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提物品的手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裝于旅行箱等匣形手提物品外表面的可轉動提拎用手柄。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上述手提物品的手柄,由一個握手部分、兩個連接部分和兩個轉動部分組成,兩個轉動部分位于手柄兩端,各以轉軸伸入與之匹配的軸承中,軸承固定于被提拎物品一個外表面上,轉動部分也可以軸孔代替轉軸,套在與之匹配的軸銷上,軸銷以其支架固定在上述被提拎物品外表面上代替軸承,兩個連接部分位于手柄兩側,各以一端與位于手柄中部的握手部分的一端固定,連接部分的另一端與轉動部分固定,這種手柄能從使用位置或正常提拎位置轉至閉合位置。在正常提拎位置,手柄的握手部分與固定軸承或軸銷支架的被提拎物品外表面間有最大或接近最大的間距,最大間距主要決定于連接部分的長度,它必須保證手指在這間距內自由穿越以握住手柄的握手部分;在閉合位置,手柄的握手部分最貼近、緊靠或嵌入上述手提物品的一個外表面。這種手柄轉動至閉合位置時,雖可減少手柄不用時占據的空間,以及降低或消除手柄的突出或暴露程度,但不是物品的主人,在不被別人察覺情況下也能輕而易舉將手柄恢復至正常提拎位置,并用以將物品拎移竊走。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可鎖定于上述閉合位置或非正常提拎位置的手柄,以防止他人用手柄將物品拎移竊走。
為完成上述任務,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解決方案在手柄的一個或兩個轉動部分附近,分別固定一個鎖定部分,當手柄轉至一個指定的并與正常提拎位置有明顯不同的非正常提拎位置時,固定在被提拎物品上的鎖可直接以組成鎖的零件或間接通過鎖以外的零件控制鎖定部分,阻止或允許手柄轉向正常提拎位置,一般情況下,可取手柄在其握手部分最貼近、緊靠或嵌入被提拎物品一個外表面時的閉合位置作為非正常提拎位置,但結構上應確保在上述閉合位置下,上述外表面與手柄握手部分間的空隙小于手指厚度或沒有空隙,以便手柄被鎖住后,手指無法伸入上述空隙握住手柄的握手部分,不開鎖手柄不能用以提拎物品。手柄轉至接近閉合位置但并不處于閉合位置時,手指也可能無法握住手柄的握手部分,這樣的位置也可被指定為非正常提拎位置。
鎖定部分在結構上可以有一個定位孔,此孔可以是矩形孔、與手柄轉動部分的轉軸或軸孔不同軸的圓孔或其它形狀的孔。當手柄轉至非正常提拎位置時,此定位孔所處的地位允許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進入該孔,停留在孔中或退出該孔,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的有關外形尺寸小于定位孔的對應尺寸或與定位孔的對應尺寸相匹配。
對于常閉的鎖舌或受鎖控制的零件,即不論鎖處于開啟或關閉狀態,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都由于彈簧的作用而處于同一地位,就是相當于手柄在非正常提拎位置時鎖定部分的定位孔所占的地位。這意味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必須在開鎖狀態下先行退回,才能使手柄轉至非正常提拎位置。為便于操作,可在鎖定部分的定位孔的前端,在手柄轉向非正常提拎位置過程中,先于定位孔和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接觸處,做成斜面或弧面,利用斜面或弧面接觸的側向分力,迫使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退讓。
