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包括纏繞機、線束車、流水線、控制系統,所述流水線設有回車單元、自動工位單元、手動工位單元,所述線束車包括工作臺、車體,所述工作臺設有長方槽孔、工裝裝置,所述長方槽孔為纏繞機工作空間,所述工裝裝置用于固定線束的線路及配件。本發明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由控制系統進行自動化監控,將纏繞機、線束車、流水線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有效提高了線束自動纏繞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有效性,具有操作簡單、功能全面、人工耗用少、工作效率高等特點。
【專利說明】
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線束加工制造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背景技術】
[0002]線束被廣泛應用到控制系統中,用于復雜系統的聯動控制。比如汽車電氣控制系統中就會使用大量線束。在現代汽車上,電子控制系統與線束有著密切關系。隨著汽車功能的增加,電子控制技術的普遍應用,汽車上的電路數量與用電量顯著增加,線束也就變得越粗越重,如何使大量線束在有限的汽車空間中更有效合理布置,使汽車線束發揮更大的功能,已成為汽車制造業面臨的問題。
[0003]線束生產通常是根據既定功能標準將不同功能的電線集中纏繞成型,并將螺釘、 卡口等各種安裝件安裝到纏繞線束的指定位置,現有的線束生產的纏繞及定型工藝大多是依靠人工流水線式作業完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時,人工纏繞受工人素質、個體差異及工作強度影響,導致生產的線路品質很難得到保障,并存在批量產品一致性差等不足。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提高線束纏繞的質量效率和自動化水平,減少人工投入。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包括纏繞機、線束車、流水線、控制系統,所述流水線設有回車單元、自動工位單元、手動工位單元,所述線束車包括工作臺、車體,所述工作臺設有長方槽孔、工裝裝置。
[0006]這里,所述長方槽孔是為了給纏繞機留出工作空間,便于纏繞機進行纏繞作業,所述工裝裝置用于固定線束的線路及配件。所述回車單元自動回傳線束車。所述自動工位單元使纏繞機實現自動包膠。所述手動工位單元完成輔助工作,如完成預先放置線束等自動纏繞機無法完成的手動工序。所述控制系統用于整個線束自動纏繞的智能化監控。在控制系統檢測系統下,所述纏繞機、線束車分別在流水線的回車單元、自動工位單元、手動工位單元循環運轉工作,完成線束自動纏繞作業。
[0007]優選的,所述纏繞機包括纏繞機主體、往返運動結構、上下運動結構。所述往返運動結構帶動纏繞機主體左右往返運動。所述上下運動結構帶動纏繞機主體上下運動。纏繞機工作狀態時向上升起,但升起狀態會阻礙線束車移動至下一工位,設置上下運動結構,可使纏繞機在完成一輪纏繞后向下降低,便于線束車移動至下一工位,從而使產線工藝連續。
[0008]優選的,所述纏繞機主體包括纏繞機夾具,所述纏繞機夾具上端設有壓板,所述壓板與壓板動力裝置連接,壓板動力裝置在控制系統監控下,帶動壓板與線束固定夾板在繞帶時夾緊,結束后松開。這樣,可防止工作時線束從固定夾具中脫開。這里,壓板動力裝置可為氣缸、液壓缸等動力裝置。
[0009]優選的,所述往返運動結構包括纏繞機電機、絲桿、導軌組件,所述纏繞機電機與絲桿同軸連接,纏繞機電機帶動絲桿正反方向旋轉,纏繞機主體底部設有螺紋套、定位導軌,螺紋套與絲桿相配合,定位導軌與導軌組件相配合,從而通過絲桿的旋轉帶動纏繞機主體沿導軌組件左右往返直線運動。
[0010]優選的,所述定位導軌設于絲桿左右兩側,互相平行,以確保自動纏繞機在預定軌道來回直線運動,不至于偏離預定軌道。[〇〇11]優選的,所述上下運動結構包括動力組件、導向結構,所述動力組件、導向結構分別與往返運動結構的導軌組件連接,帶動往返運動結構和纏繞機主體上下運動。
[0012]優選的,所述動力組件包括氣缸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流水線上,所述氣缸缸端與固定板固定連接,活塞端與導軌組件連接。
[0013]優選的,所述導向結構包括多根對稱均勻設置的導桿,所述導桿上端與導軌組件固定連接,下端通過直線軸承與固定板滑動連接。
