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頭部上接軌、地拖鏈輸送軌道及地拖鏈輸送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物料輸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的頭部上接軌。本實用新型同時涉及采用所述頭部上接軌的地拖鏈輸送軌道和地拖鏈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地拖鏈輸送系統具有結構簡單、易于操作、通過性好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裝配、工程機械等行業的自動化生產線上。一般的,地拖鏈輸送系統包括輸送軌道、牽引鏈、驅動鏈輪和張緊鏈輪構成的輸送軌道線以及設置于該輸送軌道線上行走并運輸物流的臺車。在文獻號為CN2325356Y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臺車自動返回式車輛裝配輸送機。圖1為所述的中國專利文獻所公開的裝配輸送機的運行原理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牽引鏈條的示意簡圖;請參考圖1,裝配輸送機左右兩側分設張緊鏈輪5和牽引鏈輪4 (牽引鏈輪也稱為驅動鏈輪),在所述牽引鏈輪4和張緊鏈輪5上套接有牽引連條2。在牽引鏈條2的兩側平行設置有軌道系統1,在所述軌道系統I上設置有帶滾輪的臺車6,臺車6通過插銷10與牽弓丨鏈條2上的牽引鏈板8上的銷孔9連接(如圖2中所示),并隨牽引鏈條2沿軌道系統I運行。在牽引鏈輪4與張 緊鏈輪5處分別設置有翻轉護軌11,翻轉護軌11為大于所述兩鏈輪輪緣半徑的半圓形軌道,其上部的內端與軌道系統I相對接,下部的外端與地下軌道12相對接。當臺車6運行至牽引鏈輪4處,沿翻轉護軌11垂直翻轉入地下,平滑進入地下軌道12中。然后從地下運動到張緊鏈輪5處,由沿該側的翻轉護軌11垂直返回轉翻出地面,實現臺車6地下自動返回。在臺車6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其插入牽引鏈條2上的銷孔9中的插銷10始終不脫離銷孔9。請繼續參考圖1,所述的裝配輸送機的軌道系統I在接近臺車下翻側額翻轉護軌11時設置為平緩坡段,以使得臺車由水平運行到翻轉護軌翻轉時可以平緩過渡。有關平緩坡段的設置角度以及長度的進一步信息可參考上述的中國專利文獻。請參考圖3,其為所述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中公開的臺車的結構簡圖。由圖3中可以看到,該臺車6的車體為一矩形框架結構,插銷10的一端固定在車體上,另一端穿過車體后由車體下部伸出與如圖2所示的牽引鏈條2上的銷孔9相對應。在所述車體左端緊靠滾輪13相對內側分別設置有兩個支承塊14 (該支承塊也可稱為支撐臂)。支承塊14與車體采用鉸鏈連接,利用臺車6在翻入翻出地面時的重力作用,可實現支承塊14的立和倒兩種支承高度的自由轉換。由上述的圖1可以看出,所述翻轉護軌11主視圖輪廓呈半圓形設置于張緊鏈輪5的外側。臺車在圖1所示的軌道系統I上運行時,在水平方向上運行實現物流由左至右的輸送,在到達解決右側翻轉護軌時,臺車運行由水平轉為緩降,并將物料卸載,在到達翻轉護軌時,沿翻轉護軌11垂直翻轉入地下。通常情況下,在翻轉護軌11的上下端部還分別設置有頭部上接軌和頭部下接軌,臺車在經過緩坡階段后由所述頭部上接軌導入翻轉護軌11的入口端,并經所述翻轉護軌11翻轉后,再經頭部下接軌將臺車由翻轉護軌11的出口端導出至下側軌道中。圖1中翻轉護軌11半圓形輪廓兩端的向外延伸的直線部分即為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和頭部下接軌。頭部上接軌和頭部下接軌與翻轉護軌11之間以及與軌道系統之間一般通過連接件連接為一體。圖4為軌道系統中其中一側的頭部上接軌的主視圖,圖5圖4中沿A-A向的剖視圖,圖6為圖4的左視圖。圖7為翻轉護軌的主視圖,圖8為翻轉護軌的左視圖。請參考圖4至圖8,頭部上接軌100包括作為側板的本體以及與本體垂直設置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三者之間形成凹槽106。在所述頭部上接軌100的其中一端、且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分別設置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別稱為第一連接部102a和第二連接部102b,在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和第二連接部102b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通孔104a和第二通孔104b ;相應的,在翻轉護軌200上軌道端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和第二連接部102b對應的第三連接部202a和第四連接部202b。所述第三連接部202a和第四連接部202b上也設置有相應的通孔。頭部上接軌100和翻轉護軌200的相應端部相對接,第一連接部102a和第三連接部202a上的通孔相對準,第二連接部102b和第四連接部202b的通孔相對準,通過螺栓將二者固定裝配為一體。此外,在所述頭部上接軌100的另一端且下底板上也設置有向外的延伸部,該延伸部稱為第三連接部108,其上設置有第三通孔110。該第三連接部108用于將頭部上接軌100的該端部與地面軌道固連。然而,上述的頭部上接軌100固定裝配于翻轉護軌200上端部之后,在臺車運行至頭部上接軌100與翻轉護軌200的結合處,臺車支承臂會倒下,進而該支撐臂會與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以及第三連接部202a干涉,影響臺車通過。因而有必要對所述的頭部上接軌結構以及與之連接的翻轉護軌進行改進以避免臺車支撐臂與之干涉,保證臺車的順利通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的頭部上接軌,以解決現有地拖鏈輸送系統的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另外提供一種采用所述頭部上接軌的地拖鏈輸送系統和地拖鏈輸送軌道。