鎖定部分也可以外形定位面或缺口定位面代替上述的定位孔,該外形定位面或缺口定位面可以是一個平面、與手柄轉動部分的轉軸或軸孔不同軸的局部圓柱形側面或其它形狀的表面,當手柄轉至非正常提拎位置時,該外形定位面或缺口定位面所處的地位允許鎖舌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面伸入與之接觸、保持接觸或退出接觸,且當手柄開始轉向正常提拎位置時,該外形定位面或缺口定位面與承壓面間的距離隨之減小,承壓面固定在被提拎物品上,承受上述接觸面傳遞來的壓力,鎖舌或帶制動面的受鎖控制零件與承壓面接觸并沿承壓面活動。
手柄的一端或兩端可裝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作用于手柄上的力,使手柄轉向正常提拎位置或有轉向正常提拎位置的趨勢。
由于上述方案在手柄上增設鎖定部分,使手柄可被鎖定于非正常提拎位置,不開鎖手柄不能用以提拎物品。此時該物品只能以挾、托或其它引人注目的姿勢移動,用這些姿勢移動物品者理易被疑并非物主,從而有效防止物品遭竊。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由鎖舌控制手柄鎖定部分定位孔的實施例俯視圖。
圖2是沿
圖1的A-A線剖視圖及其沿B-B線和C-C線剖視圖。
圖3是以軸孔為手柄轉動部分的實施例局部結構圖。
圖4是鎖舌通過滑塊控制手柄鎖定部分定位孔的實施例俯視圖。
圖5是沿圖4的D-D線剖視圖。
圖6是沿圖4的E-E絨剖視圖。
圖7是沿圖5的F-F線剖視圖。
圖8是手柄鎖定部分帶外形定位面的實施例視圖。
圖9是手柄鎖定部分帶缺口定位面的實施例俯視圖。
圖10是沿圖9的H-H線及I-I線剖視圖。
圖11是鎖定部分帶外形定位面的手柄實施例結構圖。
圖12是鎖定部分帶定位孔的手柄實施例結構圖。
圖13是鎖定部分帶外形定位面的手柄又一實施例結構圖。
圖14是鎖定部分帶定位孔的手柄又一實施例結構圖。
在
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手柄的握手部分1與連接部分2由塑料模塑成一體,板10作為鎖定部分4嵌入手柄外側端部槽44內,并由螺釘18及墊圈31將其固定。螺釘18的頭部作為轉動部分3的轉軸5在軸承7內轉動。在本實施例中,以手柄的握手部分1最貼近被提拎物品外表面17時的手柄閉合位置作為其非正常提拎位置P,此時板10上的定位孔11允許鎖舌40伸入。鎖舌40是常閉式的,不論開鎖或閉鎖,在鎖內的彈簧(圖中未畫出)作用下,鎖舌40經常處于
圖1所示位置。為此定位孔11的前端做成弧面12,當手柄從圖2的A-A剖視中雙點劃線所示的正常提拎位置Q轉至非正常提拎位置P過程中,處于開鎖狀態下的鎖舌40被定位孔11的前端弧面12推回后重行伸出,進入定位孔11內。鎖舌40端部的弧面41,面向被提拎物品內部,以與定位孔11的前端弧面12動作協調。手柄被鎖定在非正常提拎位置P后,不能正常使用,必須通過開鎖并把圓形撥鈕42向外側移動,使鎖舌40從固定孔11中退出,才能由復位彈簧43把手柄轉回至正常提拎位置,此時手柄因端面13靠住被提拎物品外表面,不再轉動。為顯示內部結構,罩住手柄鎖定部分4等的罩殼47只以雙點劃線表示。
圖3的手柄,以軸孔6為轉動部分3的主要組成,軸孔6與軸銷8相匹配,軸銷8與支架9是一個整體。螺釘19用以固定嵌入手柄外側端部槽內的板10,板10作為鎖定部分4,其結構與嵌入槽內方式同圖2的相應部分,圖3中的43為復位彈簧。
在圖4至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手柄的握手部分1與連接部分2是一個模塑件,銷25遠離手柄對稱軸S的一端呈圓柱形,作為轉動部分3的轉軸5在軸承7內轉動,銷25接近手柄對稱軸S的一端,在圓柱形上削出兩個平行的平面,穿越與之匹配的手柄連接部分2下端孔中后,又穿入與之匹配的板10上的孔,在銷25近手柄對稱軸S一端中心有螺孔,螺釘20擰入此螺孔中,依靠墊圈32將板10固定,使板10成為手柄的鎖定部分4。在本實施例中,以手柄的握手部分1嵌入被提拎物品外表面17時的手柄閉合位置作為其非正常提拎位置P。在這一位置時,板10上的定位孔11允許滑塊54和55的制動端50進入其中。手柄兩端內側,各有一帶定位孔11的板10,因而滑塊也有兩個。兩滑塊54和55在導軌52和53內滑動,開鎖后鎖舌40縮入,滑塊54和55在拉伸彈簧48的作用下相互靠近,至滑塊一側端面59與鎖的底板側面60接觸為止,此時滑塊的制動端50已退離定位孔11;閉鎖時鎖舌40伸出,推動滑塊尾部斜面58,使兩滑塊54和55相互分開,其制動端50伸入處于非正常提拎位置P的手柄定位孔11中。在圖4和圖5中,右半示開鎖狀態,手柄處于正常提拎位置Q,左半示閉鎖狀態,手柄處于非正常提拎位置P。罩住導軌52與53、滑塊54和55以及鎖39的罩殼在圖中未畫出,以顯示內部結構。
