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消防用載人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消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消防用載人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出現火災都是消防員出動消防車救火,但是使用消防車救火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消防車上配有的升降臺高度的局限,使得如果超過升降臺高度的高層發生火災的話,會施救不便,消防員必須從一樓向上救援,這樣一來拖延了救援時間,二是加大了消防員工作的危險性。并且消防員在高層救人或缺少物質時,也必須到一樓,這樣一來一回大大浪費救援人力。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具有使得消防員可直達火點救火,縮短時間,出現危險時可迅速逃離,并且運輸物質方便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消防用載人機,包括載人機主體,所述載人機主體包括動力系統、載人機構和控制器;所述動力系統設置在載人機構上,所述動力系統使得整個載人機能夠飛行;所述載人機構上設有電鉆,所述電鉆能夠鉆墻,使得載人機主體能夠被固定在外墻上;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支架,所述支架連接有機械臂,所述機械臂一端與支架連接另一端也設有電鉆;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升降裝置;所述動力系統和電鉆皆由控制器控制。
[0006]具體地,所述載人機構包括左支撐架、右支撐架和固定板,所述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皆為長條架,所述固定板為方形板;所述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之間通過方形板連接,所述方形板后部與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的后部齊平;固定板四周設有欄桿;所述左支撐架的前部和右支撐架的前部皆設有電鉆。
[0007]具體地,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定滑輪、卷揚機、吊繩、用于放物資和站人的支撐結構,所述支架上固定有定滑輪,所述卷揚機設置在載人機構上,所述吊繩繞過定滑輪,且所述吊繩一端連接有吊籃,另一端纏繞在卷揚機上;所述支撐結構可為吊籃或平臺。
[0008]更具體地,所述動力系統包括函道風扇和驅動系統,所述驅動系統連接有函道風扇;所述控制器可通過控制驅動系統來控制函道風扇轉速;所述函道風扇位于載人機構兩偵牝載人機構兩側的函道風扇數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函道風扇外皆套有外罩;所述函道風扇的外罩皆與載人機構合頁連接。
[0009]更具體地,所述支架為三角支架。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在消防使用時,可將載人機主體固定在外墻上,穩固載人機,使得消防員往高樓內部移動或向外救助受災群眾時更為穩固和安全。
[0012](2)本實用新型中載人機構的結構使得消防員更容易從載人機上轉移到火災大樓內,也更容易將受災群眾從高樓內轉移出來;欄桿的設置使得人站在載人機構上更為安全。
[0013](3)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升降裝置的結構使得,當載人機穩固的地方不適合消防員進入大樓時,消防員可通過吊籃調整高度后再進入。
[0014](4)本實用新型中,動力系統的結構使得載人機即可左右飛也可直上直下飛,方便調整消防員進入高樓的位置。
[0015](5)本實用新型中,三角支架的結構更為穩固。
[0016](6)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救災效果好,適合大規模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其中,附圖標記名稱如下:1-機械臂,2-電鉆,3-左支撐架,4-右支撐架機,5-固定板,6-定滑輪,7-卷揚機,8-吊籃,9-函道風扇,10-三角支架,11-連接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0020]實施例1
[0021]如圖1所示,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包括設置在車上的載人機托架,所述載人機托架上設有載人機主體。
[0022]所述載人機主體包括控制器、動力系統、連接架11、載人機構、外罩、三角支架。
[0023]所述動力系統包括函道風扇9、發電機、蓄電池、電調和電機。所述發電機連接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連接有電調,所述電調連接有電機,所述電機連接有函道風扇;所述控制器可通過控制電調來控制函道風扇轉速。
[0024]所述函道風扇設有四個,且四個函道風扇外皆套有外罩。所述外罩為網格罩。所述函道風扇包括兩個左函道風扇和兩個右函道風扇;所述兩個左函道風扇的外罩之間設有連接架;兩個右函道風扇的外罩之間也設有連接架。
[0025]所述載人機構包括左支撐架3、右支撐架4和固定板5,所述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皆為長條架,所述固定板為方形板;所述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之間通過方形板連接,所述方形板后部與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的后部齊平。所述載人機構一體成型。
[0026]所述左支撐架的前部和右支撐架的前部皆設有電鉆2。
