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紗裝置、卷繞單元、纖維機械及接紗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高精度地調整被拉入到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的接紗裝置及接紗方法以及具有這樣的接紗裝置的卷繞單元以及纖維機械。接紗裝置,具有:握持一方的紗線端(YA)的第1握持部(60A);切斷一方的紗線端YA的第1切斷部;拉入被切斷的一方的紗線端(YA)并進行解捻的第1解捻部;為了調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紗線端(YA)的長度,使一方的紗線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動的第1移動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部;切斷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切斷部;拉入被切斷的另一方的紗線端并進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為了調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動的第2移動部;對被解捻的一方的紗線端(YA)和另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捻合的接紗部。
【專利說明】接紗裝置、卷繞單元、纖維機械及接紗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接紗裝置、卷繞單元、纖維機械及接紗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搭載于自動絡紗機等的纖維機械中的接紗裝置中,作為對于無論何種紗線種類都用于實現適當的接紗的要素,調整紗線端的解捻長度很重要。在例如中國專利申請公告第101165241號說明書中記載了以下技術,利用使紗線彎曲的引導部件,由此調整被拉入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0003]但是,在中國專利申請公告第101165241號說明書記載的技術中,由于通過引導部件使其折曲的紗線的張力,紗線端的長度發生變化,所以,可能無法高精度地調整拉入到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發明內容】
[0004]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被拉入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進行高精度地調整的接紗裝置及接紗方法,以及具有這樣的接紗裝置的卷繞單元及纖維機械。
[0005]本發明的接紗裝置,是連接紗線端彼此的接紗裝置,具有:握持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部;在通過第I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切斷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切斷部;在通過第I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拉入被第I切斷部切斷的一方的紗線端并進行解捻的第I解捻部;為了調整被拉入第I解捻部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第I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位置移動的第I移動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部;在通過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切斷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切斷部;在通過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拉入被第2切斷部切斷的另一方的紗線端并進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為了調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動的第2移動部;在通過第I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紗線端,且通過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對通過第I解捻部被解捻的一方的紗線端和通過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另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捻合的接紗部。
[0006]在該接紗裝置中,為了調整被拉入第I解捻部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第I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位置移動,為了調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動。這樣,由于分別使握持紗線端的第I握持位置及第2握持位置移動,所以,通過該接紗裝置,能夠高精度地調整分別被拉入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0007]接紗裝置,還可以具有:配置在第I握持部和第I切斷部之間,限制一方的紗線端向第I方向的移動的第I限制部,所述第I方向與第I握持部和第I切斷部相對的方向垂直;配置在第2握持部和第2切斷部之間,限制另一方的紗線端向第2方向的移動的第2限制部,所述第2方向與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斷部相對的方向垂直。第I移動部使第I握持位置向第I方向移動,第2移動部使第2握持位置向第2方向移動。此時,第I限制部可以為形成有供一方的紗線端的引導槽導入的第I引導板,第2限制部可以為形成有供另一方的紗線端的引導槽導入的第2引導板。通過這些結構,由于分別通過第I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將紗線端限制在規定位置,所以,能夠將紗線端可靠地分別拉入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
