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托 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堆垛及包裝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托盤。
背景技術:
托盤也稱棧板,在倉儲和物流行業的應用十分廣泛,關于托盤的概念和用途可參見發明專利授權公告號CN102009774B (該專利由本申請人提出)的說明書第0002欄。相對于中國專利號ZL02219820. 3 (改良結構的人造墊木)、ZL02219821. 0 (結構改進的人造墊木)、ZL02219822. 9 (結構改良的人造墊木)、ZL200420109212. 5 (包裝棧板)和授權公告號CN2887765Y (包裝棧板)而言,CN102009774B客觀上具有其說明書的技術效果欄中所述的技術效果(具體參見說明書第0017欄)。然而,鑒于前述CN102009774B存在有缺憾,因此由授權公告號CN202320994U推薦的“托盤”(由本申請人提出的專利申請)作了彌補,具體可參見該CN202320994U的說明書第I至第3頁第3段。然而,CN202320994U雖然具有能夠滿足鏟車的鏟臂插入第一鏟臂插槽或第二鏟臂插槽的靈活選擇要求,并且具有減輕工人裝卸的勞動強度和提高貨物的轉移效率的技術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以下欠缺一是由于第一、第二鏟臂插槽的橫截面形狀均表現為n形(在處于由鏟車的鏟臂插入第一鏟臂插槽或第二鏟臂插槽的狀態下),也就是說第一、第二鏟臂插槽是敞口的,因此在堆垛狀態下,當鏟車的鏟臂從位于上部的托盤的鏟臂插槽插入時,存在對堆垛于下部的托盤上的貨物產生影響之虞,例如當鏟車的鏟臂觸及堆垛于下部的托盤上的貨物時及有可能損及貨物;二是由于在鏟臂托起載有貨物的托盤時穩定性難以保障,因此只能靠放緩鏟車的行進速度予以彌補,然而如此處置方式會影響作業效率;三是由于托盤的結構相對復雜,因此導致模具加工難度大。圖4所示是本申請人所見到的即在本申請提出之前的物流行業應用的一種托盤,包括托盤本體1,在該托盤本體I彼此對應的兩側各構成有相互貫通的一對用于供鏟車的鏟臂插入的鏟臂插入腔la。這種結構的托盤由于鏟臂插入腔Ia的橫截面形狀呈“口”字形,因此在對處于堆垛狀態下的上部的托盤本體I連同貨物鏟起時,鏟車的鏟臂不會與下部的托盤本體I上的貨物接觸,從而可以避免對下部的托盤本體I上的貨物構成影響。又,由于鏟臂插入腔Ia的橫截面形狀呈“口”字形,因此在鏟臂將托盤本體I連同堆垛在托盤本體I上的貨物處于懸空狀態移動時,穩定性有所改善,鏟車的行進速度可以相應加快,從而提高對貨物的轉運效率。及,整體結構相對簡單而有助于簡化對模具的設計。但是,圖4所示結構的托盤存在以下技術問題其一,由于鏟臂插入腔Ia的腔口部位的強度相對脆弱,并且在使用過程中頻繁與鏟車的鏟臂沖撞和/或摩擦,因此成為了托盤本體I提前損壞乃至提前報廢的突破口。或許是出于增強鏟臂插入腔Ia的腔口部位的強度考慮而藉以保護托盤本體1,因此在鏟臂插入腔Ia的腔口部位并且圍繞腔口的四周構成有一突出于托盤本體I的側表面的臺階狀棧邊lb。但是實際證明該臺階狀棧邊Ib對強度的增加聊勝于無,反而在使用過程中遭到鏟臂的襲擊而產生變形乃至龜裂;其二,由于臺階狀棧邊Ib顯著突起于或稱探出于托盤本體I的側表面,因而在堆垛時容易與相鄰托盤本體I產生刮擦并且對堆垛產生影響,例如使堆垛的貨物之間產生通常不希望出現的分界空隙;其三,由于托盤本體I的結構有失合理,因此整體強度難以保障,影響使用壽命。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經本申請人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人廠區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證明具有顯著優于圖3所示結構的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顯著增強鏟臂插入腔的腔口部位的強度、有利于避免在堆垛時出現與相鄰托盤之間產生干涉影響和有益于提高托盤本體的整體強度的托盤。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托盤,包括吹制獲得的并且由結構相同的第一、第二盤瓣彼此結合為一體而構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托盤本體,在該托盤本體的側部構成有自托盤本體的一側貫通至另一側的并且彼此間隔的一對鏟臂插入腔,特征在于所述的鏟臂插入腔的腔口的腔口表面是與所述托盤本體的側表面平齊的,并且在托盤本體上圍繞所述腔口的四周構成有用于增強腔口部位的強度的增強壁。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盤瓣的表面并且在對應于所述腔口的一側長度方向的位置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齒狀增強凸緣,而在所述第二盤瓣的表面并且在對應于腔口的另一側長度方向的部位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齒狀增強凸緣,第一、第二齒狀增強凸緣彼此對應。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盤瓣的四周側面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突起于第一盤瓣的側表面的第一縱向增強凸緣,而在所述第二盤瓣的四周側面并且在對應于第一縱向增強凸緣的位置構成有數量與第一縱向增強凸緣相等的突起于第二盤瓣的側表面的第二縱向增強凸緣,第一、第二縱向增強凸緣彼此結合為一體。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盤瓣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一對鏟臂插入腔的兩端的位置各構成一對第一大承重凹臺,每一對第一大承重凹臺之間由第一大承重凹臺加強筋連接;在第一盤瓣的兩側并且在彼此對應的位置各以成對配置的方式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第一小承重凹臺,每一對第一小承重凹臺之間由第一小承重凹臺加強筋連接;在第一盤瓣上并且位于第一盤瓣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小承重凹臺,各第二小承重凹臺的兩側延伸有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其中,第一、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關系;在第一盤瓣上并且位于第一盤瓣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輔助加強筋,第一輔助加強筋與所述的第二小承重凹臺相對應,并且與第二小承重凹臺之間形成一隔一的分布關系。