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絞車的導纜排纜裝置,具體說是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它包括絞車,絞車的一側有導纜裝置,導纜裝置上有排纜座和控制器,控制器可控制排纜座沿絞車卷筒軸向移動。所述排纜座上有導向輪,該導向輪的中心線與絞車上卷筒的軸線垂直。所述排纜座對應絞車的一端有出纜通道,該出纜通道的中心線與導向輪相切且與絞車卷筒的軸線垂直。其特點是所述出纜通道內在其中心線兩側均安裝有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均與所述控制器呈電連接。該裝置能夠及時檢測到排纜的亂繩現象,并通過導纜裝置的控制器進行報警,有助于及時修正排纜亂繩,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專利說明】
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絞車的導纜排纜裝置,具體說是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尤其適用于雙折線卷筒絞車。【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船用絞車是一種通過卷繞鋼絲繩或鎧裝纜對重物進行牽引、拖拽或提升的卷揚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深海探測要求的纜繩越來越長,正確無誤的將纜繩進行收放則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尤其是鎧裝電纜,如果纜繩在收放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亂繩現象,很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安全事故。
[0003]中國發明專利申請201310586071.X公開了一種用于雙絞車系統中儲纜絞車排繩器的偏角檢測裝置。該裝置雖然對鋼絲繩的入繩偏角進行了檢測,但是沒有對偏角進行報警而是利用這個偏角來修正排纜器的位置,減少偏角以期望達到排纜整齊的目的。但是,如果由于纜繩張緊器故障或其他故障導致已經排纜亂繩,該裝置就無法通過偏角檢測裝置判斷是否亂繩。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該裝置能夠及時檢測到排纜的亂繩現象,并通過導纜裝置的控制器進行報警,有助于及時修正排纜亂繩,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以下技術方案:本發明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包括絞車,絞車的一側有導纜裝置,導纜裝置上有排纜座和控制器,控制器可控制排纜座沿絞車卷筒軸向移動。所述排纜座上有導向輪,該導向輪的中心線與絞車上卷筒的軸線垂直。所述排纜座對應絞車的一端有出纜通道,該出纜通道的中心線與導向輪相切且與絞車卷筒的軸線垂直。其特點是所述出纜通道內在其中心線兩側均安裝有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均與所述控制器呈電連接。
[0006]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排纜座上鉸接有浮動座,該浮動座可沿鉸接點在豎直平面內擺動。所述出纜通道位于浮動座內,所述導向輪鉸接在出纜通道一側的浮動座上。
[0007]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出纜通道對應絞車一端的口部有兩個壓輪,兩個壓輪呈上下并排布置,且它們的軸線均與絞車卷筒的軸線平行。
[0008]本發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導纜裝置包括底座,該底座上有絲桿,絲桿的軸線與絞車上卷筒的軸線平行;所述絲桿上連接有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與控制器呈電連接;所述排纜座位于絲桿上,且兩者間呈螺紋配合;所述排纜座上有導向孔,導向孔內有導桿,導桿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且導桿與絲桿平行。所述排纜座上在絲桿的兩側均有導向孔,導向孔內均有導桿,兩個導桿的兩端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且兩個導桿均與絲桿平行。
[0009]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由于本發明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的出纜通道內在其中心線兩側均安裝有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均與所述控制器呈電連接。當絞車進行正常卷纜時,纜繩是沿著絞車卷筒的外周進行螺旋纏繞的。此時,為了使得纜繩纏繞的位置精準,需要通過控制器控制導纜裝置上的排纜座沿絞車卷筒的軸向來回移動,使得排纜座出纜通道內的纜繩始終保持與絞車卷筒的軸線垂直,即排纜座的移動與纜繩纏繞位置的移動始終保持同步。當卷纜出現亂繩的現象(即纜繩疊加、交叉或錯位等)時,由于控制器仍然在控制排纜座按照既定的速度進行來回移動,排纜座的移動就無法再與纜繩纏繞位置的移動保持同步,出纜通道內的纜繩就會向正常位置的兩側偏移。纜繩的偏移會觸碰到出纜通道內中心線兩側的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將該觸碰信號(即排纜亂繩信號)發送給控制器,控制器進行報警提示,操作人員就可以及時停機修正排纜亂繩,避免纜繩損壞或者安全事故的發生。
[0010]進一步地,采用浮動座的導向排纜機構,可以在收放纜時,使得導向輪與絞車卷筒間的那段纜繩始終與絞車卷筒上的卷纜外周圓相切,減小排纜機構與纜繩間的摩擦。
[0011]進一步地,在出纜通道的口部設置兩個壓輪,可以限制纜繩的位置,使其不易抖動,避免錯檢或安全事故的發生。
