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活塞及使用該活塞的千斤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活塞及使用該活塞的千斤頂。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煤礦工程等領域中使用的緊鏈器千斤頂通常都比較笨重,這主要是因為緊鏈器千斤頂中用到的油壓一般都不算太高,但要求的拉力卻相對較大,而且對形成的要求也較大,這就使得按普通礦用千斤頂結構設計的緊鏈器千斤頂重量會很重,普通的礦用千斤頂包括液壓缸,液壓缸包括缸體和設置于缸體內部的活塞及活塞桿,且活塞及活塞桿均為金屬材料,為了保證活塞的外表面與缸體的內壁之間具有較大的軸向密封面積以使二者之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活塞往往體積比較大,使得千斤頂的重量較大,礦上使用時會使用吊車、天車及牽引機構等設備加以輔助,這就無形中占用了更多的勞動資源,也同時降低了生產效率。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重量較輕、使用輕便的千斤頂;同時,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該千斤頂所使用的活塞。
[0004]本發明中一種活塞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活塞,包括外周面與液壓缸內壁導向滑動密封配合的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活塞本體,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減重孔,減重孔與活塞本體的外周面間隔設置。
[0005]所述減重孔為與活塞本體同軸線設置的碗形結構。
[0006]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用于供活塞桿穿過并與活塞桿密封配合連接的活塞桿連接孔。
[0007]本發明中一種千斤頂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千斤頂,包括液壓缸,液壓缸包括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缸體和活塞,所述活塞包括外周面與液壓缸內壁導向滑動密封配合的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活塞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減重孔,減重孔與活塞本體的外周面間隔設置。
[0008]所述減重孔為與活塞本體同軸線設置的碗形結構。
[0009]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用于供活塞桿穿過并與活塞桿密封配合連接的活塞桿連接孔。
[0010]所述活塞桿穿過活塞桿連接孔并凸出活塞本體的前端。
[0011]所述液壓缸還包括與缸體的后端密封連接的導向套,導向套具有供活塞桿前后導向移動穿裝的導向孔,活塞桿與導向孔密封滑動配合,導向套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并與導向孔間隔設置的減重環槽。
[0012]所述減重環槽包括設置于導向套前端面上的前減重環槽,前減重環槽與導向孔之間形成的內槽沿位于前減重環槽與導向套外周面之間形成的外槽沿的后方。
[0013]所述減重環槽還包括設置于導向套后端面上的后減重環槽。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活塞本體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減重孔,減重孔與活塞本體的外表面間隔設置,在不減小活塞本體的外周面與缸體的內壁密封面積的情況下即在不減小活塞與缸體的密封性能的情況下,大大減小了活塞的重量,進而減小了使用該活塞的千斤頂的重量,便于攜帶,使設備應用起來看更加靈活輕便,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0015]進一步地,碗形結構的減重孔可以更大程度上減小活塞的重量。
[0016]進一步地,活塞桿穿過活塞桿連接孔并凸出活塞本體的前端,在活塞往前運動過程中,活塞桿與液壓缸的前端蓋接觸,而不會導致活塞與液壓缸的前端蓋發生碰撞,延長了活塞的使用壽命。
[0017]進一步地,導向套上設置有減重環槽,活塞桿與導向套的導向孔滑動密封配合,造保證活塞桿與導向套的內孔密封配合面不變的情況下,減重環槽的設置進一步的減小了千斤頂的重量。
[0018]進一步地,前減重環槽的存在以及前減重環槽的內槽沿位于外槽沿的后方,前減重環槽中可以存儲一定量的液壓油,在活塞往后運動過程中,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減小活塞與導向套之間發生碰撞對活塞造成的損害。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千斤頂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一種千斤頂,如圖1所示,包括液壓缸和向液壓缸提供動力的液壓裝置,液壓缸包括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缸體I和設置于缸體I內部的活塞2和活塞桿3,缸體I的外周面上于活塞2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前進油口 7和后進油口 8,活塞2包括外周面與液壓缸內壁導向滑動密封配合的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活塞本體,活塞本體為中空式結構,活塞本體的內孔為碗形結構,活塞本體的碗形結構的內孔構成減重孔13,減重孔13與活塞本體的外周面間隔設置,活塞本體的后端設置有供活塞桿3穿過并密封連接的活塞桿連接孔,活塞桿3包括位于活塞2前部的活塞桿前段3-1和位于活塞2后部的活塞桿后段3-2,活塞桿前段3-1的長度大于活塞2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即活塞桿3凸出活塞本體的前端,活塞桿前段3-1的前端與缸體I的前端蓋擋止配合時活塞本體的前端位于前進油口 7的后側。活塞本體的外周面上與缸體I之間設置有導向槽18和密封槽19,導向槽18中安裝有導向環用于活塞和缸體內壁導向滑動,導向環為耐磨材料制成,密封槽19中安裝有密封圈。碗形結構的減重孔13開口朝前,首先,在活塞的結構上,密封槽19要位于導向槽18的后端,密封槽19的槽深較深,而如果活塞的減重孔13開口朝后的話,為了保證密封槽19有足夠的厚度支撐,勢必要更加活塞的壁厚即減小空腔的體積,增加了活塞的重量,其次,無桿腔的壓力要遠大于有桿腔中的壓力,開口朝前有利于無桿腔中的壓力的均勻分布,有利于減小活塞的彈性變形。
