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包括工作臺,及設置于工作臺上的傳送帶和支撐架,及安裝于工作臺上的引導裝置和推送裝置,及安裝于支撐架上的移動裝置,及與移動裝置連接的夾緊裝置;所述傳送帶上放置有多個包裝盒。本發明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聯系現有方案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優化,在該道工序流水線的前端采用引導裝置,將一批三個包裝盒相互緊挨著移動到指定位置,通過無桿氣缸完成寬型氣爪的橫向和縱向移動,再通過寬型氣抓完成一次三個包裝盒的夾緊,氣缸停止工作的位置,滿足工序的要求,紙箱合蓋由人工完成之后,由推箱氣缸完成最后一步的推送;操作更加簡便、智能。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屬于自動化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自動生產線,由控制系統和工件傳送系統將一套自動機床和相關輔助設備,按照工藝要求連接起來,從而自動完成產品全部或部分制造過程的生產系統;是現代生產發展的關鍵環節和主流趨勢之一,對于減輕工人體力勞動、改良企業生產技術、增加產品的數量、提高產品的質量從而帶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都具有及其重大的意義;可以說自動機與自動線的發展與工業乃至國家的發展密切相關;自動生產線適用于大批量生產,工藝種類多樣化,生產率和加工精度較高,原材料多樣化,占地面積小,能保證生產的均衡,并降低成本和縮短生產周期;現有的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如圖1所示,機械手7最底層接取流水線的三個包裝盒4 ;第二步:如圖2所示,機械手7向下運動,通過中間一層接取第二批的三個包裝盒4;第三步:如圖3所示,通過氣動控制抽離機械手7中間一層,使得一組三個包裝盒4呈上下兩排;第四步:機械手帶著包裝盒移動到指定的放置紙箱的位置,通過氣動控制將包裝盒推送到指定的位置,機械手撤離。該方案步驟簡單,且機械手的移動距離短,但是在之后的設計過程中發現如下的問題:1.機械手的下端會與傳送帶干涉,機械手會碰到傳送帶,危險,會打壞機械手;2.機械手的移動過程中將整個兩層的包裝盒全部移動;因為包裝盒本身有一定的重量,對機械手的剛度要求較高;3.機械手對工件的抓取和安放存在問題,一是定位精度差,二是缺少動力源問題。因此,本發明設計一種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
【發明內容】
[0003](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聯系現有方案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優化,操作更加簡便、智能。
[0005](二)技術方案
[0006]本發明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包括工作臺,及設置于工作臺上的傳送帶和支撐架,及安裝于工作臺上的引導裝置和推送裝置,及安裝于支撐架上的移動裝置,及與移動裝置連接的夾緊裝置;所述傳送帶上放置有多個包裝盒;
[0007]所述引導裝置包括固定于傳送帶兩側的左、右引導板,及通過雙聯氣缸活動安裝于傳送帶上方的限位板,及設置于左引導板外側的推盒機構,及設置于夾緊裝置下方的擋板;所述左、右引導板呈梯形結構設置;所述推盒機構由推盒氣缸,及與推盒氣缸連接的推盒板構成;所述推盒氣缸通過推盒氣缸連接件與工作臺固定;包裝盒順著流水線移動,在左、右引導板的引導下,停留在下端限位板的位置,限位板由兩邊的兩個雙聯氣缸控制升降,當包裝盒移動到限位板位置時,左側橫放的推盒氣缸推動多個包裝盒向右移動,使得包裝盒相互緊挨著,并貼著右側的右引導板,當左側橫放的推盒氣缸回程結束時,兩邊的雙聯氣缸將靠下側位置的限位板向上抬,包裝盒順利通過,相互緊挨著,到達下一個工位;多個包裝盒由之前的工序放行,經過流水線的運送,在擋板處停留,左右的橫向的距離已經由上一道引導工序保證,所以不用重復,擋板一次擋住多個包裝盒,擋板的位置位于寬型氣爪的下方,使得運送過來的包裝盒處于寬型氣爪的正下方,此時擋板與多個緊密相連的包裝盒也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為下一道工序做了充足的準備,寬型氣爪可以安全的抓取工件;
[0008]所述移動裝置包括雙行程氣缸、線性導軌和無桿氣缸;
[0009]所述雙行程氣缸通過定位板與支撐架連接;通過雙行程氣缸控制整個寬型氣爪的上升和下降;
[0010]所述線性導軌通過線性導軌支撐板安裝于定位板背面,線性導軌用來限制雙行程氣缸軸向號位的轉動;所述線性導軌上固定有蓋板;所述蓋板側面與定位板側面固定;所述蓋板其上表面與線性導軌連接;所述線性導軌支撐板一端通過螺釘與定位板連接,其另一端連接有矩形板,從而可以保證線性導軌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0011]所述無桿氣缸通過無桿氣缸固定板安裝于支撐架上,無桿氣缸控制寬型氣爪的橫向移動;所述無桿氣缸固定板前端兩邊分別設置有相對稱的小塊,用來限制氣缸的軸向轉動,使得寬型氣爪抓取包裝盒在橫向移動的時候,不會晃動,從而保證工序的正常進行;
[0012]所述夾緊裝置包括寬型氣爪;所述寬型氣爪上方通過矩形板與線性導軌支撐板連接;
