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包括庫體底板、減速箱、主帶輪、驅動電機、第一軌道臺、第一外支架、第一外導軌、第一驅動輻輪、第一驅動齒組、第一支撐軸、第一內導軌、第一內支架、主螺旋塔支撐環、雙螺旋塔、同步帶、副螺旋塔支撐環、第二內支架、第二內導軌、第二支撐軸、第二驅動齒組、第二驅動輻輪、第二外導軌、第二外支架、第二軌道臺、副帶輪、滑臺、滑軌。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雙螺旋塔結構極大地提高了凍品的生產效率和產量,同時輸送帶的低進低出也有利于生產線的布置;驅動輻輪與驅動齒組復合的驅動方式保證了螺旋塔內外側運行的同步性,使得螺旋塔高速穩定運行更加可靠;可調節的滑臺結構方便了螺旋塔輸送帶的張緊與局部維修。
【專利說明】
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食品加工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速凍食品逐漸走進千家萬戶。螺旋式速凍機由于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凍品范圍廣、冷凍效率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速凍行業。
[0003]目前國內的螺旋速凍機主要分為支撐式螺旋速凍裝置和自堆式螺旋速凍裝置。支撐式螺旋速凍裝置通過轉鼓轉動時的摩擦力驅動輸送帶,而輸送帶依賴于支撐導軌形成螺旋線傳輸,在實際工況下,轉鼓局部會出現變形過大,導致輸送帶跑偏、堆帶和翻帶等現象,同時輸送帶也會因為張力和載荷變化容易損壞;由于輸送帶每層都需要支撐導軌,嚴重影響了導軌的清洗和螺旋層數的增加,從而易形成衛生死角且不易提高凍品產量。自堆式螺旋速凍裝置極大地改善了支撐式螺旋速凍裝備的缺點,沒有了轉鼓和每層的支架導軌,極大地簡化其結構使其層數增加,凍品產量提高且衛生條件好,但由于其螺旋塔內外側驅動由不同電機提供,螺旋塔的穩定性和運行速度依賴于多電機的同步性;現有結構如若要提高凍品的產量只能通過增加螺旋塔堆積層數而難以像支撐式螺旋速凍裝置一樣通過增加螺旋塔來實現,而增加螺旋塔堆積層數則會犧牲螺旋塔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自堆式螺旋塔由于只有底層支撐,螺旋塔在堆積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滑移或橫向挪動,而通過焊接而成的金屬輸送帶則不易維修,容易使凍品產生網帶壓痕。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可用于食品速凍、烘烤、煙熏等食品加工過程的輸送,也可用于生物制藥、化學反應等過程的輸送,同步運行穩定,生產效率和凍品產量高,螺旋塔成形穩定可靠。
[0005]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包括庫體底板、減速箱、主帶輪、驅動電機、第一軌道臺、第一外支架、第一外導軌、第一驅動輻輪、第一驅動齒組、第一支撐軸、第一內導軌、第一內支架、主螺旋塔支撐環、雙螺旋塔輸送帶、同步帶、副螺旋塔支撐環、第二內支架、第二內導軌、第二支撐軸、第二驅動齒組、第二驅動輻輪、第二外導軌、第二外支架、第二軌道臺、副帶輪、滑臺、滑軌;
所述減速箱的輸入軸與驅動電機的轉軸相連接,減速箱與驅動電機均固定在庫體底板一側,滑軌固定于庫體底板的另一側,滑軌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穿過減速箱輸出軸的圓心,滑臺設置在滑軌上,沿滑軌滑動;第一外支架設置在減速箱的正上方,其底部與庫體底板固連,第一軌道臺和第一外導軌固定在第一外支架上,第一軌道臺位于第一外導軌下方,且兩者均與減速箱輸出軸同心;第二外支架固定在滑臺上,第二軌道臺和第二外導軌固定在第二外支架上,且第二軌道臺位于第二外導軌下方; 第一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減速箱輸出軸相連,第二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滑臺中心相連;主帶輪固定在第一支撐軸上,副帶輪固定在第二支撐軸上,同步帶依次穿過第一外支架和第二外支架連接主帶輪和副帶輪;
第一內支架設置在第一外支架中心,第一內支架的底部中心與第一軌道臺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內支架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一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一內導軌固定于第一內支架下部;第二內支架設置在第二外支架中心,第二內支架底部中心與第二軌道臺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內支架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二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二內導軌固定于第二內支架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撐環固定在第一內支架頂部,副螺旋塔支撐環固定在第二內支架頂部;
第一驅動輻輪固定于第一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一軌道臺和第一外導軌之間,第二驅動輻輪固定于第二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二軌道臺和第二外導軌之間;第一驅動輻輪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勾分布一圈第一內配合孔,夕卜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勾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第一驅動齒組配合于第一驅動輪輻上的第一內配合孔和第一外配合孔中;第二驅動輻輪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內配合孔,外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第二驅動齒組配合于第二驅動輻輪上的第二內配合孔和第二外配合孔中;雙螺旋塔輸送帶包括主螺旋塔輸送帶和副螺旋塔輸送帶,主螺旋塔輸送帶套在第一內支架上,且主螺旋塔輸送帶底部擱置在第一外導軌和第一內導軌上,副螺旋塔輸送帶套在第二內導軌上,且副螺旋塔輸送帶的底部擱置于第二外導軌和第二內導軌上。
[0006]所述第一外導軌與第一內導軌相互對應,從主螺旋塔輸送帶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與主螺旋塔輸送帶的轉動方向一致為正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且小于一個導程;第二內導軌與第二外導軌相互對應,從副螺旋塔輸送帶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為負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且小于一個導程。
