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載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板載具,包含一包括多個第一結構的載體;各該第一結構包括一底板和一側板,該底板上設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第一結構可被組配并且該多個側板與該多個底板圍繞出一承載空間。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基板載具,包含一載體及多個緩沖結構;該載體包含一底板和多個側板,該多個側板與該底板圍繞出一承載空間;每一緩沖結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緩沖結構與該底板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位安裝。本發明的前述結構設計方便構件的拆離與組裝,并當部分構件損壞時可各自拆換,不需淘汰整個載體,從而可降低生產設備成本。
【專利說明】
基板載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板載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的制造過程中用于裝載晶片的基板載具。【背景技術】
[0002]參閱圖1、2,以往用于裝載晶片900的基板載具91通常包含一個基座911、一個由該基座911界定且供晶片900容置的承裝空間912、及多個與基座911 一體成型并設于其底部邊緣的緩沖件913,于緩沖件913靠抵晶片900時可彈性擺動以避免晶片900因碰撞而破碎。
[0003]基板載具91是用于太陽能電池制程中的上料機,上料機為搬運晶片900的機器, 其包含兩個朝向承裝空間912的吹嘴92、一個可上下移動的抬升裝置93、及一個搬運裝置 94〇[〇〇〇4]使用時,搬運裝置94的吸力可使上方的晶片900’上移,但上方的幾個晶片900’常因靜電而彼此吸附。因此,通過吹嘴92朝上方幾個晶片900’吹氣,使吸附的晶片900’ 彼此分離,以便搬運裝置94僅吸走最上方的一片。但,晶片900’上移時常因氣體擾流而左右晃動碰觸到基座911側壁,此時可通過緩沖件913的彈性擺動來吸收沖擊力,以減緩晶片 900’的晃動并避免因碰撞而破片。
[0005]此外,因晶片900’上移且碰觸基座911側壁時,晶片900’的邊緣易與緩沖件913 產生摩擦,進而使緩沖件913的表面產生磨損甚至斷裂,此磨損或斷裂處易對晶片900’產生傷害甚至破片,而為避免晶片900的損傷,最好是發現緩沖件913有磨損或是斷裂時,即進行整個基板載具91的更換,但如此將有成本增加的問題。
[0006]此外,基板載具91是以一體射出成型的方式來制作基座911與緩沖件913,但在射出后的冷卻過程中,因緩沖件913是細長條的形狀,故容易有彎曲變形的情形,如圖3所示, 其中越靠近基座911側面中央處的緩沖件913的前傾變形越明顯,這是因緩沖件913為細長形且僅單一端連接于基座911底部的邊緣,致使脫模后不易使緩沖件913垂直排列,另外也因為節省材料的成本,基座911底部常制作的較薄(例如2_),如此更使得這些細長形的緩沖件913其底端的支撐性不足,導致傾斜變形的情況更加嚴重。
[0007]由此可知,因緩沖件913有前傾的問題,將使晶片900的側邊無法抵靠在每一根緩沖件913上來分散受力,而出現僅是抵靠在傾斜最嚴重的那根緩沖件913,使晶片900邊緣易因受力不均而破裂。同時,緩沖件913的前傾問題也會使操作人員在放入和取出晶片時, 更容易碰到傾斜的緩沖件913而有不便甚至破片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單獨拆換局部結構而降低設備成本的基板載具。
[0009]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板載具,其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多個可相互組配的第一結構;各該第一結構包括一個底板和一個側板,該底板上靠近該側板處設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第一結構可被組配定位并由該多個側板相對于該多個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
[0010]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基板載具還包含一個外殼,該外殼具有一個容置空間, 該多個第一結構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并分別定位于該外殼。
[0011]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各該側板與該外殼之間以至少一個第一定位單元來定位。
[0012]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基板載具還包含一個外殼,該多個第一結構置設于該外殼上,且各該底板與該外殼之間以至少一個第二定位單元來定位。
[0013]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14]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連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1/2? 2/3的范圍外。
[0015]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連接部延伸連接到該底板。
[0016]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連接部具有至少一個貫穿孔。
[001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將載體區分成多個第一結構的設計,當其中一個第一結構的彈性元件磨損、斷裂時,只需更換這個第一結構無需淘汰整個載體,可降低成本。
