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包括支架和漏斗總成,所述漏斗總成包括漏斗本體和固定連接于所述漏斗本體出料端并用于控制混凝土下漏量的下料控制裝置,所述下料控制裝置包括預留槽和扇形閥門,所述預留槽上下開口形成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扇形閥門為以可同步開閉預留槽出料口的方式對稱設置于預留槽的兩個;本實用新型可降低漏斗出料口控制裝置的操作難度,方便人工操作,省時省力,并提高對混凝土下漏量的控制度,使下漏量均勻適合。
【專利說明】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凝土澆注用部件,特別涉及一種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
【背景技術】
[0002]混凝土漏斗是土木工程施工領域必備的工具,在房產開發和道路橋梁建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橋梁建筑施工中對T梁預制過程中,更是離不開混凝土澆注漏斗的使用,并且梁板預制的質量、進度與項目工期進度息息相關,如何通過確保漏斗施工速度和質量控制來提高梁板預制的澆注進度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0003]然而現有技術中,在對T梁預制過程中,普遍使用的混凝土澆注漏斗存在一個施工技術難點,即目前很多漏斗下面的控制裝置,操作起來相當費力,而且不容易控制混凝土的下漏量。目前漏斗下面的控制裝置常見的有三種:一是類似兩扇門裝置直接向下打開,混凝土下漏,最后關閉;二是首先在漏斗下面設置一塊鋼板阻止混凝土下漏,然后通過鐵錘敲打鋼板以側滑的方式逐漸打開漏斗;三是類似像閘刀方式,用手閉合末端,控制混凝土的下漏量。以上三種漏斗控制裝置的開閉方向基本和混凝土的下漏方向垂直,自然費力,而且以直接的方式開閉混凝土控制裝置,看似簡單,但由于漏斗內混凝土垂直下壓,對操作人員造成相當大的操作難度,不但費力費時,而且不易控制混凝土的下漏量,不夠人性化,同時也不具有實用性。
[0004]因此,需要對現有的混凝土澆注漏斗進行改進,降低漏斗出料口控制裝置的操作難度,方便人工操作,省時省力,并提高對混凝土下漏量的控制度,使下漏量均勻適合。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可降低漏斗出料口控制裝置的操作難度,方便人工操作,省時省力,并提高對混凝土下漏量的控制度,使下漏量均勻適合。
[0006]本實用新型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包括支架和漏斗總成,所述漏斗總成包括漏斗本體和固定連接于所述漏斗本體出料端并用于控制混凝土下漏量的下料控制裝置,所述下料控制裝置包括預留槽和扇形閥門,所述預留槽上下開口形成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扇形閥門為以可同步開閉預留槽出料口的方式對稱設置于預留槽的兩個。
[0007]進一步,每一所述扇形閥門均包括豎向對稱設置的兩扇形臂和橫向連接兩扇形臂的弧形底板,兩扇形臂上端與所述預留槽鉸接,兩所述扇形閥門均以繞鉸接點轉動的方式實現對預留槽出料口的同步開閉。
[0008]進一步,所述下料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兩扇形閥門同步開閉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杠桿、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其中一個扇形閥門的扇形臂固定連接,所述從動齒輪與另一扇形閥門的扇形臂固定連接并與所述主動齒輪嚙合傳動,所述驅動杠桿末端固定連接于與主動齒輪固定連接的扇形閥門。
[0009]進一步,所述驅動杠桿為Z形結構,其自內而外的第二節點鉸接于所述支架形成杠桿支點。
[0010]進一步,所述驅動杠桿末端與對應扇形閥門的中間處相連接。
[0011]進一步,所述支架上端沿漏斗本體四周分布設置有用于平穩起吊的U型耳。
[0012]進一步,所述預留槽進料口寬度為100mm。
[0013]進一步,每一所述扇形閥門與對應的齒輪均通過齒輪固定板和螺栓實現固定。
[0014]進一步,所述漏斗本體包括上圓柱部和與上圓柱部固定連接的倒圓錐部,所述倒圓錐部傾斜角度為60°。
[0015]進一步,所述上圓柱部與所述倒圓錐部連接處為平滑過渡結構。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下料控制裝置設置可相對同步開閉預留槽出料口的兩扇形閥門,使下料控制裝置的開閉方向與混凝土下漏方向形成一定弧線角度,改變現有下料控制裝置與混凝土下漏方向垂直的開閉方向,避免混凝土垂直下壓對扇形閥門開閉時的垂直下壓,使得人工操作難度大大降低,大大減少預制梁板的勞力和工時,而且使得對混凝土的下漏量更易控制,使下漏量均勻適合,可大大提高像橋梁板預制等對混凝土下漏量控制要求嚴格的施工工序的速度和質量,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圖1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俯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包括支架I和漏斗總成,所述漏斗總成包括漏斗本體2和固定連接于所述漏斗本體出料端并用于控制混凝土下漏量的下料控制裝置,所述下料控制裝置包括預留槽3和扇形閥門(圖中為扇形閥門4和扇形閥門4a),所述預留槽3上下開口形成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扇形閥門(圖中為扇形閥門4和扇形閥門4a)為以可同步開閉預留槽出料口的方式對稱設置于預留槽的兩個。