[0007]所述第一軌道臺設有第一驅動齒內軌道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所述第一驅動齒內軌道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均為封閉環形凹槽,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主螺旋塔輸送帶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為正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所述第二軌道臺設有第二驅動齒內軌道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所述第二驅動齒內軌道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均為封閉環形凹槽,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副螺旋塔輸送帶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為負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
[0008]所述第一驅動齒組和第二驅動齒組結構相同,由若干個驅動齒構成,驅動齒包括連接臂和球頭,球頭設置在連接臂的一端;第一驅動齒組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內配合孔,球頭第一驅動齒內軌道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外配合孔,球頭與第一驅動齒外軌道配合;第二驅動齒組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內配合孔,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內軌道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外配合孔,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外軌道配合。
[0009]主螺旋塔輸送帶和副螺旋塔輸送帶結構相同,包括若干個輸送帶模塊和串條,通過串條將相鄰的輸送帶模塊連接,輸送帶模塊上對應驅動齒內軌道和驅動齒外軌道的位置分別設有嚙合口,兩端設有墊片。
[0010]第一外導軌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和若干個軸向滾輪,若干個徑向滾輪和若干個軸向滾輪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的高于軸向滾輪,軸向滾輪的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與軌道內壁距離。
[0011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在于:
(I)本發明采用了雙螺旋塔輸送帶結構,極大地提高了凍品的生產效率以及產量。
[0012](2)本發明采用驅動齒組同步驅動,主螺旋塔輸送帶和副螺旋塔輸送帶通過同步帶連接,所有驅動由一個電機提供,從而使雙螺旋塔輸送帶同步性可靠,能實現高速穩定運行。
[0013](3)本發明安裝有主螺旋塔支撐環和副螺旋塔支撐環,可以增強雙螺旋塔輸送帶的穩定性。
[0014](4)本發明副螺旋塔輸送帶擱置于滑臺上,滑臺在滑軌上可左右移動,一方面可用于輸送帶與同步帶的張緊,另一方面可以放松輸送帶以便對其進行局部檢查和維修。
[0015](5)本發明輸送帶兩端設有墊片結構,一方面輔助底層支撐驅動,另一方面使螺旋塔成形穩定,避免滑移和橫向挪動產生的螺旋塔垮塌。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的等軸測視圖。
[0017]圖2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除雙螺旋塔輸送帶外的正視圖。
[0018]圖3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主螺旋塔側局部支架、導軌等軸測視圖。
[0019]圖4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支架、導軌、軌道臺俯視圖。
[0020]圖5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雙螺旋塔輸送帶自堆積局部三維示意圖。
[0021]圖6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輸送帶模塊三維示意圖。
[0022]圖7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局部導軌支撐三維示意圖。
[0023]圖8為本發明所述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驅動齒組的驅動齒等軸測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5]結合圖1至圖8,一種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包括庫體底板1、減速箱2、主帶輪3、驅動電機4、第一軌道臺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導軌7、第一驅動福輪8、第一驅動齒組9、第一支撐軸、第一內導軌11、第一內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撐環13、雙螺旋塔輸送帶14、同步帶15、副螺旋塔支撐環16、第二內支架17、第二內導軌18、第二支撐軸、第二驅動齒組20、第二驅動輻輪21、第二外導軌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軌道臺24、副帶輪25、滑臺26、滑軌27;
所述減速箱2的輸入軸與驅動電機4的轉軸相連接,減速箱2與驅動電機4均固定在庫體底板I 一側,滑軌27固定于庫體底板I的另一側,滑軌27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穿過減速箱2輸出軸的圓心,滑臺26設置在滑軌27上,沿滑軌27滑動;第一外支架6設置在減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與庫體底板I固連,第一軌道臺5和第一外導軌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軌道臺5位于第一外導軌7下方,且兩者均與減速箱2輸出軸同心;第二外支架23固定在滑臺26上,第二軌道臺24和第二外導軌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軌道臺24位于第二外導軌22下方;
第一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減速箱2輸出軸相連,第二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滑臺26中心相連;主帶輪3固定在第一支撐軸上,副帶輪25固定在第二支撐軸上,同步帶15依次穿過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連接主帶輪3和副帶輪25;
第一內支架12設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內支架12的底部中心與第一軌道臺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內支架12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一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一內導軌11固定于第一內支架12下部;第二內支架17設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內支架17底部中心與第二軌道臺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內支架17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二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二內導軌18固定于第二內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撐環13固定在第一內支架12頂部,副螺旋塔支撐環16固定在第二內支架17頂部;
