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繞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自動繞線裝置包括機架、繞線裝置、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以及為繞線裝置提供動力的動力裝置;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以及繞線裝置沿第一方向設置于機架上,第一夾緊裝置設置于繞線裝置與第二夾緊裝置之間且與第二夾緊裝置保持供繞線裝置繞線的第一間隔,繞線裝置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相對于夾持在第一間隔處的繞線繩轉動以及沿第一方向的來回移動。該自動繞線裝置利用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以及繞線裝置結合,再通過動力裝置和控制裝置控制繞線裝置的旋轉量和位移量,使得繞線裝置中的細線平整均勻地繞在張緊于第一夾緊裝置與第二夾緊裝置之間的繞線繩上,繞線效果好,效率高,降低生產周期,進一步地提高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自動繞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服裝輔料生產的自動繞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商標廠在輔料生產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客戶的要求生產一種繞線繩產品,此類產品由于商標廠生產設備的空白,一直采用手工繞線。然而,手工繞線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難以控制生產成本和維持產品利潤,特別是受到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時,如交貨期、價格浮動和產品周期等,將大大降低車間生產安排的靈活性和延誤交貨的準時性。
【發明內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且能提高生產效率的自動繞線裝置。
[0004]自動繞線裝置,其包括機架、繞線裝置、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以及為所述繞線裝置提供動力的動力裝置;所述第一夾緊裝置、所述第二夾緊裝置以及所述繞線裝置沿第一方向設置于機架上,所述第一夾緊裝置設置于所述繞線裝置與所述第二夾緊裝置之間且與第二夾緊裝置保持供繞線裝置繞線的第一間隔,所述繞線裝置在所述動力裝置的驅動下相對于夾持在第一間隔處的繞線繩轉動以及沿第一方向的來回移動,以對繞線繩進行繞線操作。
[0005]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緊裝置、所述第二夾緊裝置以及所述繞線裝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為同軸心。
[0006]在其中一實施例中,自動繞線裝置包括沿第一方向設置于機架上的滑軌及滑動設置于滑軌上的第一滑動件與第二滑動件,所述第一夾緊裝置與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滑動件與所述第二滑動件上,兩者可分別隨所述第一滑動件與所述第二滑動件相對于所述滑軌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以調整兩者之間的第一間隔。
[0007]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機架包括架體及設置于所述架體上并與所述第一滑動件連接的支撐架,所述繞線裝置通過連接軸安裝于所述支撐架上且包括機體、飛叉、過線輪以及繞線輪;所述機體沿軸向設置于所述連接軸上,所述飛叉設置于所述機體上并向靠近所述第二夾緊裝置的方向凸出,所述過線輪與所述繞線輪均安裝于所述飛叉上,用于將由線筒中伸出的線引導至所述飛叉上以完成繞線操作。
[0008]第一夾緊裝置包括第一夾緊件及與所述第一夾緊件配合的第一偏心輪,所述第一夾緊件套設于所述連接軸上,其沿所述連接軸的軸向開設有第一夾緊槽;所述第一偏心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夾緊槽內,其上的第一主軸外露于所述第一夾緊槽外,供用戶操作供用戶操作以改變所述第一偏心輪與所述第一夾緊槽之間的間隔。
[0009]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動件上的固定架、第二夾緊件以及第二偏心輪,所述固定架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動件上,所述第二夾緊件設置于所述固定架面向所述第一夾緊裝置的一側,所述第二夾緊件沿所述連接軸的軸向開設有第二夾緊槽,所述第二偏心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夾緊槽內,其上的第二主軸外露于第二夾緊槽外,供用戶操作以改變所述第二偏心輪與所述第二夾緊槽之間的間隔。
[0010]在其中一實施例中,自動繞線裝置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滑動件的調整組件,所述調整組件包括基座、連桿機構以及彈性件,所述基座設置于所述機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架遠離所述第一夾緊裝置的一側,所述連桿機構設置于所述基座與所述固定架之間,所述彈性件連接于所述連桿機構與所述固定架之間,用于為所述第二夾緊裝置提供向遠離所述第一夾緊裝置方向移動的回復力。
