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運輸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
背景技術:
現有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驅動裝置常采用如下兩種布置方式1)雙出軸電機連接直交軸減速機,制動裝置布置在電機軸另一端,如圖I所示;2)電機連接平行軸減速機,制動裝置布置在減速機輸出軸上,如圖2所示。上述兩種布置方式均常采用單驅動形式,這種驅動形式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單機驅動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大運量、長距離下運帶式輸送機對大功率驅動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下運帶式輸送機用單驅動裝置驅動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大功率驅動要求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大幅度增加驅動能力同時保證安全制動的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包括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電機、液壓調速制動裝置和輔助機械制動器,所述雙驅動單元沿著下運帶式輸送機寬度方向以輸送帶為中心對稱布置;所述電機輸出軸與所述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主動軸一端連接,所述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主動軸另一端與所述液壓調速制動裝置的制動軸連接,所述輔助機械制動器設置在所述電機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之間,所述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的輸出軸與所述下運帶式輸送機的驅動滾筒連接。本實用新型的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驅動單元,由于采用了雙驅動單元,使得驅動功率增加了一倍,制動裝置提供的制動力矩也增大了一倍。同時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雙驅動單元是完全對稱布置,使得結構更為緊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驅動能力和制動能力,從而安全可靠地保證了下運帶式輸送機輸送能力的提高。
圖I是現有技術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驅動裝置的一種布置方式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驅動裝置的另一種布置方式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包括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4和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12、電機I和電極9、液壓調速制動裝置6和液壓調速制動裝置14、以及輔助機械制動器3和輔助機械制動器11。其中,兩個驅動單元沿著下運帶式輸送機8寬度方向以輸送帶為中心對稱布置;電機I的輸出軸通過聯軸節2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4主動軸一端連接,電機9的輸出軸通過聯軸節10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12主動軸一端連接,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4主動軸另一端通過聯軸節5與液壓調速制動裝置6的制動軸連接,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12主動軸另一端通過聯軸節13與液壓調速制動裝置14的制動軸連接,輔助機械制動器3設置在電機I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4之間,輔助機械制動器11設置在電機9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12之間,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4輸出軸通過聯軸節7與下運帶式輸送機8的驅動滾筒連接,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12的輸出軸通過聯軸節15與下運帶式輸送機8的驅動滾筒連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有2臺電機驅動,使驅動單元的驅動能力提升了一倍;雙驅動單元有2臺液壓調速制動裝置和2臺輔助機械制動器,因此在下運帶式輸送機制動時制動力矩增大了一倍;驅動能力的提升和制動力矩的增大,安全可靠地保證了下運帶式輸送機輸送能力的大幅提高。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 一種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包括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電機、液壓調速制動裝置和輔助機械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驅動單元沿著下運帶式輸送機寬度方向以輸送帶為中心對稱布置;所述電機輸出軸與所述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主動軸一端連接,所述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主動軸另一端與所述液壓調速制動裝置的制動軸連接,所述輔助機械制動器設置在所述電機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之間,所述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的輸出軸與所述下運帶式輸送機的驅動滾筒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下運帶式輸送機用雙驅動單元,屬于起重運輸機械技術領域。所述雙驅動單元包括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電機、液壓調速制動裝置和輔助機械制動器,雙驅動單元沿著下運帶式輸送機寬度方向以輸送帶為中心對稱布置;電機輸出軸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主動軸一端連接,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主動軸另一端與液壓調速制動裝置的制動軸連接,輔助機械制動器設置在電機與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之間,雙出軸平行軸減速機的輸出軸與下運帶式輸送機的驅動滾筒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雙驅動單元,使得結構更為緊湊,大大提高了驅動能力和制動能力,從而安全可靠地保證了下運帶式輸送機輸送能力的提高。
文檔編號B65G23/30GK202729205SQ20122038113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日
發明者鄒鐵漢, 李勇, 邢蕾 申請人: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