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航空煤油轉注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油轉注車,特別是一種具備一定儲運能力的航空煤油轉注車。
技術背景傳統的鐵路油罐車卸油裝置在輸運介質及過濾能力上存在以下缺陷只能輸運和轉送汽油及柴油;油路系統中僅設有粗濾器,過濾精度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航空煤油轉注車,克服傳統的鐵路油罐車卸油裝置轉送介質單一、過濾精度不夠、作業環境有局限性的缺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航空煤油轉注車,包括汽車底盤、平臺總成、泵油傳動系統、油罐、鶴管總成和油路系統;在汽車底盤上固定連接有平臺總成;油罐由罐體下部的罐座支撐并固定在平臺總成之上,油罐頂部安裝具有呼吸閥的人孔蓋,油罐底部經閥門連有沉淀槽和放沉口 ;在平臺總成上裝有汽車裝油鶴管箱和鐵路卸油鶴管箱,鶴管總成包括鐵路卸油鶴管總成和汽車裝油鶴管總成,鐵路卸油鶴管總成裝在鐵路卸油鶴管箱內,汽車裝油鶴管總成裝在汽車裝油鶴管箱內;泵油傳動系統利用發動機動力,經取力器輸出后通過傳動軸驅動油泵;從鐵路卸油鶴管總成至汽車裝油鶴管總成的油路系統中,包括依次連接有吸油手動閥、粗濾器、真空表、油泵、壓力表、過濾分離器、底部罐裝支路;在吸油手動閥和粗濾器之間的油管上連接至少一個回抽余油支路,回抽余油支路上連接有第一回抽余油手動閥、第二回抽余油手動閥和第一快換接頭;在油泵前后的管段上并聯有一個油泵控制支路,油泵控制支路上連有油泵控制電磁閥;在油泵之后的管路上連接過濾分離器,過濾分離器與至少一個底部罐裝支路連接;在油泵之后的管路上還連接一個回油收放支路至油罐,回油收放支路上連接一個回油閥,油罐的底部連接有一個放油閥。底部罐裝支路包括第一底部罐裝支路和第二底部罐裝支路。第一底部罐裝支路上依次連接有輸油電磁閥、流量計、輸油手動閥門和第二快換接頭,第一底部罐裝支路與第一公路運油車的第三快換接頭連接,第三快換接頭經第一手動閥、第一截止閥與第一公路運油車的油罐底部連接,第二快換接頭連接汽車裝油鶴管總成。第二底部罐裝支路上依次連有底罐電磁閥F4、流量計、底罐手動閥和第四快換接頭A3,第二底部罐裝支路與第二公路運油車的第五快換接頭連接,第五快換接頭A6經第二手動閥、第二截止閥與第二公路運油車的油罐底部連接。所述過濾分離器是精密過濾器或精細過濾器。所述過濾分離器也可以是特精過濾器。所述油泵是滑片泵。所述吸油手動閥為直通球閥,所述第一回抽余油手動閥、第二回抽余油手動閥為陽端球閥,所述輸油電磁閥為防爆電磁閥,底罐電磁閥為防爆電磁閥,所述第一手動閥、第二手動閥、第一截止閥、第二截止閥、輸油手動閥門、回油閥、放油閥為球閥。在油罐一側設置一個汽車裝油鶴管箱和電控箱;在油罐的另一側設置鐵路卸油鶴管箱、工具箱和操縱箱。汽車裝油鶴管箱內除裝有汽車裝油鶴管之外還裝有液壓舉升裝置和吸排油膠管;鐵路卸油鶴管箱內除裝有鐵路卸油鶴管之處還裝有液壓舉升裝置和吸排油膠管;電控箱內裝有操控電腦和靜電接地報警裝置;工具箱內裝有20升(L)扁提桶、陰陽端接頭、變徑接頭;操縱箱內裝有舉升裝置操控手柄和隨車工具。通過駕駛室內翹板開關控制所述取力器,實現取力器的接合或斷開。平臺總成底部設置導靜電拖地膠帶,在汽車底盤的右側配有兩個滅火器,轉注車還配有靜電接地卷盤和地釬。本實用新型與現有傳統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轉注車的油路系統中設置了過濾分離器,使濾油精度大大提升,保證了油品的質量。所以這種轉注車不僅能輸運和轉送汽油及柴油,而且能輸運和轉送航空煤油。此外,本實用新型設有安全保護系統,平臺底部設導靜電拖地膠帶,保證車輛行駛 時與大地有良好的靜電導出通路。油路系統中設置有回油管路。設有導靜電接地卷盤,以形成與地面之間的通路。為防止罐內壓力過高或過低損壞油罐,油罐頂部安裝具有呼吸閥的人孔蓋。呼吸閥是具有呼吸和壓力自動調節雙重功能的安全裝置,供油罐呼吸用,當罐內壓力大于壓力閥開啟壓力時,使壓力板上移開啟,排出罐內氣體;當罐內壓力小于壓力閥開啟壓力時,壓力閥板在彈簧作用下被壓縮,使真空閥板下移開啟,外界氣體進入油罐;當罐內壓力大于真空閥開啟壓力時,真空閥板在彈簧作用下上移關閉。運油車配置的呼吸閥,設定壓力閥的開啟壓力為6kPa,真空閥的開啟壓力為2kPa。在汽車底盤的右側配有兩個滅火器。本實用新型提高了標準化程度,結構緊湊,布置合理,不受各項道路限行規定的限制,可在城市各種主要道路周邊及鐵路、機場附近作業。本實用新型的這種航空煤油轉注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儀表便于觀察、計量精度高、信息化程度高、便于維護,主要用于從鐵路油罐車卸載和運送給其它受油設備加注航空煤油。