[0011 ]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以及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轉軸與所述基座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轉軸與所述第二連桿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桿遠離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轉軸與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連接件遠離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夾持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彈性件連接于所述第二連桿與所述固定架之間。
[0012]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桿為張力扣。
[0013]在其中一實施例中,動力裝置包括第一動力件、皮帶輪、皮帶、套筒、第二動力件、絲桿以及第三動力件;皮帶輪穿設于轉軸上;套筒套設于轉軸上并連接于繞線裝置與皮帶輪之間,以可在第一動力件的作用下帶動繞線裝置相對于轉軸轉動;第二動力件用于帶動第一滑動件相對于兩條滑軌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絲桿與繞線裝置連接,用于在第三動力件的作用下帶動繞線裝置相對于轉軸沿軸向來回移動。
[0014]上述自動繞線裝置利用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以及繞線裝置結合,再通過動力裝置和控制裝置控制繞線裝置的旋轉量和位移量,使得繞線裝置中的細線平整均勻地繞在張緊于第一夾緊裝置與第二夾緊裝置之間的繞線繩上,繞線效果好,效率高,降低生產周期,進一步地提高經濟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自動繞線裝置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所示自動繞線裝置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圖1所示自動繞線裝置第三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0019]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0020]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21]請參閱圖1,本發明中自動繞線裝置100包括機架10、均設置于機架10上的滑動裝置30、繞線裝置40、分別用于夾持繞線繩(圖未示)相對兩端的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調整組件70、動力裝置80 (請參看圖3)以及控制裝置(圖未示)。繞線裝置40、第一夾緊裝置50以及第二夾緊裝置60通過滑動裝置30沿第一方向滑動設置于機架10上,且三者沿第一方向同軸設置。第一夾緊裝置50設置于繞線裝置40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且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預留供繞線裝置40繞線的第一間隔90。繞線繩被夾持于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的第一間隔90處。其中,第一方向為機架10的長度方向。
[0022]機架10包括架體11以及均設置于架體11上的安裝臺13與支撐架15。安裝臺13上開設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裝槽130。支撐架15包括板體150 (請參看圖3)及間隔設置于板體150—側的兩個支撐柱152。板體150收容于安裝槽130內。兩個支撐柱152穿過安裝槽130遠離第二夾緊裝置60的一端,并突出于安裝臺13的表面,用以安裝繞線裝置40。
[0023]滑動裝置30包括兩條滑軌31、第一滑動件33以及第二滑動件35。兩條滑軌31沿第一方向設置于架體11上且位于安裝槽130相對兩側。第一滑動件33與第二滑動件35滑動設置于兩條滑軌31相對的兩端。第一滑動件33連接于兩個支撐柱152之間,其可在動力裝置80的作用下帶動支撐架15相對于兩條滑軌31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
[0024]請一并參看圖2,繞線裝置40與第一夾緊裝置50通過連接軸41安裝于支撐架15上且三者共同安裝于第一滑動件33上,第二夾緊裝置60設置于第二滑動件35上,從而使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可分別隨第一滑動件33與第二滑動件35相對于架體11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以調整兩者之間的第一間隔90。其中,連接軸41包括頭部410及與頭部410相對的尾部412。連接軸41的尾部412穿過兩個支撐柱152固定于架體11上。第一夾緊裝置50設置于連接軸41的頭部410上,繞線裝置40設置于第一夾緊裝置50與支撐架15之間。
[0025]繞線裝置40包括機體43、飛叉44、過線輪(圖未示)、繞線輪(圖未示)以及線筒(圖未示)。機體43沿軸向設置于連接軸41的頭部410上。飛叉44設置于機體43上并向靠近第二夾緊裝置60的方向伸出。線筒設置于機體43上。過線輪與繞線輪均安裝于飛叉44上,用于將由線筒中伸出的線引導至飛叉44上以完成繞線操作。
