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回油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回油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千斤頂系統一般設置有回油結構。現有的回油結構一般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進液腔、驅液腔;所述驅液腔內安裝有第二開關部件,以通過第二開關部件的開閉控制驅液腔的通斷。而在千斤頂負載時,進液腔內的液體流向驅液腔的速度直接影響負載的下降速度。但現有的回油結構無法調節進液腔內的液體流向驅液腔的速度,從而無法調節負載下降的快慢,遠不能滿足工業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回油結構,其在第一連通口閉合的狀態下可調節進液腔的液體流向驅液腔的速度。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新型回油結構,包括基座、第一閥桿;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驅液腔、進液腔;所述進液腔上至少有一段為螺紋段;所述第一閥桿上設置有與螺紋段螺紋配合的外螺紋;所述第一閥桿的外螺紋與螺紋段的內螺紋之間形成有供液體經過的過液間隙;所述驅液腔貫穿螺紋段的腔壁并與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一閥桿上設置有與驅液腔連通的通液腔、第一連通口 ;所述通液腔通過第一連通口與進液腔連通;該回油結構還包括用于控制第一連通口開閉的第一開關部件、用于控制驅液腔處于導通或阻斷狀態的第二開關部件。
[0006]所述第一連通口設置在第一閥桿靠近進液腔進液端的一端上,所述第一閥桿的另一端設置有與進液腔的腔壁液密封配合的配合部。
[0007]所述進液腔還包括與螺紋段連通的光滑段,所述第一閥桿的配合部與光滑段液密封配合。
[0008]所述第一開關部件包括活動安裝在進液腔內并位于第一連通口一側的第一堵珠;所述第一堵珠與第一閥桿之間安裝有彈簧,該彈簧用于提供將第一堵珠向著遠離第一連通口方向頂推的回復力。
[0009]所述驅液腔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連通口、與通液腔連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二連通口與第二通道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二開關部件包括活動安裝在第二連通口處的第二堵珠、與基座螺紋連接并位于第二堵珠上方的第二閥桿。
[0010]所述第一連通口設置在第一閥桿的端面上。
[0011]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本實用新型通過合理設置基座、第一閥桿,并將第一閥桿與進液腔的螺紋段螺紋配合,在第一連通口閉合的狀態下,通過旋轉第一閥桿便可調節進液腔的液體流向驅液腔的速度;而且,為了調節液體的流動速度,僅需在基座上設置有螺紋段,從而無需增大基座的加工難度和精度,有利于控制基座的制作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方便于第一閥桿的維修與更換。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其中,1、基座;11、進液腔;12、驅液腔;2、第一閥桿;21、通液腔;22、第一連通口 ;
3、彈簧;4、第二堵珠;5、第一堵珠;6、第二閥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16]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回油結構,包括基座1、第一閥桿2 ;所述基座1上設置有驅液腔12、進液腔11 ;所述進液腔11上至少有一段為螺紋段;所述第一閥桿2上設置有與螺紋段螺紋配合的外螺紋;所述第一閥桿2的外螺紋與螺紋段的內螺紋之間形成有供液體經過的過液間隙;所述驅液腔12貫穿螺紋段的腔壁并與進液腔11連通;所述第一閥桿2上設置有與驅液腔12連通的通液腔21、第一連通口 22 ;所述通液腔21通過第一連通口 22與進液腔11連通;該回油結構還包括用于控制第一連通口 22開閉的第一開關部件、用于控制驅液腔12處于導通或阻斷狀態的第二開關部件。
[0017]優選的,所述第一連通口 22設置在第一閥桿2靠近進液腔11進液端的一端上,所述第一閥桿2的另一端設置有與進液腔11的腔壁液密封配合的配合部,也就是說,沿著進液腔11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閥桿2上遠離進液腔11進液端的一端設置有配合部,靠近進液腔11進液端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連通口 22,以可在第一連通口 22非閉合的狀態下,從進液端進入進液腔11的液體可經第一連通口 22流向通液腔21。而根據公知常識,所述進液腔11的進液端用于,供液體從進液端進入進液腔11內。
[0018]具體的,所述第一連通口 22設置在第一閥桿2的端面上。
[0019]具體的,所述進液腔11還包括與螺紋段連通的光滑段,所述第一閥桿2的配合部與光滑段液密封配合。
[0020]優選的,所述第一開關部件包括活動安裝在進液腔11內并位于第一連通口 22 —側的第一堵珠5 ;所述第一堵珠5與第一閥桿2之間安裝有彈簧3,該彈簧3用于提供將第一堵珠5向著遠離第一連通口 22方向頂推的回復力。所述第一堵珠5可在彈簧3與進液腔11液壓的共同作用下靠近或遠離第一連通口 22,從而可實現第一連通口 22的開閉。