[0012]更進一步地,采用絲桿及導向桿的導向驅動機構,可以使導纜裝置運行平穩。雙導向桿的結構可以平衡排纜座的重心偏移,使其結構更加穩定。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明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浮動座的放大正視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5]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包括絞車2,絞車2的一側有導纜裝置,導纜裝置上有排纜座4和控制器,控制器可控制排纜座4沿絞車2卷筒I軸向移動。所述排纜座4上有導向輪10,該導向輪10的中心線與絞車2上卷筒I的軸線垂直。所述排纜座4對應絞車2的一端有出纜通道3,該出纜通道3的中心線與導向輪10相切且與絞車2卷筒I的軸線垂直。所述出纜通道3內在其中心線兩側均安裝有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11,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11均與所述控制器呈電連接。
[0016]本實施例中,所述排纜座4上鉸接有浮動座9,該浮動座9可沿鉸接點在豎直平面內擺動。所述出纜通道3位于浮動座9內,所述導向輪10鉸接在出纜通道3—側的浮動座9上。
[0017]所述出纜通道3對應絞車2—端的口部有兩個壓輪12,兩個壓輪12呈上下并排布置,且它們的軸線均與絞車2卷筒I的軸線平行。
[0018]所述導纜裝置包括底座5,該底座5上有絲桿6,絲桿6的軸線與絞車2上卷筒I的軸線平行;所述絲桿6上連接有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與控制器呈電連接;所述排纜座4位于絲桿6上,且兩者間呈螺紋配合;所述排纜座4上有導向孔,導向孔內有導桿7,導桿7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底座5上,且導桿7與絲桿6平行。所述排纜座4上在絲桿6的兩側均有導向孔,導向孔內均有導桿7,兩個導桿7的兩端均固定在所述底座5上,且兩個導桿7均與絲桿6平行。
[0019]使用時,將需要收放的纜繩8繞過導纜裝置上的導向輪10,在絞車2啟動的同時啟動導纜裝置上的控制器,使得絲桿6在底座5上轉動,從而驅動排纜座4在底座5上來回移動, 即絞車2卷筒1與排纜座4處于設定的同步配合運動狀態。這樣,絞車2卷筒1轉動收放纜時, 導纜裝置上的排纜座4能夠適應卷筒1上收卷纜的位置,使得導向輪10與卷筒1之間的那段纜繩8始終與卷筒1的軸線垂直,纜繩8能夠整齊的纏繞在絞車2卷筒1上。當絞車2卷筒1上出現纜繩8亂繩時,由于卷筒1和排纜座4仍然處于同步配合運動的狀態,則此時排亂的纜繩8 會牽引導向輪10與卷筒1之間的那段纜繩8,使其發生偏移。偏移的纜繩8會觸碰到出纜通道 3內的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11,此時控制器就會接收到排纜亂繩的信號,進行報警提示,操作人員就可以及時修正排纜亂繩,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通過調整兩個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11之間的距離,就可以調整控制器報警的靈敏度,使其適用于任何絞車2收放纜時的排纜作業。
【主權項】
1.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包括絞車(2),絞車(2)的一側有導纜裝置,導纜裝置上 有排纜座(4)和控制器,控制器可控制排纜座(4)沿絞車(2)卷筒(1)軸向移動;所述排纜座 (4)上有導向輪(10),該導向輪(10)的中心線與絞車(2)上卷筒(1)的軸線垂直;所述排纜座(4)對應絞車(2)的一端有出纜通道(3),該出纜通道(3)的中心線與導向輪(10)相切且與絞 車(2)卷筒(1)的軸線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纜通道(3)內在其中心線兩側均安裝有萬向 彈簧棒限位開關(11),萬向彈簧棒限位開關(11)均與所述控制器呈電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纜座(4)上鉸接 有浮動座(9),該浮動座(9)可沿鉸接點在豎直平面內擺動;所述出纜通道(3)位于浮動座 (9)內,所述導向輪(10)鉸接在出纜通道(3)—側的浮動座(9)上。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纜通道(3)對應 絞車(2)—端的口部有兩個壓輪(12),兩個壓輪(12)呈上下并排布置,且它們的軸線均與絞 車(2)卷筒(1)的軸線平行。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纜 裝置包括底座(5),該底座(5)上有絲桿(6),絲桿(6)的軸線與絞車(2)上卷筒(1)的軸線平 行;所述絲桿(6)上連接有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與控制器呈電連接;所述排纜座(4)位于絲 桿(6)上,且兩者間呈螺紋配合;所述排纜座(4)上有導向孔,導向孔內有導桿(7),導桿(7) 的兩端固定在所述底座(5)上,且導桿(7)與絲桿(6)平行。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絞車排纜亂繩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纜座(4)上在絲 桿(6)的兩側均有導向孔,導向孔內均有導桿(7),兩個導桿(7)的兩端均固定在所述底座(5)上,且兩個導桿(7)均與絲桿(6)平行。
【文檔編號】B66D1/56GK106081968SQ201610646214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8月9日 公開號201610646214.5, CN 106081968 A, CN 106081968A, CN 201610646214, CN-A-106081968, CN106081968 A, CN106081968A, CN201610646214, CN201610646214.5
【發明人】吳朋朋, 蔣恒深, 潘道元, 楊鵬, 張善峰, 戴楓
【申請人】無錫德林船舶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