[0026]第一夾緊裝置50包括第一夾緊件51及與第一夾緊件51配合的第一偏心輪53。第一夾緊件51套設于連接軸41的頭部410上,其沿連接軸41的軸向開設有第一夾緊槽510。第一偏心輪53收容于第一夾緊槽510內,其上的第一主軸530外露于第一夾緊槽510外,供用戶操作以改變第一偏心輪53與第一夾緊槽510之間的間隔。
[0027]第二夾緊裝置60包括設置于第二滑動件35上的固定架61、第二夾緊件62以及第二偏心輪63。固定架61設置于第二滑動件35上。第二夾緊件62設置于固定架61面向第一夾緊裝置50的一側,并與第一夾緊件51之間預留第一間隔90。第二夾緊件62沿連接軸41的軸向開設有第二夾緊槽621。第二偏心輪63收容于第二夾緊槽621內,其上的第二主軸623外露于第二夾緊槽621外,供用戶操作以改變第二偏心輪63與第二夾緊槽621之間的間隔。
[0028]請再次參看圖1,調整組件70用于驅動第二滑動件35,其包括基座71、連桿機構73以及彈性件75。基座71設置于機架10的安裝臺13上且位于固定架61遠離第一夾緊裝置50的一側。連桿機構73設置于基座71與固定架61之間,且包括第一連桿730、第二連桿732以及連接件734。其中,第一連桿730的一端通過轉軸(未標號)與基座71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轉軸與第二連桿732轉動連接。第二連桿732遠離第一連桿730的一端通過轉軸與連接件734的一端轉動連接。連接件734遠離第二連桿732的另一端夾持于固定架61上,以在第一連桿730與第二連桿732的驅動下帶動第二滑動件35沿滑軌31于第一方向上來回移動。其中,第二連桿73為張力扣,其與第一連桿730連接的一端可在外力作用下向靠近與遠離安裝臺13方向來回運動,以推動第二滑動件35向靠近第一夾緊裝置50方向移出并將第二滑動件35向遠離第一夾緊裝置50方向拉回。彈性件75連接于安裝連桿機構73的基座71與固定架61之間,用于為第二夾緊裝置60提供向遠離第一夾緊裝置50方向移動的回復力。
[0029]請一并參看圖2與圖3,動力裝置80包括第一動力件81、皮帶輪83、皮帶85、套筒87、第二動力件(圖未示)、絲桿以及第三動力件。皮帶輪83穿設于連接軸41上。套筒87套設于連接軸41上并連接于繞線裝置40與皮帶輪83之間。第一動力件81通過皮帶83與皮帶輪85連接并在套筒87的作用下帶動繞線裝置40相對于連接軸41轉動。第二動力件設置于板體150上,用于帶動第一滑動件33相對于兩條滑軌31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以調整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的第一間隔90。絲桿與繞線裝置40連接,用于在第三動力件的作用下帶動繞線裝置40相對于連接軸41沿軸向來回移動。
[0030]請再次參看圖1,在繞線之前,根據繞線繩的不同長度,操作人員可通過控制第二動力件帶動第一滑動件33相對于兩條滑軌31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使安裝于第一滑動件33上的第一夾緊裝置50相對于第二夾緊裝置60沿第一方向靠近或遠離,以調整兩者之間的第一間隔90,從而適應不同長度的繞線繩。
[0031]在初始狀態時,第一連桿730與第二連桿732之間保持一定夾角。壓下第二夾緊裝置60中的第二連桿732與第一連桿730連接的一端,第一連桿730在第二連桿732拉力的作用下相對于基座71向靠近安裝臺13方向轉動。此時,第一連桿730與第二連桿732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第二連桿732與連接件734連接的一端驅動連接件734推動第二滑動件35向靠近第一夾緊裝置50方向移動。移動后,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的第一間隔90變小。用戶轉動第一主軸530以改變第一偏心輪53與第一夾緊槽510之間的間隔,繞線繩的一端穿過第一夾緊槽510并通過第一偏心輪53對繞線繩進行夾緊。用戶其后轉動第二主軸623以改變第二偏心輪63與第二夾緊槽621之間的間隔,繞線繩的另一端經第一間隔90后再從第二夾緊槽621穿出,并通過第二偏心輪63對繩子進行夾緊。當繞線繩兩端夾緊線后,松開第二連桿732,并利用第二連桿732的彈性件75將第二滑動件35后拉,使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的第一間隔90變大至繞線繩保持在張緊的狀態。將線筒裝入繞線裝置40上且將繞筒中線的一端纏繞于繞線繩上。最后通過液晶顯示屏輸入繞線的電機速度、繞線長度、繞線密度和繞線次數,對工作前的參數進行設定,以完成后續的繞線操作。
[0032]繞線時,第一動力件81通過皮帶輪83為繞線裝置40提供動力,繞線裝置40上線筒中的線通過過線輪和繞線輪均勻地繞在第一間隔90的繞線繩上,再由第三動力件為繞線裝置40提供沿連接軸41軸向平移的動力,使繞線裝置40上的線在繞線繩上螺旋前進,保證繞線的密度。當繞線到達設定的長度后,繞線裝置40反向平移,在原來的繞線層上繼續繞線,直到設定的繞線次數,至此繞線完成。
[0033]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機架10外可設置一個供用戶打開與關閉的蓋體,用于在穿線和換線時打開拉線,方便實用。
[0034]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自動繞線裝置100上可加裝一個安全裝置,在門未關上或關緊時,動力裝置80不工作,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
[0035]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動力件81的轉速可調,第一動力件81亦可設置為帶剎車與急停裝置,從而保證設備和人員安全。