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頭部上接軌,應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與翻轉護軌相連接;包括:長板狀本體以及沿所述本體的兩相對長邊向一側伸出的兩延伸部,所述兩延伸部分別稱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體、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組成凹槽軌道;在所述頭部上接軌上設置有與所述翻轉護軌固定連接的連接部;且所述連接部設置于所述本體外側和/或下沿部的外側;其中,所述本體外側和下沿部外側是指所述本體和下沿部的遠離所述凹槽軌道的凹槽一側??蛇x的,所述連接部共有兩個,分別為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設置于所述本體上接近于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并且不超出所述上沿部的外側面之外;所述第二連接部設置于下沿部的接近于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為由所述本體外側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設置有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一連接孔的中心線與所述凹槽走向一致;所述第二連接部為由所述下沿部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該第二凸起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孔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連接孔中心線平行。[0018]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中至少一個為通孔。可選的,所述通孔為普通通孔或螺紋孔??蛇x的,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至少一個為盲孔,且該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所述盲孔為螺紋孔??蛇x的,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本體一體成型??蛇x的,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本體相連接的部位設置為圓角過渡結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地拖鏈輸送軌道,該地拖鏈輸送軌道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頭部上接軌。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地拖鏈輸送系統,其采用上述的地拖鏈輸送軌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的頭部上接軌,其與所述翻轉護軌相連接的連接部設置于所述組成頭部上接軌的本體外側和/或下沿部外側,而不設置于上沿部的外側;將該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對接裝配后,在頭部上接軌的上沿部未設置連接部,臺車在運行過程中不會與軌道、以及軌道連接部連接結構的干涉,保證了臺車的順利通過,從而保證了應用該頭部上接軌的該拖鏈輸送系統的正常運行。
圖1為背景技術述及的中國專利文獻所公開的裝配輸送機的運行原理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牽引鏈條的示意簡圖;圖3為背景技術述及的中國 專利文獻公開中公開的臺車的結構簡圖;圖4為現有地拖鏈軌道系統中其中一側的頭部上接軌的主視圖;圖5圖4中沿A-A向的剖視圖;圖6為圖4的左視圖;圖7為與圖4相連接的翻轉護軌的主視圖;圖8為與圖4相連接的翻轉護軌的左視圖;圖9為應用本實施例的頭部上接軌的地拖鏈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頭部上接軌的實施例的主視圖;圖11為圖10的左視圖;圖12為圖10沿AA剖視圖。部分附圖標記說明:IOOa頭部上接軌,101本體,103上沿部,105下沿部,106凹槽,102a第一連接部,102b第二連接部,104a第一連接孔,104b第二連接孔,108第五連接部,110通孔,110第五連接孔,502下坡護軌,504護軌支撐,208牽引鏈輪,200翻轉護軌,IOOb頭部下接軌,300臺
車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頭部上接軌的實施例的主視圖,圖11為左視圖;圖12為圖10沿AA剖視圖。請參考圖10和圖11,本實施例中,頭部上接軌IOOa包括本體101、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其中,所述本體101呈長板狀,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沿所述本體101的長邊設置,并由所述本體101的板面同側伸出板面之外,使得所述本體101、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之間形成凹槽106,該凹槽106在本頭部上接軌應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時,作為臺車滾輪的行走軌道。所述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均與所述本體101 —體成型,并且較佳的,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均與本體101垂直設置。但需要說明的是,上沿部103、下沿部105與本體101并非必須垂直設置,二者還可以設置為其它角度。所述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與所述本體101相連接部位可以設置為圓角過渡,以減小應力集中,增強頭部上接軌整體的剛度和強度。在本實施例中,在頭部上接軌上還設置有與地拖鏈輸送系統的翻轉護軌固定連接的連接部,該連接部設置于所述頭部上接軌上靠近翻轉護軌的一端。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具體為兩個,分別為圖10和圖11中的第一連接部102a和第二連接部102b。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設置于所述本體101的外側并靠近所述上沿部103的位置,且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與本體101 —體成型設置。其中,所述的外側具體是指所述本體101上遠離所述凹槽106的一側。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與所述本體101也可以可拆分結構,例如通過螺栓等連接件將二者固連為一體。請繼續參考圖10和圖11,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為由本體101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設置有第一連接孔104a。所述的第一連接孔104a為通孔,且該通孔中心線與所述凹槽106的走向一致,也即與凹槽對臺車滾輪導向方向相同。