[0008]第I握持部具有:相對于第I解捻部能夠轉動地設置的第I基座部件;能夠轉動地安裝在第I基座部件上的第I輔助部件,第I移動部,通過相對于第I解捻部使第I基座部件轉動而使第I握持位置移動,第2握持部具有:相對于第2解捻部能夠轉動地設置的第2基座部件;能夠轉動地安裝在第2基座部件上的第2輔助部件,第2移動部,通過相對于第2解捻部使第2基座部件轉動而使第2握持位置移動。通過該結構,僅通過使第I基座部件及第2基座部件分別轉動,就能夠可靠地使第I握持位置及第2握持位置分別移動。
[0009]第I基座部件的轉動面和第I輔助部件的轉動面相互平行,第2基座部件的轉動面和第2輔助部件的轉動面相互平行。通過該結構,能夠將基于使第I輔助部件及第2輔助部件分別轉動的紗線端的握持動作和基于使第I基座部件及第2基座部件分別轉動的握持位置的移動動作作為連續的動作高效地實施。
[0010]第I握持部、第I移動部、第2握持部及第2移動部還可以通過共用的驅動源進行動作。通過該結構,能夠使分別基于第I握持部及第2握持部的紗線端的握持動作和分別基于第I移動部及第2移動部的握持位置的移動動作在所希望的時刻可靠地實施。
[0011]第I握持部、第I切斷部、第I移動部、第2握持部、第2切斷部及第2移動部還可以通過共用的驅動源進行動作。通過該結構,由于各部分的驅動源共用化,所以,能夠謀求接紗裝置的低成本化。
[0012]本發明的卷繞單元具有:上述接紗裝置;供給紗線的喂紗部;卷繞紗線的卷繞部;控制至少接紗裝置的第I移動部及第2移動部的動作的控制部。
[0013]通過該卷繞單元,能夠根據卷繞的紗線的紗線種類等,對被分別拉入接紗裝置的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進行適當設定。
[0014]卷繞單元還可以具有輸入部,該輸入部向控制部設定通過第I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及通過第2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通過該結構,操作者能夠經由輸入部對分別被拉入接紗裝置的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進行設定。
[0015]本發明的纖維機械具有:多個上述卷繞單元、統一控制卷繞單元的各個控制部的上級控制部。
[0016]通過該纖維機械,能夠相對于多個卷繞單元,對分別被拉入接紗裝置的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一齊進行設定。
[0017]纖維機械,還具有上級輸入部,用于在卷繞單元的各自的接紗裝置中,經由上級控制部分別在控制部中設定通過第I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及通過第2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通過該結構,操作者能夠經由上級輸入部設定分別被拉入接紗裝置的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0018]本發明的接紗方法,是連接紗線端彼此的接紗方法,具有:第I握持部對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握持的第I握持工序;在通過第I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I切斷部切斷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切斷工序;在通過第I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I解捻部拉入被第I切斷部切斷的一方的紗線端并解捻的第I解捻工序;為了調整被拉入第I解捻部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第I移動部使第I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位置移動的第I移動工序;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工序;在通過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2切斷部切斷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切斷工序;在通過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第2切斷部切斷的另一方的紗線端并解捻的第2解捻工序;為了調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第2移動部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動的第2移動工序;在通過第I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紗線端,且通過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接紗部對被第I解捻部解捻的一方的紗線端和被第2解捻部解捻的另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捻合的接紗工序。
[0019]通過該接紗方法,基于與上述的接紗裝置相同的理由,能夠高精度地調整分別被拉入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0020]還可以為,被拉入第I解捻部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第I移動工序在第I切斷工序后實施而縮短,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第2移動工序在第2切斷工序后實施而縮短。該情況下,能夠可靠地縮短分別被拉入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0021]還可以為,被拉入第I解捻部的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第I移動工序在第I切斷工序前實施而加長,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第2移動工序在第2切斷工序前實施而加長。該情況下,能夠可靠地延長分別被拉入到第I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
[0022]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能夠高精度調整被拉入到解捻部的紗線端的長度的接紗裝置及接紗方法,以及具有這樣的接紗裝置的卷繞單元及纖維機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卷繞單元的主視圖。