[0036]本發明中,自動繞線裝置100利用第一夾緊裝置50、第二夾緊裝置60以及繞線裝置40的巧妙結合,再通過動力裝置80和控制裝置控制繞線裝置40的旋轉量和位移量,使得繞線裝置40中的細線平整均勻地繞在張緊于第一夾緊裝置50與第二夾緊裝置60之間的繞線繩上,繞線效果好,效率高,降低生產周期,進一步地提高經濟效益。
[0037]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多個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繞線裝置、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以及為所述繞線裝置提供動力的動力裝置;所述第一夾緊裝置、所述第二夾緊裝置以及所述繞線裝置沿第一方向設置于機架上,所述第一夾緊裝置設置于所述繞線裝置與所述第二夾緊裝置之間且與第二夾緊裝置保持供繞線裝置繞線的第一間隔;所述繞線裝置在所述動力裝置的驅動下相對于夾持在所述第一間隔處的繞線繩轉動以及沿第一方向的來回移動,以對繞線繩進行繞線操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緊裝置、所述第二夾緊裝置以及所述繞線裝置沿第一方向同軸設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沿第一方向設置于機架上的滑軌及滑動設置于滑軌上的第一滑動件與第二滑動件,所述第一夾緊裝置與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滑動件與所述第二滑動件上,兩者可分別隨所述第一滑動件與所述第二滑動件相對于所述滑軌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以調整兩者之間的第一間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包括架體及設置于所述架體上并與所述第一滑動件連接的支撐架,所述繞線裝置通過連接軸安裝于所述支撐架上且包括機體、飛叉、過線輪以及繞線輪;所述機體沿軸向設置于所述連接軸上,所述飛叉設置于所述機體上并向靠近所述第二夾緊裝置的方向凸出,所述過線輪與所述繞線輪均安裝于所述飛叉上,用于將由線筒中伸出的線引導至所述飛叉上以完成繞線操作。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緊裝置包括第一夾緊件及與所述第一夾緊件配合的第一偏心輪,所述第一夾緊件套設于所述連接軸上,其沿所述連接軸的軸向開設有第一夾緊槽;所述第一偏心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夾緊槽內,其上的第一主軸外露于所述第一夾緊槽外,供用戶操作供用戶操作以改變所述第一偏心輪與所述第一夾緊槽之間的間隔。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動件上的固定架、第二夾緊件以及第二偏心輪,所述固定架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動件上,所述第二夾緊件設置于所述固定架面向所述第一夾緊裝置的一側,所述第二夾緊件沿所述連接軸的軸向開設有第二夾緊槽,所述第二偏心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夾緊槽內,其上的第二主軸外露于第二夾緊槽外,供用戶操作以改變所述第二偏心輪與所述第二夾緊槽之間的間隔。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滑動件的調整組件,所述調整組件包括基座、連桿機構以及彈性件,所述基座設置于所述機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架遠離所述第一夾緊裝置的一側,所述連桿機構設置于所述基座與所述固定架之間,所述彈性件連接于所述安裝連桿機構的基座與所述固定架之間,用于為所述第二夾緊裝置提供向遠離所述第一夾緊裝置方向移動的回復力。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以及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轉軸與所述基座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通過轉軸與所述第二連桿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桿遠離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轉軸與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連接件遠離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夾持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彈性件連接于所述第二連桿與所述固定架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為張力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動力裝置包括第一動力件、皮帶輪、皮帶、套筒、第二動力件、絲桿以及第三動力件;皮帶輪穿設于轉軸上;套筒套設于轉軸上并連接于繞線裝置與皮帶輪之間,以可在第一動力件的作用下帶動繞線裝置相對于轉軸轉動;第二動力件用于帶動第一滑動件相對于兩條滑軌沿第一方向來回移動;絲桿與繞線裝置連接,用于在第三動力件的作用下帶動繞線裝置相對于轉軸沿軸向來回移動。
【文檔編號】B65H54/02GK104477701SQ201410748678
【公開日】2015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2日
【發明者】李 杰, 薛矛, 王啟軍, 肖均生, 周建, 湯建華 申請人: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