第一驅動輻輪8固定于第一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一軌道臺5和第一外導軌7之間,第二驅動輻輪21固定于第二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二軌道臺24和第二外導軌22之間;第一驅動輻輪8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一內配合孔34,外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驅動齒組9配合于第一驅動輪輻8上的第一內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驅動輻輪21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內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驅動齒組20配合于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內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
雙螺旋塔輸送帶14包括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主螺旋塔輸送帶38套在第一內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擱置在第一外導軌7和第一內導軌11上,副螺旋塔輸送帶39套在第二內導軌18上,且副螺旋塔輸送帶39的底部擱置于第二外導軌22和第二內導軌18上。
[0026]所述第一外支架6與第二外支架23均圓周分布6?12點支承,且不與雙螺旋塔輸送帶和同步帶發生干涉。
[0027]所述第一外導軌7與第一內導軌11相互對應,從主螺旋塔輸送帶38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的轉動方向一致,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且小于一個導程;第二內導軌18與第二外導軌22相互對應,從副螺旋塔輸送帶39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與副螺旋塔輸送帶39的轉動方向相反,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且小于一個導程。
[0028]所述第一軌道臺5設有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所述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均為封閉環形凹槽,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主螺旋塔輸送帶38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的轉動方向一致,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I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所述第二軌道臺24設有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所述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均為封閉環形凹槽,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副螺旋塔輸送帶39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與副螺旋塔輸送帶39的轉動方向相反,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I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
[0029]所述第一驅動齒組9和第二驅動齒組20結構相同,由若干個驅動齒構成,驅動齒包括連接臂和球頭,球頭設置在連接臂的一端;第一驅動齒組9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內配合孔34,球頭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外配合孔35,球頭與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配合;第二驅動齒組20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內配合孔42,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外配合孔43,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配合。
[0030]所述第一支撐軸通過下部固定于減速箱2上的軸承和中部固定于第一軌道臺5的軸承固定在減速箱2上;所述第二支撐軸通過下部固定于滑臺26上的軸承和中部固定與第二軌道臺24的軸承固定在滑臺26上。
[0031]所述第一驅動輻輪8與主帶輪3固定于第一支撐軸且同步轉動;所述第二驅動輻輪21與副帶輪25固定與第二支撐軸且同步轉動。
[0032]所述主帶輪3與副帶輪25直徑相同,通過同步帶15連接,且轉動方向相同。
[0033]所述第一驅動輻輪8與庫體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一軌道臺5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一內導軌11和第一外導軌7—個輸送帶模塊的高度;所述第二驅動輻輪21與庫體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二軌道臺24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二內導軌18和第二外導軌22—個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
[0034]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結構相同,包括若干個輸送帶模塊48(CN104470834 A中已公開)和串條49,通過串條49將相鄰的輸送帶模塊48連接,輸送帶模塊48上對應驅動齒內軌道和驅動齒外軌道的位置分別設有嚙合口 52,兩端設有墊片51。