[0024]圖2是圖1的接紗裝置的主視圖。
[0025]圖3是圖1的接紗裝置的俯視圖。
[0026]圖4是用于說明圖1的接紗裝置的動作的局部俯視圖。
[0027]圖5是用于說明圖1的接紗裝置的動作的局部俯視圖。
[0028]圖6是用于說明圖1的接紗裝置的動作的概念圖。
[0029]圖7是用于說明圖1的接紗裝置的動作的概念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此外,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
[0031 ] 如圖1所示,卷繞單元I從喂紗紗管B向卷裝P卷繞紗線Y。喂紗紗管B由之前工序的精紡機形成,例如,以設置在托盤上的狀態從精紡機被輸送。此外,多個卷繞單元I并排設置,由此,構成纖維機械即自動絡紗機。
[0032]卷繞單元I中,沿紗線Y的移動路徑即紗道從上游側(這里為下側)以如下順序設有:紗管支承部(喂紗部)2、紗線退繞輔助裝置3、預清紗器4、門式張力器5、張力傳感器
6、下紗線捕捉裝置7、接紗裝置10、刀具9、紗線清紗器11、上紗線捕捉裝置12及卷繞部13。這些各結構安裝在機臺8上。
[0033]紗管支承部2以使喂紗紗管B直立的狀態進行支承,并供給紗線Y。紗線退繞輔助裝置3通過配置在喂紗紗管B的上方的筒狀部件對從喂紗紗管B退繞的紗線Y的氣圈進行控制。門式張力器5通過由梳齒狀的固定門及可動門構成的一對門而將紗線Y保持為鋸齒狀,由此,對移動的紗線Y付與規定張力。張力傳感器6對由門式張力器5所付與的紗線Y的張力進行測定。
[0034]預清紗器4,通過隔著紗道配置的一對限制部件預先對比規定值大的紗線缺陷的通過進行限制。紗線清紗器11在紗線Y的卷繞中對粗節等的紗線缺陷進行檢測。刀具9在通過紗線清紗器11檢測出紗線缺陷時將紗線Y切斷。接紗裝置10在通過刀具9切斷紗線Y時,或紗線Y的紗線斷紗時,對卷裝P側的紗線端(一方的紗線端)和喂紗紗管B側的紗線端(另一方的紗線端)進行連接。
[0035]下紗線捕捉裝置7以軸線α為中心能夠轉動地安裝在機臺8上,在其轉動端上設有吸引口 7a。吸引口 7a在接紗裝置10的上部和預清紗器4的下部之間轉動。下紗線捕捉裝置7在通過刀具9切斷紗線Y時或紗線Y的紗線斷紗時,使吸引口 7a向預清紗器4的下部側轉動并通過吸引口 7a吸引下側的紗線端,然后,使吸引口 7a向接紗裝置10的上部側轉動并將下側的紗線端向接紗裝置10交接。
[0036]上紗線捕捉裝置12以軸線β為中心能夠轉動地安裝在機臺8上,在其轉動端設有吸引口 12a。吸引口 12a在接紗裝置10的下部和卷繞部13之間轉動。上紗線捕捉裝置12在通過刀具9切斷紗線Y時或在紗線Y的紗線斷紗時,使吸引口 12a向卷繞部13側轉動并通過吸引口 12a吸引上側的紗線端,然后,使吸引口 12a轉動到接紗裝置10的下部側從而將上側的紗線端向接紗裝置10交接。
[0037]卷繞部13將從喂紗紗管B退繞的紗線Y卷繞在卷裝P上而形成滿卷的卷裝P。卷繞部13具有形成有卷筒槽14a的卷繞卷筒14及能夠旋轉地支承卷裝P的搖架15。搖架15使卷裝P的表面相對于卷繞卷筒14的表面以適當的接觸壓接觸。卷繞部13通過馬達使卷繞卷筒14驅動旋轉從而使卷裝P從動旋轉,由此以規定寬度使紗線Y橫動,同時將紗線Y卷繞在卷裝P上。
[0038]機臺8上設有控制部16、輸入部17及顯示部18。控制部16對卷繞單元I的各結構進行控制。輸入部17為例如操作按鈕等,在操作者對控制部16設定各種值時等使用。顯示部18顯示卷繞單元I的動作狀況等。此外,控制部16在自動絡紗機所具有的上級控制部之間,對與絡紗動作相關的各種信息進行收發。上級控制部統一控制各卷繞單元I的控制部16,并控制自動絡紗機的整體。
[0039]接下來,對上述的接紗裝置10的結構進行說明。此外,以下的說明中,為了方便,將卷裝P側稱作上側,將喂紗紗管B側稱作下側,相對于接紗裝置10將紗道側稱作前側,將其相反側稱作后側。
[0040]如圖2及圖3所示,接紗裝置10具有--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配置在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前側的接紗部50、以夾持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方式旋轉的一對紗線歸攏桿81、以夾持接紗部50的方式旋轉的一對止捻桿82。接紗裝置10經由對這些各結構進行支承的架體20而安裝在機臺8上。
[0041]在第2解捻部40B的上側及第I解捻部40A的下側,以夾著接紗部50而相對的方式分別配置有第I引導板(第I限制部)21及第2引導板(第2限制部)22。第I引導板21上形成有引導槽21a及引導槽21b,第2引導板22上形成有引導槽22a及引導槽22b。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a在上下方向上與第2引導板22的引導槽22a相對,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b在上下方向上與第2引導板22的引導槽22b相對。
[0042]向在上下方向上相對的引導槽21a及引導槽22a導入通過一方的紗線歸攏桿81而被歸攏的上側的紗線端YA(即,通過上紗線捕捉裝置12被引導的上側的紗線端YA)。另一方面,向在上下方向上相對的引導槽21b及引導槽22b導入通過另一方的紗線歸攏桿81而被歸攏的下側的紗線端YB(即,通過下紗線捕捉裝置7被引導的下側的紗線端YB)。
[0043]在第I引導板21的上側設有第I握持部60A,在第2引導板22的上側設有第I切斷部70A。第I握持部60A在第I握持位置69A對導入引導槽21a的上側的紗線端YA進行握持。第I切斷部70A在通過第I握持部60A握持上側的紗線端YA的狀態下在第I切斷位置79A對導入引導槽22a的上側的紗線端YA進行切斷。
[0044]而且,在第2引導板22的下側設有第2握持部60B,在第I引導板21的下側設有第2切斷部70B。第2握持部60B在第2握持位置69B對導入引導槽22b的下側的紗線端YB進行握持。第2切斷部70B在通過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側的紗線端YB的狀態下,在第2切斷位置79B對導入引導槽21b的下側的紗線端YB進行切斷。
[0045]通過以上,第I引導板21配置在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之間,限制上側的紗線端YA向與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I方向(這里為左右方向)的移動。另外,第2引導板22配置在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斷部70B之間,限制下側的紗線端YB向與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斷部70B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這里為左右方向)的移動。