[0018]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基板載具,其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側板, 該多個側板相對于該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該基板載具還包含多個緩沖結構,每一側板設置有該多個緩沖結構中的至少一個,且每一緩沖結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彈性元件的一端接觸該底板,各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各該側板的頂部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位安裝,其中各該彈性元件于靠近該結合單元處彎折形成一彈性簧片。
[0019]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各該彈性簧片彼此間為一體成型連接。
[0020]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21]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載體由多個可相互組配的第一結構所構成。
[002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各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各該側板的頂部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位安裝,當其中一個緩沖結構上的彈性元件磨損、斷裂時,只需更換這個緩沖結構無需淘汰整個基板載具,可降低成本。
[0023]本發明基板載具,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側板,該多個側板相對于該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該基板載具還包含多個緩沖結構,每一緩沖結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緩沖結構設于該底板上并對應靠近該多個側板,且該多個緩沖結構與該底板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位安裝,每一緩沖結構的該多個彈性元件的一端遠離該底板延伸且無接觸所對應的各該側板。
[0024]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25]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載體由多個可相互組配的第一結構所構成。
[002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各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該底板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位安裝,當其中一個緩沖結構的彈性元件磨損、斷裂時,只需更換這個緩沖結構無需淘汰整個基板載具,可降低成本。
[0027]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強度佳且可降低破片率的基板載具。
[0028]本發明基板載具,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側板,該多個側板相對于該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該基板載具還包含多個緩沖結構,各該緩沖結構設于該底板上并靠近各該側板,且各該緩沖結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彈性元件的一端遠離該底板延伸;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29]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連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1/2? 2/3的范圍外。
[0030]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連接部延伸連接到該底板。
[0031]本發明所述的基板載具,該連接部具有至少一個貫穿孔。
[003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一連接部連接,以避免彈性元件的前傾并形成共平面排列,從而使晶片側邊均勻抵靠于每根彈性元件而均勻受力,以降低晶片的破片率并便于晶片的拿取或置入。【附圖說明】
[0033]圖1是以往基板載具的立體圖;
[0034]圖2是圖1基板載具承載多個晶片的使用狀態剖視圖;
[0035]圖3是圖1的基板載具的俯視圖;
[0036]圖4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0037]圖5是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38]圖6是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0039]圖7是第一實施例的圖6的A-A位置的局部剖視圖;
[0040]圖8是第一實施例的圖6的B-B位置的使用狀態剖視圖;
[0041]圖9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二實施例的俯視圖;
[0042]圖10是第二實施例的載體的立體分解圖;
[0043]圖11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三實施例第一結構的立體圖;
[0044]圖12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四實施例第一結構的立體圖;
[0045]圖13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五實施例第一結構的立體圖;
[0046]圖14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六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47]圖15是第六實施例的局部的立體分解圖;
[0048]圖16是第六實施例的俯視圖;
[0049]圖17是第六實施例的圖16的C-C位置的局部剖視圖;
[0050]圖18是第六實施例的圖16的D-D位置使用狀態剖視圖;
