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由一擺桿、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組成,所述擺桿與一轉軸固定連接,所述轉軸轉動設置在一基板上,轉軸軸向垂直于該基板,轉軸上還固定連接有一擺動結構,該擺動結構包括一擋塊,該擋塊與轉軸固定連接,擋塊上設置有一拉簧桿,拉簧桿平行于基板,拉簧桿的一端與擋塊轉動連接,拉簧桿的另一端通過至少兩根并聯布置的拉簧與一平行于基板的張力桿中部連接,該拉簧的作用力迫使張力桿向拉簧桿靠近;該調節機構結構簡單,使用可靠,張力器輸出張力的可調范圍大。
【專利說明】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纏繞工藝的張力器,尤其涉及一種張力器的張力調節結構。【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生產小型變壓器、繼電器等線圈的繞線工序中,通常需要使用繞線機和張力器,張力器的作用是保持繞線機在繞線過程中保持適當的張力,使得繞制的線圈松緊適宜、緊固飽滿。而在繞制線圈時,常常需要在同一物件上繞制兩種對張力要求不同的線圈,需要張力器輸出不同的張力,常用的張力調節機構均為分體式結構,參見附圖1所示,該分體式結構由主張力調節機構和衰減張力調節機構組成,主張力調節機構和衰減張力調節機構安裝在同一機殼上,安裝有出線輪16的張力桿14通過一立柱15轉動設置在機殼上,同時張力桿14中部通過一主張力拉簧19與一拉簧桿12的一端連接,該拉簧桿12的另一端連接一擋塊11,該擋塊11與一轉軸6固定連接,轉軸6轉動設置在機殼上,同時拉簧桿12又通過一衰減張力拉簧20與一絲桿螺母機構21連接,通過調節絲桿螺母機構21從而改變主張力拉簧19與衰減張力拉簧20的拉伸程度,以此改變張力桿14上出線輪16輸出的張力。上述張力調節機構的結構復雜,導致其加工、安裝難度以及制造成本均相對較高。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操作簡便的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包括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由一擺桿、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組成,所述擺桿與一轉軸固定連接,所述擺桿上作用有一直線驅動機構,該直線驅動機構驅動擺桿繞轉軸的軸線擺動,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設置在擺桿的擺動軌跡上,且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分設于擺桿的兩側,同時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之間的間距可調;
[0005]所述轉軸轉動設置在一基板上,轉軸軸向垂直于該基板,轉軸上還固定連接有一擺動結構,該擺動結構包括一擋塊,該擋塊與轉軸固定連接,擋塊上設置有一拉簧桿,拉簧桿平行于基板,拉簧桿的一端與擋塊轉動連接,拉簧桿的另一端通過至少兩根并聯布置的拉簧與一平行于基板的張力桿中部連接,該拉簧的作用力迫使張力桿向拉簧桿靠近,所述張力桿的一端通過一立柱與基板連接,該立柱轉動設置在基板上,立柱垂直于所述基板,張力桿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出線輪;
[0006]所述擋塊上對應于拉簧桿設置有一凸塊,該凸塊位于拉簧桿和張力桿之間,且拉簧桿位于凸塊和轉軸之間,以此阻止拉簧桿向張力桿靠近;
[0007]所述拉簧桿的擺動平面與張力桿的擺動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擺桿的擺動平面平行于張力桿以及拉簧桿的擺動平面。
[0008]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0009]1、上述方案中,所述拉簧之間間隔布置。
[0010]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限位塊上開設有第一螺紋孔,第一限位塊通過該第一螺紋孔套設在一第一絲桿上;
[0011]第二限位塊上開設有第二螺紋孔,第二限位塊通過該第二螺紋孔套設在一第二絲桿上。
[0012]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絲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調節旋鈕,第二絲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調節旋鈕。
[0013]4、上述方案中,所述直線驅動機構帶動擺桿擺動,由于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的限制,擺桿只能在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之間擺動,且擺桿只具有兩個極限位置,由于擺桿、轉軸和擋塊之間均為固定連接,所以擺桿擺動時帶動了轉軸和擋塊的轉動,而由于擺桿的擺動幅度受限,擋塊的擺動幅度同時也受到了限制,從而限制了轉動連接在擋塊上的拉簧桿的位置,拉簧桿位置的改變使得拉簧桿與張力桿之間拉簧的形變發生變化,最終改變張力桿上出線輪輸出的張力;
[0014]由于擺桿在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之間只具有兩個極限位置,當擺桿抵靠在第一限位塊時,輸出第一段張力,當擺桿抵靠在第二限位塊時,輸出第二段張力。