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盤瓣的四個角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一齒狀增強凸緣的位置各構成有一第一腔口輔助加強筋。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二盤瓣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一對鏟臂插入腔的兩端的位置各構成一對第二大承重凹臺,每一對第二大承重凹臺之間由第二大承重凹臺加強筋連接;在第二盤瓣的兩側并且在彼此對應的位置各以成對配置的方式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第三小承重凹臺,每一對第三小承重凹臺之間由第三小承重凹臺加強筋連接;在第二盤瓣上并且位于第二盤瓣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四小承重凹臺,各第四小承重凹臺的兩側延伸有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其中,第三、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關系;在第二盤瓣上并且位于第二盤瓣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輔助加強筋,第二輔助加強筋與所述的第四小承重凹臺相對應,并且與第四小承重凹臺之間形成一隔一的分布關系。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二盤瓣的四個角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二齒狀增強凸緣的位置各構成有一第二腔口輔助加強筋。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盤瓣上構成有一個或復數個第一標簽設置凹腔;而在所述的第二盤瓣上構成有一個或復數個第二標簽設置凹腔。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盤瓣的表面構成有第一防滑突緣;而在所述的第二盤瓣的表面構成有第二防滑突緣。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緣和第二防滑突緣為條狀、浮點狀或者條狀與浮點狀相結合的防滑突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在鏟臂插入腔的腔口的位置并且圍繞腔口的四周構成有增強壁,因而可以顯著提高腔口部位的強度,延長托盤本體的使用壽命;由于將鏟臂插入腔的腔口的腔口表面與托盤本體的側表面形成平齊,因而在堆垛時不會出現與相鄰的托盤本體之間產生干涉影響,并且保障堆垛貨物的齊整效果;由于增強壁的設置,從而使托盤本體的整體強度得到可靠保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圖1所示的構成托盤本體的第一盤瓣的整體結構圖。圖3圖1所示的構成托盤本體的第二盤瓣整體結構圖。圖4為已有技術中的托盤本體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疇。敬請參見圖1和圖2,給出了由第一盤瓣11和第二盤瓣12彼此結合在一體而構成為矩形體的一托盤本體1,具體是利用中空塑料制品成型機并且利用吹脹成型(也稱吹制成型)工藝而獲得的,托盤本體I的材料優選而非限于地使用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英文縮寫為HMWHDPE)。申請人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示意的托盤本體I的形狀為正方體,但并不排斥長方體,也就是說托盤本體I的幾何形狀可根據使用要求在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合理選擇。由圖所示,在托盤本體I的側部(即對應兩側的側部)構成有自托盤本體I的一側貫通至另一側的并且彼此間隔的一對鏟臂插入腔13 (具體可由圖2示意),這里所稱的鏟臂的概念是指鏟車的鏟臂(也稱鏟齒)。[0027]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前述的鏟臂插入腔13的腔口 131的腔口表面1311與托盤本體I的側表面保持平齊,即與第一、第二盤瓣11、12的側壁表面處于同一平面上,如此結構在堆垛貨物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與相鄰托盤本體I之間的干涉情形。為了使腔口 131的部位體現極致的強度,本實用新型方案在圍繞腔口 131的四周(上下左右)構成有增強壁14,由圖所示,增強壁14位于鏟臂插入腔13內。在前述的第一盤瓣11的表面并且在對應于腔口 13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圖示的上偵D的部位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齒狀凸緣111,當鏟車的鏟臂插入鏟臂插入腔13并且使托盤本體I連同堆垛在托盤本體I上的貨物托起時,藉由該一組第一齒狀凸緣111保障腔口 131部位的承重強度,避免出現變形乃至撕裂現象。在前述的第二盤瓣12的表面并且在對應于腔口 131的長度方向的另一側(圖示的下側)的部位同樣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齒狀凸緣121,第二齒狀凸緣121的作用如同中對第一齒狀凸緣111的描述,并且第一、第二齒狀凸緣111、121彼此對應。在第一盤瓣11的四周側面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突起于第一盤瓣11的側表面的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而在第二盤瓣12的的四周側面并且在對應于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的位置構成有數量與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相等、形狀相同的突起于第二盤瓣12的側表面的第二縱向增強凸緣122,第一、第二縱向增強凸緣112、122被結合為一體,具體是由吹制成型工藝保障。