[0051]圖19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七實施例局部的立體分解圖;
[0052]圖20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八實施例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0053]圖21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九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54]圖22是第九實施例的不完整的立體分解圖;
[0055]圖23是第九實施例的俯視圖;
[0056]圖24是第九實施例的圖23的E-E位置使用狀態剖視圖;
[0057]圖25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十實施例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0058]圖26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十一實施例局部立體分解圖;
[0059]圖27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十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60]圖28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十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61]圖29是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十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具體實施方式】
[0062]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0063]參閱圖4、5、6,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一第一實施例,包含:一載體11、一外殼12、至少一第一定位單元13以及至少一第二定位單元14。
[0064]該載體11包括多個可相互組配或稱組合的第一結構2。各該第一結構2包括一底板3和一側板4,該底板3上靠近該側板4處設有多個彈性元件5。該多個第一結構2可被組配定位并由該多個側板4相對于該多個底板3圍繞出一承載空間110,而該多個第一結構 2的彈性元件5是圍繞地設置于該承載空間110內。
[0065]該外殼12具有一容置空間120,該多個第一結構2設置于該容置空間120并分別定位于該外殼12內,其中,于實施上,該外殼12和第一結構2為矩形或類似矩形,或是可為正方形。而且于進一步的實施上,可將容置空間120區分為四等分并將相對應的四個第一結構2組合于該外殼12的容置空間120中。
[0066]參閱圖5、6、7,各該側板4與該外殼12之間以至少一第一定位單元13來定位。每一第一定位單元13包括一設于該側板4與該外殼12的其中之一個上的第一凸部131、及一個設置于該側板4與該外殼12的其中的另一個上且可拆離地與該第一凸部131組裝的第一凹部132。
[0067]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凸部131為凸塊并設于側板4上;第一凹部132為卡孔而可供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外殼12上。在實施上,只要第一凸部131與第一凹部132 能夠可拆離地相互結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一凸部131與第一凹部132的形式。另外,第一凸部131與第一凹部132的設置位置可互換,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0068]底板3與外殼12間以至少一第二定位單元14定位。每一第二定位單元14包括一設于底板3與外殼12其中一個上的第二凸部141、及一設于底板3與外殼12其中另一個上且可拆離地與該第二凸部141組裝的第二凹部142。
[0069]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凸部141為凸塊并設于底板3上;第二凹部142為卡孔而供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外殼12上。在實施上,只要第二凸部141與第二凹部142 能夠可拆離地相互結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二凸部141與第二凹部142的形式。另外,第二凸部141與第二凹部142的設置位置可互換,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0070]在本實施例中,該載體11雖是通過該多個第一定位單元13或/及該多個第二定位單元14而組裝固定于該外殼12的容置空間120內,不過在實施上,載體11和外殼12間也可采緊配合方式固定,所以載體11組裝固定于外殼12內的手段并不限于本實施例所揭露的態樣。
[0071]每一彈性元件5皆具有一個朝遠離該底板3方向延伸且可彈性擺動的彈性棒 51 (或稱彈性桿)、以及一個位于彈性棒51遠離底板3的一端彎曲形成的彎折部52。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與彎折部52整體呈L形。彈性棒51與底板3可為一體成型連接,彈性棒51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斷面呈矩形。
[0072]該多個第一結構2相互組配而構成該載體11后,如圖6俯視圖所示,各該第一結構2的底板3相互配合構成一個略呈四邊形的板體,該板體具有四個角落31,越靠近角落 31處的彈性元件5間之間距d為漸減,此設計可供晶片受吹拂而分離漂浮時,晶片與周圍彈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現在角落31處,因此將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的間距縮小或排列更為密集時,增加受力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緩和晶片邊緣轉角處的碰撞問題。
