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貨油船舶的裝卸油系統如圖1所示,該系統包括位于船舶主甲板上的若干裝卸油接口 1、位于船舶泵艙內的油泵子系統3以及位于船舶艙底的若干貨油艙(圖中未示),其中,每個裝卸油接口 I通過一個接口閘閥2連通至上輸油管線4 ;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通過油泵總閥5與上輸油管線4連通;每個貨油艙通過一個開關閘閥(圖中未示)連通至下輸油管線(圖中未示);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通過油艙總閥(圖中未示)與下輸油管線連通。基于上述結構,當貨油船舶作為供油船時,可將裝卸油接口 I與受供船上的油品管線連通,通過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將貨油艙中的油品泵入受供船;當貨油船舶從油庫裝載油品時,可將裝卸油接口 I與油庫管線連通,通過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將油品吸入貨油艙中。然而,當本貨油船舶作為供油船向受供船供油時,一旦油泵子系統3檢測到供油量達到預期噸位數量后,油泵子系統3停止工作,而此時上輸油管線4中必然存在未泵入受供船的剩油,且始終無法將這些剩油排凈,因此,供油船與受供船雙方為了燃料油噸位問題時常引發爭議。同理,當本貨油船舶從油庫裝載油品時,一旦油泵子系統3檢測到裝油量達到預期噸位數量后,油泵子系統3停止工作,而此時上輸油管線4和下輸油管線中必然存在未泵入貨油艙的剩油,且始終無法將這些剩油清掃至貨油艙內,因此無法保證裝油噸位數量。另外,在冬季或氣溫較低的環境下,貨油船舶在裝卸油品后,剩余的燃料油由于低溫會在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油濾芯器7等設備中凝固,從而容易損壞此類機械設備;而且在下一次裝卸油時,必 須采用高溫蒸汽進行疏通才能正常使用,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以及維護成本的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以在裝卸油品后將管線中的剩油清掃至受供船或本船貨油艙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其用于貨油船舶的裝卸油系統,該裝卸油系統包括若干個連通至一上輸油管線的裝卸油接口,以及一帶有油泵總閥的油泵子系統,且所述上輸油管線的一端與所述油泵總閥連通,所述管線結構包括:空氣壓縮機;第一閘閥,其進口端與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口端連通;第二閘閥,其進口端通過一第一通氣管線與所述第一閘閥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所述上輸油管線的靠近所述油泵總閥的一端連通;以及第三閘閥,其進口端通過一第二通氣管線與所述第一閘閥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所述上輸油管線的遠離所述油泵總閥的一端連通。[0012]在上述的船用掃油管線結構中,所述管線結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一閘閥的進口端之間的空氣濾芯器。[0013]在上述的船用掃油管線結構中,所述管線結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空氣濾芯器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一閘閥的進口端之間的壓力表。[0014]在上述的船用掃油管線結構中,所述管線結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口端與所述空氣濾芯器的進口端之間的第四閘閥。[0015]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解決方案,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空氣壓縮機、多根通氣管線以及多個閘閥,從而在本船裝卸油品后,通過空氣將上輸油管線中的剩油全部清掃入受供船,或將上、下輸油管線中的剩油全部清掃入本船貨油艙,進而一方面可以使受供船收到的油品噸位與本船供出的油品噸位一致,避免雙方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本船從油庫裝載的油品噸位數量得到保證;另外,還避免了通過高溫蒸汽對油泵子系統中的機械設備進行疏通,降低了對這些設備的損害和維護成本。
[0016]圖1是現有技術中貨油船舶裝卸油系統的結構示意圖;[0017]圖2是采用本實用新型船用掃油管線結構的貨油船舶裝卸油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予以詳細描述。[0019]如圖2所示,貨油船舶的裝卸油系統包括:位于船舶主甲板上的若干裝卸油接口 I(在本實施例中裝卸油接口 I的數量為8個)、位于船舶泵艙內的油泵子系統3以及位于船舶艙底的若干貨油艙(圖中 未示),其中:[0020]每個裝卸油接口 I通過一個接口閘閥2連通至上輸油管線4;油泵子系統3包括與上輸油管線4的一端連通的油泵總閥5、與油泵總閥5連通的螺桿泵6以及連接在油泵總閥5與螺桿泵6之間的油濾芯器7 ;每個貨油艙通過一個開關閘閥(圖中未示)連通至下輸油管線(圖中未示);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通過油艙總閥(圖中未示)與下輸油管線連通。[0021]本實用新型,即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其用于上述貨油船舶的裝卸油系統,該管線結構包括:[0022]空氣壓縮機8 ;[0023]第一閘閥9,其進口端與空氣壓縮機8的出口端連通;[0024]第二閘閥10,其進口端通過第一通氣管線11與第一閘閥9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上輸油管線4的靠近油泵總閥5的一端連通;[0025]第三閘閥12,其進口端通過第二通氣管線13與第一閘閥9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上輸油管線4的遠離油泵總閥5的一端連通;[0026]連接在空氣壓縮機8的出口端與第一閘閥9的進口端之間的空氣濾芯器14 ;[0027]連接在空氣濾芯器14的出口端與第一閘閥9的進口端之間的壓力表15 ;以及[0028]連接在空氣壓縮機8的出口端與空氣濾芯器14的進口端之間的第四閘閥16。