[0014]優選的,所述工裝裝置為可拆卸結構,可根據產品不同更換。
[0015]優選的,所述工裝裝置包括捋線裝置和配件固定裝置,所述捋線裝置設于工作臺一側,包括若干線束固定夾具,所述線束固定夾具設有用于放置線束的槽口,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將配件固定到相應位置。這里,線束固定夾具一般一個槽口只許放置一根線束,從而定位線束之間相對位置,配件固定裝置用于將配件固定到線束上時符合要求。
[0016]優選的,所述捋線裝置設有自動化固定壓板,實現自動壓緊或釋放。
[0017]優選的,所述捋線裝置為尼龍材料或賽鋼,防止刮傷線束。
[0018]優選的,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定位結構。
[0019]優選的,所述固定定位結構包括設有帶槽口的定位塊,一端與定位塊槽口鉸接、另一端設有腰型孔的長條形定位板,定位桿,所述定位桿與定位板腰形孔垂直連接,定位板可以在定位塊槽口內進行一定角度的旋轉,需要定位時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進行定位,工作完成后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收回。這里,定位塊、定位板、定位桿可根據需要配套設置為1個或2個以上。為了給纏繞機的運動騰出空間,工作臺部分被挖空。對于某些產品(線束)而言, 挖空位置對應的線束位置可能需要設置如卡扣等配件,在安裝卡扣等配件時必不可少得需要有輔助定位及固定用的夾具,對于傳統工藝,這種夾具通過線束下方安裝的支桿固定,而現在對應位置被挖空,所以設置了這種定位塊,在纏繞機運動時,定位塊收起,當纏繞機完成纏繞動作后需要手動安裝定位塊時,旋轉定位塊到制定位置以輔助完成卡扣安裝。
[0020]優選的,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快速定位結構,這類工裝只需要指示大致位置,包膠的過程中不需要嚴格保持工裝位置不變。
[0021]優選的,所述快速定位結構包括鉸鏈、安裝臺、定位指針,所述鉸鏈分別與工作臺長方槽孔上側邊、安裝臺鉸接,所述定位指針設于安裝臺上。當此結構不用時會受到重力自然下垂,當使用時只需人為向上扳動,此裝置就會隨著鉸鏈旋轉向上到達預定工作位置,完成定位。
[0022]優選的,所述鉸鏈采用軸線水平的方式安裝,這樣,安裝臺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動復位。這種定位裝置適用于以下情況:在線束上,需要在制定位置安裝配件或執行特別的纏繞工藝,而對位置精度有一定要求,但要求不高,需要安裝的配件無需特殊治具固定,則可采用這種指示性的定位裝置。[〇〇23]優選的,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指示定位結構,實現對預定定位位置的指示功能。
[0024]優選的,所述指示定位結構為定向光源,通過安裝定向光源,通過光源的光斑實現位置指示的功能。
[0025]優選的,所述定向光源為激光器,通過激光器作為光源對需要纏繞膠帶的點位進行指示。
[0026]優選的,所述線束車的車體底部設有鏈條拖板,所述回車單元包括回車動力組件, 主要由流水線電機、鏈條、擋桿(圖中未示出)組成,所述鏈條設于線束車的工作臺后側,沿線束車運動軌跡成環形布置,所述鏈條上設有擋桿,擋桿勾住線束車的鏈條拖板。在控制系統監控下,拖板、擋桿隨著鏈條轉動而運動,從而帶動線束車沿預定軌跡運行。[〇〇27]優選的,所述線束車的車體底部拖板上端與拉伸彈簧一端連接,拉伸彈簧另一端與線束車的車體連接,拖板上側設有限位塊。該彈簧使拖板與擋桿緊密接觸,以防止線束車運動中遇到卡滯時自動松脫鏈條擋桿而停止運行,限位塊用于防止彈簧過度收縮帶動拖板繞鉸鏈過度旋轉。
[0028]優選的,所述自動工位單元設有用于固定線束車的穩固組件,所述穩固組件包括均勻設于線束車體底端的磁性結構、設于流水線的線束車相配合的電磁鐵。當線束車處于工作位置時線束車磁性結構就會與流水線相對應的電磁鐵進行磁性吸引,從而固定線束車的位置。
[0029]優選的,所述穩固組件的吸力方向與纏繞機的運動方向一致,以防止電磁鐵在工作的過程中負載過大,因為,如果纏繞機反向,電磁鐵為了固定線束車,就需要產生較大的吸力,這對電磁鐵的性能要求較高。
[0030]優選的,所述控制系統包括流水線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末位傳感單元,分別設于流水線首端、末端,用于采集線束車就位信號。流水線首位傳感單元用于確保線束車正確就位;流水線末位傳感單元用于確保線束車完全取出。