[0073]參閱圖4、7、8,本實施例在使用上,該基板載具1的承載空間110用于容裝多個晶片8、8’,基板載具1置放于一個上料機上,上料機為太陽能電池制造過程用于搬運晶片8、 8’的機器,且上料機包含兩個分別可噴出氣體的吹嘴71、一個可上下移動地穿設該基板載具1且可使晶片8上升的抬升裝置72、以及一個可吸取晶片8、8’并將晶片8、8’放置于一個輸送帶(圖未示)上的搬運裝置73。其中,該抬升裝置72使晶片8位于兩個吹嘴71的高度,并通過吹嘴71吹氣使上方的晶片8’彼此分離,再以搬運裝置73吸取最上方的晶片 8’以完成取件的動作。
[0074]前述上方的晶片8’因受氣流吹拂而彼此分離時,易因氣體擾流而左右晃動并接觸到周圍的彈性元件5,但長期使用后,若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受到晶片8’邊緣的切削而形成刻痕、凹溝甚至斷裂時,可視耗損的彈性元件5是屬于哪一個第一結構2,再即時替換掉這個有損壞的第一結構2即可,以避免如傳統的方式直接替換掉整個基板載具1而有成本過高的問題。
[0075]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于靠近彎折部52的寬度較靠近底板3的寬度為小,借此提升彈性元件5鄰近頂端處的彈性。換句話說,通過這種由下而上寬度漸減(或稱周長漸小)的設計,可使彈性棒51的整體在結構強度與彈性之間達到最適當的搭配,從中可再提升彈性棒51的彈性抵接效果。而且上述彎折部52是朝背離該承載空間110方向所形成。
[0076]另外,于實施上,彈性元件5在其彈性棒51的末端即遠離該底板3處彎曲形成該彎折部52,從而可增強彈性棒51上方處的結構強度,這樣的設計也可與上述的彈性棒51寬度漸減(或稱周長漸小)的設計互相搭配。
[0077]在本實施例中,彈性棒51與底板3為一體成型。在其他實施方式上,彈性元件5 的彈性棒51可采插設方式固定于底板3上。此時,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于平行該底板 3方向的斷面呈非圓形例如矩形的設計為佳。此因若彈性棒51為圓形時,其對應插設的底板3孔洞也需圓形,如此易使彈性棒51于其中產生旋轉,進而使原本欲朝外設置的彎折部 52轉而向內,如此將產生取放片的不便甚或導致晶片8、8’的撞擊而破裂。
[0078]參閱圖6、7、8,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5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斷面呈矩形,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具有一面向承載空間110且可供晶片8、8’抵靠的表面511,通過這些表面511以面的形式供晶片8、8’邊緣抵靠,兩者接觸面積較大而可減低碰觸沖擊力,以避免晶片8、8’產生破片或彈性棒51的表面511產生損傷等問題。
[0079]在本實施例中,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之間的間距d為漸減,此設計可供晶片8’受吹拂而分離漂浮時,晶片8’與周圍彈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現在角落31處,因此將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的間距d縮小或排列更為密集時,增加受力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緩和晶片8’邊緣轉角處的碰撞問題。
[0080]參閱圖4、5、8,通過以上的設計,可提高基板載具1的載體11的使用壽命,但若長時間使用下而彈性元件5仍出現磨損、斷裂時,可將彈性元件5損壞的那個第一結構2進行替換,以免因未更換而使晶片8、8’受到彈性元件5的影響而破裂。
[0081]由上可知,本實施例將該載體11設計成由多個第一結構2組合的創新設計,可在某個第一結構2上的彈性元件5磨損、斷裂時,更換這個第一結構2即可,無需如傳統方式淘汰整個載體11,可降低成本。
[0082]參閱圖9、10,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本實施例的載體11呈放射狀地區分出多個第一結構2,其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于第一結構2的數量不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2的數量為八個,如此的設計,可供替換時,最少只要替換整個載體11的八分之一的部分即可,比例較低,相對可節省成本。此外于實施上,本發明的載體11可區分成幾個第一結構2,其分割方式與數量并不限于本實施例以上的舉例,只要能符合本發明的精神與目的皆在本案保護范圍內。
[0083]參閱圖11,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兩者的差別在于該多個彈性元件5中的至少兩個以一連接部53連接,其中連接部53是連接于至少兩個彈性棒51之間。連接部53的位置不高于彈性棒51的高度h的三分之二(即2/3)。更佳地,連接部53的位置不超出彈性棒51的高度h的1/2?2/3的范圍外。其中,本實施例所述的高度h,是從底板3的表面起算到彈性棒51的頂端。
[0084]承上,通過連接部53連接于彈性棒51之間的設計,可讓通過射出成型制作的第一結構2的彈性元件5于模具內或脫模后的冷卻過程中受到拘束而使其呈現垂直挺立的結果,避免傳統方式衍生的前傾問題。同時這樣的設計也可讓多根彈性棒51的表面511皆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令晶片抵靠時的受力更均勻地分散,有效減少因單點受力或受力面積過小時的破片問題。
[0085]另外,上述連接部53的位置也不宜太高,此因上方晶片分離飄浮而碰觸周圍的彈性棒51時,若連接部53的位置過高時,將使得本來良好的彈性擺動效果受到影響,從而使原本供晶片抵靠緩沖的效果降低,因此,連接部53的位置以高度h的2/3或以下為佳。
[0086]又,若連接部53設置的位置過低而接近底板3時,將可能產生原本傳統設計的傾斜問題,此因位于連接部53上方的彈性棒51的整體比例過高,從而同樣容易發生傾斜變形的問題,因此,連接部53的位置不宜低于彈性棒51高度h的1/2。但,若靠近底板3處的連接部53的上方仍有設置其他的連接部53時,通過兩者間的相互拘束,則能避免掉此處所談及的傾斜問題。