本實施例中,所述通孔可以為普通通孔,也可以是螺紋孔。所述第一連接孔104a以及螺栓、以及翻轉護軌端部相應位置設置的連接結構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該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此外,所述第一凸起頂部具有圓弧形結構,該結構不但可減少材料使用,還可以釋放應力,從而有利于增強頭部上接軌整體的剛度和強度。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本體101外側相連接的部位也可以設置為圓角過渡結構,這里不再一一贅述。本實施例中,由圖10和圖11可以看出,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上部設置為與所述上沿部103外側面平齊,但這并不是唯一的設置方式,例如,其還可以設置為與上沿部103外側面以下。但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不超出所述上沿部103外側面之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孔104a也可以設置為盲孔,該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且該盲孔為螺紋孔,該盲孔同樣可以也可以與螺栓、翻轉護軌端部相應位置設置的連接結構配合,固定該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在該第一連接孔104a為盲孔時,在所述翻轉護軌相應位置設置的連接件上設置則設置為通孔,用于穿過螺栓并將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接孔104a中,從而實現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的固連.[0053]請繼續參考圖10和圖11,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102b設置于所述下沿部105外偵牝且所述第二連接部102b與下沿部105 —體成型設置。其中,所述的外側具體是指所述下沿部105上遠離所述凹槽106的一側。[0054]所述第二連接部102b為由下沿部105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二凸起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104b。所述的第二連接孔104b為通孔,且該通孔中心線與所述第一連接孔104a平行。本實施例中,所述通孔可以為普通通孔,也可以是螺紋孔。所述第二連接孔104b以及螺栓、以及相應的翻轉護軌端部的連接結構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該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頂部具有圓弧形結構,該結構有利于不但可減少材料使用,還可以釋放應力,從而增強頭部上接軌整體的剛度和強度。所述第二凸起與所述下沿部105外側相連接的部位也可以設置為圓角過渡結構。當然,所述第二凸起的頂部還可以設置為其它結構。本實施例中,在所述頭部上接軌的下沿部相對于設置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另一端部還設置有與地拖鏈輸送軌道相連接的連接部,稱為第五連接部。如圖10和圖12中所示的第五連接部108。所述第五連接部108為沿所述下沿部105外側設置的凸起,在所述凸起上還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110,稱為第五連接孔110,所述第五連接孔110為通孔,其中心線與所述的第二連接孔104b垂直設置。在所述頭部上接軌裝配于地拖鏈輸送軌道上時,其一端與翻轉護軌相對接并固為一體,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五連接部108及其上的第五連接孔110、螺栓與地拖鏈輸送軌道的軌道內側固連為一體。所述的第五連接孔110為螺紋孔,其沿所述頭部上接軌IOO a的凹槽軌道方向可以設置多個,本實施例中設置為兩個。當然所述第五連接部108還可以設置于本體101的外側,由本體101外側向遠離所述凹槽106方向延伸,除此之外,設置于本體101上的第五連接部的結構以及與本體101的連接方式與上述設置于下沿部105上的第五連接部108無異,這里不再重復描述。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孔104b也可以設置為盲孔,該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且該盲孔為螺紋孔,該盲孔同樣可以也可以與螺栓、相應的翻轉護軌端部的連接結構配合,固定該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部102b還可以設置于所述本體101外側與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相同的端部,并靠近所述下沿部105的位置,設置方式與所述第一連接部102a相同,這里不再贅述。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的實施例中,還可以在所述本體101外側上靠近所述下沿部105的位置和所述下沿部105外側同時設置連接部,連接部的結構與設置方式可以與所述的第一連接部102a相同,這里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的頭部上接軌,其與所述翻轉護軌相連接的連接部設置于所述組成頭部上接軌的本體外側和/或下沿部外側,而不設置于上沿部的外側。將該頭部上接軌與翻轉護軌對接裝配后,由于在頭部上接軌的上沿部未設置連接部,故不會與運行至頭部上接軌和翻轉護軌結合處的臺車產生干涉的問題,臺車可順利通過該處。