[0015]5、上述方案中,所述基板上在張力桿和拉簧桿之間還凸設有一阻擋塊,該阻擋塊阻止張力桿在拉簧的作用下向拉簧桿靠近。
[0016]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限位塊上設置有第一標尺,第二限位塊上設置有第二標尺,在機殼上開設有觀察窗口,用于觀察標尺的刻度,使用時,對照張力表,得到所需張力對應的標尺刻度,旋轉所述絲桿上的調節旋鈕,從而調整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在絲桿上的位置。
[0017]7、上述方案中,所述擺桿和拉簧桿分設于所述基板的兩側。
[0018]8、上述方案中,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采用下列機構之一:
[0019](a)氣缸,氣缸的活塞桿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0020](b)直線電機,直線電機的動子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0021](c)控制電機與絲杠螺母機構的組合,其中,控制電機為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絲杠螺母機構由絲桿與螺母配合構成螺旋副,控制電機與絲桿傳動連接,螺母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0022]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是:通過在擺動結構的轉軸上增設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中的直線驅動機構帶動擺桿擺動,由于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的限制,擺桿只能在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之間擺動,由于擺桿、轉軸和擋塊之間均為固定連接,所以擺桿擺動時帶動了轉軸和擋塊的轉動,而由于擺桿的擺動幅度受限,擋塊的擺動幅度同時也受到了限制,從而限制了轉動連接在擋塊上的拉簧桿的位置,拉簧桿位置的改變使得拉簧桿與張力桿之間拉簧的形變發生變化,最終改變張力桿上出線輪輸出的張力;由于擺桿在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之間只具有兩個極限位置,當擺桿抵靠在第一限位塊時,輸出第一段張力,當擺桿抵靠在第二限位塊時,輸出第二段張力;
[0023]同時,在拉簧桿和張力桿之間設置有至少兩根并聯布置的拉簧,兩根彈簧起到一撐一拉的作用,使拉簧桿與檔塊之間有一段自由行程,從而增大了兩段輸出張力之間的差值,達到足夠的張力衰減功能。當張力器處于非衰減工作狀態時,擋塊將拉簧桿向后拉,并聯的彈簧被同時拉伸,此時張力桿得到的拉伸力是并聯彈簧拉力的疊加。當張力器處于衰減狀態時,擋塊向前擺,拉簧桿在拉簧的作用下向前擺,此時所有并聯彈簧的拉伸量均減小,處于最下面的彈簧的拉伸量最小時可以為零。由此可見,上述兩種工作狀態并聯彈簧拉力疊加值差距會很大。
[0024]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0025]1、由于本實用新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增設了一調節機構,簡化了張力器的結構,且使得張力的調節更加簡便。
[0026]2、由于本實用新型在拉簧桿和張力桿之間并聯設置有至少兩根拉簧,將現有技術一根拉簧50?60%的張力調節范圍增大到了至少80%。
[0027]3、由于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限位塊和第一絲桿配合,第二限位塊和第二絲桿配合,能夠準確限定擺桿的兩個極限位置,使用可靠。
[0028]4、本實用新型構思新穎,結構簡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附圖1為現有技術張力器張力調節機構示意圖;
[0030]附圖2為本實用實施例調節機構立體圖;
[0031]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調節機構平面示意圖;
[0032]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擺動結構立體圖。
[0033]以上附圖中:1、基板;2、擺桿;3、第一限位塊;4、第二限位塊;5、直線驅動機構;
6、轉軸;7、第一絲桿;8、第二絲桿;9、第一調節旋鈕;10、第二調節旋鈕;11、擋塊;12、拉簧桿;13、拉簧;14、張力桿;15、立柱;16、出線輪;17、凸塊;18、阻擋塊;19、主張力拉簧;20、衰減張力拉簧;21、絲桿螺母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35]實施例: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
[0036]參見附圖2?附圖4所示,包括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由一擺桿2、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組成,所述擺桿2與一轉軸6固定連接,所述擺桿2上作用有一直線驅動機構5,該直線驅動機構5驅動擺桿2繞轉軸6的軸線擺動,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設置在擺桿2的擺動軌跡上,且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分設于擺桿2的兩側,同時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之間的間距可調。