[0046]第I解捻部40A在通過第I握持部60A握持有上側的紗線端YA的狀態下,拉入被第I切斷部70A切斷的上側的紗線端YA并進行解捻。第2解捻部40B在通過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側的紗線端YB的狀態下,拉入被第2切斷部70B切斷的下側的紗線端YB并進行解捻。
[0047]接紗部50在通過第I握持部60A握持有上側的紗線端YA、且通過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側的紗線端YB的狀態下,對被第I解捻部40A解捻的上側的紗線端YA和被第2解捻部40B解捻的下側的紗線端YB進行捻合。在接紗部50中對紗線端YA和紗線端YB進行捻合時,通過紗線歸攏桿81,紗線端YA及紗線端YB分別從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被拉出,通過止捻桿82將紗線端YA及紗線端YB的前端部分按壓到接紗部50的附近。
[0048]如圖3所示,架體20上作為一對紗線歸攏桿81及一對止捻桿82的驅動源安裝有步進馬達23。在步進馬達23的旋轉軸上固定有臂24的基端部。連結部件25的后端部能夠旋轉地連結于臂24的前端部。紗線歸攏桿81的基端部能夠旋轉地連結于連結部件25的前端部。紗線歸攏桿81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被固定在架體20上的支承軸26。
[0049]而且,在支承軸26上能夠旋轉地支承有止捻桿82。止捻桿82通過能夠旋轉地安裝在支承軸26上的扭轉盤簧(未圖示)而被向紗線歸攏桿81側彈壓。由此,止捻桿82與紗線歸攏桿81 —起向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側轉動。但是,在止捻桿82與例如設置在架體20上的止動件等接觸后,僅紗線歸攏桿81向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側轉動。
[0050]另外,在架體20上,作為第I握持部60A、第I移動部30A、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動部30B的驅動源而安裝有步進馬達27。第I移動部30A為了調整被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第2移動部30B為了調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長度,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動。對此將在后面詳細說明。
[0051]在步進馬達27的旋轉軸上固定有臂28的基端部。在臂28的前端部能夠旋轉地連結有一對連結部件31的后端部。上側的連結部件31以曲柄狀向第I握持部60A側彎曲,作為第I移動部30A而發揮功能。上側的連結部件31的前端部能夠轉動地與配置在第I引導板21下側的上側的臂32的前端部連結。上側的臂32的基端部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I引導板21上的上側的支承軸33。
[0052]另一方面,下側的連結部件31以曲柄狀向第2握持部60B側彎曲,作為第2移動部30B而發揮功能。雖然省略了圖示,但下側的連結部件31的前端部能夠旋轉地與配置在第2引導板22上側的下側的臂32的前端部連結。下側的臂32的基端部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2引導板22上的下側的支承軸33。
[0053]第I握持部60A具有:相對于第I解捻部40A能夠轉動地設置的基座部件(第I基座部件)61 ;和能夠轉動地安裝在基座部件61上的輔助部件(第I輔助部件)62。基座部件61的基端部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I引導板21上的支承軸63,輔助部件62的基端部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被固定在基座部件61上的支承軸64。因此,基座部件61的轉動面和輔助部件62的轉動面彼此平行。輔助部件62的前端部通過能夠轉動地安裝在支承軸64上的扭轉盤簧65而被向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側彈壓。在第I握持部60A中,通過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和輔助部件62的前端部來握持上側的紗線端YA。
[0054]臂66從基座部件61的基端部延伸。在臂66的前端部,以能夠與上側的連結部件31中的彎曲部的后側的側面31a接觸的方式安裝有凸輪從動件66a。臂68從輔助部件62的基端部延伸。在臂68的前端部,以能夠與上側的連結部件31中的彎曲部的前側的側面31b接觸的方式安裝有凸輪從動件68a。
[0055]上側的連結部件31作為為了調整被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而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的第I移動部30A發揮功能。在此,說明第I握持部60A及第I移動部30A的動作。此外,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動部30B的結構與第I握持部60A及第I移動部30A的結構相同,并且,第2基座部件61及第2輔助部件62分別與第I基座部件61及第I輔助部件62對應,因此,省略關于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動部30B的說明。
[0056]首先,在圖3所示的狀態下,上側的連結部件31中的彎曲部的前側的側面31b與凸輪從動件68a接觸,輔助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打開。接著,當步進馬達27使臂28的前端部向后側轉動時,如圖4所示,上側的連結部件31中的彎曲部的前側的側面31b從凸輪從動件68a分離。因此,通過扭轉盤簧65的彈壓力使輔助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關閉。像這樣,第I握持部60A在第I握持位置69A處握持被紗線歸攏桿81歸攏而導入到引導槽21a及引導槽22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
[0057]而且,當步進馬達27使臂28的前端部向后側轉動時,如圖5所示,上側的連結部件31中的彎曲部的后側的側面31a與凸輪從動件66a接觸。因此,在輔助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關閉的狀態下,基座部件61轉動。像這樣,通過使基座部件61相對于第I解捻部40A轉動,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更具體而言,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沿與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的相對方向(即,沿著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I方向(在此為左右方向)移動。
