20)數量大于1個,主風機安裝在基礎框架上,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通往主風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其特征是基礎框架的柱子(26)為20號工字鋼、H型鋼或槽鋼,柱子(26)數量為6-9根,橫梁(27)為20號工字鋼、H型鋼或槽鋼,橫梁為“田”字形,橫跨烘干柜(7)和主風機出風腔,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在干燥柜內通往II號主風機(3),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29)位于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的上部,I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30)在I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0)的下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其特征是基礎框架的柱子(26)為20號工字鋼、H型鋼或槽鋼,柱子(26)數量為4-6根,橫梁(27)為20號工字鋼、H型鋼或槽鋼,橫梁為“田”字形,橫跨主風機出風腔,以懸臂的方式伸出至烘干柜(7)區域,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在干燥柜內通往II號主風機(3),I號冷卻風機出風口(29)位于I號冷卻風機出風腔(11)的上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其特征是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24)在干燥柜頂部分別通往兩臺主風機,冷卻回風道(24)內分別設置一個閥門(25),I號冷卻風機(4)安裝在烘干柜(7)上,I號冷卻風機抽風口(32)位于I號冷卻風機抽風腔(31)的下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其特征是I號冷卻風機(4)的冷卻回風道(24)在干燥柜頂部分別通往兩臺主風機,冷卻回風道(24)內分別設置一個閥門(25),I號冷卻風機(4)安裝在烘干柜(7)上,I號冷卻風機抽風口(32)位于I號冷卻風機抽風腔(31)的下部。
專利摘要一種淺層天然橡膠烘干機。設有兩個抽濕段且I號主風機回風口數量大于1個,冷卻回風道在烘干柜內時,兩臺冷卻風機的出風口分別在冷卻風機出風腔的上部和下部,增強冷卻效果。冷卻回風道布置在烘干柜頂部時,使其分別通往兩臺主風機,可以消除第一車位和I號燃燒室的正壓狀態。兩種主風機基礎框架,可以滿足安裝大尺寸高轉速主風機的要求。熱能得到充分利用,廢氣排放溫度降低,減小了廢氣處理塔的負荷。
文檔編號B29C35/00GK2763006SQ200520003680
公開日2006年3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18日
發明者林斌 申請人: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