[0029]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初始狀態下,所有閘閥關閉。當貨油船舶作為供油船時,將某個裝卸油接口I與受供船上的油品管線連通,打開某個貨油艙對應的開關閘閥、油艙總閥、油泵總閥5以及與該裝卸油接口 I對應的接口閘閥2,然后通過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將該貨油艙中的油品經由下輸油管線和上輸油管線4從裝卸油接口 I處泵入受供船;當油泵子系統3檢測到供油量達到預期噸位數量后,油泵子系統3停止工作,此時關閉貨油艙對應的開關閘閥、油艙總閥和油泵總閥5,打開第四閘閥16、第一閘閥9和第二閘閥10,并啟動空氣壓縮機8,使壓縮空氣經過第一通氣管線11進入上輸油管線4,從而將上輸油管線4中的剩油全部清掃排出裝卸油接口 I以掃至受供船,進而使受供船與供油船在輸油噸位數上達成一致,減少了雙方之間的矛盾。當清掃完畢后,所有閘閥關閉。當貨油船舶從油庫裝載油品時,將裝卸油接口 I與油庫管線連通,打開該裝卸油接口 I對應的接口閘閥2、油泵總閥5、油艙總閥以及某個貨油艙對應的開關閘閥,通過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將油品經由上輸油管線4和下輸油管線從裝卸油接口 I處吸入該貨油艙中;一旦油泵子系統3檢測到裝油量達到預期噸位數量后,油泵子系統3停止工作,此時關閉裝卸油接口 I對應的接口閘閥2,打開第四閘閥16、第一閘閥9和第三閘閥12,并啟動空氣壓縮機8,使壓縮空氣經過第二通氣管線13進入上輸油管線4并通過油泵子系統3進入下輸油管線,從而將上輸油管線4、下輸油管線、螺桿泵6以及油濾芯器7等中的剩油全部清掃至對應的貨油艙中,進而使裝油噸位數量得到保證。當清掃完畢后,所有閘閥關閉。同理,在貨油船舶供油完畢,并將上輸油管線4中的剩油清掃至受供船后,還可以再次打開第四閘閥16、第一閘閥9、第二閘閥10、油泵總閥5、油艙總閥和貨油艙對應的開關閘閥,并啟動空氣壓縮機8使壓縮空氣經過第一通氣管線11和油泵子系統3進入下輸油管線,從而將下輸油管線、螺桿泵6以及油濾芯器7等中的剩油全部清掃至對應的貨油艙中,進而防止在冬季或氣溫較低的環境下剩余的燃料油在油泵子系統3中的螺桿泵6、油濾芯器7等設備中凝固,避免了在下次裝卸油前采用高溫蒸汽對螺桿泵6、油濾芯器7等進行疏通,降低了對機械設備的損害。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即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等效 變化與修飾,皆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均為常規技術內容。
權利要求1.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其用于貨油船舶的裝卸油系統,該裝卸油系統包括若干個連通至一上輸油管線的裝卸油接口,以及一帶有油泵總閥的油泵子系統,且所述上輸油管線的一端與所述油泵總閥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線結構包括: 空氣壓縮機; 第一閘閥,其進口端與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口端連通; 第二閘閥,其進口端通過一第一通氣管線與所述第一閘閥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所述上輸油管線的靠近所述油泵總閥的一端連通;以及 第三閘閥,其進口端通過一第二通氣管線與所述第一閘閥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所述上輸油管線的遠離所述油泵總閥的一端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線結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一閘閥的進口端之間的空氣濾芯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線結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空氣濾芯器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一閘閥的進口端之間的壓力表。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線結構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空氣壓縮 機的出口端與所述空氣濾芯器的進口端之間的第四閘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用掃油管線結構,包括空氣壓縮機;第一閘閥,其進口端與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口端連通;第二閘閥,其進口端通過一第一通氣管線與所述第一閘閥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所述上輸油管線的靠近所述油泵總閥的一端連通;以及第三閘閥,其進口端通過一第二通氣管線與所述第一閘閥的出口端連通,其出口端與所述上輸油管線的遠離所述油泵總閥的一端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空氣壓縮機、通氣管線以及閘閥,從而在本船裝卸油品后,通過空氣將上輸油管線中的剩油全部清掃入受供船,或將上、下輸油管線中的剩油全部清掃入本船貨油艙,進而一方面可以使受供船收到的油品噸位與本船供出的油品噸位一致,避免雙方之間的矛盾。
文檔編號B67D9/00GK203112488SQ2013201509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8日
發明者傅瀛, 張義平 申請人:上海鵬盾石油水上運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