[0058]返回到圖3,在架體20上,作為第I切斷部70A及第2切斷部70B的驅動源,安裝有氣缸或螺線管等執行機構(actuator) 29。第2切斷部70B具有固定在第I引導板21上的固定片71、和能夠旋轉地支承在支承軸33上的可動片72。臂73從可動片72的基端部延伸,在臂73的前端部連結有執行機構29。由此,可動片72相對于固定片71,通過執行機構29而在規定時刻開閉。像這樣,第2切斷部70B切斷被紗線歸攏桿81歸攏而導入到引導槽21b及引導槽22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此外,還可以使支承軸33作為旋轉軸,在該支承軸33上安裝第2切斷部70B的可動片72,經由臂32、連結部件31以及臂28,通過步進馬達27使可動片72驅動,第I切斷部70A的結構與第2切斷部70B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關于第I切斷部70A的說明。
[0059]接下來,說明上述的接紗裝置10的動作(即,在接紗裝置10中實施的接紗方法)。
[0060]通過使紗線歸攏桿81向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側旋轉,由上紗線捕捉裝置12引導的上側的紗線端YA及由下紗線捕捉裝置7引導的下側的紗線端YB被歸攏到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側。由此,上側的紗線端YA被導入到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a、第2引導板22的引導槽22a及接紗部50的接紗噴嘴51中。同樣地,下側的紗線端YB被導入到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b、第2引導板22的引導槽22b及接紗部50的接紗噴嘴51中。此外,上側的紗線端YA及下側的紗線端YB在向接紗噴嘴51導入中,經由引導傾斜部53而被配置到收容部52中。
[0061]接著,導入到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在引導槽21a附近被第I握持部60A握持(第I握持工序)。同樣地,導入到第2引導板22的引導槽22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在引導槽22b附近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第2握持工序)。接著,導入到第2引導板22的引導槽22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在被第I握持部60A握持的狀態下,在引導槽22a附近被第I切斷部70A切斷(第I切斷工序)。同樣地,導入到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狀態下,在引導槽21b附近被第2切斷部70B切斷(第2切斷工序)。
[0062]接著,第I解捻部40A從噴射孔向解捻噴嘴43內噴射解捻用空氣,由此,被第I切斷部70A切斷了的上側的紗線端YA在被第I握持部60A握持的狀態下,被第I解捻部40A拉入而被解捻(第I解捻工序)。同樣地,第2解捻部40B從噴射孔向解捻噴嘴43內噴射解捻用空氣,由此,被第2切斷部70B切斷了的下側的紗線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狀態下,被第2解捻部40B拉入而被解捻(第2解捻工序)。
[0063]接著,紗線歸攏桿81進一步向第I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側旋轉,由此,上側的紗線端YA被從第I解捻部40A引出,并且下側的紗線端YB被從第2解捻部40B引出。然后,通過與紗線歸攏桿81—起旋轉的止捻桿82,將上側的紗線端YA的前端部分及下側的紗線端YB的前端部分按壓到接紗部50附近。接著,接紗部50從噴射孔向收容部52內噴射接紗用空氣,由此,將由第I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側的紗線端YA和由第2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側的紗線端YB捻合(接紗工序)。此時,上側的紗線端YA處于被第I握持部60A握持的狀態,下側的紗線端YB處于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狀態。
[0064]接著,紗線歸攏桿81及止捻桿82向與第I解捻部40A和第2解捻部40B相反的方向旋轉,并且,第I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松開握持。由此,通過上側的紗線端YA和下側的紗線端YB連接而接合的紗線Y復位到接紗裝置10的前側的紗道上。
[0065]最后,說明在上述的接紗裝置10的動作中實施的解捻長度調整。在接紗裝置10中,為了調整被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第I移動工序)。同樣地,為了調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長度,第2移動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動(第2移動工序)。
[0066]在要縮短被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的情況下,接紗裝置10以如下方式動作。首先,如圖6的(a)及(b)所示,第I握持部60A握持被導入到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 (第I握持工序)。接著,如圖6的(b)所示,第I切斷部70A在第I切斷位置79A處切斷上側的紗線端YA (第I切斷工序)。接著,如圖6的(c)所示,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第I移動工序)。像這樣,通過在第I切斷工序之后實施第I移動工序,能夠可靠地將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縮短長度L。該情況下,只要增大第I握持位置69A的移動量,就能夠增大要縮短的長度L,只要減小第I握持位置69A的移動量,就能夠減小要縮短的長度L。此外,下側的紗線端YB的解捻長度調整也與上側的紗線端YA的解捻長度調整同樣地實施。