[0027]所述左函道風扇的外罩皆與左支撐架的底部合頁連接,所述右函道風扇的外罩皆與右支撐架的底部合頁連接;且所述左函道風扇和右函道風扇位置一一對應。
[0028]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三角支架10,所述三角支架的三個角分別位于固定板前端的兩側和后端的中部。所述三角支架頂端固定連接有機械臂1,所述機械臂一端與三角支架連接,另一端也設有電鉆。所述機械臂上的電鉆朝向和左支撐架、右支撐架的電鉆朝向相同。
[0029]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卷揚機7 ;所述三角支架頂端還固定有定滑輪6,所述定滑輪上繞有鋼絲繩。所述鋼絲繩一端固定有吊籃8,另一端纏繞在卷揚機上。
[0030]所述卷揚機、發電機和電鉆由控制器控制啟動。[0031 ] 所述固定板的四側還設有欄桿。
[0032]所述發電機提供的電力也供電鉆和卷揚機使用。
[0033]當出現火災險情時,消防員可登上載人機上,并在載人機上搬上所需要的物資。載人機的函道風扇全部朝上設置,載人機直升直飛;當函道風扇朝兩邊設置時,載人機左右運動。當載人機飛到合適高度和合適位置時,消防員通過操控控制器使得電鉆鉆入外層墻壁,使得載人機可以固定在高樓外墻上,當電鉆鉆入位置不合適時,消防員站入吊籃,開啟卷揚機再次調整高度后,進入合理位置開始救火和救群眾。載人機上的欄桿確保了安全性。
[0034]本實施例中,鋼絲繩一端固定有吊籃,除此之外,鋼絲繩一端還可固定有平臺等供人站的支撐結構。
[0035]實施例2
[0036]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所述左函道風扇的外罩與左支撐架之間皆設有左電動推桿,所述右函道風扇的外罩與右支撐架之間也還皆設有右電動推桿;所述左電動推桿的推桿皆與左函道風扇的外罩連接;所述右電動推桿的推桿皆與右函道風扇的外罩連接。
[0037]所述左電動推桿和右電動推桿皆由發電機提供動力源;所述左電動推桿和右電動推桿也皆由控制器控制。
[0038]當電動推桿的推桿收縮的時候,函道風扇即朝向兩側,電動推桿的推桿伸長,函道風扇即朝上;此結構使得控制器可隨需要控制載人機的上下、左右運動。
[0039]按照上述實施例,便可很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值得說明的是,基于上述結構設計的前提下,為解決同樣的技術問題,即使在本實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無實質性的改動或潤色,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的實質仍然與本實用新型一樣,故其也應當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包括載人機主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載人機主體包括動力系統、載人機構和控制器;所述動力系統設置在載人機構上,所述動力系統使得整個載人機能夠飛行;所述載人機構上設有電鉆(2),所述電鉆(2)能夠鉆墻,使得載人機主體能夠被固定在外墻上;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支架,所述支架連接有機械臂(1),所述機械臂(1) 一端與支架連接另一端也設有電鉆(2);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升降裝置;所述動力系統和電鉆(2)皆由控制器控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載人機構包括左支撐架(3)、右支撐架(4)和固定板(5),所述左支撐架(3)和右支撐架(4)皆為長條架,所述固定板(5)為方形板;所述左支撐架(3)和右支撐架(4)之間通過方形板連接,所述方形板后部與左支撐架(3)和右支撐架(4)的后部齊平;固定板(5)四周設有欄桿;所述左支撐架(3)的前部和右支撐架(4)的前部皆設有電鉆(2)。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定滑輪(6)、卷揚機(7)、吊繩、用于放物資和站人的支撐結構,所述支架上固定有定滑輪¢),所述卷揚機(7)設置在載人機構上,所述吊繩繞過定滑輪¢),且所述吊繩一端連接有吊籃,另一端纏繞在卷揚機(7)上;所述支撐結構為吊籃(8)或平臺。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系統包括函道風扇(9)和驅動系統,所述驅動系統連接有函道風扇(9);所述控制器通過控制驅動系統來控制函道風扇(9)轉速;所述函道風扇(9)位于載人機構兩側,載人機構兩側的函道風扇(9)數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函道風扇(9)外皆套有外罩;所述函道風扇(9)的外罩皆與載人機構合頁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為三角支架(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消防用載人機,解決現有技術中消防員救援危險高、物質、人力運輸不便和拖延滅火時間的問題。一種消防用載人機,包括載人機主體,所述載人機主體包括動力系統、載人機構和控制器;所述動力系統設置在載人機構上,所述動力系統使得整個載人機能夠飛行;所述載人機構上設有電鉆,所述電鉆能夠鉆墻,使得載人機主體能夠被固定在外墻上;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支架,所述支架連接有機械臂,所述機械臂一端與支架連接另一端也設有電鉆;所述載人機構上還設有升降裝置;所述動力系統和電鉆皆由控制器控制。通過上述技術,便可很好的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IPC分類】B66F11/04
【公開號】CN205133085
【申請號】CN201520724706
【發明人】劉運志
【申請人】劉運志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