在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手柄是一個完整的模塑件,包括握手部分1、連接部分2、轉動部分3與鎖定部分4。轉軸5位于手柄端部內側,在軸承7內轉動。本實施例以手柄的握手部分1緊靠被提拎物品外表面17時的手柄閉合位置作為其非正常提拎位置P。在這一位置下,用閉鎖動作使鎖舌40沿承壓面63伸出,即能使鎖舌40與手柄鎖定部分4的外形定位面14接觸,將手柄鎖定在非正常提拎位置P。開鎖后,鎖舌40縮回,手柄又可自由轉動。罩住鎖39的罩殼在圖8中從略。
在圖9和
圖10所示的實施例中,手柄也是一個完整的模塑件,包括握手部分1、連接部分2、轉動部分3與鎖定部分4。轉軸5位于手柄端部外側,在軸承7內轉動。本實施例也以手柄的握手部分1緊靠被提拎物品外表面17時的手柄閉合位置作為其非正常提拎位置P,在這一位置下,鎖定部分4的缺口定位面15與擺56及57的制動面51接觸。擺56及57各繞螺釘21的軸沿承壓面63擺動,有三個彎曲臂,中間的彎曲臂端面即制動面51,離螺釘21最近的彎曲臂作為扳手34,離螺釘21最遠的彎曲臂的外側面作為限位面37。在扭轉彈簧49的作用下擺56及57以限位面37靠住手柄內側,不再往外擺動。在上述位置,擺56及57的指形端部38能被閉鎖后伸出的鎖舌40擋住,使擺56及57的制動面51不能脫離缺口定位面15,不開鎖手柄不能轉回至正常提拎位置。開鎖后鎖舌40縮回,在兩個扳手34處用一手的姆指和食指分別向鎖39的方向施力,可使兩個擺56及57同時與手柄脫離接觸,另一手即能將手柄轉回至正常提拎位置Q。釋放扳手34處的手指,在扭轉彈簧49作用下,擺56與57的限位面37重又靠住手柄內側,擺的制動面51則伸入手柄的另一缺口16中。手柄從正常提拎位置Q轉向非正常提拎位置P,也須先用一手的姆指和食指分別在兩個扳手34處向鎖39的方向施力,使兩個擺56與57同時與手柄脫離接觸。為便于比較,圖9中的兩個擺56與57畫在不同位置左面擺56與手柄接觸,右面的擺57與手柄脫離。(當然,擺56或57只有在開鎖和受外力時才能與手柄脫離。)為顯示內部結構,罩住擺56與57和鎖39的罩殼未畫。本實施例中,如將手柄的轉軸5放長,任其伸出軸承7外,即可在轉軸5的伸出部分安裝復位彈簧。
圖11所示的手柄實施例,由帶金屬嵌件45的模塑件組成,嵌件45中部銑出平面,以便與模塑件牢固結合,左端圓柱形部分作為手柄轉動部分3的轉軸5,右端在圓柱形上銑出平面,作為手柄鎖定部分4的外形定位面14、手柄的握手部分1與連接部分2由塑料模塑而成。
圖12所示的手柄實施例,由帶金屬嵌件46的模塑件與板10、墊圈33和螺釘22裝配而成。嵌件46中部銑出平面,以便與模塑件牢固結合,左端圓柱形部分作為手柄轉動部分3的轉軸5,右端中心有螺孔,側面在圓柱形上銑出平面,穿入板10上與之匹配的孔中,然后以螺釘22和墊圈33使板10與嵌件46緊固。板10作為手柄的鎖定部分4帶有定位孔11。手柄的握手部分1與連接部分2由塑料模塑而成。
圖13所示的手柄實施例,握手部分1與連接部分2由帶加強筋的兩個對稱沖件點焊而成,圓形夾箍35以鉚釘29及28分別與銷26及連接部分2連結。銷26的右端圓柱形部分作為手柄轉動部分3的轉軸5,左端在圓柱形上銑出平面作為手柄鎖定部分4的外形定位面14。握手部分1、連接部分2與夾箍35的外表面(不包括夾箍35夾住銷26處的材料斷面)可用皮革或塑料外套61包住,如
圖13中的雙點劃線所示。
