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運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搬運裝置,能夠防止伴隨于被搬運物的搬運而產生構成部件的摩耗,而且能夠高效地進行清掃作業。搬運裝置(10)具備:具有磁鐵(33)的搬運器(30);引導搬運器(30)搬運的搬運路(50);配置在搬運器(30)的下方并沿搬運路(50)延伸用以吸引磁鐵(33)的螺旋形狀的螺旋部件(62);設置在搬運器(30)與螺旋部件(62)之間用以分隔搬運器(30)與螺旋部件(62)的分隔壁部(54);使螺旋部件(62)繞其軸線旋轉的驅動裝置(70)。
【專利說明】
搬運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搬運食品等被搬運物的搬運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對檢測體等被搬運物進行搬運的搬運裝置,已知有使用搬運用傳輸帶的搬運裝置。這種搬運裝置具有:載置被搬運物的搬運器;引導搬運器搬運的搬運路;設置于搬運路并設置搬運器的搬運用傳輸帶;驅動傳輸帶的驅動裝置。
[0003]傳輸帶驅動裝置使傳輸帶沿其周向行進地進行旋轉。通過傳輸帶旋轉,搬運被搬運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在先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4522463號
【發明內容】
[0006]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對于如上述那樣使用搬運用傳輸帶來搬運檢測體等被搬運物的搬運裝置,存在以下問題。即,在搬運多個被搬運物的情況下,在搬運用傳輸帶上設置多個搬運器。
[0008]為了對多個被搬運物中的特定的一個被搬運物進行處理,有時會停止該特定的一個被搬運物的移動。例如,通過使止動器抵碰載置有特定被搬運物的搬運器,使得該特定的被搬運物的移動停止。但是,為了搬運其他被搬運物,傳輸帶維持旋轉狀態。
[0009]為此,在停止的搬運器與傳輸帶之間產生摩擦。傳輸帶由于以具有撓性的例如樹脂形成,所以因產生于搬運器與傳輸帶之間的摩擦而容易發生摩耗。由于傳輸帶發生摩耗,故而搬運裝置的耐久性降低。
[0010]另外,在被搬運物為液體的情況下,若被搬運物灑落,則存在被搬運物流到傳輸帶下方的危險。此時,傳輸帶以及使傳輸帶旋轉的驅動裝置就成為了障礙,清掃作業的效率變差。
[0011]為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提高耐久性且可高效地進行清掃作業的搬運裝置。
[0012]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3]本發明的搬運裝置,包括:搬運器,該搬運器具備保持器側部件;搬運路,該搬運路引導所述搬運器的搬運;螺旋部件,該螺旋部件呈螺旋形狀,配置在所述搬運器的下方并沿所述搬運路延伸,在所述螺旋部件與所述保持器側部件之間產生相對于所述保持器側部件離開的方向的第I力或是吸引所述保持器側部件的第2力;分隔壁部,該分隔壁部設置在所述搬運器與所述螺旋部件之間,分隔所述搬運器與所述螺旋部件;以及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使所述螺旋部件繞其軸線旋轉。
[0014]發明的效果
[0015]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提高了耐久性且能夠高效地進行清掃作業的搬運裝置。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的俯視圖。
[0017]圖2是表示該搬運裝置的直線搬運路、旋轉部件和搬運器的剖視圖。
[0018]圖3是表示將該直線搬運路沿著該直線搬運路的長度方向的剖面進行剖切的狀態的剖視圖。
[0019]圖4是表示將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的直線搬運路、旋轉部件和搬運器剖切的狀態的剖視圖。
[0020]圖5是表示將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的直線搬運路、旋轉部件和搬運器剖切的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利用圖1?3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10。圖1是表示搬運裝置10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如圖1所示那樣,搬運裝置10構成為能夠搬運被搬運物12。作為一例,被搬運物12具有上端開口的容器12a和收納在容器12a內的食品。
