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水泥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式水泥桶,涉及建筑工具領域,該新式水泥桶的桶身側面底部水平設有澆筑管,澆筑管的開口處設有管塞,桶身頂部設有鏟邊,桶身頂部設有兩個吊耳。使用時可將兩吊耳穿上提手便可輕易提起該水泥桶。從桶身頂部伸出的鏟邊可方便施工人員直接將水泥舀進水泥桶內,省去了用鏟子鏟水泥裝桶的麻煩。施工時遇到磚縫等狹長地方需要澆筑水泥時,可拔去管塞,直接用澆筑管將水泥澆筑到狹長地方,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專利說明】
新式水泥桶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式水泥桶。
【背景技術】
[0002]水泥桶是建筑工地上用來盛裝水泥的橡膠桶,又稱為橡膠建筑桶。施工人員常常用水泥桶裝盛水泥進行施工作業。現有的水泥桶設計簡單,僅僅是開口的圓桶形狀,功能單一,只可做裝盛水泥的容器,無法在施工中當做工具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式水泥桶,通過在水泥桶底部水平設置澆筑管和管塞,使得水泥桶在盛裝水泥的情況下,可以對磚縫部位澆筑水泥。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新式水泥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式水泥桶包括頂部開口的圓桶形桶身,桶身上寬下窄,桶身側面底部水平設有澆筑管,澆筑管呈兩端開口的圓管形,澆筑管直通桶身內部,澆筑管的外端開口處設有管塞,桶身頂部設有鏟邊,鏟邊延伸出澆筑管頂部8-12cm,桶身頂部對稱設有兩個吊耳。
[0005]優選的,所述桶身、澆筑管、鏟邊、吊耳均由橡膠材料制造。
[0006]優選的,所述桶身、澆筑管、鏟邊、吊耳均為整體式結構。
[0007]優選的,所述管塞由木頭或塑料制造,管塞與澆筑管過盈配合。
[0008]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該新式水泥桶的桶身側面底部水平設有澆筑管,澆筑管的開口處設有管塞,桶身頂部設有鏟邊,桶身頂部設有兩個吊耳。使用時可將兩吊耳穿上提手便可輕易提起該水泥桶。從桶身頂部伸出的鏟邊可方便施工人員直接將水泥舀進水泥桶內,省去了用鏟子鏟水泥裝桶的麻煩。施工時遇到磚縫等狹長地方需要澆筑水泥時,可拔去管塞,直接用澆筑管將水泥澆筑到狹長地方,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式水泥桶的主視圖;
[0011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式水泥桶的俯視圖。
[00?2] 其中,I一桶身、2—饒筑管、3—伊邊、4一管塞、5 —吊耳。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式水泥桶的優選實施方式。
[0014]圖1和圖2出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式水泥桶的【具體實施方式】:該新式水泥桶包括頂部開口的圓桶形桶身I,桶身I上寬下窄,桶身I側面底部水平設有澆筑管2,澆筑管2呈兩端開口的圓管形,澆筑管2直通桶身I內部,澆筑管2的外端開口處設有管塞4,桶身I頂部設有鏟邊3,鏟邊3延伸出澆筑管2頂部8-12cm,桶身I頂部對稱設有兩個吊耳5。
[0015]結合圖1和圖2,桶身1、澆筑管2、鏟邊3、吊耳5均由橡膠材料制造,柔韌性好,耐摔耐碰,使用壽命長。桶身1、澆筑管2、鏟邊3、吊耳5均為整體式結構,可通過注塑模具整體注塑成型。管塞4由木頭或塑料制造,管塞4與澆筑管2過盈配合,結合緊密,當管塞4塞入澆筑管2內時,保障桶身I內的水泥不會從澆筑管2內流出。
[0016]使用時可將兩吊耳5穿上提手便可輕易提起該水泥桶。從桶身I頂部伸出的鏟邊3可方便施工人員直接將水泥S進水泥桶內,省去了用鏟子鏟水泥裝桶的麻煩。施工時遇到磚縫等狹長地方需要澆筑水泥時,可拔去管塞4,直接用澆筑管2將水泥澆筑到狹長地方,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0017]以上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新式水泥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式水泥桶包括頂部開口的圓桶形桶身(I),桶身(I)上寬下窄,桶身(I)側面底部水平設有澆筑管(2),澆筑管(2)呈兩端開口的圓管形,澆筑管(2)直通桶身(I)內部,澆筑管(2)的外端開口處設有管塞(4),桶身(I)頂部設有鏟邊(3),鏟邊(3)延伸出澆筑管(2)頂部8-12cm,桶身(I)頂部對稱設有兩個吊耳(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水泥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1)、澆筑管(2)、鏟邊(3)、吊耳(5)均由橡膠材料制造。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水泥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1)、澆筑管(2)、鏟邊(3)、吊耳(5)均為整體式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水泥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塞(4)由木頭或塑料制造,管塞(4)與澆筑管(2)過盈配合。
【文檔編號】B65D81/36GK205441442SQ201620256887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8日
【發明人】陳超, 吳金榮, 齊大軍, 梁博, 張積安
【申請人】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