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防止物品破碎的緩沖包裝袋,特別是指充氣后自動關閉氣體外漏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至少有一同側是相向折疊形成四層膜結構后再設置周邊熱封線,第一外膜的折疊邊為第三內膜,第二外膜的折疊邊為第四內膜,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部分置于密封腔內,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置于密封腔內部分與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配合形成進氣通道,該進氣通道與密封腔貫通。通過采用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美觀、密封效果好,并不需要外獨立充氣道的新型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
【專利說明】一種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防止物品破碎的緩沖包裝袋,特別是指充氣后自動關閉氣體外漏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包裝箱的空間填充一般由泡沫制成,按照物品的形狀裝入箱中,尤其是當易碎物品裝入箱中時,這個泡沫墊層充滿了包裝箱的剩余空間,這樣的空間填充物的體積比所保護的物品的體積大,而且泡沫墊層用后的處理為環境保護也帶來不便,特別是泡沫的運輸和存放非常麻煩,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運輸和存放的成本。
[0003]目前,用于緩沖包裝物品的方式為:塑料片上凸設多個凸起小氣囊,將此一塑料膜片包覆于物品外周而達到吸震緩沖作用,但小氣囊的吸震能力有限,對于較大的震動或沖擊負荷便無法達到緩沖吸震的效果。
[0004]該領域技術人員不斷的研發,使得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以樹脂膜為材料所制成的氣體包裝袋,如圖1和圖2所示,但是這種包裝袋存在主要的問題是:它的充氣道需要特定的兩層膜片制成,并且在兩層膜片之間需要設置耐熱節,所以成本比較高,另外兩層膜片制成的充氣道設置在包裝袋上非常不美觀。
【發明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美觀、密封效果好,并不需要外獨立充氣道的新型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包括有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分體設置或一體設置,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周邊設置周邊熱封線,周邊熱封線把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熱封形成密封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至少有一同側是相向折疊形成四層膜結構后再設置周邊熱封線,該周邊熱封線為第一周邊熱封線,與之相鄰的兩側的周邊熱封線為第二周邊熱封線和第三周邊熱封線,第一外膜的折疊邊為第三內膜,第二外膜的折疊邊為第四內膜,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部分置于密封腔內,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置于密封腔內部分與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配合形成進氣通道,該進氣通道與密封腔貫通。
[0007]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在制造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時,不需要另外設置由獨立膜片構成的充氣道,這樣大大節省了成本,并且制造簡化了工序,另外整個產品結構合理,夕卜形美觀。
[0008]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是: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通道熱封線,該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通道熱封線與進氣口對應,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通道熱封線和第一周邊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相對于進氣口的另一端與第三周邊熱封線之間間隔設置,該間隔設置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0009]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采用的方案是: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兩條通道熱封線,兩條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兩條通道熱封線分別位于進氣口上下兩側,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兩條通道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相對于進氣口的另一端與第三周邊熱封線之間間隔設置,該間隔設置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0010]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采用的方案是: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通道熱封線,該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通道熱封線與進氣口對應,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通道熱封線和第一周邊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成間隔斷開設置,該間隔斷開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0011]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采用的方案是: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兩條通道熱封線,兩條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兩條通道熱封線分別位于進氣口上下兩側,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兩條通道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中至少有一條成間隔斷開設置,該間隔斷開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0012]上述進一步設置是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進一步細化,這樣使產品在充氣后密封效果更好,制造更加方便,并且上述四種方式均是比較理想的方案。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背景技術】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圖1中的D-D剖視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圖2的A-A剖視圖;
[0018]圖5為圖2的B-B剖視圖;
[0019]圖6為圖2的進氣口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為圖4中的K部放大圖;
[0021]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9為圖8的E-E剖視圖;
[0023]圖10為圖8的F-F剖視圖;[0024]圖11為圖8的進氣口結構示意圖;
[0025]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13為圖12的G-G剖視圖;
[0027]圖14為圖12的H-H剖視圖;
[0028]圖15為圖12的進氣口結構示意圖;
[0029]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17為圖16的1-1剖視圖;
[0031]圖18為圖16的J-J剖視圖
