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板自動上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鐵板自動上料機,其包括送料機構與上料機構。送料機構包括板料小車、放料架、鋼結構框架、料板擋塊、送料導軌、送料滑塊和擋塊;上料機構包括上料架、上料導軌、上料滑塊、平動橫梁、前推氣缸、提升氣缸、傳感器等;送料機構放置在上料支架下方靠近上料前推氣缸的一側。本實用新型通過兩個氣缸的相互配合動作實現板料的吸起及運送,整個上料過程全部自動完成,節約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成。
【專利說明】鐵板自動上料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鐵板上料的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將鐵板分張從指定位置搬運到生產加工平臺的自動上料機。
【背景技術】
[0002]生產自動化是當今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實現上料的自動化是自動化生產的第一步。現今上料采用的一般做法是,工人手工把鐵板搬運并放在加工平臺上,鐵板表面積一般很大,手工不易搬運,這種上料方法浪費人力,限制上料速度,增加生產成本。市場上出現的吊鐵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的勞動強度,但是這種上料方式在搬運工程中會出現晃動,將板料放在后續自動加工機械上時,板料發生偏斜,會嚴重影響后續加工。
[0003]因此,現有的上料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投入的自動上料機。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技術方案如下:
[0006]鐵板自動上料機包括放料機構和自動上料機構;
[0007]放料機構有板料小車18和放料架I,板料小車18可以在放料架I上前后移動;
[0008]自動上料機構包括上料架5,上料架5上設置有能在其上前后移動的平動橫梁9,平動橫梁9上設置有提升氣缸12 ;提升氣缸活塞桿19與提升橫梁20連接,可以實現提升橫梁20的上下移動,提升橫梁20上設置有多個用于吸取鐵板的電磁鐵14。
[0009]上述鐵板自動上料機的放料架I包括兩條橫梁,每條橫梁分別有兩條支腿支撐,各條支腿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橫梁上設置有送料導軌3 ;上述板料小車18包括一長方形鋼結構框架16,框架16下面設置有送料滑塊2,送料滑塊2可以在放料架I上相應導軌3上滑動,實現板料小車18沿放料架I的前后移動。
[0010]上述自動上料機構的上料架5由四條支腿6支撐,支腿6固定在地面上,上料架5上設置有上料導軌8 ;上述平動橫梁9兩端設置有上料滑塊7,上料滑塊7可以在上料架5對應的導軌8上滑動;上述平動橫梁9與前推氣缸活塞桿22連接,前推氣缸13通過氣缸支架15固定在上料架5上;前推氣缸13工作時實現平動橫梁9沿上料導軌8的前后移動。[0011 ] 上述鐵板自動上料機的提升橫梁20上設置有導向柱11,上述平動橫梁9兩側設置有導向塊10,導向柱11可以穿過平動橫梁9和導向塊10上下滑動,對提升橫梁20起到導向作用。
[0012]提升橫梁20上設置有傳感器21,能夠檢測出料板與提升橫梁20上電磁鐵14之間的距離。
[0013]上述放料架I上送料導軌3兩端設置有擋塊4,限制小車18的運動范圍;上述長方形鋼結構框架16上面設置有四根豎直的料板擋塊17,確保鐵板擺放整齊。[0014]上述導向塊10內設置有特殊材料導向套23,使導向塊10與導向柱11的配合更加精密,而且具有潤滑作用。
[0015]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有點:(I)該自動上料機可以實現料板分張自動上料,且其上料速度可根據工作流程需要進行調節;(2)該裝置設計合理,上料過程更平穩可靠,料板放在加工平臺上時不會出現偏斜;(3)整個上料機結構簡單,易于安裝與操作,維修方便;(4)整個機構節約了人力,成本低,經濟效益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設備處于上料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設備左視結構局部剖視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導向塊的剖面圖。
[0020]圖中各標號表示如下:放料架I ;送料滑塊2 ;送料導軌3 ;擋塊4 ;上料架5 ;支腿6 ;上料滑塊7 ;上料導軌8 ;平動橫梁9 ;導向塊10 ;導向柱11 ;提升氣缸12 ;前推氣缸13 ;電磁鐵14 ;氣缸支架15 ;鋼結構框架16 ;板料擋塊17 ;板料小車18 ;提升氣缸活塞桿19 ;提升橫梁20 ;傳感器21 ;前推氣缸活塞桿22 ;導向套23。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做進一步的描述。
[0022]鐵板自動上料機包括放料機構和自動上料機構;
[0023]放料機構有板料小車18和放料架I,板料小車18可以在放料架I上前后移動;
[0024]自動上料機構包括上料架5,上料架5上設置有能在其上前后移動的平動橫梁9,平動橫梁9上設置有提升氣缸12 ;提升氣缸活塞桿19與提升橫梁20連接,可以實現提升橫梁20的上下移動,提升橫梁20上設置有多個用于吸取鐵板的電磁鐵14。
