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下方設有輸送平面紙板的輸送帶,所述固定架上設有放置內盒的容納腔,容納腔兩側設有承托內盒的兩配重支承塊,容納腔上方垂直安裝有驅動器,驅動器上的驅動桿安裝有驅動壓塊,當啟動驅動器使驅動壓塊下壓,將內盒推開兩配重支承塊下壓至平面紙板上,實現內盒與平面紙板的貼合;結構簡單、合理,生產效率高,對位準確。
【專利說明】
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包裝機領域,具體是一種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紙盒包裝機中,特別是需要將內盒和外紙板結合的工序,目的是將內盒壓貼放置在平面鋪設的外紙板上,而現有的壓貼放置結構多樣,本實用新型正是提供一種全新的壓內盒裝置,實現快速的內盒與外紙板結合,提高工作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生產效率高,對位準確的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下方設有輸送平面紙板的輸送帶,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架上設有放置內盒的容納腔,容納腔兩側設有承托內盒的兩配重支承塊,容納腔上方垂直安裝有驅動器,驅動器上的驅動桿安裝有驅動壓塊,當啟動驅動器使驅動壓塊下壓,將內盒推開兩配重支承塊下壓至平面紙板上,實現內盒與平面紙板的貼合。
[0006]采用該結構的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通過垂直下壓當時,配合兩配重支承塊的結構,其中兩配重支承塊的結構既具備支承,又具有受壓時,通過轉動自動脫離支承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迅速復位繼續支承下一個內盒,而驅動壓塊的結構必須是規定的方形體,與內盒接觸的端面必須是平面,才能更好地將內盒向下壓的同時,保證內盒不會出現移位,保證在整個下壓的過程保證垂直度,以及與平面紙板更好的貼合,其生產效率高,對位準確。
[0007]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措施解決:
[0008]所述容納腔兩側設有兩限位板,每塊限位板下方通過轉軸連接有配重支承塊,且配重支承塊一端延伸入容納腔內構成支承部,另一端構成配重部,且轉軸的軸心至支承部的距離LI小于轉軸軸心至配重部的距離L2,限位板靠近支承部;設定LI小于L2的原因是,在靜止時,由于轉軸設定在靠近支承部,所以配重部會由于重力向下墜(相當于繞轉軸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但由于靠近支承部設置有限位板,限位板與支承部的上端面相抵,起到阻擋配重支承部繼續由配重部繞轉軸轉動,而當驅動壓塊壓向內盒時,支承部受壓到內盒向下的壓力,配重部克服重力,繞轉軸的順時針方向轉動,使支承部離開容納腔,使內盒脫離支承部支承后,由驅動壓塊迅速壓向下,最終壓抵在平面紙板上,由于平面紙板上預先涂有膠水,使內盒最終粘合在平面紙板上。
[0009]所述容納腔與輸送帶之間的設置有導向通道,導向通道由四根導向柱圍設而成,使內盒由容納腔下壓至平面紙板的過程中,由導向通道導向下降;導向通道起到了導向、導正的作用,使內盒在下壓過程中,不會出現偏離,保持垂直度和平衡度;而且導向通道為可調式。
[0010]所述容納腔一側橫向安裝有推盒氣缸,推盒氣缸的伸縮桿上連接有推塊,推塊與容納腔之間構成適于內盒層疊放置的放料腔;推盒氣缸的作用是將放料腔上的內盒推向容納腔,完成自動送內盒的動作。
[0011]所述驅動器為氣缸或油缸或電機。
[0012]所述每個導向柱內側設有L型導向槽。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實用新型的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通過垂直下壓當時,配合兩配重支承塊的結構,其中兩配重支承塊的結構既具備支承,又具有受壓時,通過轉動自動脫離支承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迅速復位繼續支承下一個內盒,而驅動壓塊的結構必須是規定的方形體,與內盒接觸的端面必須是平面,才能更好地將內盒向下壓的同時,保證內盒不會出現移位,保證在整個下壓的過程保證垂直度,以及與平面紙板更好的貼合,其生產效率高,對位準確。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中型配重支承塊、限位板、驅動壓塊以及驅動器的簡易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5是圖4中A處的放大圖。
[0020]圖6是內盒貼合在平面紙板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2]如圖1至圖6所示,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包括固定架I,固定架I下方設有輸送平面紙板2的輸送帶3,所述固定架I上設有放置內盒4的容納腔101,容納腔101兩側設有承托內盒4的兩配重支承塊5,容納腔101上方垂直安裝有驅動器6,驅動器6上的驅動桿601安裝有驅動壓塊7,當啟動驅動器6使驅動壓塊7下壓,將內盒4推開兩配重支承塊5下壓至平面紙板2上,實現內盒4與平面紙板2的貼合。
