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的制作方法
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機械制造、物料運輸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的白酒廠把酒醅從狹窄的發(fā)酵池中取出后,再向下一工序轉運,通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人工運料,這種運料方式具有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用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問題;二是用行車輔以抓料斗運料,這種運料方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勞動強度,但也存在如下缺點:1、機械設備廠房投資大,特別是由于行車的使用不得不大幅加大基建投資;2、運行費用高昂;3、不能完全實現(xiàn)自動化;4、抓料斗不能精確定位,需要人工輔助定位,由于抓料斗較大的慣性,難于控制、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三是先把酒醅設法從窖池中裝入料斗然后再用叉車把裝滿酒醅的料斗運走。該種運送方式由于受窖池之間操作空間的限制,叉車難于貼近每一個窖池取料,必須增設中間過程。本發(fā)明在對現(xiàn)有運料方法和發(fā)窖車間布局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使用了投資少、效率高、運力大的軌道運輸。為了能使轉運車實現(xiàn)垂直轉向及轉軌運行,特別設計了能適應該工況的傳動裝置、轉向驅動裝置,并在在縱、橫地軌垂直相交處布設帶十字導軌的隨動換向機構。
中國專利200820035681.5 “地軌換向器”,該換向器為一字型溝槽型結構,主要用于敷設在地坪上呈十字形交錯的地軌對接處,換向時需要先打開鎖定扣,再人工搬動換向器,通過換向器對行走輪的扭動使得行走輪發(fā)生轉向。這種換向器的一字型溝槽結構,對于只有一個換向工位時,與本發(fā)明的功能區(qū)別不大,但如果橫向地軌上同時存在多個換向工位時,經過換向并在橫向導軌上直行通過其它換向工位時就需要搬動所有的換向器,使一字型溝槽與橫向導軌一致,這樣不但很繁瑣而且大大影響轉運車的運行速度。比如轉運車需要在3-4列窖池上跨列運行時需要設置8-10個換向器,一字型溝槽“地軌換向器”就很難做到同時打開多個鎖定扣,即使能同時打開,也會相當繁瑣,同時還會增大工作量或設備投資,同時還會影響轉運車的運行速度,另外此地軌換向器,需要人工輔助扳動換向器,當行走輪不處于換向器轉盤中心時,會產生很大的回轉力矩,人工扳動強度大,甚至無法扳動。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旨在解決現(xiàn)有轉運車的換向器存在的操作復雜、使用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所述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包括:轉運車、橫向地軌、縱向地軌、隨動換向機構、轉向驅動裝置;
所述橫向導軌和縱向導軌安裝在窖池的側面,所述隨動換向機構設置在所述橫向導軌和縱向導軌的交接處,所述轉運車安裝在窯池上。
進一步、所述轉運車包括車身、傳動裝置、第一支撐軸、第二支撐軸、第三支撐軸、第四支撐軸、行走輪、料斗;
所述行走輪安裝在所述轉運車的下方,所述料斗設置在所述轉運車上方的一側,所述傳動裝置設置在所述車身的一側,所述第一支撐軸、第二支撐軸、第三支撐軸和第四支撐軸設置在所述行走輪的上方。
進一步、所述的轉向驅動裝置由轉向操作桿、第一連架桿、第二連架桿、第三連架桿、第四連架桿、第五連架桿、第六連架桿及連接各連架桿所用的連桿組成;
所述轉向操作桿連接所述第二支撐軸,所述第一連架桿的一端連接所述轉向操作桿,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軸固接,所述第二連架桿和第三連架桿固接在所述第三支撐軸上,所述第四連架桿和第五連架桿固接在所述第四支撐軸上,所述第六連架桿固接在所述第一支撐軸上,所述第一連架桿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二連架桿,所述第三連架桿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四連架桿,所述第五連架桿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六連架桿,所述各連架桿用連桿連接。
