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千斤頂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
背景技術:
現有千斤頂的活塞頂桿都是單節的,其頂升行程都是固定的。在噸位已定的情況下,如果要進一步提高活塞桿的頂升高度,往往需要增加油缸和外套的高度。另外,在頂升操作過程中,當千斤頂的活塞行程不夠高時,就需要用另外一個行程較高的千斤頂來繼續頂升,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很不方便。這是本領域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有時在頂升操作過程中,偶而也會發生漏油下降現象,這樣千斤頂就不能正常頂升工件,因而仍存在著不能長時間處于頂升工作狀態,安全性較差等缺點。如果工作人員需進入被頂起的重物之下工作,或需長時間頂升重物,則必須另用支架撐住負載,才能保證安全,這樣操作起來既麻煩又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頂升行程大、操作方便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包括底座和殼體,殼體包括上部殼體和下部殼體,上部殼體和下部殼體的內部相通且焊接固定,下部殼體通過緊固件固定在底座上,下部殼體呈半球狀,上部殼體呈柱體狀,下部殼體與底座包圍界定出傳動腔,傳動腔內設有大錐齒輪和推力軸承,底座具有軸承腔一,大錐齒輪的底部具有軸承腔二,推力軸承的上端部嵌設固定于軸承腔二內,推力軸承的下端部嵌設固定于軸承腔一內;下部殼體傾斜地穿設有小錐齒輪,小錐齒輪包括桿體部和錐齒部,錐齒部一體成型于桿體部的內端,桿體部的外端開設有供手柄穿過的通孔,小錐齒輪的錐齒部與大錐齒輪嚙合于傳動腔內;大錐齒輪上固定有第一螺桿,第一螺桿外套設有第二螺桿,第一螺桿與第二螺桿形成一級螺紋副,第一螺桿的上端部和第二螺桿的上端部均開設有凹槽;第二螺桿外套設有升降套筒,升降套筒與第二螺桿形成二級螺紋副,升降套筒的上端部固設頂頭;頂頭包括呈圓柱形的頂頭本體,頂頭本體的下端開口,頂頭本體套設在升降套筒的上端部,頂頭本體的內壁開設有卡槽一,升降套筒的上端部的外壁開設有朝向卡槽一的卡槽二,頂頭和升降套筒之間設有擋圈,擋圈嵌設于卡槽一和卡槽二內;頂頭本體的上端一體成型出四個凸出的支撐塊,四個支撐塊均勻分布且界定出十字形的支撐槽;升降套筒外套設有中套,第一螺桿、第二螺桿、升降套筒和中套均從下部殼體穿入上部殼體內;中套的內壁凸設有滑塊一,升降套筒開設有自其上端部縱向延伸的滑槽一,滑槽一與滑塊一相匹配,滑槽一的長度小于升降套筒的長度,滑塊一內置于滑槽一;上部殼體的內壁凸設有滑塊二,中套開設有自其上端部縱向延伸的滑槽二,滑槽二與滑塊二相匹配,滑槽二的長度小于中套的長度,滑塊二內置于滑槽二;上部殼體、下部殼體、小錐齒輪、升降套筒、中套和頂頭的表面均噴涂有防銹漆。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第一螺桿包括螺桿體和連接軸,螺桿體的外表面具有螺紋一,連接軸的外徑尺寸小于螺桿體的外徑尺寸,連接軸一體成型于螺桿體的下端面;大錐齒輪的中心具有軸孔,連接軸穿設大錐齒輪的軸孔,并嵌入推力軸承;第二螺桿具有供第一螺桿的螺桿體穿入的連接通道;連接通道的內壁凸設有螺桿螺紋部,螺桿螺紋部具有和螺紋一匹配的螺紋二,螺紋一和螺紋二形成一級螺紋副。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第二螺桿的外表面具有螺紋三;升降套筒具有供第二螺桿穿入的通道一,通道一內壁凸設有套筒螺紋部,套筒螺紋部自通道一的下開口向內延伸,套筒螺紋部具有和螺紋三匹配的螺紋四,螺紋三和螺紋四形成二級螺紋副。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中套具有供升降套筒穿入的通道二,滑塊一相鄰于通道二的上開口。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上部殼體具有供中套穿入的通道三,滑塊二相鄰于通道三的上開口。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頂頭本體的外徑尺寸小于通道三的內徑尺寸,頂頭處于中套的上方,頂頭本體的下端面能抵靠于中套的上端面。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下部殼體的側壁開設有傳動開口,傳動開口處焊接有錐輪套,小錐齒輪的桿體部穿設錐輪套,桿體部表面開設有卡槽三,卡槽三相鄰于錐輪套的外端面,卡槽三內嵌設有擋圈,錐齒部的內端面外徑尺寸大于錐輪套的內徑尺寸。