[0023]采用該結構的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通過垂直下壓當時,配合兩配重支承塊5的結構,其中兩配重支承塊5的結構既具備支承、承托內盒4的功能,又具有受壓時,通過轉動自動喪失支承能力,而且還可以迅速復位繼續支承下一個內盒4,而驅動壓塊7的結構必須是規定的方形體,與內盒4接觸的端面701必須是平面,才能更好地將內盒4向下壓的同時,保證內盒4不會出現移位,保證在整個下壓的過程保證垂直度,以及與平面紙板更好的貼合,其生產效率高,對位準確。
[0024]作為本實用新型更具體的實施方案:
[0025]所述容納腔101兩側設有兩限位板8,每塊限位板8下方通過轉軸9連接有配重支承塊5,且配重支承塊5—端延伸入容納腔101內構成支承部501,另一端構成配重部502,且轉軸9的軸心至支承部501的距離LI小于轉軸9軸心901至配重部502的距離L2,限位板8靠近支承部501;設定LI小于L2的原因是,在靜止時,由于轉軸9設定在靠近支承部501,所以配重部502會由于重力向下墜(相當于繞轉軸9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但由于靠近支承部501設置有限位板8,限位板8與支承部501的上端面相抵,起到阻擋配重支承部501繼續由配重部502繞轉軸9轉動,而當驅動壓塊7壓向內盒4時,支承部501受壓到內盒4向下的壓力,由支承部501繞轉軸9順時針轉動,配重部502克服重力,繞轉軸9的順時針方向轉動,使支承部501離開容納腔101,使內盒4脫離支承部501支承后,由驅動壓塊7迅速壓向下,最終壓抵在平面紙板2上,由于平面紙板2上預先涂有膠水,使內盒4最終粘合在平面紙板2上。
[0026]所述容納腔101與輸送帶3之間的設置有導向通道10,導向通道10由四根導向柱11圍設而成,使內盒4由容納腔101下壓至平面紙板2的過程中,由導向通道10導向下降;導向通道10起到了導向、導正的作用,使內盒4在下壓過程中,不會出現偏離,保持垂直度和平衡度;而且導向通道4為可調式。
[0027]所述容納腔101—側橫向安裝有推盒氣缸13,推盒氣缸13的伸縮桿上連接有推塊12,推塊12與容納腔101之間構成適于內盒4層疊放置的放料腔102;推盒氣缸13的作用是將放料腔102上的內盒4推向容納腔101,完成自動送內盒的動作;具體實施方案時,放料腔102上回設置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放料架14,如圖1和圖2所示,限定內盒4的疊加放置。
[0028]所述每個導向柱11內側設有L型導向槽1101;L型導向槽1101負責與內盒4的對角配合,起到更好的導向作用;使內盒4在下壓時能夠更好保持垂直度、平衡度等。
[0029]所述驅動器6為氣缸或油缸或電機;本實施方案采用的是氣缸。
[0030]所述圖1、圖2以及圖4均為雙工位結構,固定架I上具備兩個壓內盒裝置。
[0031]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而已,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等同設計,均應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所涵蓋。
【主權項】
1.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I)下方設有輸送平面紙板(2)的輸送帶(3),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架(I)上設有放置內盒(4)的容納腔(101),容納腔(101)兩側設有承托內盒(4)的兩配重支承塊(5),容納腔(101)上方垂直安裝有驅動器(6),驅動器(6)上的驅動桿(601)安裝有驅動壓塊(7),當啟動驅動器(6)使驅動壓塊(7)下壓,將內盒(4)推開兩配重支承塊(5)下壓至平面紙板(2)上,實現內盒(4)與平面紙板(2)的貼合。2.如權利要求1所述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容納腔(101)兩側設有兩限位板(8),每塊限位板(8)下方通過轉軸(9)連接有配重支承塊(5),且配重支承塊(5)—端延伸入容納腔(101)內構成支承部(501),另一端構成配重部(502),且轉軸(9)的軸心至支承部(501)的距離LI小于轉軸(9)軸心(901)至配重部(502)的距離L2,限位板(8)靠近支承部(501)。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容納腔(101)與輸送帶(3)之間的設置有導向通道(10),導向通道(10)由四根導向柱(11)圍設而成,使內盒(4)由容納腔(101)下壓至平面紙板(2)的過程中,由導向通道(10)導向下降。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容納腔(101)—側橫向安裝有推盒氣缸(13),推盒氣缸(13)的伸縮桿上連接有推塊(12),推塊(12)與容納腔(101)之間構成適于內盒(4)層疊放置的放料腔(102)。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驅動器(6)為氣缸或油缸或電機。6.如權利要求3所述包裝機用的壓內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每個導向柱(11)內側設有L型導向槽(1101)。
【文檔編號】B65B65/00GK205554817SQ201620177467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9日
【發明人】利建華, 況國勇
【申請人】廣東利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