[0037]所述第一限位塊3上開設有第一螺紋孔,第一限位塊3通過該第一螺紋孔套設在一第一絲桿7上,旋轉第一絲桿7時,第一限位塊3在第一絲桿7上沿其軸向移動。
[0038]第二限位塊4上開設有第二螺紋孔,第二限位塊4通過該第二螺紋孔設在一第二絲桿8上,旋轉第二絲桿8時,第二限位塊4在第二絲桿8上沿其軸向移動。
[0039]所述第一絲桿7和第二絲桿8的兩端轉動分別支承在兩塊側板上,兩塊側板上還設置有一導向板,該導向板上對應于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開設有導向槽,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穿設在所述導向槽中。
[0040]所述第一絲桿7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調節旋鈕9,第二絲桿8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調節旋鈕10。
[0041]所述轉軸6轉動設置在一基板I上,轉軸6軸向垂直于該基板1,轉軸6上還固定連接有一擺動結構,該擺動結構包括一擋塊11,該擋塊11與轉軸6固定連接,擋塊11上設置有一拉簧桿12,拉簧桿12平行于基板I,拉簧桿12的一端與擋塊11轉動連接,拉簧桿12的另一端通過兩根并聯布置的拉簧13與一平行于基板I的張力桿14中部連接,所述張力桿14的一端通過一立柱15與基板I連接,該立柱15轉動設置在基板I上,立柱15垂直于所述基板1,張力桿14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出線輪16。
[0042]所述擋塊11上對應于拉簧桿12設置有一凸塊17,該凸塊17位于拉簧桿12和張力桿14之間,且拉簧桿12位于凸塊17和轉軸6之間,以此阻止拉簧桿12向張力桿14靠近。
[0043]所述拉簧桿12的擺動平面與張力桿14的擺動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擺桿2的擺動平面平行于張力桿14以及拉簧桿12的擺動平面。
[0044]所述基板I上在張力桿14和拉簧桿12之間還凸設有一阻擋塊18,該阻擋塊18阻止張力桿14在拉簧13的作用下向拉簧桿12靠近。
[0045]所述第一限位塊3上設置有第一標尺,第二限位塊4上設置有第二標尺,在機殼的側壁上開設有觀察窗口,用于觀察標尺的刻度,使用時,對照張力表,得到所需張力對應的標尺刻度,旋轉所述絲桿上的調節旋鈕,從而調整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在絲桿上的位置。
[0046]所述擺桿2和拉簧桿12分設于所述基板I的兩側。
[0047]所述直線驅動機構5帶動擺桿2擺動,由于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的限制,擺桿2只能在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之間擺動,且擺桿3只具有兩個極限位置,由于擺桿2、轉軸6和擋塊11之間均為固定連接,所以擺桿2擺動時帶動了轉軸6和擋塊11的轉動,而由于擺桿2的擺動幅度受限,擋塊11的擺動幅度同時也受到了限制,從而限制了轉動連接在擋塊11上的拉簧桿12的位置,拉簧桿12位置的改變使得拉簧桿12與張力桿14之間拉簧13的形變發生變化,最終改變張力桿14上出線輪16輸出的張力。
[0048]優選地,所述直線驅動機構5采用氣缸,氣缸的活塞桿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當氣缸充氣時,氣缸的活塞桿將擺桿2推向第二限位塊2,此時,張力器輸出第二段張力,當氣缸放氣時,氣缸的活塞桿縮回,拉簧13的復原的彈力迫使拉簧桿12向張力桿14靠近,從而帶動了擋塊11、轉軸6和擺桿2的轉動,使得擺桿2向第一限位塊3位置擺動,當擺桿2抵靠在第一限位塊3上時,張力器輸出第一段張力。
[0049]結合上述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可能的變化陳述如下:
[0050]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拉簧桿12和張力桿14之間設置有兩根并聯布置的拉簧13,而在實際應用中,若在拉簧桿12和張力桿14之間設置三根、四根甚至更多并聯布置的拉簧13也可。
[0051]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塊3通過該第一螺母套設在一第一絲桿7上,第二限位塊4通過該第二螺母套設在一第二絲桿8上,以此實現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之間的間距可調,而在實際應用中,若不采用絲桿,如在基板I上對應于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開設有導向槽,同時對應于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設置有定位結構,如使用壓緊定位或夾持定位等,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在導向槽中滑動設置,當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在導向槽中移動到需要的位置時,將其壓緊定位或夾持定位,也可達到相同效果。[0052]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直線驅動機構5采用氣缸,而在實際應用中,直線驅動機構5才用下列機構也可達到相同效果:
[0053]所述直線驅動機構5采用下列機構之一:
[0054](a)直線電機,直線電機的動子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0055](b)控制電機與絲杠螺母機構的組合,其中,控制電機為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絲杠螺母機構由絲桿與螺母配合構成螺旋副,控制電機與絲桿傳動連接,螺母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0056]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擺桿2和拉簧桿12分設于所述基板I的兩側,而在實際應用中,若擺桿2和拉簧桿12設置在基板I的同一側,也可達到相同效果,若將擺桿2與拉簧桿12設置在基板I的同一側,則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也應移至拉簧桿12所在的一側。
[0057]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張力器張力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由一擺桿(2)、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組成,所述擺桿(2)與一轉軸(6)固定連接,所述擺桿(2 )上作用有一直線驅動機構(5 ),該直線驅動機構(5 )驅動擺桿(2 )繞轉軸(6 )的軸線擺動,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設置在擺桿(2)的擺動軌跡上,且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分設于擺桿(2)的兩側,同時第一限位塊(3)和第二限位塊(4)之間的間距可調; 所述轉軸(6)轉動設置在一基板(I)上,轉軸(6)的軸向垂直于該基板(1),轉軸(6)上還固定連接有一擺動結構,該擺動結構包括一擋塊(11),該擋塊(11)與轉軸(6 )固定連接,擋塊(11)上設置有一拉簧桿(12),拉簧桿(12)平行于基板(I),拉簧桿(12)的一端與擋塊(11)轉動連接,拉簧桿(12)的另一端通過至少兩根并聯布置的拉簧(13)與一平行于基板Cl)的張力桿(14)中部連接,所述張力桿(14)的一端通過一立柱(15)與基板(I)連接,該立柱(15)轉動設置在基板(I)上,立柱(15)垂直于所述基板(1),張力桿(14)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出線輪(16); 所述擋塊(11)上對應于拉簧桿(12)設置有一凸塊(17),該凸塊(17)位于拉簧桿(12)和張力桿(14 )之間,且拉簧桿(12 )位于凸塊(17 )和轉軸(6 )之間,以此阻止拉簧桿(12 )向張力桿(14)靠近; 所述拉簧桿(12)的擺動平面與張力桿(14)的擺動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擺桿(2)的擺動平面平行于張力桿(14)以及拉簧桿(12)的擺動平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13)之間間隔布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塊(3)上開設有第一螺紋孔,第一限位塊(3 )通過該第一螺紋孔套設在一第一絲桿(7 )上; 第二限位塊(4)上開設有第二螺紋孔,第二限位塊(4)通過該第二螺紋孔套設在一第二絲桿(8)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絲桿(7)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調節旋鈕(9),第二絲桿(8)的一端設置有第二調節旋鈕(1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I)上在張力桿(14)和拉簧桿(12)之間還凸設有一阻擋塊(18),該阻擋塊(18)阻止張力桿(14)在拉簧(13)的作用下向拉簧桿(12)靠近。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塊(3)上設置有第一標尺,第二限位塊(4)上設置有第二標尺。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桿(2)和拉簧桿(12)分設于所述基板(I)的兩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驅動機構(5)采用下列機構之一: (a)氣缸,氣缸的活塞桿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b)直線電機,直線電機的動子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c)控制電機與絲杠螺母機構的組合,其中,控制電機為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絲杠螺母機構由絲桿與螺母配合構成螺旋副,控制電機與絲桿傳動連接,螺母作為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端。
【文檔編號】B65H54/52GK203754121SQ201420151879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31日
【發明者】胡霆 申請人:蘇州工業園區創易技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