[0031]優選的,所述流水線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末位傳感單元各設有兩個傳感器,所述傳感器為接近開關。單個傳感器檢測時,對線束車斜放等情況不能可靠有效檢測,從而可能導致卡滯,雙傳感器設置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如,兩個接近開關穩定性更高,相對的,一個接近開關可能在小車處于傾斜狀態時認為小車已就位。接近開關用于檢測線束車是否在位,若流水線末端一對接近開關檢測到線束車在位,工作臺首端一對接近開關檢測到沒有線束車,那么就會發出信號促使末端的線束車到達首端工作臺預定位置等待纏繞機作業。 此時首端的一對接近開關就會檢測到此工位有線束車待作業,就會發出信號停止流水線末端的線束車到達首端的自動工位單元,從而由控制系統監控并自動將線束車從流水線尾部運送至頭部自動工位單元。
[0032]優選的,所述線束車的車體設有傳感器擋塊分別與流水線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末位傳感單元對應。
[0033]優選的,所述傳感器擋塊為萬向輪,所述萬向輪設于線束車的車體底部兩側,各設有一對。從而起到簡化設計的作用。[〇〇34]優選的,所述控制系統包括設于線束車底端一側的位置傳感器裝置,所述位置傳感器裝置成L形排列。
[0035]優選的,所述位置傳感器采用紅外反射式傳感器,用于檢測線束車是否處于自動工位單元,從而為控制系統控制穩固組件,如電磁鐵的啟動與關閉提供依據。用于檢測線束車是否到達指定位置。
[0036]當流水線運行至自動工位單元時,纏繞機自動纏繞包膠;線束固定工裝用于捋線, 以防纏繞;動力組件控制纏繞機運動;升降組件控制纏繞機升降以使線束車正常運動;工位就位傳感器確保線束車處于正確姿態時纏繞機開始工作。
[0037]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由控制系統進行自動化監控,將纏繞機、 線束車、流水線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有效提高了線束自動纏繞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有效性,具有操作簡單、功能全面、人工耗用少、工作效率高等特點。【附圖說明】
[0038]圖1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9]圖2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0]圖3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0041]圖4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纏繞機的側視結構示意圖;[〇〇42]圖5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纏繞機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0043]圖6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線束車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44]圖7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線束車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0045]圖8為本發明線束自動包膠系統實施例線束車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0046]其中:1.纏繞機,2.線束車,3.流水線3,4.回車單元,5.自動工位單元,6.工作臺, 7.車體,8.長方槽孔,9.纏繞機主體,10.齒輪,11.限位板支架,12.纏繞機夾具,13.壓板, 14.壓板動力裝置,15.纏繞機電機,16.絲桿,17.導軌組件,18.螺紋套,19.定位導軌,20.驅動模塊,21.膠帶,22.氣缸,23.固定板,24.氣缸缸端,25.活塞端,26.導桿,27.直線軸承, 28.線束固定夾具,29.線束槽口,30.定位塊,31.定位塊槽口,32.定位板,33.定位桿,34.腰形孔,35.鉸鏈,36.安裝臺,37.定位指針,38.拖板,39.流水線電機,40.鏈條,41.