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〇〇〇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裝袋,具體涉及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
【背景技術】
[0002]集裝箱內袋,用來套裝在集裝箱內的袋,把運輸物品通過內袋裝起來與集裝箱隔開,防止集裝箱對運輸物品的二次污染,也保持集裝箱的干凈,降低運輸的包裝成本。現有的集裝箱內袋設置有較小的進料口和出料口,多是用來裝流動性的物品,如糖、米、豆等散裝的粉末狀、顆粒狀物品,也有液態類的。為了提高密封性能,內袋除了進料口和出料口外的其他地方均為密封且不可打開,無法用于非流動性的物料,如衣服、鞋子等,也無法放置較大件或者可以疊加的物品。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解決現有集裝箱內袋不適用于非流動性物料的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包括袋體、固定繩和門頭,所述袋體為與集裝箱內箱相匹配的長方體,袋體的長棱邊設置有若干條固定繩,用于袋體與集裝箱固定位置,同時使袋體處于撐開狀態,袋體與集裝箱門相對應的前幅為可啟合的門頭,門頭與各相接的側幅的交接處設有連接裝置,打開門頭,方便往內袋里面裝卸運輸物品,所述門頭上方設有進料口,所述門頭下方設有出料口,進料口和出料口為外延的漏斗狀或者筒狀,用于裝卸有流動性的物料,所述門頭設置有防撞裝置。
[0005]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裝置為拉鏈連接,所述門頭至少三個側邊有拉鏈,門頭的另一個側邊與袋體固定連接。拉鏈連接可以根據不同需要調整,用于裝卸一些物品也更加方便,如裝載成批的衣服,散裝布料。
[0006]進一步地,所述門頭上方設有出氣口。所述的出氣口使用扎口繩扎緊,出氣口可以排除內袋里面的空氣,防止運輸過程粉狀物在內袋中激烈碰撞引起袋內空氣膨脹或靜電摩擦引起爆炸。
[0007]進一步地,所述進料口有兩個。出料口一大一小,適合不同大小的散裝物料。
[0008]進一步地,所述防撞裝置包括護管套和護管,所述門頭設置有若干條護管套,護管通過護管套固定于集裝箱門邊對應的卡位上。護管有防撞、定位的作用,防止內袋因過載或者運輸物品的慣性而爆裂。
[0009]進一步地,所述袋體的左右側幅設置有若干條扎帶護繩,所述扎帶拉繩設置于袋體側幅的垂直方向上。側幅的扎帶護繩在打開內袋的時候可以拉直定位,裝載貨物之后可以收緊側幅,起定位和收緊的作用。
[0010]進一步地,所述袋體的底幅設置有至少一根的限位管,所述限位管與集裝箱內箱活動連接。可以防止內袋在運輸過程中前后移位,以及緊急剎車引起整個內袋的物品前后沖撞,導致集裝箱大門與后側板被撞壞。
[0011]進一步地,所述袋體的后幅設置有固定孔套。與集裝箱連接用于固定袋體后幅,使內袋在集裝箱運輸過程中,不會移位。
[0012]進一步地,所述袋體的棱邊有松緊帶。可以使整個集裝箱內袋束緊加固。
[0013]進一步地,所述袋體前幅設置有標簽卡位,標簽卡位內可設置產品標簽。用于標記廣品生廣流程品質跟蹤。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是對現有集裝箱內袋的改造和加固,增加了拉鏈連接的門頭,可以裝卸各種各樣的物品,不僅可用于非流動性物料的裝載,也可用于散裝粉粒狀物料的裝載。側幅增加了扎帶護繩,使集裝箱內袋側邊可以更好地定位和收緊。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實用新型的門頭打開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袋前幅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9]如圖1-2所示,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包括袋體、固定繩和門頭,所述袋體為與集裝箱內體相匹配的長方體,袋體的長棱邊設置有若干條固定繩,袋體與集裝箱門相對應的前幅為可啟合的門頭,門頭與各相接的側幅的交接處設有連接裝置,所述門頭上方設有進料口,所述門頭下方設有出料口,所述門頭設置有防撞裝置。所述連接裝置為拉鏈連接,所述門頭至少三個側邊有拉鏈,門頭的另一個側邊與袋體固定連接。所述門頭上方設有出氣口。所述進料口有兩個。所述防撞裝置包括護管套和護管,所述門頭設置有若干條護管套,護管通過護管套固定于集裝箱門邊對應的卡位上。所述袋體的左右側幅設置有若干條扎帶護繩,所述扎帶拉繩設置于袋體側幅的垂直方向上。所述袋體的底幅設置有至少一根的限位管,所述限位管與集裝箱內底固定連接。所述袋體的后幅設置有固定套。所述袋體的棱邊有松緊帶。所述袋體前幅設置有標簽卡位,標簽卡位內可設置產品標簽,用于標記產品生產流程品質跟蹤。