?0022] 搬運裝置10具有:載置被搬運物12的多個搬運器30;引導搬運器30搬運的搬運路50;旋轉部件60;使旋轉部件60旋轉的驅動裝置(旋轉機構)70;控制裝置100。
[0023]圖2是表示搬運裝置10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另外,在圖2中,被搬運物12未被剖切。如圖2所示那樣,搬運器30具有:形成為圓柱狀的基部31;板形狀的延出部32,其形成于基部31的軸向一端的緣部,相對于基部31的周面朝徑向外側突出。在基部31的底部設有磁鐵33。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磁鐵33被埋入在基部31的底部。
[0024]搬運路50如圖1所示那樣具有:形成為直線狀且平行配置的一對直線搬運路51;與兩直線搬運路51連結并將一對直線搬運路51與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連通的連結搬運路52 ο搬運路50設置在地板面5上。
[0025]圖2表示將直線搬運路51剖切開的狀態。如圖2所示那樣,直線搬運路51具有:沿長度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向配置的一對側壁部53;設置在兩側壁部53間的分隔壁部54。
[0026]兩側壁部53配置成具有能夠將搬運器30配置于其間的間隙。側壁部53的上緣部53a朝另一方的側壁部53突出。上緣部53a的末端53b間具有配置成能夠移動搬運器30的基部31a的間隙。具體來講,上緣部53a間的間隙比基部3Ia的直徑稍大。另外,在側壁部53,形成能夠將分隔壁部54固定在其上端面的突出部55。突出部55朝另一方的側壁部53側。
[0027]分隔壁部54固定在兩突出部55的上端面。分隔壁部54從一方的側壁部53延伸到另一方的側壁部53。分隔壁部54形成為沿側壁部53延伸的板狀。突出部55間的間隙S由分隔壁部54覆蓋。
[0028]連結搬運路52如圖1所示那樣,從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延伸到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形成為能夠將搬運器30從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搬運到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
[0029]具體來講,在直線搬運路51的比分隔壁部54更靠上方的部分的一部分,形成切缺部56。在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的切缺部56與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的切缺部56之間,配置多個搬運用的圓柱狀的輥57。
[0030]輥57配置成其軸線相對于從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朝向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的方向正交的姿勢,以便其上端配置在配置有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的分隔壁部54的上端和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的上端的同一平面上。輥57通過電動馬達等旋轉。
[0031]在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設置有引導搬運器30從直線搬運路51進入連結搬運路52的、具有圓弧部59a的引導部5%。另外,在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設置有引導搬運器30從連結搬運路52進入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的、具有圓弧部59c的引導部59d。
[0032]圖3是表示按照沿著搬運路50的長度方向的剖切線剖切了搬運路50的狀態的剖視圖。如圖3所示那樣,旋轉部件60具有圓柱狀的旋轉部件本體61和組裝于旋轉部件本體61的螺旋部件62。
[0033]搬運器30如圖2所示那樣,以磁鐵33朝向旋轉部件60側的方式被載置在分隔壁部54上。基部31的延出部32在上下方向與側壁部53的上緣部53a重疊。