拉伸彈簧, 42.限位塊,43.磁性結構,44.電磁鐵,45.限位板,46.壓板支架,47.萬向輪,48.位置傳感器裝置,49.連接軸套,50.膠帶卡扣,51.手輪,52.底座。【具體實施方式】[〇〇47]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48]參照圖1 一圖8所示,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包括纏繞機1、線束車2、流水線3、控制系統,所述流水線3設有回車單元4、自動工位單元5、手動工位單元,所述線束車2包括工作臺6、車體7,所述工作臺6設有長方槽孔8、工裝裝置。
[0049]這里,所述長方槽孔8是為了給纏繞機1留出工作空間,便于纏繞機1進行纏繞作業,所述工裝裝置用于固定線束的線路及配件。所述回車單元4自動回傳線束車2。所述自動工位單元5使纏繞機1實現自動包膠。所述手動工位單元完成輔助工作,如完成預先放置線束等自動纏繞機1無法完成的手動工序。所述控制系統用于整個線束自動纏繞的智能化監控。在控制系統檢測系統下,所述纏繞機1、線束車2分別在流水線3的回車單元4、自動工位單元5、手動工位單元循環運轉工作,完成線束自動纏繞作業。
[0050]參照圖4、圖5所示,所述纏繞機1包括纏繞機主體9、往返運動結構、上下運動結構。所述往返運動結構帶動纏繞機主體9左右往返運動。所述上下運動結構帶動纏繞機主體9上下運動。纏繞機1工作狀態時向上升起,但升起狀態會阻礙線束車2移動至下一工位,設置上下運動結構,可使纏繞機1在完成一輪纏繞后向下降低,便于線束車2移動至下一工位,從而使產線工藝連續。所述纏繞機主體9包括纏繞機夾具12,所述纏繞機夾具12包括限位板45、 限位板支架11、壓板13、壓板支架46,所述限位板45位于壓板13下端,所述壓板13與壓板動力裝置14連接,壓板動力裝置14在控制系統監控下,帶動壓板13與限位板45在繞帶時夾緊, 結束后松開。這樣,可防止工作時線束從纏繞機夾具12中脫開。這里,壓板動力裝置14可為氣缸、液壓缸等動力裝置。在纏繞機夾具12右側,纏繞機主體9設有底座52,在底座52上安裝有膠帶卡扣50、齒輪10、手輪51等結構,膠帶21安裝于膠帶卡扣50上,由驅動模塊20帶動。所述往返運動結構包括纏繞機電機15、絲桿16、導軌組件17,所述纏繞機電機15通過連接軸套 49與絲桿16同軸連接,纏繞機電機15帶動絲桿16正反方向旋轉,纏繞機主體9底部設有螺紋套18、定位導軌19,螺紋套18與絲桿16相配合,定位導軌19與導軌組件17相配合,從而通過絲桿16的旋轉帶動纏繞機主體9沿導軌組件17左右往返直線運動。所述定位導軌19設于絲桿16左右兩側,互相平行,以確保自動纏繞機1在預定軌道來回直線運動,不至于偏離預定軌道。所述上下運動結構包括動力組件、導向結構,所述動力組件、導向結構分別與往返運動結構的導軌組件17連接,帶動往返運動結構和纏繞機主體9上下運動。所述動力組件包括氣缸22和固定板23,所述固定板23固定于流水線3上,所述氣缸缸端24與固定板23固定連接,活塞端25與導軌組件17連接。所述導向結構包括多根對稱均勻設置的導桿26,所述導桿 26上端與導軌組件17固定連接,下端通過直線軸承27與固定板23滑動連接。這里,有4根導桿26分別位于固定板23的四角。
[0051]參照圖6、圖7、圖8所示,在線束車2的工作臺6上,所述工裝裝置為可拆卸結構,可根據產品不同更換。所述工裝裝置包括捋線裝置和配件固定裝置,所述捋線裝置設于工作臺6—側,包括若干線束固定夾具28,所述線束固定夾具28設有用于放置線束的線束槽口 29,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將配件固定到相應位置。這里,線束固定夾具28—般一個線束槽口 29 只許放置一根線束,從而定位線束之間相對位置,配件固定裝置用于將配件固定到線束上時符合要求。[〇〇52]圖中未示出的是,所述捋線裝置設有自動化固定壓板,實現自動壓緊或釋放。所述捋線裝置為尼龍材料或賽鋼,防止刮傷線束。[〇〇53]參照圖6、圖7、圖8所示,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定位結構。所述固定定位結構包括設有帶槽口的定位塊30,一端與定位塊槽口 31鉸接、另一端設有腰型孔的長條形定位板32,定位桿33,所述定位桿33與定位板32腰形孔34垂直連接,定位板32可以在定位塊槽口 31內進行一定角度的旋轉,需要定位時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進行定位,工作完成后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收回。