進一步、所述傳動裝置還包括:傳動軸、電機、第一圓錐齒輪、第二圓錐齒輪、第三圓錐齒輪、第四圓錐齒輪、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固定在所述傳動軸上,所述電機連接所述傳動軸,所述第二圓錐齒輪連接所述第一圓錐齒輪,所述第三圓錐齒輪連接所述第四圓錐齒輪,所述第一鏈輪連接所述第四圓錐齒輪,所述第二鏈輪連接所述第一鏈輪。
進一步、所述第四圓錐齒輪通過動力傳輸軸連接第一鏈輪。
進一步、所述第一鏈輪通過鏈條連接第二鏈輪。
進一步、所述隨動換向機構還包括:底座、換向盤立軸、隨動換向盤、第一導軌塊、第二導軌塊、推力球軸承、向心球軸承、換向盤立軸套筒、套筒;
所述底座通過水泥固定在地下,所述換向盤上面設置所述四支第一導軌塊和一支第二導軌塊,所述套筒和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向心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換向盤立軸套筒的兩端,所述推力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換向盤立軸套筒頂端的上方。
進一步、所述隨動換向盤的上表面固定五只導軌塊,以第二導軌塊為中心點,以其四個立面為基準將其余四只導軌塊成十字形固定于其周圍,但為使H型的行走輪順利通過十字中心點,在固定這四只導軌塊時須與位于中心點的第二導軌塊離開一定距離。
進一步、所述轉運車行走輪為H型設置。
圖1是本發(fā)明提供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發(fā)明提供的轉運車的結構示意圖3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傳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4是本發(fā)明提供的隨動換向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提供的隨動換向盤的側視圖6是本發(fā)明提供的轉運車的轉向驅動裝置結構示意圖7是本發(fā)明提供的轉運車出窖運行軌跡示意圖8是本發(fā)明提供的轉運車跨列運行軌跡示意圖9是本發(fā)明提供的隨動轉向盤運行軌跡示意圖。
圖中:1、窯池;2、轉運車;21、車身;22、傳動軸;221、電機;23、行走輪;24、第一支撐軸;241、第六連架桿;25、傳動裝置;251、第一圓錐齒輪;252、第二圓錐齒輪;253、第三圓錐齒輪;254、第四圓錐齒輪;255、第一鏈輪;256、第二鏈輪;26、第二支撐軸;261、第一連架桿;27、第三支撐軸;271、第二連架桿;272、第三連架桿;28、第四支撐軸;281、第四連架桿;282、第五連架桿;283、轉向操作桿;3、料斗;4、橫向地軌;5、縱向地軌;6、隨動換向機構;61、底座;62、換向盤立軸;63、換向盤;64、第一導軌塊;65、第二導軌塊;66、推力球軸承;67、向心球軸承;68、換向盤立軸套筒;69、套筒。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圖1-圖8示出了本發(fā)明提供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僅示出了與本發(fā)明相關的部分。
如圖1和圖6所示,本發(fā)明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主要由:轉運車2、橫向地軌4、縱向地軌5、隨動換向機構6、轉向驅動裝置;窖池I四周地面上的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縱、橫地軌垂直相交處的隨動換向機構6,運行在橫向地軌4或縱向地軌5上并跨在窖池I上方的轉運車2不但能通過行走輪13的轉動在一列橫向地軌4或縱向地軌5上行走、停留,而且能通過位于縱、橫地軌垂直相連處的隨動換向機構實現(xiàn)垂直轉向,也就是說,轉運車2可以通過兩次垂直轉向既可從一列地軌轉到其它任一列地軌,也可離開發(fā)酵車間;其中地軌采用一定型號的輕型地軌鋪設而成。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轉運車2主要由車身21、傳動軸22、電機221、行走輪23、第一支撐軸24、傳動裝置25、第二支撐軸26、第三支撐軸27、第四支撐軸28組成;轉運車2的第一支撐軸24、第二支撐軸26、第三支撐軸27和第四支撐軸28的下方均安裝有同樣規(guī)格的行走輪23,行走輪23為兩邊突起式呈H型的移動輪,傳動軸22連接傳動裝置25。