[0087]參閱圖12,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四實施例,與該第三實施例大致相同,該多個彈性元件5中的至少兩個以一連接部53連接。兩者的差別在于連接部53延伸連接到底板3處, 其中呈現X形。
[0088]參閱圖13,本發明基板載具的第五實施例,與該第四實施例大致相同,兩者差別在于連接部53由彈性棒51高度h的2/3位置處往下延伸到該底板3處,使整體呈現一個片體狀,且連接部53具有至少一個貫穿孔530,而于實施上如圖13所示,是設計有多個貫穿孔530,此設計除可節省材料成本外,也可讓造成擾流的氣流自貫穿孔530流出,以減緩晶片的左右晃動碰撞的情形。且圖13如此的設計也可有效提高彈性元件5下方的結構強度,從而可減少操作人員徒手拿取載體11而碰觸彈性元件5時的損壞情形,以延長使用壽命。
[0089]參閱圖14、15、16、17,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六實施例,包含一載體11、一外殼12、 至少一第一定位單元13、至少一第二定位單元14、多個緩沖結構15以及多個結合單元16。
[0090]載體11包括一底板3和多個側板4,多個側板4相對于底板3圍繞出一承載空間 110,緩沖結構15圍繞設于承載空間110內的周圍。外殼12具有一容置空間120,載體11 設于容置空間120并定位于該外殼12。
[0091]側板4與外殼12間以第一定位單元13來定位。第一定位單元13包括一設于側板4與外殼12的其中之一上的第一凸部131、及一設于側板4與外殼12的其中的另一上且可拆離地與第一凸部131組裝的第一凹部132。
[009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凸部131為凸塊并設于側板4上;第一凹部132為卡孔而供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設于外殼12上。實施上,只要第一凸部131與第一凹部132能夠可拆離地相互結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一凸部131與第一凹部132的形式。另外,第一凸部131 與第一凹部132的設置位置可互換,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0093]底板3與外殼12之間以至少一第二定位單元14來定位。每一第二定位單元14 包括一設于底板3與外殼12的其中之一上的第二凸部141、以及一個設于底板3與外殼12 的其中之另一上且可拆離地與第二凸部141組裝的第二凹部142。
[009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凸部141為凸塊并設于底板3上;第二凹部142為卡孔而供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外殼12上。在實施上,只要第二凸部141與第二凹部142能夠可拆離地相互結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二凸部141與第二凹部142的形式。另外,第二凸部 141與第二凹部142的設置位置可互換,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0095]在本實施例中,載體11雖通過多個第一定位單元13與多個第二定位單元14而組裝固定于外殼12的容置空間120內,但在實施上,兩者間也可為緊配合的固定形式,所以載體11固定于外殼12內的手段并不限于本實施例所揭露的態樣。
[0096]每一側板4設有多個緩沖結構15中的至少一個,且每一緩沖結構15具有多個彈性元件5,多個彈性元件5的一端接觸底板3 (見圖17)。各彈性元件5的另一端與各側板 4的頂部之間以一結合單元16可拆離地定位安裝。各彈性元件5于靠近結合單元16處彎折形成一彈性簧片151,甚至各彈性簧片151彼此間為一體成型連接。
[0097]每一結合單元16包括一設于緩沖結構15與側板4的其中之一上的結合凸部161、 及一設于緩沖結構15與側板4的其中之另一上且可拆離地與結合凸部161組裝的結合凹部 162。
[0098]在本實施例中,結合凸部161為凸塊并設于緩沖結構15上;結合凹部162為卡孔而供該結合凸部16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側板4上。在實施上,只要結合凸部161與結合凹部162能夠可拆離地相互結合即可,不需限制結合凸部161與結合凹部162的形式。另外, 結合凸部161與結合凹部162的設置位置可互換,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0099]每一彈性元件5皆具有一個朝遠離底板3的方向延伸且可彈性擺動的彈性棒51、 以及一個由彈性棒51遠離該底板3的一端彎曲形成且連接彈性簧片151的彎折部52。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與彎折部52呈L形。每一彈性棒51于平行底板 3方向的斷面呈矩形,每一彈性棒51于靠近彎折部52處的寬度較靠近該底板3處的寬度為小,其中的寬度可以周長來替換。
[0100]該載體11的底板3為一個略呈四邊形的板體,該板體具有四個角落31(見圖16), 該多個緩沖結構15通過該多個結合單元16而組裝于該載體11后,越靠近該多個角落31 處的彈性元件5間之間距d為漸減,此設計可供晶片受吹拂而分離漂浮時,因晶片與周圍彈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現在角落31處,所以將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的間距縮小或排列更為密集時,增加受力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緩和晶片邊緣轉角處的碰撞問題。
[0101]參閱圖14、16、17、18,本實施例在使用上,基板載具1的承載空間110容裝有多個晶片8、8’,基板載具1置放于一個上料機上,上料機為太陽能電池制造過程用于搬運晶片 8、8’的機器,且上料機包含兩個分別可噴出氣體的吹嘴71、一個可上下移動地穿設該基板載具1且可使晶片8向上的抬升裝置72、以及一個可吸取晶片8、8’并將晶片8、8’放置于一個輸送帶(圖未示)上的搬運裝置73。其中,該抬升裝置72使晶片8上升并位于兩個吹嘴71的高度,并通過該吹嘴71吹氣使位于上方的晶片8’彼此分離,再以該搬運裝置73吸取最上方的晶片8’以完成取件的動作。[〇1〇2]前述上方的晶片8’因受氣流吹拂而彼此分離時,易因氣體擾流而左右晃動并接觸到周圍的彈性元件5,其中彈性棒51受晶片8’碰觸時的沖擊力,可經彈性棒51和彈性簧片 151的形變設計來吸收,以避免晶片8’因碰撞衍生的破裂情形。此外,長期使用后,若彈性棒51受到晶片8’邊緣的切割而形成刻痕、凹溝甚至斷裂時,可視耗損的彈性元件5是屬于哪一個緩沖結構15,再替換掉有損壞的緩沖結構15即可,如此可避免傳統方式直接替換整個基板載具1而有成本過高的問題。[〇1〇3]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于靠近彎折部52的寬度較靠近底板3處的寬度為小,借此提升彈性元件5鄰近頂端處的彈性。換句話說,通過這種由下而上寬度漸減(或稱周長漸小)的設計,可使彈性棒51的整體在結構強度與彈性之間達到最適當的搭配,從中可再提升彈性棒51的彈性緩沖效果。而且上述彎折部52是朝背離該承載空間110方向所形成。