[0067]另一方面,在要延長被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的情況下,接紗裝置10以如下方式動作。首先,如圖7的(a)及(b)所示,第I握持部60A握持被導入到第I引導板21的引導槽21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第I握持工序)。接著,如圖7的(c)所示,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第I移動工序)。接著,如圖7的(c)所示,第I切斷部70A在第I切斷位置79A處切斷上側的紗線端YA(第I切斷工序)。接著,如圖7的(d)所示,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復位到原位置。像這樣,通過在第I切斷工序之前實施第I移動工序,能夠可靠地將拉入到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延長長度L。該情況下,只要增大第I握持位置69A的移動量,就能夠增大要延長的長度L,只要減小第I握持位置69A的移動量,就能夠減小要延長的長度L。此外,下側的紗線端YB的解捻長度調整也與上側的紗線端YA的解捻長度調整同樣地實施。
[0068]以上的解捻長度調整通過在各卷繞單元I的控制部16中設定所期望的解捻長度而實施。對控制部16的解捻長度的設定由操作員經由各卷繞單元I的輸入部17直接進行,或經由自動絡紗機的上級輸入部間接(即,經由上級控制部)進行。控制部16根據所設定的解捻長度來控制接紗裝置10的第I移動部30A及第2移動部30B的動作。通過第I移動部30A的動作而調整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解捻長度、以及通過第2移動部30B的動作而調整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解捻長度,能夠根據要卷繞的紗線Y的紗線種類等而對控制部16適當(上側的紗線端YA和下側的紗線端YB可以為相同值也可以為不同值)進行設定。另外,若經由自動絡紗機的上級控制部進行對控制部16的解捻長度的設定,則能夠對多個卷繞單元I一齊設定解捻長度。
[0069]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接紗裝置10中,為了對拉入第I解捻部4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進行調整,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為了對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長度進行調整,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動。這樣,使握持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及握持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動,所以,能夠根據例如紗線種類,高精度地調整被拉入第I解捻部40A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長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長度,能夠抑制打結工作循環(knotting cycle)( 一次接紗所需要的時間)變長,且能夠實現適當的接紗。
[0070]另外,接紗裝置10中,第I引導板21限制上側的紗線端YA向與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I方向的移動,而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向該第I方向移動。由此,即使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被移動,通過第I引導板21也能夠將上側的紗線端YA維持在規定位置,所以,能夠將上側的紗線端YA可靠地拉入第I解捻部40A。同樣地,在接紗裝置10中,第2引導板22限制下側的紗線端YB向與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斷部70B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移動,而第2移動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向該第2方向移動。由此,即使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被移動,通過第2引導板22也能夠將下側的紗線端YB維持在規定位置,所以,能夠可靠地將下側的紗線端YB拉入第2解捻部40B。
[0071]另外,接紗裝置10中,第I移動部30A通過使第I握持部60A的基座部件61轉動,而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移動,第2移動部30B通過使第2握持部60B的基座部件61轉動,而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動。這樣,在接紗裝置10中,僅通過使基座部件61轉動,就能夠可靠地使第I握持位置69A及第2握持位置69B移動。
[0072]另外,接紗裝置10中,分別在第I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中,基座部件61的轉動面和輔助部件62的轉動面相互平行。由此,能夠將基于使輔助部件62轉動的紗線端YA及紗線端YB的握持動作和基于使基座部件61轉動的第I握持位置69A及第2握持位置69B的移動動作作為連續的動作而高效地實施。
[0073]另外,接紗裝置10中,第I握持部60A、第I移動部30A、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動部30B通過共用的驅動源即步進馬達27進行動作。由此,分別基于第I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的紗線端的握持動作和分別基于第I移動部30A及第2移動部30B的第I握持位置69A及第2握持位置69B的移動動作能夠在所希望的時刻被可靠地實施。
[0074]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接紗裝置10適用于自動絡紗機的卷繞單元1,但本發明的接紗裝置還能夠適用于紡織機的卷繞單元或在多個卷繞單元間移動的作業臺車等。在本發明的接紗裝置適用于紡織機的卷繞單元的情況下,本發明的喂紗部由能夠供給紡織紗線的狀態的牽伸(draft)裝置及紡織裝置等構成。
