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屬于高溫物料泄放技術領域,包括帶有頂蓋的罐體,罐體兩側面的底部分別設有泄放流體入口和流體出口,頂蓋上方設有氣體出口,底部設有排泄口;在罐體內設有螺旋降溫盤管,在螺旋降溫盤管中間空腔位置處設有緩沖分流集箱。本實用新型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對泄放介質進行收集與循環處理,避免了超臨界水處理系統中的污染性介質高空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杜絕了可能含有的臭味氣體的擴散問題,實現了污染性高溫高壓流體的安全環保泄放,保證了高溫高壓水系統的安全性,能夠有效應用于超臨界水處理領域。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高溫物料泄放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超臨界水處理系統內介質是高溫高壓污染性流體,當出現緊急事故時,高溫高壓流體若不能得到合理處理,可能會引起極其危險的爆炸等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0003]對于普通的高溫高壓系統,出現緊急事故,需要對系統內介質緊急排放時,高空排放是常用選擇。超臨界水處理系統內介質是超臨界水和污水污泥等污染性物質的混合物,這些污染性物質會污染環境,加大環境治理難度。在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高空排放是不合適的。合理地處理超臨界水處理系統內的泄放流體并加以回收處理是有必要且有價值的。
[0004]高溫高壓系統內的介質在緊急泄放時,泄放介質具有溫度高、流速高等特點,當其與冷卻水混合時,會產生水擊現象,帶來震動和噪音,甚至影響設備的安全,這些都為它的安全、穩定回收帶來了困難。因此,亟需一種能夠使高溫高壓系統安全運行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該裝置結構設計合理,能夠有效實現污染性高溫高壓流體的安全環保泄放,保證了高溫高壓水系統的安全性。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7]—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包括帶有頂蓋的罐體,罐體兩側面的底部分別設有泄放流體入口和流體出口,頂蓋上方設有氣體出口,底部設有排泄口 ;在罐體內設有螺旋降溫盤管,在螺旋降溫盤管中間空腔位置處設有緩沖分流集箱。
[0008]緩沖分流集箱由集箱和設置于集箱底部的多孔管組成。
[0009]集箱底部圓周上均勻布置若干孔,多孔管通過該孔與集箱相連。
[0010]多孔管上開設若干小孔,小孔的開設位置在多孔管的兩側斜向下方45°或正下方,多孔管上小孔的開孔面積大于多孔管管道截面積。
[0011]螺旋降溫盤管與緩沖分流集箱通過管道相連,該管道與集箱垂直相切。
[0012]在罐體頂部還設有用于降低罐體內液體溫度的噴灑多孔管,在罐體側面上部還設有與噴灑多孔管相連通的降溫水入口。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術效果:
[0014]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罐體密封設計且在罐體上設有泄放流體入口、出口以及氣體出口及排泄口,解決了緊急泄放流體臭味的擴散及環境污染問題;在罐體內設有螺旋降溫盤管,在螺旋降溫盤管中間空腔位置處設有緩沖分流集箱,螺旋降溫盤管完全淹沒在常溫水中,其內徑足夠大,使得泄放流體流速降低到一定值;螺旋降溫盤管的長度足夠長,保證了足夠的泄放流體與罐體內常溫水間的換熱面積,使得泄放流體冷卻下來,避免了水擊的發生。經螺旋降溫盤管降溫后的泄放流體進入緩沖分流集箱,形成旋流,以緩沖流體動量,避免了流體與管道壁面的對沖。本實用新型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對泄放介質進行收集與循環處理,避免了超臨界水處理系統中的污染性介質高空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杜絕了可能含有的臭味氣體的擴散問題,罐體內正常液位的水量,保證了泄放出的高溫物料與罐內常溫水混合后,其流體溫度在沸點以下,實現了污染性高溫高壓流體的安全環保泄放,保證了高溫高壓水系統的安全性,能夠有效應用于超臨界水處理領域。
[0015]進一步地,緩沖分流集箱由集箱和設置于集箱底部的多孔管組成,集箱底部圓周上均勻布置若干孔,多孔管通過該孔與集箱相連。泄放流體自頂端進入緩沖分流集箱,從集箱底端流出,在集箱底端圓周方向上均勾開孔,保證了流體的均勾、穩定流出。
[0016]進一步地,緩多孔管兩側水平斜向下45°或正下方開孔,避免了泄放介質中可能含有的塊狀固體堵塞小孔;多孔管開孔面積遠大于管道截面積,進一步降低流速,減少了擾動,降低噪聲。
[0017]進一步地,螺旋降溫盤管與緩沖分流集箱通過管道相連,該管道與集箱垂直相切,經螺旋降溫盤管降溫后的泄放流體切向進入緩沖分流集箱,使得泄放流體在集箱內形成旋流,以緩沖流體動量,避免了流體與管道壁面的對沖。