在上述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中,第一螺桿的連接軸和大錐齒輪的軸孔的橫截面均呈半圓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方案具有的優勢是:
前期頂升過程中,升降套筒受到的是雙螺桿作用,雙螺桿傳動的強度大,使升降套筒能承受較高的載荷;后期頂升過程中,第二螺桿上升,進一步增大了頂升高度,使得在殼體高度有限的情況下也能具備較大的頂升行程,傳動穩定,滿足了更高的使用需求,同時便于攜帶。頂頭具有防滑效果,提高了頂升時的安全性,該千斤頂還具有抗腐蝕性能,使用壽命高,該千斤頂既可適應頂升載荷較輕且底盤較低的汽車,也可適應頂升載荷較重且底盤較高的汽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第二螺桿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升降套筒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升降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中套的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中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殼體的剖視圖。
圖中,1、底座;2、上部殼體;3、下部殼體;4、傳動腔;5、大錐齒輪;6、推力軸承;7、桿體部;8、錐齒部;9、第一螺桿;10、第二螺桿;11、升降套筒;12、頂頭;13、中套;14、滑塊一;15、滑槽一;16、滑塊二;17、滑槽二;18、螺桿體;19、連接軸;20、連接通道;21、螺桿螺紋部;22、通道一;23、套筒螺紋部;24、通道二;25、通道三;26、頂頭本體;27、擋圈;28、支撐塊;29、傳動開口;30、錐輪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包括底座1和殼體,殼體包括上部殼體2和下部殼體3,上部殼體2和下部殼體3的內部相通且焊接固定,下部殼體3通過緊固件固定在底座1上,下部殼體3呈半球狀,上部殼體2呈柱體狀,下部殼體3與底座1包圍界定出傳動腔4,傳動腔4內設有大錐齒輪5和推力軸承6,大錐齒輪5通過推力軸承6可轉動連接于底座1;底座1具有軸承腔一,大錐齒輪5的底部具有軸承腔二,推力軸承6的上端部嵌設固定于軸承腔二內,推力軸承6的下端部嵌設固定于軸承腔一內。
下部殼體3傾斜地穿設有機械轉動的小錐齒輪,小錐齒輪包括桿體部7和錐齒部8,錐齒部8一體成型于桿體部7的內端,錐齒部8處于下部殼體3內,桿體部7的外端開設有供手柄穿過的通孔,使用時,可通過手柄操作小錐齒輪轉動,小錐齒輪的錐齒部8與大錐齒輪5嚙合于傳動腔4內,小錐齒輪受力轉動后驅動大錐齒輪5軸向轉動。
大錐齒輪5上固定有第一螺桿9,第一螺桿9外套設有第二螺桿10,第一螺桿9與第二螺桿10形成一級螺紋副,即第一螺桿9與第二螺桿10螺紋相連,在其螺紋傳動下,在其螺紋傳動下,第二螺桿10能夠和第一螺桿9同步轉動或者第二螺桿10沿著第一螺桿9上下移動。
第二螺桿10外套設有升降套筒11,升降套筒11與第二螺桿10形成二級螺紋副,即升降套筒11與第二螺桿10螺紋相連。升降套筒11的上端部固設頂頭12,頂頭12用于支撐車底盤。
升降套筒11外套設有中套13,第一螺桿9、第二螺桿10、升降套筒11和中套13均從下部殼體3穿入上部殼體2內;中套13的內壁凸設有滑塊一14,中套13具有供升降套筒11穿入的通道二24,滑塊一14相鄰于通道二24的上開口。升降套筒11開設有自其上端部縱向延伸的滑槽一15,滑槽一15與滑塊一14相匹配,滑槽一15的長度小于升降套筒11的長度,滑塊一14內置于滑槽一15,以將升降套筒11受力后的運動限定為上下移動。
上部殼體2的內壁凸設有滑塊二16,上部殼體2具有供中套13穿入的通道三25,滑塊二16相鄰于通道三25的上開口。中套13開設有自其上端部縱向延伸的滑槽二17,滑槽二17與滑塊二16相匹配,滑槽二17的長度小于中套13的長度,滑塊二16內置于滑槽二17,以將中套13受力后的運動限定為上下移動。在第二螺桿10和升降套筒11的螺紋傳動下,升降套筒11能夠沿著第二螺桿10上下移動,工作時,升降套筒11上升并通過頂頭12將車身頂起,小錐齒輪停止轉動時,升降套筒11通過螺紋實現自鎖,從而能夠穩定地保持在頂升高度。