這里,定位塊30、定位板32、定位桿33配套設置為2個。為了給纏繞機1的運動騰出空間,工作臺6部分被挖空。對于某些產品(線束)而言,挖空位置對應的線束位置可能需要設置如卡扣等配件,在安裝卡扣等配件時必不可少得需要有輔助定位及固定用的夾具,對于傳統工藝,這種夾具通過線束下方安裝的支桿固定,而現在對應位置被挖空,所以設置了這種定位塊30,在纏繞機1運動時,定位塊30收起,當纏繞機1完成纏繞動作后需要手動安裝定位塊30時,旋轉定位塊30到制定位置以輔助完成卡扣安裝。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快速定位結構,這類工裝只需要指示大致位置,包膠的過程中不需要嚴格保持工裝位置不變。所述快速定位結構包括鉸鏈35、安裝臺36、定位指針37,所述鉸鏈35分別與工作臺6 長方槽孔8上側邊、安裝臺36鉸接,所述定位指針37設于安裝臺36上。當此結構不用時會受到重力自然下垂,當使用時只需人為向上扳動,此裝置就會隨著鉸鏈35旋轉向上到達預定工作位置,完成定位。所述鉸鏈35采用軸線水平的方式安裝,這樣,安裝臺36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動復位。這種定位裝置適用于以下情況:在線束上,需要在制定位置安裝配件或執行特別的纏繞工藝,而對位置精度有一定要求,但要求不高,需要安裝的配件無需特殊治具固定,則可采用這種指示性的定位裝置。[〇〇54]圖中未示出的是,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指示定位結構,實現對預定定位位置的指示功能。所述指示定位結構為定向光源,通過安裝定向光源,通過光源的光斑實現位置指示的功能。所述定向光源為激光器,通過激光器作為光源對需要纏繞膠帶21的點位進行指不。[〇〇55]參照圖1、圖2、圖6、圖7、圖8所示,所述線束車2的車體7底部設有鏈條拖板38,所述回車單元4包括回車動力組件,主要由流水線電機39、鏈條40、擋桿(圖中未示出)組成,所述鏈條40設于線束車2的工作臺6后側,沿線束車2運動軌跡成環形布置,所述鏈條40上設有擋桿,擋桿勾住線束車2的鏈條拖板38。在控制系統監控下,拖板38、擋桿隨著鏈條40轉動而運動,從而帶動線束車2沿預定軌跡運行。所述線束車2的車體7底部拖板38上端與拉伸彈簧41 一端連接,拉伸彈簧41另一端與線束車2的車體7連接,拖板38上側設有限位塊42。該彈簧使拖板38與擋桿緊密接觸,以防止線束車2運動中遇到卡滯時自動松脫鏈條擋桿而停止運行, 限位塊42用于防止彈簧過度收縮帶動拖板38繞鉸鏈過度旋轉。所述自動工位單元5設有用于固定線束車2的穩固組件,所述穩固組件包括均勻設于線束車2體底端的磁性結構43、設于流水線3的線束車2相配合的電磁鐵44。當線束車2處于工作位置時線束車2磁性結構43就會與流水線3相對應的電磁鐵44進行磁性吸引,從而固定線束車2的位置。所述穩固組件的吸力方向與纏繞機1的運動方向一致,以防止電磁鐵44在工作的過程中負載過大,因為,如果纏繞機1反向,電磁鐵44為了固定線束車2,就需要產生較大的吸力,這對電磁鐵44的性能要求較高。[〇〇56]圖中未示出的是,所述控制系統包括流水線3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3末位傳感單元,分別設于流水線3首端、末端,用于采集線束車2就位信號。流水線3首位傳感單元用于確保線束車2正確就位;流水線3末位傳感單元用于確保線束車2完全取出。所述流水線3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3末位傳感單元各設有兩個傳感器,所述傳感器為接近開關。單個傳感器檢測時,對線束車2斜放等情況不能可靠有效檢測,從而可能導致卡滯,雙傳感器設置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如,兩個接近開關穩定性更高,相對的,一個接近開關可能在小車處于傾斜狀態時認為小車已就位。接近開關用于檢測線束車2是否在位,若流水線3末端一對接近開關檢測到線束車2在位,工作臺6首端一對接近開關檢測到沒有線束車2,那么就會發出信號促使末端的線束車2到達首端工作臺6預定位置等待纏繞機1作業。此時首端的一對接近開關就會檢測到此工位有線束車2待作業,就會發出信號停止流水線3末端的線束車2到達首端的自動工位單元5,從而由控制系統監控并自動將線束車2從流水線3尾部運送至頭部自動工位單元5。