在前述的第一盤瓣11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一對鏟臂插入腔13 (圖2示的)長度方向的兩端的位置各構成有一對第一大承重凹臺113,每一對第一大承重凹臺113之間通過第一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131連接;在第一盤瓣11的兩側即圖2所示位置狀態的左側和右側并且在彼此對應的位置各以配成對(一對為兩個)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小承重凹臺114,每一對第一小承重凹臺114之間由第一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41連接;在第一盤瓣11上并且位于第一盤瓣11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小承重凹臺115,各第二小承重凹臺115的兩側以對稱方式并且朝著第一盤瓣11的邊緣方向延伸有一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51,其中,第一、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41、1151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關系;又,在第一盤瓣11上并且位于第一盤瓣11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輔助加強筋116,第一輔助加強筋116與前述的第二小承重凹臺115相對應,并且與第二小承重凹臺115之間形成一隔一的分布關系。此外,在第一盤瓣11的四個角部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一組第一齒狀增強凸緣111的位置各構成有一第一腔口輔助加強筋117,由圖2所示,第一腔口輔助加強筋117位于第一齒狀增強凸緣111與第一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131之間。 敬請參見圖3,在前述的第二盤瓣12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一對鏟臂插入腔13長度方向的兩端的位置各構成有一對第二大承重凹臺123,每一對第二大承重凹臺123之間通過第二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231連接;在第二盤瓣12的兩側即圖3所示位置狀態的左側和右側并且在彼此對應的位置各以配成對(一對為兩個)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三小承重凹臺124,每一對第三小承重凹臺124之間由第三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41連接;在第二盤瓣12上并且位于第二盤瓣12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四小承重凹臺125,各第四小承重凹臺125的兩側以對稱方式并且朝著第二盤瓣12的邊緣方向延伸有一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51,其中,第三、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41、1251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關系;又,在第二盤瓣12上并且位于第二盤瓣12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輔助加強筋126,第二輔助加強筋126與前述的第四小承重凹臺125相對應,并且與第四小承重凹臺125之間形成一隔一的分布關系。此外,在第二盤瓣12的四個角部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一組第二齒狀增強凸緣121的位置各構成有一第二腔口輔助加強筋127,由圖3所示,第二腔口輔助加強筋127位于第二齒狀增強凸緣121與第二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231之間。構成于第一盤瓣11上的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第一大承重凹臺113、第一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131、第一、第二小承重凹臺114、115、第一、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41、1151、第一輔助加強筋16和第一腔口輔助加強筋117是與構成于第二盤瓣12上的第二縱向增強凸緣122、第二大承重凹臺123、第二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231、第三、第四小承重凹臺124、125、第三、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41、1251、第二輔助加強筋126和第二腔口輔助加強筋127—一對應的。并且第一、第二大承重凹臺113、123彼此結合為一體;第一、第三小承重凹臺114、124彼此結合為一體;第二、第四小承重凹臺115、125彼此結合為一體。請見圖2和圖3,在圖2中示出了位于第一盤瓣11的四個角部的第一標簽設置凹腔118,并且在第一盤瓣11的表面構成有第一防滑突緣119。在圖3中示出了位于第二盤瓣12的四個角部的第二標簽設置凹腔128,并且在第二盤瓣12的表面構成有第二防滑突緣129。第一、第二防滑突緣128、129均既可以是條狀,也可以是浮點狀,還可以是條狀與浮點狀的組合,再可以是其它類似的形狀。由于鏟車的鏟車臂對托盤本體I搬運屬于公知技術,因此申請人不再贅述。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巧妙地克服了已有技術中的不足,完成了發明任務并且印證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所述的技術效果,因此不失為是一個極致的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1.