[0021]缸體I具有開口朝后的用于供活塞從后至前裝入的腔體14,減重孔13朝前并與缸體I的前端蓋形成無桿腔,缸體I的后端開口處密封連接有導向套9,導向套9具有供活塞桿3前后導向穿裝的導向孔,活塞2的后端面與導向套9和缸體I形成有桿腔,導向套9的導向孔與活塞桿3滑動密封配合,導向套9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均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減重環槽15和后減重環槽4,減重環槽的設置進一步減小了千斤頂的重量,前減重環槽15與導向孔之間形成的內槽沿16位于前減重環槽15與導向套外周面之間形成的外槽沿17的后方。缸體I的前端固設有用于與外部結構固定連接的前連接頭5,活塞桿3的后端螺紋連接有后連接頭6,后連接頭6在使用時與待連接物體連接。缸體I外周面上設置有手把10,手把10通過連接結構沿缸體I周向可轉動裝配于缸體I上,連接結構包括前后對應設置于缸體I的外周面上的前安裝臺11和后安裝臺12,前、后安裝臺對應開設有供手把10的端部裝入的安裝孔。
[0022]本發明的千斤頂的使用過程為:當需要活塞桿3向后伸出時,液壓裝置中的液壓油從前進油口 7進入千斤頂的缸體I的無桿腔,活塞2在液壓油的作用下與活塞桿3—起向后運動,活塞桿3推出,當活塞2的后端面與導向套9的前端面接觸時,千斤頂達到最大行程位置處。當活塞桿3收回時,液壓油從后進油口 8進入有桿腔中,活塞2在有桿腔中的液壓油的作用下帶動活塞桿3—起向前運動,無桿腔中的液壓油流回液壓裝置中,從而達到活塞桿3縮回的目的。
[0023]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活塞桿的減重孔也可以朝后設置;減重孔也可以不是碗形結構,可以是柱形結構;導向套上的減重環槽也可以不是環槽,可以是多個減重孔;導向套上可以只設置前減重環槽或后減重環槽;前進油口也可以設置于缸體的前端蓋上;后進油口也可以設置于導向套上;活塞本體上可以不設置活塞桿連接孔,活塞桿的前端可以直接焊接于活塞本體的后端面上;前減重環槽的內槽沿也可以與外槽沿平齊。
[0024]—種活塞的實施例與上述一種千斤頂的各實施例中的活塞的實施例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主權項】
1.一種活塞,包括外周面與液壓缸內壁導向滑動密封配合的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活塞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減重孔,減重孔與活塞本體的外周面間隔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重孔為與活塞本體同軸線設置的碗形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用于供活塞桿穿過并與活塞桿密封配合連接的活塞桿連接孔。4.一種千斤頂,包括液壓缸,液壓缸包括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缸體和活塞,所述活塞包括外周面與液壓缸內壁導向滑動密封配合的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活塞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減重孔,減重孔與活塞本體的外周面間隔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重孔為與活塞本體同軸線設置的碗形結構。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用于供活塞桿穿過并與活塞桿密封配合連接的活塞桿連接孔。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穿過活塞桿連接孔并凸出活塞本體的前端。8.根據權利要求4-7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缸還包括與缸體的后端密封連接的導向套,導向套具有供活塞桿前后導向移動穿裝的導向孔,活塞桿與導向孔密封滑動配合,導向套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并與導向孔間隔設置的減重環槽。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重環槽包括設置于導向套前端面上的前減重環槽,前減重環槽與導向孔之間形成的內槽沿位于前減重環槽與導向套外周面之間形成的外槽沿的后方。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重環槽還包括設置于導向套后端面上的后減重環槽。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活塞及使用該活塞的千斤頂,千斤頂包括液壓缸,液壓缸包括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缸體和活塞,所述活塞包括外周面與液壓缸內壁導向滑動密封配合的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活塞本體,所述活塞本體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減重孔,減重孔與活塞本體的外周面間隔設置,在不減小活塞本體的外周面與缸體的內壁密封面積的情況下即在不減小活塞與缸體的密封性能的情況下,大大減小了活塞的重量,進而減小了使用該活塞的千斤頂的重量,便于攜帶,使設備應用起來看更加靈活輕便,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IPC分類】B66F3/25, B66F3/26
【公開號】CN105621305
【申請號】CN201610120130
【發明人】黃泉清, 張旭和, 梁勇, 曹銀茍, 史磊, 張芳衛, 馮曉鵬, 李孟飛, 雷志恒, 唐曉磊
【申請人】鄭州四維礦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