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傳動裝置25主要由第一圓錐齒輪251、第二圓錐齒輪252、第三圓錐齒輪253、第四圓錐齒輪254、第一鏈輪255、第二鏈輪256組成;齒輪傳動裝置包括4個大小相同的第一圓錐齒輪251、第二圓錐齒輪252、第三圓錐齒輪253、第四圓錐齒輪254,鏈傳動裝置中包括兩個大小相同的第一鏈輪255、第二鏈輪256,通過齒輪傳動和鏈傳動實現(xiàn)轉運行走輪23在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上運動,電機221帶動安裝在轉運車車身21上的傳動軸22轉動,進而帶動與轉動軸22相連的第一圓錐齒輪251轉動;第一圓錐齒輪251又帶動與之嚙合的第二圓錐齒輪252轉動;第二圓錐齒輪252又帶動與其在同一根軸上的第四圓錐齒輪254 —起轉動;第四圓錐齒輪254又帶動與之嚙合的第三圓錐齒輪253轉動;第三圓錐齒輪253的轉動又通過連軸帶動第一鏈輪255轉動,第一鏈輪255通過鏈傳動帶動第二鏈輪256轉動;第二鏈輪256又通過連軸帶動轉運車2的行走輪23轉動,從而實現(xiàn)了行走輪23在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上滾動,進而帶動轉運車2在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上的移動。
如圖4和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隨動換向機構6主要由:底座61、換向盤立軸62、換向盤63、第一導軌塊64、第二導軌塊65、推力球軸承66、向心球軸承67、換向盤立軸套筒68、套筒69組成,底座61用水泥固結在地下,但要保證換向盤63比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的上面低一定的高度,換向盤63的上面設置四塊第一導軌塊64和一塊第二導軌塊65,第一導軌塊64和第二導軌塊65的上表面與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的上表面平齊,第一導軌塊64和第二導軌塊65的寬度略小于橫向地軌4和縱向地軌5的寬度且導軌塊之間的間距略大于行走輪23凸緣的寬度,以保證行走輪23能順利地由地軌滑移到固定在隨動換向機構6上表面的十字導軌塊上,換向盤63的底部與換向盤立軸62固接在一起并能繞套筒69自由轉動,套筒69與底座61固接在一起且底座61用水泥固結在地下,換向盤立軸套筒68對兩個向心球軸承67起定位作用,而推力球軸承66起支撐作用,用于支撐轉運車2的壓力,當行走輪23從地軌運行到隨動換向盤63上并在此傳動時,隨動的換向盤63隨著行走輪23的轉動而轉動,從而順利實現(xiàn)行走輪23的輕巧垂直轉動。
如圖6所示,本發(fā)明的轉向驅動裝置為三個平行四邊形鉸鏈機構串聯(lián)而成,主要構件有轉向操作桿、第一連架桿、第二連架桿、第三連架桿、第四連架桿、第五連架桿、第六連架桿、及連接各連架桿所用的連桿;每個平行四邊形鉸鏈機構中的連架桿與相應的行走輪支撐軸固接在一起,且連接不同支撐軸的相鄰的連架桿之間由連桿連接,第一連架桿261的一端連接轉向操作桿283,另一端與行走輪23的第二支撐軸26固結,第二連架桿271與第三連架桿272呈90°并與第二只行走輪的第三支撐軸27固結,第四連架桿281與第五連架桿282呈90°并與第三只行走輪第四支撐軸28固結,第六連架桿241與第四只行走輪第一支撐軸24固結,此外連接不同支撐軸的相鄰的連架桿之間由連桿連接,當沿著順時針方向將轉向操作桿283轉動90°時,三個平行四邊形鉸鏈機構隨之轉動90°,從而帶動各行走輪23的支撐軸和相應的行走輪轉動90°,即實現(xiàn)了行走輪的90°傳動,在此傳動過程中由于行走輪23轉動時,行走輪23是站立在換向盤63上,所以行走輪23可以輕松的借助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滑塊導軌的推動力帶動換向盤63轉動,值得說明的是這種轉動相比行走輪23直接在地面的轉動要輕巧的多。
如圖7和圖8所示,本發(fā)明裝置工作時,開動傳動軸電機,通過圖3所示的行走輪驅動系統(tǒng)驅動轉運車2在地軌上行走,并定位在圖7所示窖池A的上方,此時,關閉傳動軸電機,取料裝置開始工作,當轉運車2的料斗3裝滿酒醅后,取料裝置停止工作,再開動傳動軸22上的電機221,驅動行走輪23帶動轉運車2沿縱向地軌由右向左移動,當移動到離位置B —定距離后,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轉速,即把轉運車2的移動速度降到一定值后,然后當轉運車2接近兩行橫向地軌時,再逐漸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的轉速直到四行走輪接近隨動轉盤的中心位置時關閉傳動軸22的電機221,即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23正好到達在左起第一行窖池(圖7所示的窖池B)四周的四只換向盤63上(換向工位)時,再通過推動轉向操作桿283帶動隨動換向機構6,使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23在隨動換向盤63上垂直轉向90°,這時行走輪23會借助其與隨動轉向盤63的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導軌的推動力帶動隨動轉向盤63 —起以圖9所示的A點為圓心做順時針方向轉動90°,最終H型行走輪23的由圖9所示的B所在的位置和B點的形態(tài)轉到圖9所示的C所在的位置和C點的形態(tài),實現(xiàn)了行走輪2390°的輕巧轉向,再啟動傳動軸22的電機221使轉運車2能沿著窖池的橫向地軌4移動,當移動到離窖池C 一定距離后,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轉速,即把料車3的移動速度降到一定值后,再逐漸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的轉速直到四行走輪23接近隨動轉盤的中心位置時關閉傳動軸22的電機221,即當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23正好到達在左起第一行窖池(圖7所示的窖池C)四周的四只隨動換向盤63上(換向工位)時,再通過推動轉向操作桿283使平行四邊形鉸鏈轉向機構轉動90°,這時行走輪23會借助其與隨動轉向盤63的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導軌的推動力帶動隨動轉向盤63 —起以圖9所示的A點為圓心做順時針方向轉動90°,最終H型行走輪23的由圖9所示的B所在的位置和B點的形態(tài)轉到圖9所示的C所在的位置和C點的形態(tài),實現(xiàn)了行走輪2390°的輕巧轉向,此時,再啟動傳動軸22的電機221使轉運車2再沿窖池C兩側的縱向地軌向左移動,直至轉運車2運行到圖7所示的D位置,并通過D進入下道工序,之所以轉運車2不能直接從窖池A、B的上方直接離開窖池進入下一道工序,是因為一方面不是每一列窖池的盡頭都有通向下一道工序的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jié)省地軌的鋪設量和地軌空間的占用(公用外出軌道)。此外,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發(fā)明設計的十字隨動轉向機構不論是隨動轉動后還是靜止不動時其十字導軌中的一條的中心線始終與縱向導軌的中心線一致,而另一條十字導軌的中心線始終垂直縱向導5且與橫向導軌4的中心線一致,保證轉運車可以隨時通過十字導軌。特別是當轉運車需要轉向時,無需精確停到十字隨動轉向盤的中心位置,即可轉向后直行的特點,大大降低了對停車精度的要求和操作難度,從而提聞的轉運效率。
通過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在驅動系統(tǒng)的驅動下,出窖轉運車2通過在地軌上的兩次垂直轉向可以離開發(fā)酵車間,從而將酒醅輸送至下一道工序(蒸酒車間),卸料完畢,然后再重復上述工程,一窖出料完畢,出窖轉運車2沿縱向地軌5移動至下一窖池,定位后,即可進行下一窖池的出窖,而當轉運車2需要到另一列的窖池工作時,需按圖8所示的路線進行移動,具體過程如下:
圖8為本發(fā)明的轉運車跨列運行軌跡示意圖,當轉運車2需要運送另一列窖池里的物料時,以圖8所示轉運車的位置為例來說明,本發(fā)明從窖池A跨列運行到窖池F的過程,開動傳動軸22的電機221,通過行走輪23驅動系統(tǒng)工作,行走輪23帶動轉運車2在窖池A所在的縱向地軌5上移動,當移動到離位置B —定距離后,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轉速,即把轉運車2的移動速度降到一定值,再逐漸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的轉速直到四個行走輪23接近隨動轉盤的中心位置時關閉傳動軸22的電機221,即當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23正好到達在左起第一行窖池(圖8所示的窖池B)四周的四只隨動換向盤63上(換向工位)時,再通過推動轉向操作桿283帶動隨動換向機構6,使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23在隨動換向盤63上垂直轉向90°,這時行走輪23會借助其與隨動轉向盤63的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導軌的推動力帶動隨動轉向盤63 —起以圖9所示的A點為圓心做順時針方向轉動90°,最終H型行走輪23的由圖9所示的B所在的位置和B點的形態(tài)轉到圖9所示的C所在的位置和C點的形態(tài),實現(xiàn)了行走輪2390°的輕巧轉向,再啟動傳動軸22的電機221使轉運車2能沿著窖池的橫向地軌4移動,當移動到離窖池E —定距離后,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轉速,即把料車的移動速度降到一定值后,再逐漸降低傳動軸22的電機221的轉速直到四個行走輪23接近隨動轉向盤63的中心位置時關閉傳動軸22的電機221,即當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23正好到達在左起第一行窖池(圖8所示的窖池E)四周的四只隨動換向盤63上(換向工位)時,再通過推動轉向操作桿283帶動隨動換向機構6轉動90°,這時行走輪23會借助其與隨動轉向盤63的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導軌的推動力帶動隨動轉向盤63 —起以圖9所示的A點為圓心沿圖9所示的順時針方向轉動90°,最終H型行走輪23的由圖9所示的B所在的位置和B點的形態(tài)轉到圖9所示的C所在的位置和C點的形態(tài),實現(xiàn)了行走輪2390°的輕巧轉向,此時,再啟動傳動軸22的電機221使轉運車2再沿窖池E兩側的縱向地軌5向右移動,直至轉運車2運行到圖8所示的E窖池以右的任何一個欲出窖的窖池I的正上方,從而進行此列窖池酒醅的出窖操作,通過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在驅動系統(tǒng)的驅動下,出窖轉運車2通過在地軌上的兩次垂直轉向可以實現(xiàn)轉列操作.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為:換向盤63的上表面固定五只導軌塊,以上表面成正方形的第二導軌塊65為中心點,并以其四個立面為基準將其余四只第一導軌塊64成十字形固定于其周圍,但為使H型的行走輪23順利通過十字中心點,在固定這四只第一導軌塊64時須與位于中心點的第二導軌塊65離開一定距離,此外,每只換向盤63在工作時須保證十字導軌中的一條的中心線與縱向導軌的中心線一致,而另一條十字導軌的中心線垂直縱向導5且與橫向導軌4的中心線一致,該措施是為了保證轉運車2在需要傳動時能無側滑地沿縱向地軌方向停留在換向盤63上,行走輪23停止時的重心在換向盤63上的投影點不必與換向盤63的中心重合,此時推動轉向操作桿283使平行四邊形鉸鏈傳動機構轉動90°,這時行走輪23會借助其與換向盤63的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導軌的推動力帶動換向盤63 —起順時針方向轉動90°,最終H型行走輪23和換向盤上的十字導軌一起實現(xiàn)了 90°的輕巧傳動,保證了轉運車2能順利地通過十字中心并駛入與原縱向地軌相垂直的橫向地軌4 ;開動傳動軸22的電機221驅動轉運車2到窖池的上方,此時,關閉傳動軸電機,取料裝置開始工作,當轉運車2的料斗3裝滿酒醅后,取料裝置停止工作,再開動傳動軸電機,驅動行走輪23帶動轉運車2沿縱向地軌5由右向左移動,當移動到離轉向位置一定距離后,降低傳動軸電機轉速,即把轉運車2的移動速度降到一定值后,然后當轉運車2接近兩行橫向地軌4時,再逐漸降低傳動軸電機的轉速直到行走輪23接近換向盤63的中心位置時關閉傳動軸電機,即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正好到達在左起第一行右起第一列窖池I (圖7所示的B位置)四周的四只換向盤63上時,再通過推動轉向操作桿283帶動換向,使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在換向盤63上垂直傳動90°后,再啟動傳動軸電機使轉運車能沿著窖池I (圖7所示的B位置)兩側的橫向地軌4移動,當移動到離窖池I (圖7所示的C位置)一定距離后,降低傳動軸電機轉速,即把轉運車2的移動速度降到一定值后,再逐漸降低傳動軸電機的轉速直到四個行走輪接近換向盤63的中心位置時關閉傳動軸電機,即當轉運車2的四個行走輪正好到達在左起第一行窖池I (圖7所示的C位置)四周的四只換向盤63上時,再通過推動轉向操作桿283使平行四邊形鉸鏈傳動機構轉動90°,這時行走輪23會借助其與換向盤63的摩擦力和其凸緣對十字導軌的推動力帶動換向盤63 —起以換向盤的中心點為圓心順時針方向轉動90°,最終H型行走輪23實現(xiàn)了 90°輕巧傳動。此時,再啟動傳動軸電機使轉運車2再沿窖池I (圖7所示的C位置)兩側的縱向地軌5向左移動,直至轉運車2運行到位置D (圖7所示),并通過位置D進入下道工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包括:轉運車、橫向地軌、縱向地軌、隨動換向機構、轉向驅動裝置; 所述橫向導軌和縱向導軌安裝在窖池的側面,所述隨動換向機構設置在所述橫向導軌和縱向導軌的交接處,所述轉運車安裝在窯池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運車包括車身、傳動裝置、第一支撐軸、第二支撐軸、第三支撐軸、第四支撐軸、行走輪、料斗; 所述行走輪安裝在所述轉運車的下方,所述料斗設置在所述轉運車上方的一側,所述傳動裝置設置在所述車身的一側,所述第一支撐軸、第二支撐軸、第三支撐軸和第四支撐軸設置在所述行走輪的上方。