[0021]優選的,所述驅液腔12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連通口、與通液腔21連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二連通口與第二通道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二開關部件包括活動安裝在第二連通口處的第二堵珠4、與基座1螺紋連接并位于第二堵珠4上方的第二閥桿6。在使用時,通過旋轉第二閥桿6使第二閥桿6抵頂在第二堵珠4上,從而可利用第二堵珠4封堵第二連通口,以使驅液腔12處于阻斷狀態;而通過旋轉第二閥桿6使第二閥桿6遠離第二堵珠4,使得第二堵珠4可在液體的壓力作用下向上移動以使第二連通口敞開,從而可使驅液腔12處于導通狀態。而除了上述結構之外,所述第二開關部件還可以采用閥門等。
[0022]而在空載狀態下,進液腔11的液壓小于彈簧3的彈力時,第一堵珠5在彈簧3的彈力作用下遠離第一連通口 22,此時,進入進液腔11的液體通過第一連通口 22流向通液腔21,并經通液腔21流向驅液腔12 ;而在負載狀態下,進液腔11的液壓大于彈簧3的彈力時,第一堵珠5在液壓的作用下克服彈簧3的彈力朝著靠近第一連通口 22方向運動并封堵第一連通口 22,此時,進入進液腔11的液體通過過液間隙而流向驅液腔12。而在第一連通口22閉合的狀態下,通過將第一閥桿2朝著靠近進液腔11進液端方向旋進,可使得液體流經的過液間隙的路程越長,從而使得液體流向驅液腔12的速度越慢,而通過將第一閥桿2朝著遠離進液腔11進液端方向后退,可使液體流經的過夜間隙的路程越短,從而使液體流向驅液腔12的速度越快,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利用第一閥桿2與進液腔11的螺紋段螺紋配合,在第一連通口 22閉合的狀態下,通過旋轉第一閥桿2便可調節進液腔11的液體流向驅液腔12的速度,從而可調節負載下降的快慢。
[0023]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新型回油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閥桿;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驅液腔、進液腔;所述進液腔上至少有一段為螺紋段;所述第一閥桿上設置有與螺紋段螺紋配合的外螺紋;所述第一閥桿的外螺紋與螺紋段的內螺紋之間形成有供液體經過的過液間隙;所述驅液腔貫穿螺紋段的腔壁并與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一閥桿上設置有與驅液腔連通的通液腔、第一連通口 ;所述通液腔通過第一連通口與進液腔連通;該回油結構還包括用于控制第一連通口開閉的第一開關部件、用于控制驅液腔處于導通或阻斷狀態的第二開關部件。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回油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通口設置在第一閥桿靠近進液腔進液端的一端上,所述第一閥桿的另一端設置有與進液腔的腔壁液密封配合的配合部。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回油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腔還包括與螺紋段連通的光滑段,所述第一閥桿的配合部與光滑段液密封配合。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回油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關部件包括活動安裝在進液腔內并位于第一連通口一側的第一堵珠;所述第一堵珠與第一閥桿之間安裝有彈簧,該彈簧用于提供將第一堵珠向著遠離第一連通口方向頂推的回復力。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回油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液腔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連通口、與通液腔連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二連通口與第二通道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二開關部件包括活動安裝在第二連通口處的第二堵珠、與基座螺紋連接并位于第二堵珠上方的第二閥桿。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回油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通口設置在第一閥桿的端面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回油結構,包括基座、第一閥桿;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驅液腔、進液腔;所述進液腔上至少有一段為螺紋段;所述第一閥桿上設置有與螺紋段螺紋配合的外螺紋;所述第一閥桿的外螺紋與螺紋段的內螺紋之間形成有供液體經過的過液間隙;所述驅液腔貫穿螺紋段的腔壁并與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一閥桿上設置有與驅液腔連通的通液腔、第一連通口;所述通液腔通過第一連通口與進液腔連通;該回油結構還包括用于控制第一連通口開閉的第一開關部件、用于控制驅液腔處于導通或阻斷狀態的第二開關部件。本實用新型通過旋轉第一閥桿便可調節進液腔的液體流向驅液腔的速度;而且,無需增大基座的加工難度和精度,有利于控制基座的制作成本。
【IPC分類】B66F3/25
【公開號】CN204999551
【申請號】CN201520691311
【發明人】殷子豪, 史曉明
【申請人】常熟通潤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