該車用高載荷雙節千斤頂的工作原理是:順轉小錐齒輪,小錐齒輪驅動大錐齒輪5轉動,大錐齒輪5帶動第一螺桿9轉動,第二螺桿10和第一螺桿9同步轉動,驅使升降套筒11沿著第二螺桿10直線上升,升降套筒11帶動頂頭12將車身頂起,期間升降套筒11受到的是雙螺桿作用,雙螺桿傳動的強度大,使升降套筒11能承受較高的載荷;直到升降套筒11的滑槽一15的槽底抵觸到中套13內壁上的滑塊一14時,第二螺桿10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第二螺桿10沿著第一螺桿9直線上升,同時帶動升降套筒11和中套13的上升,使頂頭12獲得進一步的提升,直到中套13的滑槽二17的槽底抵觸到上部殼體2內壁上的滑塊二16時,此時升降套筒11到達最高上升高度,實現了最大頂起行程,滿足了更高的頂升需求;相應地,逆轉小錐齒輪,升降套筒11下降。該千斤頂具有高載荷,頂升高度大,應用范圍廣,攜帶方便等特點。
具體地,第一螺桿9包括螺桿體18和連接軸19,螺桿體18的外表面具有螺紋一,連接軸19的外徑尺寸小于螺桿體18的外徑尺寸,連接軸19一體成型于螺桿體18的下端面;大錐齒輪5的中心具有軸孔,第一螺桿9的連接軸19和大錐齒輪5的軸孔的橫截面均呈半圓形,連接軸19穿設大錐齒輪5的軸孔,并嵌入推力軸承6,從而實現第一螺桿9與大錐齒輪5的同步轉動。
第二螺桿10具有供第一螺桿9的螺桿體18穿入的連接通道20,連接通道20的長度大于螺桿體18的長度;連接通道20的內壁凸設有螺桿螺紋部21,螺桿螺紋部21表面具有和螺紋一匹配的螺紋二,螺紋一和螺紋二形成一級螺紋副。螺桿螺紋部21自連接通道20的下開口向內延伸,螺桿螺紋部21具有預設長度,連接通道20中其上開口延伸至螺桿螺紋部21的這一段內壁為螺桿光滑部,不具螺紋,螺桿光滑部與第一螺桿9之間呈間隙配合。第一螺桿9的上端部開設有凹槽,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二螺桿10與第一螺桿9分離。
第二螺桿10的外表面具有螺紋三;升降套筒11具有供第二螺桿10穿入的通道一22,通道一22內壁凸設有套筒螺紋部23,套筒螺紋部23自通道一22的下開口向內延伸,套筒螺紋部23具有預設長度,套筒螺紋部23具有和螺紋三匹配的螺紋四,螺紋三和螺紋四形成二級螺紋副。通道一22中其上開口延伸至套筒螺紋部23的這一段內壁為套筒光滑部,不具螺紋,套筒光滑部與第二螺桿10之間呈間隙配合。第一螺桿9的上端部開設有凹槽,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升降套筒11與第二螺桿10分離。
頂頭12包括呈圓柱形的頂頭本體26,頂頭本體26的下端開口,頂頭本體26套設在升降套筒11的上端部,頂頭本體26的內壁開設有卡槽一,升降套筒11的上端部的外壁開設有朝向卡槽一的卡槽二,卡槽一和卡槽二相對應,頂頭12和升降套筒11之間設有擋圈27,擋圈27嵌設于卡槽一和卡槽二內,頂頭12和升降套筒11通過擋圈27固定;頂頭本體26的上端一體成型出四個凸出的支撐塊28,四個支撐塊28均勻分布且界定出十字形的支撐槽,在頂升時起到防滑效果。
頂頭本體26的外徑尺寸小于通道三25的內徑尺寸,頂頭12處于中套13的上方,該千斤頂處于收起狀態時,頂頭本體26的下端面能抵靠于中套13的上端面。
下部殼體3的側壁開設有傳動開口29,傳動開口29處焊接有錐輪套30,小錐齒輪的桿體部7穿設錐輪套30,桿體部7表面開設有卡槽三,卡槽三相鄰于錐輪套30的外端面,卡槽三內嵌設有擋圈27,錐齒部8的內端面外徑尺寸大于錐輪套30的內徑尺寸。小錐齒輪受到轉動力時,能夠將作用力穩定地傳遞給大錐齒輪5,實現平穩的頂升。
上部殼體2、下部殼體3、小錐齒輪、升降套筒11、中套13、頂頭12和錐輪套30的表面均噴涂有防銹漆,防銹漆購買于市場,使得該千斤頂能夠抗腐蝕。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底座1;上部殼體2;下部殼體3;傳動腔4;大錐齒輪5;推力軸承6;桿體部7;錐齒部8;第一螺桿9;第二螺桿10;升降套筒11;頂頭12;中套13;滑塊一14;滑槽一15;滑塊二16;滑槽二17;螺桿體18;連接軸19;連接通道20;螺桿螺紋部21;通道一22;套筒螺紋部23;通道二24;通道三25;頂頭本體26;擋圈27;支撐塊28;傳動開口29;錐輪套30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