[0075]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向與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I方向移動,第2移動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向與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斷部70B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移動,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作為一例還可以為,第I移動部30A使第I握持部60A中的上側的紗線端YA的第I握持位置69A向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移動,第2移動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側的紗線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向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斷部70B相對的方向(即,沿紗道的方向)移動。
[0076]上述實施方式中,第I引導板21對上側的紗線端YA向與第I握持部60A和第I切斷部70A相對的方向垂直的第I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第2引導板22對下側的紗線端YB向與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斷部70B相對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但還可以為紗線歸攏桿81對上側的紗線端YA向該第I方向的移動及下側的紗線端YB向該第2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該情況下,紗線歸攏桿81發揮第I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的作用。
[0077]另外,本發明中,第I握持部、第I切斷部、第I移動部、第2握持部、第2切斷部及第2移動部還可以通過共用的驅動源進行動作。該構成通過將決定各構成的動作時刻的凸輪機構配置在驅動源和各結構之間而能夠實現。通過該結構,各部分的驅動源被共用化,所以,能夠謀求接紗裝置的低成本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紗線端彼此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握持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部; 在通過所述第I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切斷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切斷部; 在通過所述第I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拉入被所述第I切斷部切斷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并進行解捻的第I解捻部; 為了調整被拉入所述第I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所述第I握持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位置移動的第I移動部; 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部; 在通過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切斷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切斷部; 在通過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拉入被所述第2切斷部切斷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并進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 為了調整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使所述第2握持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動的第2移動部; 在通過所述第I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紗線端,且通過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對通過所述第I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和通過所述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捻合的接紗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配置在所述第I握持部和所述第I切斷部之間,限制所述一方的紗線端向第I方向的移動的第I限制部,所述第I方向與所述第I握持部和所述第I切斷部相對的方向垂直;配置在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斷部之間,限制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向第2方向的移動的第2限制部,所述第2方向與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斷部相對的方向垂直,所述第I移動部使所述第I握持位置向所述第I方向移動, 所述第2移動部使所述第2握持位置向所述第2方向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限制部為形成有供所述一方的紗線端導入的引導槽的第I引導板,所述第2限制部為形成有供所述另一方導入的紗線端的引導槽的第2引導板。
4.如權利要求1?3的任一項所述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握持部具有:相對于所述第I解捻部能夠轉動地設置的第I基座部件;能夠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I基座部件上的第I輔助部件, 所述第I移動部,通過相對于所述第I解捻部使所述第I基座部件轉動而使所述第I握持位置移動, 所述第2握持部具有:相對于所述第2解捻部能夠轉動地設置的第2基座部件;能夠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2基座部件上的第2輔助部件, 所述第2移動部,通過相對于所述第2解捻部使所述第2基座部件轉動而使所述第2握持位置移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基座部件的轉動面和所述第I輔助部件的轉動面相互平行,所述第2基座部件的轉動面和所述第2輔助部件的轉動面相互平行。