[0034]旋轉部件本體61由作為具有絕緣性的材料的一例的樹脂形成。旋轉部件本體61在直線搬運路51內被支撐成能夠繞軸線旋轉。例如,在直線搬運路51的一端部,設置有以使旋轉部件本體61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旋轉部件本體61的支撐部。
[0035]在旋轉部件本體61的周面部形成有螺旋槽63,該螺旋槽63繞旋轉部件本體61的軸形成為螺旋狀。螺旋槽63具有相對于旋轉部件本體61的周面凹陷的形狀。螺旋槽63從旋轉部件本體6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0036]螺旋部件62由具有利用磁鐵33的磁力被磁鐵33吸引的性質的材料形成。作為一例,螺旋部件62以鐵為主材料而形成。螺旋部件62配置在旋轉部件本體61的螺旋槽63內。螺旋部件62從旋轉部件本體6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0037]旋轉部件本體61以及螺旋部件62配置在當繞旋轉部件本體61的軸線旋轉時不與側壁部53以及分隔壁部54接觸的位置上。
[0038]驅動裝置70如圖1所示那樣具有:驅動用的電動馬達71;能夠旋轉地一體固定于電動馬達71的輸出軸的第I帶輪72;能夠旋轉地一體固定于旋轉部件本體61的第2帶輪73;掛繞于帶輪72、73的傳遞用的傳輸帶部件74。
[0039]電動馬達71在搬運路50的外側配置在搬運路50的一端附近。第2帶輪73同軸地固定在旋轉部件本體61的一端。第2帶輪73與第I帶輪72鄰接配置。傳輸帶部件74掛繞于帶輪71、72,形成為能夠將第I帶輪72的旋轉傳遞給第2帶輪73。
[0040]接著,對搬運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例如由作業者向設置于搬運路50的搬運器30載置被搬運物12。控制裝置100在被搬運物12被收納于搬運器30時,使用于驅動輥57的電動馬達和驅動裝置70的電動馬達71進行驅動。
[0041]若電動馬達71旋轉,則第I帶輪72旋轉。第I帶輪72的旋轉通過傳輸帶部件74被傳遞給第2帶輪73 ο第2帶輪73通過傳輸帶部件74而旋轉。通過第2帶輪73旋轉,旋轉部件60繞其軸線旋轉。
[0042]通過旋轉部件60旋轉,螺旋部件62旋轉。若螺旋部件62繞軸線旋轉,則螺旋部件62的成為上端的部分在表觀上向搬運方向A行進。另外,成為上端的部分不是恒定的部分,而是通過螺旋部件62旋轉而成為上端的部分,設為上端部65。螺旋部件62實際上僅繞軸線旋轉,因而,上端部65實際上不沿著搬運方向A行進。上端部65成為在螺旋部件62中靠近磁鐵33的部分。
[0043]上端部65在表觀上沿著搬運方向A行進,搬運器30通過磁鐵33的磁力被向上端部65吸引。其結果,搬運器30沿著搬運路50被搬運。
[0044]從直線搬運路51到達連結搬運路52的搬運器30與引導部59d的圓弧部59c抵接,而且通過圓弧部59c被引導到輥57上。通過輥57旋轉,搬運器30朝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1被搬運。到達了另一方的直線搬運路50的搬運器30經過切缺部56向分隔壁部54上移動。移動到分隔壁部54上的搬運器30在旋轉部件60的旋轉中被向螺旋部件62的上端部65吸引,由此被搬運。
[0045]在這樣構成的搬運裝置10中,旋轉部件60和搬運器30由分隔壁部54分隔。為此,即使收納在容器12a內的食品從容器12a灑落,該灑落的食品也不會流落到旋轉部件60。進而,撒落的食品滯留在分隔壁部54上,因而能夠簡單地掃除灑落的食品。為此,能夠高效地清掃。
[0046]另外,通過利用相對于磁鐵33而言成本低廉且加工比較容易的、以鐵為主材料的金屬材料形成螺旋部件62,能夠比較簡單地制作搬運裝置10。
[0047]另外,搬運裝置10不是使用搬運用的傳輸帶的構造。具體來講,不是在環形狀的搬運用的傳輸帶上設置搬運器并通過傳輸帶旋轉來搬運搬運器的構造。搬運用的傳輸帶由具有撓性的樹脂等形成。為此,若僅使特定的搬運器30在傳輸帶上停止等而導致搬運器30與傳輸帶之間產生摩擦,則由于該摩擦,傳輸帶發生摩耗。由于傳輸帶摩耗,使得搬運裝置的耐久性降低。
[0048]本實施方式的搬運裝置10不使用搬運用的傳輸帶,而是通過使具有磁鐵33的搬運器30追隨螺旋部件62的旋轉,對設置在搬運器30上的被搬運物進行搬運。這樣,由于不使用比較容易發生摩耗的搬運用的傳輸帶,所以能夠提高搬運裝置10的耐久性。
[0049]借這,利用圖4來說明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10A。另外,對于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功能的構成標注以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