[0104]另外,于實施上,彈性元件5在其彈性棒51的末端即遠離該底板3處彎曲形成該彎折部52,從而可增強彈性棒51上方末端處的結構強度,這樣的設計也可與上述的彈性棒 51寬度漸減或稱周長漸小的設計互相搭配。
[0105]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5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斷面呈矩形,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 51具有一個面向承載空間110且可供晶片8、8’靠抵的表面511。通過這些表面511以面的形式供晶片8、8’的邊緣抵靠,可使兩者間的接觸面積增加,以減低單點接觸時因應力過大所產生的破片或彈性棒51的表面511產生損傷等問題。
[0106]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間之間距d為漸減,此設計可供晶片8’受吹拂而分離漂浮時,因晶片8’與周圍彈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現在角落 31處,故將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的間距d縮小或排列更為密集時,可增加此處的受力面積,有利于緩和晶片8’邊緣轉角處的碰撞問題。
[0107]參閱圖15、17、18,通過以上的設計,可提高基板載具1的載體11的使用壽命,但若長時間使用下而彈性元件5仍出現磨損、斷裂時,可將彈性元件5損壞的那個緩沖結構15 進行替換,以免因未更換而使晶片8、8’受到彈性元件5的影響而破裂。
[0108]由上可知,本實施例各該緩沖結構15的另一端與各該側板4的頂部之間以一結合單元16可拆離地定位安裝,而當某個緩沖結構15上的彈性元件5磨損、斷裂時,更換這個緩沖結構15即可,無需如傳統方式淘汰整個載體11,可降低成本。
[0109]參閱圖19,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七實施例與第六實施例大致相同,兩者的差別在于每一緩沖結構15中,該多個彈性元件5中的至少兩個以一連接部53連接。
[0110]連接部53是連接于至少兩個彈性棒51之間。連接部53的位置不高于彈性棒51 的高度h的三分之二(即2/3)。更佳地,連接部53的位置不超出彈性棒51的高度h的 1/2?2/3的范圍外。本實施例所述的高度h,是從彈性棒51鄰近該底板3的底端往上起算到彈性棒51的頂端。
[0111]承上,通過連接部53連接于彈性棒51之間的設計,可讓通過射出成型制作的第一結構2的彈性元件5于模具內或脫模后的冷卻過程中,受到拘束而使其呈現垂直挺立的結果,避免傳統方式衍生的前傾問題。同時這樣的設計也可讓多根彈性棒51的表面511皆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令晶片抵靠時的受力更均勻地分散,有效減少因單點受力或受力面積過小時的破片問題。
[0112]另外,上述連接部53的位置也不宜太高,此因上方晶片分離飄浮而碰觸周圍的彈性棒51時,若連接部53的位置過高時,易使彈性棒51上方的形變空間變小,連帶影響了彈性棒51的彈性擺動效果,從而降低了原本供晶片抵靠緩沖的效果,因此,連接部53的位置以高度h的2/3或以下為佳。
[0113]又,若連接部53設置的位置過低而接近底板3時,將可能產生原本傳統設計的傾斜問題,此因位于連接部53上方的彈性棒51的整體比例過高,于制作上無法受到連接部53 確實的拘束,而容易發生傾斜變形的問題,因此,連接部53的位置不宜低于彈性棒51高度 h的1/2。但,若靠近底板3處有設置連接部53,且其上方也仍有設置其他連接部53時,通過兩者間的相互拘束,則能避免掉此處所談及的傾斜問題。
[0114]參閱圖20,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八實施例,與第六實施例大致相同,兩者的差別在于:該載體11包括多個可相互組配或稱組合的第一結構2。各該第一結構2包括一底壁 201和一側壁202,該多個第一結構2可被組配定位后,各該第一結構2的底壁201構成該底板3,各該第一結構2的側壁202構成各該側板4,而該多個緩沖結構15分別通過該多個結合單元16而可拆離地定位安裝于各該第一結構2的側壁202上。
[0115] 各該第一結構2的側壁202與該外殼12之間分別以一第一定位單元13來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各該第一定位單元13的第一凸部131設于側壁202上;各該第一定位單元 13的第一凹部132可供該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外殼12上。
[0116] 各該第一結構2的底壁201與該外殼12之間分別以一第二定位單元14來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各該第二定位單元14的第二凸部141置于底壁201上;各該第二定位單元 14的第二凹部142可供該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置于該外殼12上。
[0117]本實施例將該載體11設計成由多個第一結構2組合的創新設計,可在某第一結構 2損壞時,更換這個第一結構2即可,無需如傳統方式淘汰整個載體11而可降低成本。本發明的載體11可區分成幾個第一結構2,其分割方式與數量并不限于本實施例以上的舉例, 只要能符合本發明的精神與目的皆在本案保護范圍內。
[0118]參閱圖21、22、23、24,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九實施例,與第六實施例大致相同, 兩者的差別在于:緩沖結構15安裝載體11的位置及緩沖結構15的構造。