[0018]進一步地,罐體頂部布置用于降溫的噴灑多孔管,罐體側面上部還設有與噴灑多孔管相連通的降溫水入口,當管內流體超溫時,噴灑多孔管開始工作,噴灑冷卻水,保證罐內液體溫度低于沸點。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緩沖分流集箱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為緩沖分流集箱的結構俯視圖。
[0022]其中,I為罐體;2為頂蓋;3為螺旋降溫盤管;4為緩沖分流集箱;5為噴灑多孔管;6為集箱;7為多孔管;NI泄放流體入口 ;N2為流體出口;N3為氣體出口;N4為排泄口 ;N5為降溫水入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所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不是限定。
[0024]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包括全密封的帶有頂蓋2的罐體I,罐體I兩側面的底部分別設有泄放流體入口NI和流體出口N2,頂蓋2頂部設有氣體出口 N3,底部設有排泄口 N4 ;在罐體I內設有螺旋降溫盤管3,被常溫水淹沒。在螺旋降溫盤管3中間形成的空間內部設有緩沖分流集箱4,螺旋降溫盤管3與緩沖分流集箱4之間用管道連接。優選地,在罐體I內頂部還設有用于降低罐體內液體溫度的噴灑多孔管5,在罐體I側面上部還設有與噴灑多孔管5相連通的降溫水入口N5,當管內流體超溫時,噴灑多孔管開始工作,噴灑冷卻水,保證罐內液體溫度低于沸點。在罐體I頂部還設有頂蓋2。
[0025]參見圖2和圖3,緩沖分流集箱4由集箱6和設置于集箱6底部的多孔管7組成,集箱6底部圓周上均勻布置若干孔,多孔管7通過該孔與集箱6相連。多孔管7上開設若干小孔,小孔的開設位置在多孔管7的兩側斜向下方45°或正下方,避免了泄放介質中可能含有的塊狀固體堵塞小孔;多孔管7上小孔的開孔面積大于多孔管7管道截面積,進一步降低流速,減少了擾動,降低噪聲。螺旋降溫盤管3與緩沖分流集箱4通過管道相連,該管道與集箱6垂直相切,經螺旋降溫盤管3降溫后的泄放流體切向進入緩沖分流集箱4,使得泄放流體在集箱6內形成旋流,以緩沖流體動量,避免了流體與管道壁面的對沖。
[0026]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在使用時:
[0027]高溫泄放流體自罐體I側面下部泄放流體入口NI進入螺旋降溫盤管3,在螺旋降溫盤管3內流動并與管外常溫流體進行換熱降溫。降溫后的流體自螺旋降溫盤管3上部出口流出螺旋降溫盤管3,經過螺旋降溫盤管3與緩沖分流集箱4之間的連接管道自緩沖分流集箱4上部切向進入集箱6擴容降速,并在集箱6內形成旋流。集箱6內流體均勻進入多孔管7,通過多孔管7下部或側面的小孔流入罐體I內的流體中。在緊急泄放結束后,罐體I內流體可通過流體出口 N2輸送至系統進行再處理。若罐體I內液體溫度超過限定溫度,開啟降溫水管道閥門,讓冷水從降溫水N5流入罐體,并通過噴灑多孔管5對罐體I內液體降溫。
【主權項】
1.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帶有頂蓋(2)的罐體(I),罐體(I)兩側面的底部分別設有泄放流體入口(NI)和流體出口(N2),頂蓋(2)上方設有氣體出口(N3),底部設有排泄口(N4);在罐體(I)內設有螺旋降溫盤管(3),在螺旋降溫盤管(3)中間空腔位置處設有緩沖分流集箱(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緩沖分流集箱(4)由集箱(6)和設置于集箱(6)底部的多孔管(7)組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集箱(6)底部圓周上均勻布置若干孔,多孔管(7)通過該孔與集箱(6)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孔管(7)上開設若干小孔。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小孔的開設位置在多孔管(7)的兩側斜向下方45°或正下方。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孔管(7)上小孔的開孔面積大于多孔管(7)管道截面積。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螺旋降溫盤管(3)與緩沖分流集箱(4)通過管道相連,該管道與集箱(6)垂直相切。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罐體(I)內頂部還設有用于降低罐體內液體溫度的噴灑多孔管(5)。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用于超臨界水處理系統的高溫流體緊急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罐體(I)側面上部還設有與噴灑多孔管(5)相連通的降溫水入口(N5)。
【文檔編號】F28D1/047GK205441515SQ201620184374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0日
【發明人】王樹眾, 孫盼盼, 李艷輝, 任萌萌, 張拓, 楊健喬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