圖14所示的手柄實施例,握手部分1與連接部分2由帶加強筋的兩個對稱沖件點焊而成,方形夾箍36以鉚釘30與連接部分2連結。銷27的中部呈方柱形,裝入方形夾箍36孔中后由螺釘23固定,銷27的右端圓柱形部分作為手柄轉動部分3的轉軸5,銷27的左端將方柱對角銑成兩平行平面,嵌入板10的槽中,螺釘24擰入銷27左端中心的螺孔中,將帶有定位孔11的板10固定在銷27上,成為手柄的鎖定部分4。握手部分1、連接部分2與夾箍36的外表面(不包括夾箍36夾住銷27處的材料斷面)可用皮革或塑料外套62包住,如
圖14中的雙點劃線所示。
當然,手柄的鎖定部分4不局限于上述各種結構形式,還可以是其它類似形式。
權利要求1.手提物品的手柄,它包括一個握手部分[1]、兩個連接部分[2]和兩個轉動部分[3],兩個轉動部分[3]位于手柄兩端,各以轉軸[5]伸入與之匹配的軸承[7]中,軸承[7]固定于被提拎物品一個外表面上,轉動部分[3]也可以軸孔[6]代替轉軸[5],套在與之匹配的軸銷[8]上,軸銷[8]以其支架[9]固定在上述物品外表面上代替軸承[7],兩個連接部分[2]位于手柄兩側,各以一端與位于手柄中部的握手部分[1]的一端固定,連接部分的另一端與轉動部分[3]固定,其特征在于該手柄還包括分別固定于一個或兩個轉動部分[3]附近的鎖定部分[4],當手柄轉至一個指定的并與正常提拎物品的位置有明顯不同的非正常提拎位置[P]時,固定在被提拎物品上的鎖可直接以組成鎖的零件或間接通過鎖以外的零件控制鎖定部分[4],阻止或允許手柄轉向正常提拎物品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該鎖定部分[4]有一個定位孔[11],該定位孔[11]可以是矩形孔、與手柄轉動部分[3]的轉軸[5]或軸孔[6]不同軸的圓孔或其它形狀的孔,當手柄轉至上述非正常提拎位置[P]時,該定位孔[11]所處的地位允許鎖舌[40]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50]進入該孔[11],停留在孔[11]中或退出該孔[11],鎖舌[40]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端[50]的有關外形尺寸小于定位孔[11]的對應尺寸或與定位孔[11]的對應尺寸相匹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該鎖定部分[4]有一個外形定位面[14]或缺口定位面[15],該外形定位面[14]或缺口定位面[15]可以是一個平面、與手柄轉動部分[3]的轉軸[5]或軸孔[6]不同軸的局部圓柱形側面或其它形狀的表面,當手柄轉至上述非正常提拎位置[P]時,該外形定位面[14]或缺口定位面[15]所處的地位允許鎖舌[40]或受鎖控制零件的制動面[51]伸入與之接觸,保持接觸或退出接觸,且當手柄開始轉向正常提拎物品的位置時,該外形定位面[14]或缺口定位面[15]與承壓面[63]間的距離隨之減小,承壓面[63]固定在被提拎物品上,承受上述接觸面傳遞來的壓力,鎖舌[40]或帶制動面[51]的受鎖控制零件與承壓面[63]接觸并沿承壓面[63]活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手柄的一端或兩端還裝有復位彈簧[43],復位彈簧[43]作用于手柄上的力,使手柄轉向正常提拎物品的位置或有轉向正常提拎物品的位置的趨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能鎖住的用于匣形手提物品的手柄,它比普通可轉動的手柄增加一個鎖定部分4。當手柄轉至其握手部分1與被提拎物品的一個外表面間沒有空隙或空隙很小,手指無法穿越此空隙以握住手柄的握手部分1時,通過閉鎖動作可使組成鎖的零件如鎖舌40或鎖以外的零件進入鎖定部分4的定位孔11或與定位面接觸,從而將手柄鎖住在上述位置,不開鎖手柄不能正常提拎物品。
文檔編號B65D25/28GK2195521SQ9322606
公開日1995年4月26日 申請日期1993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1993年7月22日
發明者張鼎承, 張光華 申請人:張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