[0119]在本實施例中,緩沖結構15設于該底板3上并對應靠近側板4,緩沖結構15與底板3之間以一結合單元16可拆離地定位安裝。在本實施例中,結合單元16的結合凸部161 為凸塊并設于緩沖結構15上;結合單元16的結合凹部162為卡孔而供該結合凸部16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底板3上。在實施上,結合凸部161與結合凹部162的設置位置可互換,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0120]每一緩沖結構15具有多個彈性元件5,彈性元件5的一端遠離底板3延伸且無接觸所對應的側板4。每一彈性元件5皆具有一個朝遠離該底板3方向延伸且可彈性擺動的彈性棒51 (或稱彈性桿)、以及一個位于彈性棒51遠離底板3的一端彎曲形成的彎折部52, 彎折部52可增強彈性棒51上方處的結構強度。
[0121]每一彈性元件5的彈性棒51于靠近彎折部52的寬度較靠近底板3的寬度為小, 借此提升彈性元件5鄰近頂端處的彈性,通過這種由下而上寬度漸減(或稱周長漸小)的設計,可使彈性棒51的整體在結構強度與彈性之間達到最適當的搭配,從中可再提升彈性棒51的彈性抵接效果。而且上述彎折部52是朝背離該承載空間110方向所形成。
[0122]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5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斷面呈矩形,彈性棒51具有一個面向承載空間110且可供晶片8、8’抵靠的表面511。通過這些表面511以面的形式供晶片 8、8’邊緣抵靠,且兩者接觸面積較大,可降低碰觸的沖擊力以避免所述晶片8、8’產生破片或彈性棒51的表面511產生損傷等問題。
[0123]緩沖結構15通過結合單元16而組裝于載體11后,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 之間的間距d為漸減,此設計可供晶片受吹拂而分離漂浮時,晶片與周圍彈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現在角落31處,因此將靠近角落31處的彈性元件5的間距縮小或排列更為密集時,增加受力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緩和晶片邊緣轉角處的碰撞問題。
[0124]進一步說明的是,當某個緩沖結構15上的其中至少一個彈性元件5因使用而磨損、斷裂時,更換這個緩沖結構15即可,無需如傳統方式淘汰整個載體11而可降低成本。
[0125]參閱圖25,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十實施例,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同,兩者的差別在于該多個彈性元件5中的至少兩個以一連接部53連接,其中連接部53是連接于至少兩個彈性棒51之間。連接部53的位置不高于彈性棒51的高度h的三分之二(2/3)。更佳地,連接部53的位置不超出彈性棒51的高度h的1/2?2/3的范圍外。其中,本實施例所述的高度h,是從彈性棒51鄰近該底板3的底端往上起算到彈性棒51的頂端。此處所指的彈性棒51的頂端與本文前后處所指的末端的意思相同。
[0126]承上,通過連接部53連接于彈性棒51之間的設計,可讓通過射出成型制作的第一結構2的彈性元件5于模具內或脫模后的冷卻過程中受到拘束而使其呈現垂直挺立的結果,避免傳統方式衍生的前傾問題。同時這樣的設計也可讓多根彈性棒51的表面511皆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令晶片抵靠時的受力更均勻地分散,有效減少因單點受力或受力面積過小時的破片問題。另外,上述連接部53的位置也不宜太高,此因上方晶片分離飄浮而碰觸周圍的彈性棒51時,若連接部53的位置過高時,將使得本來良好的彈性擺動效果受到影響,從而使原本供晶片抵靠緩沖的效果降低,因此,連接部53的位置以高度h的2/3或以下為佳。
[0127]又,若連接部53設置的位置過低而接近底板3時,將可能產生原本傳統設計的傾斜問題,此因位于連接部53上方的彈性棒51的整體比例過高,而同樣容易發生傾斜變形的問題,因此,連接部53的位置不宜低于彈性棒51高度h的1/2。但,若靠近底板3處的連接部53的上方仍有設置其他的連接部53時,通過兩者間的相互拘束,則能避免掉此處所談及的傾斜問題。
[0128]參閱圖26,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第十一實施例,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同,兩者的差別在于該載體11包括多個可相互組配或稱組合的第一結構2。各該第一結構2包括一底壁 201和一側壁202,該多個第一結構2可被組配定位后,各該第一結構2的底壁201構成該底板3,各該第一結構2的側壁202構成該各該側板4,而該多個緩沖結構15分別通過該多個結合單元16而可拆離地定位安裝于各該第一結構2的底壁201上。
[0129]各該第一結構2的側壁202與該外殼12之間分別以一第一定位單元13來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各該第一定位單元13的第一凸部131設于側壁202上;各該第一定位單元 13的第一凹部132可供該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外殼12上。
[0130]各該第一結構2的底壁201與該外殼12之間分別以一第二定位單元14來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各該第二定位單元14的第二凸部141設于底壁201上;各該第二定位單元 14的第二凹部142可供該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設于該外殼12上。
[0131]本實施例將該載體11設計成由多個第一結構2組合的創新設計,可在某個第一結構2磨損時,更換這個第一結構2即可,無需如傳統方式淘汰整個載體11而可降低成本。 本發明的載體11可區分成幾個第一結構2,其分割方式與數量并不限于本實施例以上的舉例,只要能符合本發明的精神與目的皆在本案保護范圍內。
[0132]參閱圖27,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一第十二實施例,與該第三實施例(見圖11)大致相同,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于:該載體11為一體成型。