一種托盤,包括吹制獲得的并且由結構相同的第一、第二盤瓣(11、12)彼此結合為一體而構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托盤本體(I),在該托盤本體(I)的側部構成有自托盤本體(I)的一側貫通至另一側的并且彼此間隔的一對鏟臂插入腔(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鏟臂插入腔(13)的腔口(131)的腔口表面(1311)是與所述托盤本體⑴的側表面平齊的,并且在托盤本體(I)上圍繞所述腔口(131)的四周構成有用于增強腔口(131)部位的強度的增強壁(1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盤瓣(11)的表面并且在對應于所述腔口(131)的一側長度方向的位置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齒狀增強凸緣(111),而在所述第二盤瓣(12)的表面并且在對應于腔口(131)的另一側長度方向的部位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齒狀增強凸緣(121),第一、第二齒狀增強凸緣(111、121)彼此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盤瓣(11)的四周側面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突起于第一盤瓣(11)的側表面的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而在所述第二盤瓣(12)的四周側面并且在對應于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的位置構成有數量與第一縱向增強凸緣(112)相等的突起于第二盤瓣(12)的側表面的第二縱向增強凸緣(122),第一、第二縱向增強凸緣(112、122)彼此結合為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盤瓣(11)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一對鏟臂插入腔(13)的兩端的位置各構成一對第一大承重凹臺(113),每一對第一大承重凹臺(113)之間由第一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131)連接;在第一盤瓣(11)的兩側并且在彼此對應的位置各以成對配置的方式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第一小承重凹臺(114),每一對第一小承重凹臺(114)之間由第一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41)連接;在第一盤瓣(11)上并且位于第一盤瓣(11)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小承重凹臺(115),各第二小承重凹臺(115)的兩側延伸有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51),其中,第一、第二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141、1151)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關系;在第一盤瓣(11)上并且位于第一盤瓣(11)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一輔助加強筋(116),第一輔助加強筋(116)與所述的第二小承重凹臺(115)相對應,并且與第二小承重凹臺(115)之間形成一隔一的分布關系。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盤瓣(11)的四個角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一齒狀增強凸緣(111)的位置各構成有一第一腔口輔助加強筋(117)。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盤瓣(12)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一對鏟臂插入腔(13)的兩端的位置各構成一對第二大承重凹臺(123),每一對第二大承重凹臺(123)之間由第二大承重凹臺加強筋(1231)連接;在第二盤瓣(12)的兩側并且在彼此對應的位置各以成對配置的方式以間隔狀態構成有第三小承重凹臺(124),每一對第三小承重凹臺(124)之間由第三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41)連接;在第二盤瓣(12)上并且位于第二盤瓣(12)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四小承重凹臺(125),各第四小承重凹臺(125)的兩側延伸有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51),其中,第三、第四小承重凹臺加強筋(1241,1251)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關系;在第二盤瓣(12)上并且位于第二盤瓣(12)的中部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一組第二輔助加強筋(126),第二輔助加強筋(126)與所述的第四小承重凹臺(125)相對應,并且與第四小承重凹臺(125)之間形成一隔一的分布關系。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盤瓣(12)的四個角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二齒狀增強凸緣(121)的位置各構成有一第二腔口輔助加強筋(127)。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盤瓣(11)上構成有一個或復數個第一標簽設置凹腔(118);而在所述的第二盤瓣(12)上構成有一個或復數個第二標簽設置凹腔(128)。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盤瓣(11)的表面構成有第一防滑突緣(119);而在所述的第二盤瓣(12)的表面構成有第二防滑突緣(129)。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緣(119)和第二防滑突緣(129)為條狀、浮點狀或者條狀與浮點狀相結合的防滑突緣。
專利摘要一種托盤,屬于堆垛及包裝物技術領域。包括吹制獲得的并且由結構相同的第一、第二盤瓣彼此結合為一體而構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托盤本體,在該托盤本體的側部構成有自托盤本體的一側貫通至另一側的并且彼此間隔的一對鏟臂插入腔,特征在于所述的鏟臂插入腔的腔口的腔口表面是與所述托盤本體的側表面平齊的,并且在托盤本體上圍繞所述腔口的四周構成有用于增強腔口部位的強度的增強壁。優點顯著提高腔口部位的強度,延長托盤本體的使用壽命;在堆垛時不會出現與相鄰的托盤本體之間產生干涉影響,并且保障堆垛貨物的齊整效果;由于增強壁的設置,從而使托盤本體的整體強度得到可靠保障。
文檔編號B65D19/32GK202863913SQ2012205057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9日
發明者邱建成, 張禮華, 肖志林, 朱敏 申請人: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