[0021]本實施例中,每一所述扇形閥門(圖中為扇形閥門4和扇形閥門4a)均包括豎向對稱設置的兩扇形臂和橫向連接兩扇形臂的弧形底板,兩扇形臂上端與所述預留槽鉸接,兩所述扇形閥門均以繞鉸接點轉動的方式實現對預留槽出料口的同步開閉。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料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兩扇形閥門同步開閉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杠桿5、主動齒輪6和從動齒輪7,所述主動齒輪6與其中一個扇形閥門4的扇形臂固定連接,所述從動齒輪7與另一扇形閥門4a的扇形臂固定連接并與所述主動齒輪6嚙合傳動,所述驅動杠桿5末端固定連接于與主動齒輪6固定連接的扇形閥門4 ;其中,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各對應與其連接的扇形閥門的扇形臂設置兩個,通過杠桿原理改變作用力方向,不但省時省力,操作難度較低,而且可較為容易的實現扇形閥門繞鉸接點的轉動,通過杠桿5帶動扇形閥門4,從而帶動主動齒輪6,主動齒輪6的轉動會帶動從動齒輪7轉動,從而實現另一扇形閥門4a與扇形閥門4的相對開合。[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杠桿5為Z形結構,其自內而外的第二節點9鉸接于所述支架形成杠桿支點;自內而外是指沿漏斗本體的豎向中心線向外的方向,如圖所示,驅動杠桿包括第一節點8和第二節點9。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杠桿5末端與對應扇形閥門4的中間處相連接;使扇形閥門4兩側同步受力,受力均勻。
[0025]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架I上端沿漏斗本體2四周分布設置有用于平穩起吊的U型耳10;方便龍門吊平穩起落。
[0026]本實施例中,所述預留槽進料口 11寬度為100_ ;緩沖混凝土在漏斗本體里面擠壓,具有較好的混凝效果。
[0027]本實施例中,每一所述扇形閥門與對應的齒輪均通過齒輪固定板(圖中為齒輪固定板12和齒輪固定板12a)和螺栓實現固定;結構簡單,且易于實現。
[0028]本實施例中,所述漏斗本體包括上圓柱部13和與上圓柱部固定連接的倒圓錐部14,所述倒圓錐部傾斜角度a為60°。
[0029]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圓柱部與所述倒圓錐部連接處為平滑過渡結構;保證漏斗內部光滑平整、勻稱,便于下料。
[0030]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包括支架和漏斗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總成包括漏斗本體和固定連接于所述漏斗本體出料端并用于控制混凝土下漏量的下料控制裝置,所述下料控制裝置包括預留槽和扇形閥門,所述預留槽上下開口形成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扇形閥門為以可同步開閉預留槽出料口的方式對稱設置于預留槽的兩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扇形閥門均包括豎向對稱設置的兩扇形臂和橫向連接兩扇形臂的弧形底板,兩扇形臂上端與所述預留槽鉸接,兩所述扇形閥門均以繞鉸接點轉動的方式實現對預留槽出料口的同步開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兩扇形閥門同步開閉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杠桿、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其中一個扇形閥門的扇形臂固定連接,所述從動齒輪與另一扇形閥門的扇形臂固定連接并與所述主動齒輪嚙合傳動,所述驅動杠桿末端固定連接于與主動齒輪固定連接的扇形閥門。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杠桿為Z形結構,其自內而外的第二節點鉸接于所述支架形成杠桿支點。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杠桿末端與對應扇形閥門的中間處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端沿漏斗本體四周分布設置有用于平穩起吊的U型耳。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預留槽進料口寬度為 100mm。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扇形閥門與對應的齒輪均通過齒輪固定板和螺栓實現固定。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本體包括上圓柱部和與上圓柱部固定連接的倒圓錐部,所述倒圓錐部傾斜角度為60°。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弧底混凝土澆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圓柱部與所述倒圓錐部連接處為平滑過渡結構。
【文檔編號】B65D90/64GK203753715SQ201420169587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9日
【發明者】李景雄 申請人:中鐵十七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