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驅動裝置由轉向操作桿、第一連架桿、第二連架桿、第三連架桿、第四連架桿、第五連架桿、第六連架桿及連接各連架桿所用的連桿組成; 所述轉向操作桿連接所述第二支撐軸,所述第一連架桿的一端連接所述轉向操作桿,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軸固接,所述第二連架桿和第三連架桿固接在所述第三支撐軸上,所述第四連架桿和第五連架桿固接在所述第四支撐軸上,所述第六連架桿固接在所述第一支撐軸上,所述第一連架桿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二連架桿,所述第三連架桿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四連架桿,所述第五連架桿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六連架桿,所述各連架桿用連桿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還包括:傳動軸、電機、第一圓錐齒輪、第二圓錐齒輪、第三圓錐齒輪、第四圓錐齒輪、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固定在所述傳動軸上,所述電機連接所述傳動軸,所述第二圓錐齒輪連接所述第一圓錐齒輪,所述第三圓錐齒輪連接所述第四圓錐齒輪,所述第一鏈輪連接所述第四圓錐齒輪,所述第二鏈輪連接所述第一鏈輪。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圓錐齒輪通過動力傳輸軸連接第一鏈輪。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鏈輪通過鏈條連接第二鏈輪。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 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隨動換向機構還包括:底座、換向盤立軸、隨動換向盤、第一導軌塊、第二導軌塊、推力球軸承、向心球軸承、換向盤立軸套筒、套筒; 所述底座通過水泥固定在地下,所述換向盤上面設置所述四支第一導軌塊和一支第二導軌塊,所述套筒和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向心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換向盤立軸套筒的兩端,所述推力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換向盤立軸套筒頂端的上方。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隨動換向盤的上表面固定五只導軌塊,以第二導軌塊為中心點,以其四個立面為基準將其余四只導軌塊成十字形固定于其周圍,在固定四只導軌塊時須與位于中心點的第二導軌塊離開距離。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運車行走輪為H型 設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能在垂直相交地軌上直行并轉向的轉運裝置,包括轉運車、車身、行走輪、第一支撐軸、傳動裝置、第二支撐軸、第三支撐軸、第四支撐軸、窖池、料斗、橫向地軌、縱向地軌、隨動換向機構和轉向驅動裝置,轉向驅動裝置包含轉向操作桿、第一連架桿、第二連架桿、第三連架桿、第四連架桿、第五連架桿、第六連架桿等;通過轉向操作桿驅動轉向驅動裝置從而帶動行走輪的轉向,進而使得隨動換向機構的隨動換向盤轉動,完成了行走輪的直角轉彎,為轉運車的使用提供了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較好的解決了現(xiàn)有轉運車的換向器存在的操作復雜,使用成本高的問題,此外,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有著很好的實際應用價值。
文檔編號B65G47/64GK103159023SQ20131011634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7日
發(fā)明者王國柱, 唐心強, 李新約, 喬新建, 牛家棒, 劉錦, 田景, 左風華 申請人:普瑞特機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