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油塑料容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潤滑油塑料容器,包括楔形桶體,所述楔形桶體的上頂面一體化加工有注油孔,在所述楔形桶體上一體化加工有把手,所述把手為具有水平段、豎直段和弧形過渡段的空心把手,所述豎直段的下端開口與楔形桶體的斜面連通,所述豎直段的上端通過弧形過渡段與水平段的一端連接,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與楔形桶體的上頂面連通。本實用新型由1個楔形和1個三角形設計元素組成,沒有任何形狀的夸張和怪異,降低了容器本身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包裝紙箱的空間、降低了運輸單體空間成本,幅度有10%之多。
【專利說明】
潤滑油塑料容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盛裝器皿,具體的來說是一種潤滑油塑料容器。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中,盛裝發動機潤滑油的液體塑料容器大多數都存在夸張、奢侈、力求怪異的風格。其缺陷,除去美學上的所謂“中國機油”華麗特征之外,是容器本身材料的增加、包裝紙箱空間的增加、運輸單位空間成本的增加。這是和現代大規模集約運輸分銷的需求相背離的。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形狀規則且耗材少的潤滑油塑料容器。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種潤滑油塑料容器,包括楔形桶體,所述楔形桶體的上頂面一體化加工有注油孔,在所述楔形桶體上一體化加工有把手,所述把手為具有水平段、豎直段和弧形過渡段的空心把手,所述水平段的下端開口與楔形桶體的斜面連通,所述水平段的上端通過弧形過渡段與水平段的一端連接,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與楔形桶體的上頂面連通。
[0006]優選地,所述塑料容器的容積為4公升,質量小于或等于230?250克。
[0007]優選地,所述注油孔的內徑為40?44mm。
[000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0009]本實用新型由I個楔形和I個三角形設計元素組成,沒有任何形狀的夸張和怪異,降低了容器本身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包裝紙箱的空間、降低了運輸單體空間成本,幅度有10%之多。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潤滑油塑料容器的主視圖;
[0011]圖2為圖1的左視圖;
[0012]圖3為圖1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圖1-3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4]如圖1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潤滑油塑料容器的主視圖。
[0015]如圖2所示,圖2為圖1的左視圖。
[0016]—種潤滑油塑料容器,包括楔形桶體I,楔形桶體I的上頂面一體化加工有注油孔2,在楔形桶體I上一體化加工有把手,把手為具有水平段3、豎直段4和弧形過渡段的空心把手,豎直段4的下端開口與楔形桶體I的斜面連通,豎直段4的上端通過弧形過渡段與水平段3的一端連接,水平段3的另一端與楔形桶體I的上頂面連通。把手的水平段3和豎直段4均沒有超過整個潤滑油塑料容器的外緣,避免把手突出本體造成占用空間加大,同時把手的三角形設計配合桶體的楔形設計增加了容器本身的剛性和強度。
[0017]塑料容器的容積為4公升,質量小于或等于230?250克。注油孔2的內徑為40?44_。塑料容器的底部至注油孔2的高度為300?320_,楔形桶體I的下底面長215?225_,寬92?95mm,楔形桶體I的底部至把手水平段3上邊的距離為295?305mm。在以上尺寸規格限制的情況下,結合塑料容器本身質量形成的潤滑油桶的壁厚使得本容器具備足夠的剛性承受灌裝線點壓裝置的沖擊,具備足夠的強度承受2.5米以上高空的墜落沖擊。
[0018]如圖3所示,圖3為圖2的仰視圖。
[0019]在塑料容器的底部設有凹槽5和以及向容器內凸起的肋6,更進一步增加了容器的剛度。
[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潤滑油塑料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楔形桶體,所述楔形桶體的上頂面一體化加工有注油孔,在所述楔形桶體上一體化加工有把手,所述把手為具有水平段、豎直段和弧形過渡段的空心把手,所述豎直段的下端開口與楔形桶體的斜面連通,所述豎直段的上端通過弧形過渡段與水平段的一端連接,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與楔形桶體的上頂面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油塑料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容器的容積為4公升,質量小于或等于230?250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油塑料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的內徑為40?44mm ο
【文檔編號】B65D1/20GK205633326SQ201620140568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5日
【發明人】季嘉凡
【申請人】阿文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