[0133]參閱圖28,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一第十三實施例,與該第四實施例(見圖12)大致相同,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于:該載體11為一體成型。
[0134]參閱圖29,本發明基板載具1的一第十四實施例,與該第五實施例(見圖13)大致相同,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于:該載體11為一體成型。
[0135] 本發明中的不同實施例的間的各種結構或構件上的設計,皆可相互流用與搭配, 并不限于本發明中所列的實施例及其對應的圖示那樣而已,此因篇幅有限,故較難將所有實施例詳列舉出,總之,只要本發明的說明書和圖示中曾經提到的特征與設計,皆可進行不同形式的組配,同樣具有本發明所欲達到的目的與效果。
【主權項】
1.一種基板載具,包含一個載體;其特征在于,該載體包括多個可相互組配的第一結 構;各該第一結構包括一個底板和一個側板,該底板上靠近該側板處設有多個彈性元件; 該多個第一結構能夠被組配定位并由該多個側板相對于該多個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載具還包含一個外殼,該外殼 具有一個容置空間,該多個第一結構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并分別定位于該外殼。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各該側板與該外殼之間以至少一個 第一定位單元來定位。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載具還包含一個外殼,該多個 第一結構置設于該外殼上,且各該底板與該外殼之間以至少一個第二定位單元來定位。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 少兩個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該多個彈性 元件的高度的1/2?2/3的范圍外。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延伸連接到該底板。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具有至少一個貫穿孔。9.一種基板載具,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側板,該多個側板相對于 該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載具還包含多個緩沖結構,每一側板設置 有該多個緩沖結構中的至少一個,且每一緩沖結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彈性元件的 一端接觸該底板,各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各該側板的頂部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 位安裝,其中各該彈性元件于靠近該結合單元處彎折形成一彈性簧片。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各該彈性簧片彼此間為一體成型連 接。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 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12.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載體由多個可相互組配的第 一結構所構成。13.—種基板載具,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側板,該多個側板相對 于該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載具還包含多個緩沖結構,每一緩沖結 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緩沖結構設于該底板上并對應靠近該多個側板,且該多個緩 沖結構與該底板之間以一結合單元可拆離地定位安裝,每一緩沖結構的該多個彈性元件的 一端遠離該底板延伸且無接觸所對應的各該側板。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 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載體由多個可相互組配的 第一結構所構成。16.—種基板載具,包含一個載體,該載體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側板,該多個側板相對 于該底板圍繞出一個承載空間;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載具還包含多個緩沖結構,各該緩沖結 構設于該底板上并靠近各該側板,且各該緩沖結構具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多個彈性元件的 一端遠離該底板延伸;該多個彈性元件中的至少兩個以一個連接部連接,該連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該多個彈性元件的高度的2/3。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該多個彈 性元件的高度的1/2?2/3的范圍外。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延伸連接到該底板。19.根據權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基板載具,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具有至少 一個貫穿孔。
【文檔編號】B65D81/05GK105984656SQ201510092519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日
【發明人】李天安, 歐陽逸潔, 巫智杰, 吳姿慧
【申請人】茂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