[0013]所述推送裝置包括推箱氣缸,及與推箱氣缸連接的推箱板;所述推箱氣缸通過推箱氣缸連接件與工作臺固定,當寬型氣爪將兩層的包裝盒運送的紙箱內,由工人完成紙箱的合蓋,當工人完成合蓋之后,推箱氣缸將整個紙箱往前推移150mm,所有工序完成。
[0014]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左、右引導板及限位板均由鋼板材料制成。
[0015]進一步地,所述雙行程氣缸通過方形固定板安裝于定位板前面。
[0016]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雙行程氣缸其行程分為75mm和175mm,所述雙行程氣缸其缸徑為40mm。
[0017]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線性導軌支撐板其長度為300mm。
[0018]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無桿氣缸其行程為650mm,其缸徑為40mm。
[0019]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寬型氣爪其抓手之間的距離為330mm。
[0020](三)有益效果
[002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與現有方案相比較,聯系現有方案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優化,在該道工序流水線的前端采用引導裝置,將一批三個包裝盒相互緊挨著移動到指定位置,通過無桿氣缸完成寬型氣爪的橫向和縱向移動,再通過寬型氣抓完成一次三個包裝盒的夾緊,氣缸停止工作的位置,滿足工序的要求,紙箱合蓋由人工完成之后,由推箱氣缸完成最后一步的推送;操作更加簡便、智能。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第一步操作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第二步操作結構示意圖。
[0024]圖3是現有技術中的第三步操作結構示意圖。
[0025]圖4是本發明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0026]圖5是本發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7]圖6是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8]附圖中的部件標注為:1-工作臺,2-雙聯氣缸,3-傳送帶,4-包裝盒,5-推盒氣缸,6-限位板,7-機械手,8-支撐架,9-寬型氣爪,10-矩形板,12-線性導軌支撐板,13-蓋板,15-定位板,16-小塊,18-無桿氣缸固定板,20-雙行程氣缸,21-方形固定板,23-推箱氣缸連接件,24-推箱氣缸,25-推箱板,26-擋板,27-線性導軌,28-無桿氣缸,31-推盒氣缸連接件,33-推盒板,34-右引導板,35-左引導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如圖4至圖6所示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包括工作臺1,及設置于工作臺I上的傳送帶3和支撐架8,及安裝于工作臺I上的引導裝置和推送裝置,及安裝于支撐架8上的移動裝置,及與移動裝置連接的夾緊裝置;所述傳送帶3上放置有多個包裝盒4;
[0030]所述引導裝置包括固定于傳送帶3兩側的左、右引導板34、35,及通過雙聯氣缸2活動安裝于傳送帶3上方的限位板6,及設置于左引導板34外側的推盒機構,及設置于夾緊裝置下方的擋板26;所述左、右引導板34、35呈梯形結構設置;所述推盒機構由推盒氣缸5,及與推盒氣缸5連接的推盒板33構成;所述推盒氣缸5通過推盒氣缸連接件31與工作臺I固定;包裝盒4順著流水線移動,在左、右引導板34、35的引導下,停留在下端限位板6的位置,限位板6由兩邊的兩個雙聯氣缸2控制升降,當包裝盒4移動到限位板6位置時,左側橫放的推盒氣缸5推動三個包裝盒4向右移動,使得包裝盒4相互緊挨著,并貼著右側的右引導板35,當左側橫放的推盒氣缸5回程結束時,兩邊的雙聯氣缸2將靠下側位置的限位板6向上抬,包裝盒4順利通過,相互緊挨著,到達下一個工位;三個包裝盒4由之前的工序放行,經過流水線的運送,在擋板26處停留,左右的橫向的距離已經由上一道引導工序保證,所以不用重復,擋板26—次擋住三個包裝盒4,擋板26的位置位于寬型氣爪9的下方,使得運送過來的三個包裝盒4處于寬型氣爪9的正下方,此時擋板26與三個緊密相連的包裝盒4也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為下一道工序做了充足的準備,寬型氣爪9可以安全的抓取工件;
[0031 ]所述移動裝置包括雙行程氣缸20、線性導軌27和無桿氣缸28;
[0032]所述雙行程氣缸20通過定位板15與支撐架8連接;通過雙行程氣缸20控制整個寬型氣爪9的上升和下降;
[0033]所述線性導軌27通過線性導軌支撐板12安裝于定位板15背面,線性導軌27用來限制雙行程氣缸20軸向號位的轉動;所述線性導軌27上固定有蓋板13;所述蓋板13側面與定位板15側面固定;所述蓋板13其上表面與線性導軌27連接;所述線性導軌支撐板12—端通過螺釘與定位板15連接,其另一端連接有矩形板10,從而可以保證線性導軌27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0034]所述無桿氣缸28通過無桿氣缸固定板18安裝于支撐架8上,無桿氣缸28控制寬型氣爪9的橫向移動;所述無桿氣缸固定板18前端兩邊分別設置有相對稱的小塊16,用來限制氣缸的軸向轉動,使得寬型氣爪9抓取包裝盒4在橫向移動的時候,不會晃動,從而保證工序的正常進行;