6.如權利要求1?5的任一項所述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握持部、所述第I移動部、所述第2握持部及所述第2移動部通過共用的驅動源進行動作。
7.如權利要求1?5的任一項所述的接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握持部、所述第I切斷部、所述第I移動部、所述第2握持部、所述第2切斷部及所述第2移動部通過共用的驅動源進行動作。
8.一種卷繞單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1?7的任一項所述的接紗裝置; 供給紗線的喂紗部; 卷繞所述紗線的卷繞部; 控制至少所述接紗裝置的所述第I移動部及所述第2移動部的動作的控制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卷繞單元,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輸入部,該輸入部用于向所述控制部設定通過所述第I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及通過所述第2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
10.—種纖維機械,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多個卷繞單元; 統一控制所述卷繞單元的各個所述控制部的上級控制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纖維機械,其特征在于,還具有上級輸入部,用于在所述卷繞單元的各自的所述接紗裝置中,經由所述上級控制部分別在所述控制部中設定通過所述第I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及通過所述第2移動部的動作被調整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
12.—種接紗方法,是連接紗線端彼此的接紗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I握持部對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握持的第I握持工序; 在通過所述第I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I切斷部切斷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切斷工序; 在通過所述第I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I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I切斷部切斷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并解捻的第I解捻工序; 為了調整被拉入所述第I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第I移動部使所述第I握持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第I握持位置移動的第I移動工序; 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工序; 在通過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2切斷部切斷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切斷工序; 在通過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2切斷部切斷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并解捻的第2解捻工序; 為了調整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第2移動部使所述第2握持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動的第2移動工序; 在通過所述第I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紗線端,且通過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狀態下,接紗部對被所述第I解捻部解捻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和被所述第2解捻部解捻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進行捻合的接紗工序。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接紗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拉入所述第I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所述第I移動工序在所述第I切斷工序后實施而縮短, 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所述第2移動工序在所述第2切斷工序后實施而縮短。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接紗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拉入所述第I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所述第I移動工序在所述第I切斷工序前實施而加長, 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紗線端的長度,因所述第2移動工序在所述第2切斷工序前實施而加長。
【文檔編號】B65H69/06GK104229561SQ201410244515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5日
【發明者】澤田映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