[0050]圖4是將搬運裝置1A的一部分剖切來進行表示的剖視圖。如圖4所示那樣,搬運裝置1A具有搬運器30A、搬運路50A、旋轉部件60和驅動裝置70。
[0051 ]圖4是表示搬運路50A的直線搬運路51A以及搬運器30A的剖視圖。如圖4所示那樣,搬運器30A具有圓筒狀的基部31A和形成于基部31A的輪80。輪80設置多個以便基部31A的姿勢穩定。多個輪80能夠旋轉地被支撐在基部31A的底部。輪80的下端位于基部31A的底面的下方。
[0052]搬運路50A具有直線搬運路51A和連結搬運路52。直線搬運路51A具有相向配置的側壁部53A和分隔壁部54。兩側壁部53A配置成在其間具有能夠配置搬運器30的間隙。在側壁部53A,形成有朝向配合側的側壁部53A突出的突出部55。側壁部53A具有突出部81,該突出部81比分隔壁部54更向上方突出,形成為能夠防止搬運器30從分隔壁部54脫落。
[0053]搬運器30A以輪80的旋轉軸相對于搬運器30A的搬運方向正交的姿勢設置在分隔壁部34上。在搬運器30A被搬運時,輪80旋轉。
[0054]這樣構成的搬運裝置1A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搬運裝置1A中,通過輪80旋轉,搬運器30A順暢地被搬運。
[0055]另外,即使搬運器30在分隔壁部54上沿寬度方向移動,由于搬運器30與突出部81抵接,防止從分隔壁部54脫落。
[0056]接著,使用圖5來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10B。另外,對于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功能的構成標注以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
[0057]搬運裝置1B具有搬運器30B、搬運路50B、旋轉部件60和驅動裝置70。
[0058]圖5是表示搬運路50B的直線搬運路51B、搬運器30B和旋轉部件60的剖視圖。如圖5所示那樣,搬運器30B具有圓筒狀的基部31B、形成于基部31B的旋轉軸90、能夠旋轉地支撐于旋轉軸90的輪91。
[0059]旋轉軸90貫穿基部31B,其兩端部從基部31B的周面朝外側突出。旋轉軸90設置有多個。在旋轉軸90的兩端部能夠旋轉地支撐各一個輪91。輪91沿其外周面的旋轉軸在中央部形成有相對于其他部分凹陷的凹部92。
[0060]搬運路50B具有直線搬運路51B、連結搬運路52和引導裝置93。直線搬運路51B具有相向配置的側壁部53B和分隔壁部54。兩側壁部53B配置成具有能夠在其間配置搬運器30B的間隙。突出部55設置在側壁部53B的上緣部。
[0061 ]引導裝置93具有:分別設置在分隔壁部54的寬度方向兩端緣部的收納部94;設置在收納部94內的一對導軌95。收納部94沿著側壁部53B延伸。收納部94具有:相對于分隔壁部54朝上方立起的板形狀的側壁部96;從側壁部96的上端緣朝另一方的側壁部53B側延伸的板形狀的上壁部97。
[0062]導軌95被分別固定在上壁部97的下表面與分隔壁部54的上表面彼此相向的位置。導軌95沿著上壁部97以及分隔壁部54延伸,形成為能夠與輪91的凹部92卡合。
[0063]另外,引導裝置93沒有設置在直線搬運路51B中連結有連結搬運路52的部分。
[0064]搬運器30B以旋轉軸90相對于搬運器30B的搬運方向正交的姿勢設置在分隔壁部34上。另外,輪91的凹部92與設在分隔壁部34上的導軌95和設在上壁部97上的導軌95卡合。更具體來講,輪91配置在導軌95間。在搬運器30B被搬運時,輪91在導軌95上旋轉。
[0065]另外,旋轉軸90設置在以下位置:在基部3IB設置于直線搬運路50B時,換言之,在輪91設置于上下一對導軌95間且導軌95與輪91的凹部92卡合時,基部31B的底面在與分隔壁部54之間具有間隙。為此,搬運器30B的底面不會相對于分隔壁部54發生滑動。
[0066]這樣構成的搬運裝置1B可獲得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另外,由于搬運器30B具有輪91,所以搬運器30A順暢地被搬運。另外,由于輪91與導軌95卡合,搬運器30B沿著導軌95順暢地被搬運。
[0067]另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第I?3實施方式。在第I?3實施方式中,作為搬運器30與旋轉部件60的螺旋部件62之間相互吸引的機構的一例,螺旋部件62以鐵為主材料而形成,在搬運器30設置磁鐵33。
[0068]這樣,使用磁鐵33和被該磁鐵吸引的金屬。作為其他例,也可以是螺旋部件62以磁鐵為主材料而形成,在搬運器30設置被螺旋部件62吸引的材料例如金屬材料。