[0057]參照圖6、圖7、圖8所示,所述線束車2的車體7設有傳感器擋塊分別與流水線3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3末位傳感單元對應。所述傳感器擋塊為萬向輪47,所述萬向輪47設于線束車2的車體7底部兩側,各設有一對。從而起到簡化設計的作用。[〇〇58]參照圖1所示,所述控制系統包括設于線束車2底端一側的位置傳感器裝置48,所述位置傳感器裝置48成L形排列。所述位置傳感器采用紅外反射式傳感器,用于檢測線束車 2是否處于自動工位單元5,從而為控制系統控制穩固組件,如電磁鐵44的啟動與關閉提供依據。用于檢測線束車2是否到達指定位置。
[0059]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包括纏繞機、線束車、 流水線、控制系統,所述流水線設有回車單元、自動工位單元、手動工位單元,所述線束車包 括工作臺、車體,所述工作臺設有長方槽孔、工裝裝置,所述長方槽孔為纏繞機工作空間,所 述工裝裝置用于固定線束的線路及配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纏繞機包括纏繞機主 體、往返運動結構、上下運動結構,所述纏繞機主體包括纏繞機夾具,所述纏繞機夾具上端 設有壓板,所述壓板與壓板動力裝置連接,壓板動力裝置在控制系統監控下,帶動壓板與線 束固定夾板在繞帶時夾緊,結束后松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往返運動結構包括纏繞 機電機、絲桿、導軌組件,所述纏繞機電機與絲桿同軸連接,纏繞機電機帶動絲桿正反方向 旋轉,纏繞機主體底部設有螺紋套、定位導軌,螺紋套與絲桿相配合,定位導軌與導軌組件 相配合,通過絲桿的旋轉帶動纏繞機主體沿導軌組件左右往返直線運動。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運動結構包括 動力組件、導向結構,所述動力組件、導向結構分別與往返運動結構的導軌組件連接,帶動 往返運動結構和纏繞機主體上下運動。5.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裝裝置包括 捋線裝置和配件固定裝置,所述捋線裝置設于工作臺一側,包括若干線束固定夾具,所述線 束固定夾具設有用于放置線束的槽口,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將配件固定到相應位置。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捋線裝置的材質為尼龍 材料或賽鋼。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固定 定位結構,固定定位結構被設置成包括設有帶槽口的定位塊,一端與定位塊槽口鉸接、另一 端設有腰型孔的長條形定位板,定位桿,所述定位桿與定位板腰形孔垂直連接,定位板可以 在定位塊槽口內進行一定角度的旋轉,需要定位時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進行定位,工作完 成后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收回。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固定裝置包括快速 定位結構,所述快速定位結構包括鉸鏈、安裝臺、定位指針,所述鉸鏈分別與工作臺長方槽 孔上側邊、安裝臺鉸接,所述定位指針設于安裝臺上。9.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車的車體 底部設有鏈條拖板,所述回車單元包括回車動力組件,主要由流水線電機、鏈條、擋桿組成, 所述鏈條設于線束車的工作臺后側,沿線束車運動軌跡成環形布置,所述鏈條上設有擋桿, 擋桿勾住線束車的鏈條拖板,所述線束車的車體底部拖板上端與拉伸彈簧一端連接,拉伸 彈簧另一端與線束車的車體連接,拖板上側設有限位塊。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束自動纏繞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統包括流水線 首位傳感單元、流水線末位傳感單元,分別設于流水線首端、末端,用于采集線束車就位信 號。
【文檔編號】B65H54/70GK106006184SQ201610318399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3日
【發明人】邱楊, 汪志宏, 付廷林, 謝忠強, 凌斌, 樸京哲, 蒲有志, 鄒錢益, 李娟 , 段麗娟
【申請人】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