[0035]第一外導軌7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33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2,若干個徑向滾輪33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2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33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32,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32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33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側墊片的內側;第一內導軌11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37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6,若干個徑向滾輪37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6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37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36,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另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36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37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另一側墊片的內側;第二外導軌22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45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4,若干個徑向滾輪45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4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45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44,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44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45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側墊片的內側;第二內導軌18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41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0,若干個徑向滾輪41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0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41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40,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另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40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41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另一側墊片的內側。
[0036]所述第一驅動齒組9在第一軌道臺5上的嚙合區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嚙合過渡區不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所述第二驅動齒組20在第二軌道臺24上的嚙合區與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嚙合過渡區不與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入口 ο
[0037]所述滑臺26在固定于庫體底板I的滑軌27上可以滑動,并能鎖緊固定。
[0038]所述第一驅動輻輪8上的第一外配合孔35圍成的直徑小于第一外支架6所在圓的直徑,第一驅動輻輪8上的第一內配合孔34圍成的直徑大于第一內支架12所在圓的直徑;所述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外配合孔43圍成的直徑小于第二外支架23所在圓的直徑,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內配合孔42圍成的直徑大于第二內支架17所在圓的直徑。
[0039]工作過程如下:
當裝置工作時,在同步帶15的作用下第二支撐軸19與第一支撐軸10同速、同向轉動,固定于第一支撐軸上的主帶輪3和第一驅動輻輪8與固定于第二支撐軸上的副帶輪25和第二驅動輻輪21同向同步轉動。在第一軌道臺5和第二軌道臺24的嚙合過渡區,第一驅動齒組9和第二驅動齒組不與雙螺旋塔輸送帶14底部輸送帶模塊48嚙合口 52嚙合,在進入嚙合區后,第一驅動齒組9和第二驅動齒組伸入雙螺旋塔輸送帶14輸送帶模塊48嚙合口 52嚙合進行驅動,并通過過渡斜坡驅動齒重回嚙合過渡區。當雙螺旋塔輸送帶14工作一段時間發生松弛后,可以通過調節滑臺26在滑軌27上的位置進行張緊,并在合適位置將滑臺鎖緊固定在滑軌27上。當雙螺旋塔輸送帶14需要局部維修和拆卸時,通過調節滑臺26在滑軌27上的位置,使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相互靠近,以便于操作。
[0040]實施例1:
結合圖1至圖8,一種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包括庫體底板1、減速箱2、主帶輪3、驅動電機4、第一軌道臺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導軌7、第一驅動福輪8、第一驅動齒組9、第一支撐軸、第一內導軌11、第一內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撐環13、雙螺旋塔輸送帶14、同步帶15、副螺旋塔支撐環16、第二內支架17、第二內導軌18、第二支撐軸、第二驅動齒組20、第二驅動輻輪21、第二外導軌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軌道臺24、副帶輪25、滑臺26、滑軌27;
減速箱2的輸入軸與驅動電機4的轉軸通過聯軸器相連接,減速箱2與驅動電機4通過螺栓均固定在庫體底板I左側,滑軌27焊接在庫體底板I的右側,滑軌27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穿過減速箱2輸出軸的圓心,滑臺26設置在滑軌27上,沿滑軌27滑動;第一外支架6設置在減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焊接在庫體底板I上,第一軌道臺5和第一外導軌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軌道臺5位于第一外導軌7下方,且兩者均與減速箱2輸出軸同心;第二外支架23焊接在滑臺26上,第二軌道臺24和第二外導軌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軌道臺24位于第二外導軌22下方;
第一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減速箱2輸出軸相連,第二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滑臺26中心相連;主帶輪3通過鍵連接在第一支撐軸上,副帶輪25通過鍵連接在第二支撐軸上,同步帶15依次穿過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連接主帶輪3和副帶輪25;
