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鋼材的打包方法和打包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卷材的打包方法和打包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卷鋼材的打包方法和打包結構。
先有技術說明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抗撕裂紙或用一層塑料包裹卷材的方法。通過拉緊各穿過上述紙張上下兩端的拉繩就能使該紙張緊緊地包裹在所述卷材上。迄今為止,各種卷材和卷纜的打包方法和打包結構進行起來都很慢,而且不能防止水份侵入,因為這些方法不能完全地包裹著卷材。
下面所列的先前已授專利權的發(fā)明都是與本發(fā)明相關的發(fā)明,它們都有上述的缺陷。
美國專利第737,328、744,467和746,447號分別于1903年8月25日,1903年11月17日,和1903年12月8日授予波義爾(H.C.Boyle)等人,這些專利公開了用于卷線材的管狀包裹物,包裹物緊裹在卷材上,其自由端用束帶、穿繩或扣帶連接在一起。
美國專利第3,690,087號于1972年9月12日授予杰可伯遜(Arnulv Moe Jacobsen),該專利公開了一種包裝纜繩的方法,該方法將兩個柔性件安裝在纜繩繞于其上的芯軸上,該兩個柔性件則通過穿通其周邊折翼上所設孔的繩索而連接在一起。
美國專利第4,826,015號于1989年5月2日授予曼德爾(Ronald L.Mandel),該專利公開了一種材料包裝方法,該方法是將一組束帶包裹在卷材的外圓周上,而用另一組束帶包裹在卷材的徑向上。
這些專利除了不具有本發(fā)明的許多優(yōu)越性外,它們所公開的方法也與本發(fā)明的完全不同。因此,上述專利中沒有任何一個,無論是單個地還是組合地,可以認為是公開了本發(fā)明的方法的。
發(fā)明概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卷材的打包方法,該方法需要選擇一種抗撕裂紙張,其大小應能包容下一卷鋼材。該紙張沿平行于其寬度方向的各折線折疊起來,在折疊好的紙張的上下端各沖出通孔來,從而形成多個上孔和多個下孔。將紙張展開,將繩索穿過各沖出的孔。將一卷材置于所述紙張上,用該紙張沿卷材外周將卷材包裹住,并用粘膠帶將紙張粘固住。然后將繩索收緊,使紙張徑向地覆蓋住卷材,并超覆蓋住卷材心軸孔。將紙張超覆蓋部分折進心軸孔中,再將內徑防護件置于心軸孔中,使紙張得以固緊。
本發(fā)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卷鋼材或其它卷材快速方便的打包方法和打包結構,從而減少勞動工時,并減少發(fā)生事故的危險。
本發(fā)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卷鋼材能完全包覆的方法和結構,從而使材料免受水份的侵害。
本發(fā)明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包覆鋼材或其它卷材的包覆結構可以容易地制作出來。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為完成上述目的結構中提供改進的零件及其配置,所述結構在完成其目的上是便宜的,可靠的,并且完全有效的。
現(xiàn)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更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上述這些目的和其它目的將更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
附圖簡介
圖1A和圖1B分別為一抗撕裂紙張及一卷鋼材的透視圖;圖2為抗撕裂紙張折疊成多個條板狀的透視圖;圖3為抗撕裂紙張上下端沖出孔的狀態(tài)透視圖;圖4為一繩索穿過各上孔和一繩索穿過各下孔狀態(tài)的紙張的透視圖;圖5為一卷鋼材置于帶繩索紙張上的透視圖;圖6為紙張包裹著卷鋼材外周的透視圖;圖7為紙張沿卷鋼材徑向收緊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8為一內徑防護件正塞進卷鋼材心軸孔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在上述各附圖中,相同組件采用相同標號表示。
最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卷鋼材10或其它任何一種卷材包覆在一張抗撕裂紙12中的方法。本發(fā)明也涉及卷鋼材的包覆結構。圖1A和圖1B展示出一層抗撕裂紙12,它可以由紙張或/和塑料(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紙張12的長度略長于鋼材卷的周長,而其寬度略大于鋼材卷10的長度加上鋼材卷10內外徑差量之和。
舉例說明,一鋼材卷的長度為36英吋,內徑為20英吋,外徑為60英吋,那么所需紙張的寬度約為84英吋,長度約為17英吋。包覆在鋼材卷外周紙張的長度是根據(jù)鋼材卷周長,即πd,來計算的。包覆鋼材卷徑向的紙張寬度是根據(jù)圓卷長度加上鋼材卷內外徑差量來計算的,即L+OD-ID。紙張尺寸應留有超覆蓋余量,該余量可以通過使紙張尺寸略大于上述計算值而獲得。最好將計算值增加約10%來獲得超覆蓋余量。這些超覆蓋余量,特別是寬度方向上超覆蓋余量的重要性在下述進一步說明中可以清楚看到。
圖2所示為紙張10沿平行其寬度的各折線折疊成多個長條。盡管這些長條的長度不是關鍵參量,但作為實例,可以推薦紙張折疊成34個長條,這樣,每個長條均保持其寬度為84英吋,其長度為6英吋。從圖3可以看到,在長條上端沖出孔14,在長條下端沖出孔16。還以上述實例為例,各上孔之間間距為6英吋,各下孔之間的間距為6英吋。應當看到,根據(jù)紙張12折疊方式的不同,上述間距是可以改變的。
圖4展示出一繩索18穿通過各上孔,一繩索20穿通過各下孔。然后將紙張12拉直,將鋼材卷10放置在紙張上,位于其長寬中心處(參見圖5)。