[0035]所述夾緊裝置包括寬型氣爪9;所述寬型氣爪上9方通過矩形板10與線性導軌支撐板12連接;
[0036]所述推送裝置包括推箱氣缸24,及與推箱氣缸24連接的推箱板25;所述推箱氣缸24通過推箱氣缸連接件23與工作臺I固定,當寬型氣爪9將兩層的包裝盒4運送的紙箱內,由工人完成紙箱的合蓋,當工人完成合蓋之后,推箱氣缸24將整個紙箱往前推移150mm,所有工序完成。
[0037]所述左、右引導板34、35及限位板6均由鋼板材料制成。
[0038]所述雙行程氣缸20通過方形固定板21安裝于定位板15前面。
[0039]所述雙行程氣缸20其行程分為75mm和175mm,所述雙行程氣缸20其缸徑為40mm。
[0040]所述線性導軌支撐板12其長度為300mm。
[0041 ] 所述無桿氣缸28其行程為650mm,其缸徑為40mm。
[0042]所述寬型氣爪9其抓手之間的距離為330mm。
[0043]本發明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在該道工序流水線的前端采用引導裝置,將一批三個包裝盒相互緊挨著移動到指定位置,通過無桿氣缸完成寬型氣爪的橫向和縱向移動,再通過寬型氣抓完成一次三個包裝盒的夾緊,使用的雙行程氣缸有多個工位,分別為第一層的位置,第二層的位置,氣缸停止工作的位置,滿足工序的要求,紙箱合蓋由人工完成之后,由推箱氣缸完成最后一步的推送,工序完成,結束;
[0044]通過對現有自動線成果的查閱與研究,與現有方案相比較,聯系現有方案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優化,在選擇氣缸的時候由于氣缸欠定位,氣缸會產生軸向的旋轉,通過加線性導軌來限制其該方向的自由度,對于氣缸的缸徑、行程的選擇有標準型氣缸盡量選擇標準型,沒有標準型的氣缸,再設計氣缸行程,對于寬型氣爪抓取包裝盒的位置應該保證在工件三分之二左右的位置,用以保證在寬型氣爪移動的過程中包裝盒不會掉落,對于控制橫向移動的無桿氣缸行程的選定,應該要注意其搬運包裝盒的總的橫向距離。
[0045]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經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
【主權項】
1.一種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臺,及設置于工作臺上的傳送帶和支撐架,及安裝于工作臺上的引導裝置和推送裝置,及安裝于支撐架上的移動裝置,及與移動裝置連接的夾緊裝置;所述傳送帶上放置有多個包裝盒; 所述引導裝置包括固定于傳送帶兩側的左、右引導板,及通過雙聯氣缸活動安裝于傳送帶上方的限位板,及設置于左引導板外側的推盒機構,及設置于夾緊裝置下方的擋板;所述左、右引導板呈梯形結構設置;所述推盒機構由推盒氣缸,及與推盒氣缸連接的推盒板構成;所述推盒氣缸通過推盒氣缸連接件與工作臺固定; 所述移動裝置包括雙行程氣缸、線性導軌和無桿氣缸;所述雙行程氣缸通過定位板與支撐架連接;所述線性導軌通過線性導軌支撐板安裝于定位板背面;所述線性導軌上固定有蓋板;所述蓋板側面與定位板側面固定;所述蓋板其上表面與線性導軌連接;所述線性導軌支撐板一端通過螺釘與定位板連接,其另一端連接有矩形板;所述無桿氣缸通過無桿氣缸固定板安裝于支撐架上;所述無桿氣缸固定板前端兩邊分別設置有相對稱的小塊; 所述夾緊裝置包括寬型氣爪;所述寬型氣爪上方通過矩形板與線性導軌支撐板連接; 所述推送裝置包括推箱氣缸,及與推箱氣缸連接的推箱板;所述推箱氣缸通過推箱氣缸連接件與工作臺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引導板及限位板均由鋼板材料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雙行程氣缸通過方形固定板安裝于定位板前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雙行程氣缸其行程分為7 5mm和17 5mm,所述雙行程氣缸其缸徑為40m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性導軌支撐板其長度為300m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無桿氣缸其行程為650mm,其缸徑為40m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鎮流器包裝盒裝箱工序自動線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寬型氣爪其抓手之間的距離為330mm。
【文檔編號】B65B35/36GK106081230SQ201610589776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18日 公開號201610589776.0, CN 106081230 A, CN 106081230A, CN 201610589776, CN-A-106081230, CN106081230 A, CN106081230A, CN201610589776, CN201610589776.0
【發明人】汪衛兵, 李方, 朱茂進
【申請人】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