第一內支架12設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內支架12的底部中心與第一軌道臺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內支架12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一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一內導軌11固定于第一內支架12下部;第二內支架17設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內支架17底部中心與第二軌道臺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內支架17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二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二內導軌18固定于第二內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撐環13通過螺栓連接在第一內支架12頂部,副螺旋塔支撐環16通過螺栓連接在第二內支架17頂部;
第一驅動輻輪8通過鍵連接在第一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一軌道臺5和第一外導軌7之間,第二驅動輻輪21通過鍵連接在第二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二軌道臺24和第二外導軌22之間;第一驅動輻輪8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一內配合孔34,外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驅動齒組9配合于第一驅動輪輻8上的第一內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驅動輻輪21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內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驅動齒組20配合于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內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
雙螺旋塔輸送帶14包括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主螺旋塔輸送帶38套在第一內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擱置在第一外導軌7和第一內導軌11上,副螺旋塔輸送帶39套在第二內導軌18上,且副螺旋塔輸送帶39的底部擱置于第二外導軌22和第二內導軌18上。
[0041 ]第一外支架6與第二外支架23均圓周分布12點支承,且不與雙螺旋塔輸送帶和同步帶發生干涉。
[0042]第一外導軌7與第一內導軌11相互對應,從主螺旋塔輸送帶38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為逆時針,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圈數為0.95;第二內導軌18與第二外導軌22相互對應,從副螺旋塔輸送帶39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為順時針,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圈數為0.95。
[0043I第一軌道臺5設有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所述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均為封閉環形凹槽,截面呈半圓弧形,深約25mm,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主螺旋塔輸送帶38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為逆時針,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圈數為0.75,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圈數為0.05,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I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第二軌道臺24設有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所述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均為封閉環形凹槽,截面呈半圓弧形,深約25mm,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副螺旋塔輸送帶39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為順時針,螺距為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圈數為0.75,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圈數為0.05,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I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
[0044]第一驅動齒組9和第二驅動齒組20結構相同,由若干個驅動齒構成,驅動齒包括連接臂和球頭,球頭設置在連接臂的一端;第一驅動齒組9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內配合孔34,球頭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外配合孔35,球頭與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配合;第二驅動齒組20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內配合孔42,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外配合孔43,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配合。
[0045]第一支撐軸通過下部固定于減速箱2上的軸承和中部固定于第一軌道臺5的軸承固定在減速箱2上;第二支撐軸通過下部固定于滑臺26上的軸承和中部固定與第二軌道臺24的軸承固定在滑臺26上。
[0046]主帶輪3與副帶輪25直徑相同,通過同步帶15連接,均為逆時針轉動。
[0047]第一驅動輻輪8與庫體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一軌道臺5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一內導軌11和第一外導軌7—個輸送帶模塊的高度;所述第二驅動輻輪21與庫體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二軌道臺24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二內導軌18和第二外導軌22—個輸送帶模塊48的高度。