應說明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示意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而沒有包括本實用新型的所有可能的實施例。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轉注車外形結構示意圖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轉注車外形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圖3是油路系統的作業流程示意圖。圖4是鶴管發油轉注作業示意圖。圖5是公路油罐車A、B同時裝油作業示意圖。圖6是移動泵站作業示意圖。圖中1_汽車底盤、2-鐵路卸油鶴管箱、2a_鐵路卸油鶴管總成、3-電控箱、4_導靜電拖地膠帶、5-滅火器、6-工具箱、7-油泵、8-汽車裝油鶴管箱、8a-汽車裝油鶴管總成、9-后防護總成、10-過濾分離器、11-油罐、12-平臺總成、13-鐵路油罐車、14-公路油罐車、15-公路油罐車、16-吸排油膠管、18-粗濾器、19-真空表、21-壓力表、22-流量計、26-回油收放支路、27-回抽余油支路、29-油泵控制支路、37a-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b-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8-航空煤油轉注車、F1-F16-閥門、A1-A6-快換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所描述的實施例僅用于圖示說明,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范圍的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如圖I至圖6所示,示例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包括汽車底盤、平臺總成、泵油、泵油傳動系統、油罐、鶴管總成和油路系統等。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轉注車外形結構示意圖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轉注車外形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如附圖I和附圖2所示,在汽車底盤I上固定連接有平臺總成12。油罐11是轉注車的附加貯油容器,其形狀為長方形箱式結構,采用不銹鋼鋼板焊接而成。油罐通過焊接在罐體下部的罐座支撐在平臺總成12上。油罐11的頂部可設有帶呼吸閥的人孔蓋。在平臺總成12上裝有汽車裝油鶴管箱8、電控箱3、鐵路卸油鶴管箱2、工具箱6和操縱箱。汽車裝油鶴管箱8和電控箱3設置在油罐11的一側,鐵路卸油鶴管箱2、工具箱6和操縱箱設置在油罐11的另一側。汽車裝油鶴管箱8內裝有汽車裝油鶴管8a、液壓舉升裝置和吸排油膠管16。鐵路卸油鶴管箱2內裝有鐵路卸油鶴管2a、液壓舉升裝置和吸排油膠管16。電控箱3內裝有操控電腦或監控電腦和靜電接地報警裝置,操控電腦或監控電腦用于監控加油狀態。工具箱6內裝有20升(20L)扁提桶、陰陽端接頭、變徑接頭等工具。操縱箱內裝有舉升裝置操控手柄和隨車工具。鶴管總成包括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和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例如,汽車裝油鶴管箱8在油罐11左側,汽車裝油鶴管箱8內裝兩根DN100輸油管,輸油管兩端分別配有CRJ插入式陽端接頭和陰端接頭。兩輸油管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通過CRJ接頭接長成一根使用。鶴管箱采用方形結構,底部用螺栓緊固在平臺總成12上。泵油傳動系統利用發動機動力,經取力器輸出后通過傳動軸驅動油泵7。取力器通過駕駛室內翹板開關控制,實現取力器的接合或斷開。圖3是油路系統的作業流程示意圖。在圖3中,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F13、F14、F15、F16 為閥門,Al、A2、A3、A4、A5、A6 為快換接頭。從鐵路卸油鶴管總成至汽車裝油鶴管總成的油路系統中,依次連有輸油閥門、粗濾器、真空表、油泵、壓力表、自動控制閥、卸油閥門、過濾分離器和流量計。