圖6展示出紙張12包覆在鋼材卷10的外周邊上,并用一粘膠帶22粘固。將穿通下孔的繩索20收緊,這就使紙張12徑向地覆蓋住鋼材卷10。從圖7看到,紙張12超覆蓋住鋼材卷10的內徑部分。如圖8所示,該超覆蓋部分折塞進鋼材卷10的心軸孔中,并由一內徑防護體24而被壓緊在鋼材卷上,該內徑防護件密配合地裝配到鋼材卷中。重復圖7和圖8所示步驟就可進行鋼材卷另一側的操作,即拉緊繩索18,然后在該另一側使用一內徑防護體。
應當理解到,本發(fā)明不只限于上述單一的實施例,而是包括本發(fā)明范圍內所有的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包覆圓柱形卷材的打包方法,該方法包括將所述圓柱形卷材完全地置于一紙張上,所述紙張帶有穿過其上端部各孔和下端部各孔的繩索;將所述紙張的左右端部包覆在所述卷材的外周上;將繩索向著卷材的中心收緊,這樣,紙張在徑向上合攏覆蓋住卷材,并形成一直徑小于卷材內徑的圓孔,從而將卷材心孔超覆蓋??;將內徑防護件置于卷材的內徑中,使超覆蓋卷材的紙張部分緊貼在卷材的內圓周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它還包括提供一特定尺寸紙張的步驟。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它還包括提供一紙張,其寬度略大于卷材長度加上卷材內外徑差量之和,其長度略大于卷材的周長。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方法,它還包括測量卷材長度,內徑和外徑的步驟,以及計算包容卷材所需紙張尺寸的步驟。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它還包括測量卷材長度,內徑和外徑的步驟,以及計算包容卷材所需紙張尺寸的步驟。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它還包括制備包覆卷材的紙張。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它還包括下列步驟將紙張沿其寬度折疊多次,以形成多個長條;在多個長條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各沖出一通孔,這樣就在每一長條上形成一上孔和一下孔,各長條上孔相對于其它長條上孔都是對稱的;將一繩索穿通過各長條的上孔,將一繩索穿通過各長條的下孔,這樣,所述繩索就沿紙張長度穿過其上端部和下端部。
8.一種包覆具有內徑,外徑和長度的圓柱形卷材的打包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一抗撕裂材料的長方形紙張,其寬度略大于鋼材卷的長度加上鋼材卷內外徑差量之和,其長度略大于鋼材卷的周長,所述紙張寬度方向上兩極端定為紙張的上部和下部,紙張長度方向上的兩極端定為紙張的左右;將所述紙張沿其寬度折疊多次,從而形成多個長條;在多個長條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沖出通孔,這樣就在各長條上形成一上孔和一下孔,各長條上孔相對于其它長條上孔都是對稱的;將一繩索穿通過各長條的上孔,將一繩索穿通過各長條的下孔,這樣,所述繩索就沿紙張長度穿過其上端部和下端部;將圓柱形卷材完全地放置在紙張上,使卷材的長度方向對著紙張的寬度方向,并使卷材處于紙張長度的中間位置;將紙張的左右端包覆在所述卷材的外周上;將紙張上述兩端超覆蓋部分用粘膠帶粘固;將穿通所述紙張上端部或下端部的繩索向著卷材直徑的中心方向收緊,使紙張合攏,以形成一直徑小于卷材內徑的圓孔,從而將卷材心孔超覆蓋住;將一內徑防護件安置于卷材的內徑中,使超覆蓋卷材的紙張部分緊貼在卷材的內圓周上;在紙張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另一部分重復進行收緊繩索和安置內徑防護件的操作。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方法,它還包括測量鋼材卷長度,內徑和外徑的步驟,以及計算包容所述鋼材卷所需紙張的尺寸。
10.一種包覆圓柱形卷材的打包結構,它包括有一用來包覆所述圓柱形卷材的抗撕裂紙張,所述紙張在其上端部和下端部各部沿其長度加工出多個孔;一穿通過上述上孔的繩索;一穿通過上述下孔的繩索。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打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紙張是長方形的,其寬度略大于卷材的長度加上卷材內外徑差量之和,其長度略大于所述卷材的周長。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打包結構,它還包括有一內徑防護件,它在抗撕裂紙張包覆住所述圓柱卷材后插入圓柱卷材中。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打包結構,它還包括一內徑防護件,它在抗撕裂紙張包覆住所述圓柱卷材后插入圓柱卷材中。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打包結構是與一鋼材卷組合的。
全文摘要
一種包覆鋼材卷10或其它卷材的打包方法,該方法需要選擇一種抗撕裂紙張12,其大小應能包容下鋼材卷10。該紙張沿平行于其寬度的各折線折疊,在折疊線張的上下端沖出通孔,形成多個上孔和多個下孔。將紙張展開,將繩索18,20穿過沖出的孔。將鋼材卷10放置在所述紙張12上,用該紙張12將卷材10的外周包覆住,并用膠帶粘結住。將繩索18,20收緊,使紙張12徑向地覆蓋住卷材10,并超覆蓋住卷材心軸孔10。
文檔編號B65D65/02GK1202862SQ9619754
公開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6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10月10日
發(fā)明者維克托·曼紐爾·基尼奧內斯 申請人:維克托·曼紐爾·基尼奧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