[0048]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結構相同,包括若干個輸送帶模塊48和串條49,通過串條49將相鄰的輸送帶模塊48連接,輸送帶模塊48上對應驅動齒內軌道和驅動齒外軌道的位置分別設有嚙合口 52,兩端設有墊片51。
[0049]第一外導軌7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33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2,若干個徑向滾輪33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2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33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32,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32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33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側墊片的內側;第一內導軌11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37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6,若干個徑向滾輪37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6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37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36,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另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36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37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另一側墊片的內側;第二外導軌22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45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4,若干個徑向滾輪45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4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45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44,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44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45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側墊片的內側;第二內導軌18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41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0,若干個徑向滾輪41和若干個軸向滾輪40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41高于相鄰的軸向滾輪40,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另一側的下表面,軸向滾輪40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41與軌道內壁距離,用于支撐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另一側墊片的內側。
[0050]第一驅動齒組9在第一軌道臺5上的嚙合區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嚙合過渡區不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第二驅動齒組20在第二軌道臺24上的嚙合區與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嚙合過渡區不與副螺旋塔輸送帶39底部輸送帶模塊48的嚙合口 52嚙合。
[0051]滑臺26在固定于庫體底板I的滑軌27上可以滑動,并能鎖緊固定。
[0052]第一驅動輻輪8上的第一外配合孔35圍成的直徑小于第一外支架6所在圓的直徑,第一驅動輻輪8上的第一內配合孔34圍成的直徑大于第一內支架12所在圓的直徑;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外配合孔43圍成的直徑小于第二外支架23所在圓的直徑,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內配合孔42圍成的直徑大于第二內支架17所在圓的直徑。
【主權項】
1.一種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庫體底板(I)、減速箱(2)、主帶輪(3)、驅動電機(4)、第一軌道臺(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導軌(7)、第一驅動福輪(8)、第一驅動齒組(9)、第一支撐軸、第一內導軌(11)、第一內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撐環(13)、雙螺旋塔輸送帶(14)、同步帶(15)、副螺旋塔支撐環(16)、第二內支架(17)、第二內導軌(18)、第二支撐軸、第二驅動齒組(20)、第二驅動輻輪(21)、第二外導軌(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軌道臺(24)、副帶輪(25)、滑臺(26)、滑軌(27); 所述減速箱(2)的輸入軸與驅動電機(4)的轉軸相連接,減速箱(2)與驅動電機(4)均固定在庫體底板(I) 一側,滑軌(27)固定于庫體底板(I)的另一側,滑軌(27)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穿過減速箱(2)輸出軸的圓心,滑臺(26)設置在滑軌(27)上,沿滑軌(27)滑動;第一外支架(6)設置在減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與庫體底板(I)固連,第一軌道臺(5)和第一外導軌(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軌道臺(5)位于第一外導軌(7)下方,且兩者均與減速箱(2)輸出軸同心;第二外支架(23)固定在滑臺(26)上,第二軌道臺(24)和第二外導軌(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軌道臺(24)位于第二外導軌(22)下方; 