[0020]更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包括袋體1、固定繩2和門頭3。袋體1是與集裝箱空腔相對應的長方體,長5. 9米(或者11. 5米),寬2. 325米,高2. 4米,袋體1的四組長棱邊分布有固定繩2,用于袋體1與集裝箱位置的固定,綁在集裝箱內,可以使內袋固定且處于撐開狀態。袋體1與集裝箱門相對應的前幅為可開合的門頭3,門頭與各相接的側幅的交接處設有防水拉鏈,打開門頭3,方便往內袋里面裝卸運輸物品。門頭設置有進料口 6、出料口 7、出氣口 8、防撞裝置。進料口 6設置門頭上方的位置,進料口 6有一大一小的圓筒狀,大的是直徑0. 45米,長0. 8米的筒狀,小的是直徑0. 35米。長0. 8米的筒狀,出料口 7設置在門頭下方的位置,出料口 7為兩個圓形出口,外延長方體和圓筒狀組成的漏斗狀管口,開口長1.2米,高0. 15米,寬1.2米,進料口 6和出料口 7可以使用扎口繩扎緊或者其他方式密封,進料口 6和出料口 7用于裝卸有流動性的物料更加方便,出氣口 8為單筒狀管口,直徑0. 15米,長0. 8米的筒狀,設置在門頭上方,進料口 6旁邊的位置,使用扎口繩扎緊,出氣口 8可以排除內袋的空氣,避免粉末狀物由于空氣未排盡噴出,并防止運輸的過程中在內袋中碰撞摩擦引起空氣碰撞或靜電摩擦引起爆炸,用于裝載散裝粉粒狀物料時,連接裝置可加固密封。防撞裝置包括護管套12和護管10,門頭3設置有2組護管套12,護管套12使用綁帶11固定,護管10通過護管套12固定于集裝箱門邊對應的卡位上。護管有防撞、定位的作用,防止內袋因過載或者運輸物品的慣性而爆裂。護管可以是空心金屬管如鍍鋅管、方管,也可以是木棍等。袋體前幅還設置有標簽卡位14,標簽卡位14內可設置產品標簽,用于標記產品生產流程品質跟蹤。
[0021]袋體的左右側幅設置有若干條扎帶護繩5,扎帶拉繩5設置于袋體側幅的垂直方向上。使用編織拉繩5在打開內袋的時候可以拉直定位,裝載貨物之后可以收緊側幅,起定位和收緊的作用。
[0022]袋體底幅有限位管9,限位管9在底幅接近后幅的位置,限位管與集裝箱內箱活動連接。限位管9與集裝箱固定連接是為了防止內袋在運輸過程中前后移位,以及緊急剎車引起整個內袋的貨物前后沖撞,導致集裝箱大門與后側板被撞壞。
[0023]袋體的后幅四個角設置有固定孔套4。與集裝箱連接用于固定袋體后幅,使內袋在集裝箱運輸過程中,不會移位。
[0024]袋體前幅和頂幅相交的棱邊有松緊帶13,松緊帶13可以束緊整個集裝箱的內袋,可以使整個集裝箱內袋束緊加固。
[0025]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不僅可用于非流動性物料的裝載,也可用于散裝粉粒狀物料的裝載,凡根據本實用新型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體、固定繩和門頭,所述袋體為與集裝箱內體相匹配的長方體,袋體的長棱邊設置有若干條固定繩,袋體與集裝箱門相對應的前幅為可啟合的門頭,門頭與各相接的側幅的交接處設有連接裝置,所述門頭上方設有進料口,所述門頭下方設有出料口,所述門頭設置有防撞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為拉鏈連接,所述門頭至少三個側邊有拉鏈,門頭的另一個側邊與袋體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門頭上方設有出氣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口有兩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裝置包括護管套和護管,所述門頭設置有若干條護管套,護管通過護管套固定于集裝箱門邊對應的卡位上。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左右側幅設置有若干條扎帶護繩,所述扎帶拉繩設置于袋體側幅的垂直方向上。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底幅設置有至少一根的限位管,所述限位管與集裝箱內底固定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后幅設置有固定孔套。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棱邊有松緊帶。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裝箱內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前幅設置有標簽卡位,標簽卡位內可設置產品標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裝袋,具體涉及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一種柔性集裝箱內袋,包括袋體、固定繩和門頭,所述袋體為與集裝箱內體相匹配的長方體,袋體的長棱邊設置有若干條固定繩,袋體與集裝箱門相對應的前幅為可啟合的門頭,門頭與各相接的側幅的交接處設有連接裝置,所述門頭上方設有進料口,所述門頭下方設有出料口,所述門頭設置有防撞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是對現有集裝箱內袋的改造和加固,增加了拉鏈連接的門頭,可以裝卸各種各樣的物品,不局限于裝載物品是否具有流動性。側幅增加了編織拉繩,使集裝箱內袋側邊可以更好地定位和收緊。
【IPC分類】B65D88/22, B65D88/54, B65D90/00
【公開號】CN205060489
【申請號】CN201520791154
【發明人】黃鮀俊
【申請人】黃鮀俊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