[0032]圖19為圖16的進氣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如圖3、圖4、圖5、圖6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一種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包括有第一外膜I和第二外膜2,第一外膜I和第二外膜2分體設置或一體設置,第一外膜I和第二外膜2周邊設置周邊熱封線3,周邊熱封線3把第一外膜I和第二外膜2熱封形成密封腔12,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膜I和第二外膜2至少有一同側是相向折疊形成四層膜結構后再設置周邊熱封線3,該周邊熱封線為第一周邊熱封線31,與之相鄰的兩側的周邊熱封線3為第二周邊熱封線32和第三周邊熱封線33,第一外膜I的折疊邊11為第三內膜11,第二外膜2的折疊邊21為第四內膜21,所述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部分置于密封腔12內,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置于密封腔12內部分與第一外膜I和第二外膜2配合形成進氣通道4,該進氣通道4與密封腔12貫通。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在制造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時,不需要另外設置由獨立膜片構成的充氣道,這樣大大節省了成本,并且制造簡化了工序,另外整個產品結構合理,外形美觀。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所述進氣通道4包括有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其中進氣口 41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31的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之間,進氣口 41處的第三內膜11與第一外膜I熱封連接,進氣口 41處的第四內膜21與第二外膜2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位于密封腔12內與第一外膜I之間設置有通道熱封線5,該通道熱封線5使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貼合在第一外膜I上,通道熱封線5與進氣口 41對應,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位于通道熱封線5和第一周邊熱封線31之間形成通道42,所述通道熱封線5相對于進氣口 41的另一端與第三周邊熱封線33之間間隔設置,該間隔設置處為出氣口 43,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進入密封腔12。
[0034]如圖8、圖9、圖10和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所述進氣通4道包括有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其中進氣口 41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32的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之間,進氣口 41處的第三內膜11與第一外膜I熱封連接,進氣口 41處的第四內膜21與第二外膜2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位于密封腔內12與第一外膜I之間設置有兩條通道熱封線5,兩條通道熱封線5使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貼合在第一外膜I上,兩條通道熱封線5分別位于進氣口 41上下兩側,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兩條通道熱封線5之間形成通道42,所述通道熱封線5相對于進氣口 41的另一端與第三周邊熱封線33之間間隔設置,該間隔設置處為出氣口 43,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進入密封腔12。[0035]如圖12、圖13、圖14和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所述進氣通道4包括有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其中進氣口 41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32的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之間,進氣口 41處的第三內膜11與第一外膜I熱封連接,進氣口 41處的第四內膜21與第二外膜2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位于密封腔12內與第一外膜I之間設置有兩條通道熱封線5,兩條通道熱封線5使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貼合在第一外膜I上,兩條通道熱封線5分別位于進氣口 41上下兩側,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兩條通道熱封線5之間形成通道42,所述通道熱封線5中至少有一條成間隔斷開設置,該間隔斷開51處為出氣口 43,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進入密封腔12。
[0036]如圖16、圖17、圖18和圖19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所述進氣通道4包括有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其中進氣口 41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32處的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之間,進氣口 41處的第三內膜11與第一外膜I熱封連接,進氣口 41處的第四內膜21與第二外膜2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位于密封腔12內與第一外膜I之間設置有通道熱封線5,該通道熱封線5使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貼合在第一外膜I上,通道熱封線5與進氣口 41對應,第三內膜11和第四內膜21在位于通道熱封線5和第一周邊熱封線31之間形成通道42,所述通道熱封線5成間隔斷開設置,該間隔斷開51處為出氣口 43,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 41、通道42和出氣口 43進入密封腔12。
【權利要求】
1.一種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包括有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分體設置或一體設置,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周邊設置周邊熱封線,周邊熱封線把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熱封形成密封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至少有一同側是相向折疊形成四層膜結構后再設置周邊熱封線,該周邊熱封線為第一周邊熱封線,與之相鄰的兩側的周邊熱封線為第二周邊熱封線和第三周邊熱封線,第一外膜的折疊邊為第三內膜,第二外膜的折疊邊為第四內膜,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部分置于密封腔內,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置于密封腔內部分與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配合形成進氣通道,該進氣通道與密封腔貫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通道熱封線,該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通道熱封線與進氣口對應,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通道熱封線和第一周邊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相對于進氣口的另一端與第三周邊熱封線之間間隔設置,該間隔設置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兩條通道熱封線,兩條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兩條通道熱封線分別位于進氣口上下兩偵牝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兩條通道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相對于進氣口的另一端與第三周邊熱封線之間間隔設置,該間隔設置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通道熱封線,該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通道熱封線與進氣口對應,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通道熱封線和第一周邊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成間隔斷開設置,該間隔斷開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閉式充氣緩沖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通道包括有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其中進氣口設置在第二周邊熱封線處的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之間,進氣口處的第三內膜與第一外膜熱封連接,進氣口處的第四內膜與第二外膜熱封連接,所述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位于密封腔內與第一外膜之間設置有兩條通道熱封線,兩條通道熱封線使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貼合在第一外膜上,兩條通道熱封線分別位于進氣口上下兩偵牝第三內膜和第四內膜在兩條通道熱封線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通道熱封線中至少有一條成間隔斷開設置,該間隔斷開處為出氣口,外界氣體通過進氣口、通道和出氣口進入密封腔。
【文檔編號】B65D81/03GK203682179SQ201420039144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2日
【發明者】伍廣鶴 申請人:溫州振平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