第一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減速箱(2)輸出軸相連,第二支撐軸下端通過軸承與滑臺(26)中心相連;主帶輪(3)固定在第一支撐軸上,副帶輪(25)固定在第二支撐軸上,同步帶(15)依次穿過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連接主帶輪(3)和副帶輪(25);第一內支架(12)設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內支架(12)的底部中心與第一軌道臺(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內支架(12)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一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一內導軌(II)固定于第一內支架(12)下部;第二內支架(17)設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內支架(17)底部中心與第二軌道臺(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內支架(17)底部通過軸承與第二支撐軸上端相連,第二內導軌(18)固定于第二內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撐環(13)固定在第一內支架(12)頂部,副螺旋塔支撐環(16)固定在第二內支架(17)頂部; 第一驅動輻輪(8)固定于第一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一軌道臺(5)和第一外導軌(7)之間,第二驅動輻輪(21)固定于第二支撐軸上,且位于第二軌道臺(24)和第二外導軌(22)之間;第一驅動福輪(8)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勾分布一圈第一內配合孔(34),夕卜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驅動齒組(9)配合于第一驅動輪輻(8)上的第一內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驅動輻輪(21)內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內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輪面方向均勻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驅動齒組(20)配合于第二驅動輻輪(21)上的第二內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 雙螺旋塔輸送帶(14)包括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主螺旋塔輸送帶(38)套在第一內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輸送帶(38)底部擱置在第一外導軌(7)和第一內導軌(11)上,gU螺旋塔輸送帶(39)套在第二內導軌(18)上,且副螺旋塔輸送帶(39 )的底部擱置于第二外導軌(22)和第二內導軌(18)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螺旋塔輸送帶(38)和副螺旋塔輸送帶(39)結構相同,包括若干個輸送帶模塊(48)和串條(49),通過串條(49)將相鄰的輸送帶模塊(48)連接,輸送帶模塊(48)上對應驅動齒內軌道和驅動齒外軌道的位置分別設有嚙合口(52),兩端設有墊片(5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導軌(7)與第一內導軌(11)相互對應,從主螺旋塔輸送帶(38)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與主螺旋塔輸送帶(38)的轉動方向一致為正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且小于一個導程;第二內導軌(18)與第二外導軌(22)相互對應,從副螺旋塔輸送帶(39)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為負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且小于一個導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軌道臺(5)設有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所述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和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均為封閉環形凹槽,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主螺旋塔輸送帶(38)進入處螺旋上升,旋向為正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I)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所述第二軌道臺(24)設有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所述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和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均為封閉環形凹槽,并由嚙合區、過渡斜坡和嚙合過渡區組成,其中嚙合區起始處從副螺旋塔輸送帶(39)退出處螺旋上升,旋向為負方向,螺距為輸送帶模塊的高度,過渡斜坡連接嚙合區終止處與嚙合過渡區起始處,嚙合過渡區與庫體底板(I)水平,嚙合過渡區終止處與嚙合區起始處相連。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齒組(9)和第二驅動齒組(20)結構相同,由若干個驅動齒構成,驅動齒包括連接臂和球頭,球頭設置在連接臂的一端;第一驅動齒組(9)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內配合孔(34),球頭第一驅動齒內軌道(30)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一外配合孔(35),球頭與第一驅動齒外軌道(31)配合;第二驅動齒組(20)的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內配合孔(42),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內軌道(46)配合,另一部分連接臂另一端穿過第二外配合孔(43),球頭與第二驅動齒外軌道(47)配合。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輻輪齒組復合同步驅動自堆式雙螺旋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導軌(7)包括軌道、若干個徑向滾輪(33)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2),若干個徑向滾輪(33)和若干個軸向滾輪(32)交替排列在軌道內,徑向滾輪(33)的高于軸向滾輪(32),軸向滾輪(32)的與軌道內壁距離小于徑向滾輪(33)與軌道內壁距離;第一內導軌(11)、第二外導軌(22)、第二內導軌(18)的結構均勻第一外導軌(7)相同。
【文檔編號】B65G13/08GK105947528SQ201610475485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4日
【發明人】武凱, 孫宇, 鄢正清, 曹春平, 丁武學, 彭斌彬
【申請人】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