[0025]放料架I包括兩條橫梁,每條橫梁分別有兩條支腿支撐,各條支腿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橫梁上設置有送料導軌3 ;上述板料小車18包括一長方形鋼結構框架16,框架16下面設置有送料滑塊2,送料滑塊2可以在放料架I上相應導軌3上滑動,實現板料小車18沿放料架I的前后移動。
[0026]上料架5由四條支腿6支撐,支腿6固定在地面上,上料架5上設置有上料導軌8 ;上述平動橫梁9兩端設置有上料滑塊7,上料滑塊7設置在上料架5對應的導軌8上;上述平動橫梁9與前推氣缸活塞桿22連接,前推氣缸13通過氣缸支架15固定在上料架5上;前推氣缸13工作時實現平動橫梁9沿上料導軌8的前后移動。
[0027]提升橫梁20上設置有導向柱11,平動橫梁9兩側設置有導向塊10,導向柱11可以穿過平動橫梁9和導向塊10上下滑動,對提升橫梁20起到導向作用。
[0028]提升橫梁20上設置有傳感器21,能夠檢測出料板與提升橫梁20上電磁鐵14之間的距離。
[0029]放料架I上送料導軌3兩端設置有擋塊4,限制小車18的運動范圍;長方形鋼結構框架16上面設置有四根豎直的料板擋塊17,確保鐵板擺放整齊。
[0030]參看圖4,導向塊10內設置有特殊材料導向套23,使導向塊10與導向柱11的配合更加精密,而且具有潤滑作用。
[0031]下面結合附圖,通過事例,對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做進一步的描述。
[0032]參看圖1,板料小車18位于放料架I的最右側。工作時,先用龍門吊把一摞擺放整齊的鐵板(50到100張)直接放到板料小車18上,人工推動板料小車18在送料導軌3上運動至送料導軌3另一端時,板料小車18被送料導軌3上的擋塊4擋住,停止推動板料小車18,此時板料小車18停在了電磁鐵14的正下方,如圖2示。此時,啟動上料機構,提升氣缸12動作,帶動提升橫梁20向下運動,在距離鐵板適當位置時,距離傳感器21恰好可以檢測到鐵板,傳感器21產生信號阻止提升氣缸12繼續動作,電磁鐵14上電吸起一張鐵板,提升氣缸12反向動作,提升橫梁20向上運動至初始位置。
[0033]參看圖3,前推氣缸13啟動,推出活塞桿22,帶動平動橫梁9及吸附的鐵板運動至后續加工平臺上方;提升氣缸12帶動提升橫梁20向下動作,在其運動到加工平臺一定距離時,提升氣缸12停止往下動作,同時電磁鐵14失電,電磁鐵14與板料分離,板料被放在加工平臺上;提升氣缸12帶動提升橫梁20向上運動至頂端;前推氣缸活塞桿22收縮,帶動平動橫梁9運動至初始狀態,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對板料的自動上料。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導向柱11提高平動橫梁9的運動平穩性,導向塊10輔助導向柱11在運動過程中不發生傾斜。
[0034]參看圖4,導向塊10內裝有導向套23,使導向塊10與導向柱11的配合更精密,且起到潤滑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包括放料機構和自動上料機構;所述放料機構有板料小車和放料架,板料小車可以在放料架上前后移動;所述自動上料機構包括上料架,上料架上設置有能在其上前后移動的平動橫梁,平動橫梁上設置有提升氣缸;提升氣缸活塞桿與提升橫梁連接,可以實現提升橫梁的上下移動,提升橫梁上設置有多個用于吸取鐵板的電磁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上述放料架包括兩條橫梁,每條橫梁分別有兩條支腿支撐,各條支腿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橫梁上設置有送料導軌;上述板料小車包括一長方形鋼結構框架,框架下面設置有送料滑塊,送料滑塊可以在放料架上相應導軌上滑動,實現板料小車沿放料架的前后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上述上料架由四條支腿支撐,支腿固定在地面上,上料架上設置有上料導軌;上述平動橫梁兩端設置有上料滑塊,上料滑塊可以在上料架對應的導軌上滑動;上述平動橫梁與前推氣缸活塞桿連接,前推氣缸通過氣缸支架固定在上料架上;前推氣缸工作時實現平動橫梁沿上料導軌的前后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上述提升橫梁上設置有導向柱,上述平動橫梁兩側設置有導向塊,導向柱可以穿過平動橫梁和導向塊上下滑動,對提升橫梁起到導向作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上述提升橫梁上設置有傳感器,能夠檢測出料板與提升橫梁上電磁鐵之間的距離。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上述放料架上送料導軌兩端設置有擋塊,限制小車的運動范圍;上述長方形鋼結構框架上面設置有四根豎直的料板擋塊,確保鐵板擺放整齊。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鐵板自動上料機,其特征是:上述導向塊內設置有特殊材料導向套,使導向塊與導向柱的配合更加精密,而且具有潤滑作用。
【文檔編號】B65H5/08GK203428575SQ201320541954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日
【發明者】韓以倫, 田延芳, 丁道山, 白麗娜, 陳倩, 王菲, 剡海靜, 杜新業, 王敬, 王倩 申請人: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