請參考圖9,其為應用本實施例的頭部上接軌的地拖鏈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9僅僅示出了地拖鏈輸送系統的下坡段、翻轉段以及與下坡段對應的返回段的部分。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圖9中示出的為地拖鏈輸送系統的其中一側軌道的情形,在另一側設置有相同的軌道。具體的,在應用本實施例的頭部上接軌時,在輸送軌道的每一側均需一頭部上接軌,兩頭部上接軌的凹槽相對設置,頭部上接軌的下沿部為臺車滾輪承載部。[0063]請繼續參考圖9,下坡護軌502由護軌支撐504對其提供支撐,其與水平方向具有一定的傾角,并且在靠近牽引鏈輪208處傾角角度增大,下坡護軌502在接近牽引鏈輪208時,通過上述實施例的頭部上接軌IOOa與設置于所述牽引鏈輪208外側的半圓弧形翻轉護軌200上端部相連接。所述翻轉護軌200的下端部與頭部下接軌IOOb —端相連接,頭部下接軌IOOb的另一端連接至返回軌508。牽引鏈條沿下坡護軌502設置,其繞過牽引鏈輪208后,沿返回軌508設置,并在該地拖鏈輸送系統的另一端繞過張緊鏈輪后經水平段護軌后與沿下坡護軌502牽引鏈條端部連接。臺車300設置于所述地拖鏈軌道上,臺車結構以及設置方式可參考背景技術中的記載,這里不再重復描述。通過牽引鏈條帶動臺車沿地拖鏈輸送軌道運動,順次經過下坡護軌502、頭部下接軌100b、翻轉護軌200、頭部下接軌IOOb之后,經由返回軌再次返回至地面的水平軌中,再次參與物料運輸。應用上述實施例的頭部上接軌的地拖鏈輸送系統,臺車在運行過程中不會與軌道、以及軌道連接部連接結構的干涉,保證了臺車的順利通過,從而保證了該地拖鏈輸送系統的正常運行。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頭部上接軌,應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與翻轉護軌相連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長板狀本體以及沿所述本體的兩相對長邊向一側伸出的兩延伸部,所述兩延伸部分別稱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體、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組成凹槽軌道; 在所述頭部上接軌上設置有與所述翻轉護軌固定連接的連接部;且所述連接部設置于所述本體外側和/或下沿部的外側; 其中,所述本體外側和下沿部外側是指所述本體和下沿部的遠離所述凹槽軌道的凹槽一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共有兩個,分別為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一連接部設置于所述本體上接近于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并且不超出所述上沿部的外側面之外; 所述第二連接部設置于下沿部的接近于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為由所述本體外側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設置有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一連接孔的中心線與所述凹槽走向一致; 所述第二連接部為由所述下沿部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該第二凸起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孔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連接孔中心線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中至少一個為通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在于,所述通孔為普通通孔或螺紋孔。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至少一個為盲孔,且該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轉護軌的端部,所述盲孔為螺紋孔。
7.根據權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本體一體成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頭部上接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本體相連接的部位設置為圓角過渡結構。
9.一種地拖鏈輸送軌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權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頭部上接軌。
10.一種地拖鏈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采用上述權利要求9所述的地拖鏈輸送軌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頭部上接軌,應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與翻轉護軌相連接;包括長板狀本體以及沿所述本體的兩相對長邊向一側伸出的兩延伸部,所述兩延伸部分別稱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體、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組成凹槽軌道;在所述頭部上接軌上設置有與所述翻轉護軌固定連接的連接部;且所述連接部設置于所述本體外側和/或下沿部的外側;其中,所述本體外側和下沿部外側是指所述本體和下沿部的遠離所述凹槽軌道的凹槽空間的一側。該頭部上接軌應用于地拖鏈輸送系統后,臺車在運行過程中不會與軌道、以及軌道連接部連接結構的干涉。本實用新型同時涉及采用所述頭部上接軌的地拖鏈輸送軌道和地拖鏈輸送系統。
文檔編號B65G21/22GK203111987SQ20132010232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6日
發明者賀正璞 申請人:湖北華昌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