[0069]或是,也可以是螺旋部件62由磁鐵形成,而且在搬運器30設置被螺旋部件62吸引的磁鐵。或是,由磁鐵形成螺旋部件62。這樣,螺旋部件62既可以全部由磁鐵形成,也可以在一部分設置磁鐵。
[0070]總之,以對應于螺旋部件62的移動來移動搬運器30的方式,由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質的材料的一方形成螺旋部件即可,或是,將該一方局部地設置于螺旋部件,將另一方設置于搬運器30即可。
[0071]或是,將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質的兩種材料中的一方設置于搬運器30,由另一方形成螺旋部件62,或是,將另一方局部地設置于螺旋部件62。作為該構造的一例,是相互排斥的一對磁鐵。根據該構造,若螺旋部件62的上端部65在表觀上移動,則借助作用于磁鐵間的斥力,搬運器30移動。
[0072]另外,在第I?3實施方式中,使用了一個旋轉部件6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沿著搬運路50串聯地排列配置多個旋轉部件60。
[0073]另外,被搬運物并不限定于食品。被搬運物例如是血液等檢測體、瓦楞紙板、電化制品、各種裝置、各種機械。
[0074]另外,搬運器30的形狀并沒有限定。搬運器30也可以對應于被搬運物的形狀來形成。例如,在被搬運物是收納血液等檢測體的試驗管的情況下,搬運器也可以構成為能夠以使試驗管豎立的狀態進行保持的形狀。
[0075]為此,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實施階段在不脫離其構思的范圍內能夠使構成要素變形來實現具體化。另外,可以通過適當組合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來形成各種發明。例如,還可以從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全部構成要素刪除若干個構成要素。
[0076]符號的說明
[0077]10…搬運裝置,10A.??搬運裝置,10B.??搬運裝置,30…搬運器,30A.??搬運器,30B...搬運器,33...磁鐵,50...搬運路,50A…搬運路,50B…搬運路,53...側壁部,54...分隔壁部,60...旋轉部件,62...螺旋部件,70...驅動裝置(旋轉機構),80…輪,91…輪,95...導軌。
【主權項】
1.一種搬運裝置,該搬運裝置包括: 搬運器,該搬運器具備保持器側部件; 搬運路,該搬運路引導所述搬運器的搬運; 螺旋部件,該螺旋部件呈螺旋形狀,配置在所述搬運器的下方并沿所述搬運路延伸,在所述螺旋部件與所述保持器側部件之間產生相對于所述保持器側部件離開的方向的第I力或是吸引所述保持器側部件的第2力; 分隔壁部,該分隔壁部設置在所述搬運器與所述螺旋部件之間,分隔所述搬運器與所述螺旋部件;以及 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使所述螺旋部件繞其軸線旋轉。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搬運器被載置在所述分隔壁部上并在所述分隔壁部上被搬運。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搬運器具備與所述分隔壁部的上表面接觸的輪。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壁部上設置有沿所述搬運路延伸的導軌, 所述搬運器具備與所述導軌卡合的輪。5.一種搬運裝置,該搬運裝置包括: 搬運路,該搬運路具備相向配置的一對側壁部、設置于所述側壁部并朝另一方的側壁部突出的突出部以及設置在兩側壁部的所述突出部上的分隔壁部,所述分隔壁部覆蓋所述突出部間的間隙并將隔著所述突出部的一方側和另一方側分隔開; 搬運器,該搬運器配置在所述分隔壁部上,具備保持器側部件; 螺旋部件,該螺旋部件呈螺旋形狀,在所述側壁部間配置在所述分隔壁部的下方并沿所述搬運路延伸,在所述螺旋部件與所述保持器側部件之間產生相對于所述保持器側部件離開的方向的第I力或是吸引所述保持器側部件的第2力;以及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使所述螺旋部件繞其軸線旋轉。
【文檔編號】B65G33/04GK106005914SQ201610195882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1日
【發明人】伊藤照明
【申請人】藍伊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