例如,如圖3所示,從鐵路油罐車卸油鶴管總成2a至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的油路系統中連接有直通球閥Fl、陽端球閥F9、F8、粗濾器18、真空表19、油泵7、自動控制閥F12、壓力表21、過濾分離器10、防爆電磁閥F2、F4、流量計22等。在直通球閥Fl和粗工濾器18之間的油管上連接至少一個回抽余油支路27,回抽余油支路27上連接有第一陽端球閥F8、第二陽端球閥F9和第一快換接頭A2。直通球閥Fl例如用作吸油手動閥。第一陽端球閥F8、第二陽端球閥F9例如用作回抽余油手動閥。在油泵7前后的管段上并聯有一個油泵控制支路29,油泵控制支路29上連有自動控制閥F12,自動控制閥F12是油泵控制電磁閥F12。在油泵7之后的管路上連接一個回油收放支路26至回油罐11,回油收放支路26上連接一個回油閥F10,油罐的底部連接有一個放油閥Fl I。在油泵7之后的管路上連接過濾分離器10,過濾分離器10與至少一個底部罐裝支路連接,底部罐裝支路包括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a和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7b。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a上依次連接有防爆電磁閥F2、流量計22、輸油手動閥門F3和第二快換接頭A4,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a與公路運油車14的第三快換接頭A5連接,第三快換接頭A5經第一手動閥F13、第一截止閥F14與第一公路運油車14的油罐底部連接,第二快換接頭A4連接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防爆電磁閥F2用作輸油電磁閥。 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7b上依次連有防爆電磁閥F4、流量計22、底罐手動閥F7和第四快換接頭A3,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7b與第二公路運油車15的第五快換接頭A6連接,第五快換接頭A6經第二手動閥F15、第二截止閥F16與第二公路運油車15的油罐底部連接。過濾分離器可以選用精密過濾器或精細過濾器,過濾分離器也可以選用特精過濾器。本實用新型在轉注車的油路系統中設置了過濾分離器,不僅能濾除燃料中的各種微小顆粒雜質,而且能有效的濾除燃料中水份、纖維和懸浮物等,因此提高了轉注車的過濾精度,保證了轉注燃油的品質,所以這種轉注車不僅能輸運和轉送汽油及柴油,而且能輸運和轉送航空煤油。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參見圖3和表一,本實用新型可實現以下作業功能表一
作業工藝流程選擇 _
鶴管發油開閥 Fl、關閥F4、F5、F6、F7、F8、F9、F10、FlK
__F2、F3_ F13、F14、F15、F16_
底部灌裝開閥Fl、F2、F4、關閥F3、F7、F8、F9、F10、Fll
F5、F6、F13、F14、F15、
__F16__
回抽余油開閥F9、FlO關閥Fl、F2、F3、F4、F5、F6、F7、F8、
___FlK F13、F14、F15、F16_
移動泵站開閥F4、F7、F8關閥Fl、F2、F3、F5、F6、F9、F10、
__ FlK F13、F14、F15、F16_
說明I-公路油罐車14與公路油罐車15可同時裝油,也可以通過控制相關閥門單獨裝油。2-油泵控制電磁閥F12為自動控制閥。3-閥Fll為放油閥。_參見圖4、圖5,示意地示出了 “鶴管發油”作業工藝示意圖。例如,“鶴管發油”作業工藝包括如下步驟[0048]步驟一、先沿鐵路線順鐵路油罐車方向停靠好轉注車38,然后停靠好公路油罐車14,使轉注車位于鐵路油罐車13和公路運油車14之間;步驟二、利用電控箱3內的操縱手柄把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舉升到適當的高度,然后借助人力把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伸入到鐵路油罐車13的油罐內,利用電控箱3內的操縱手柄把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舉升到適當的高度,然后借助人力把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伸入到公路運油車14的油罐內; 步驟三、啟動發動機,并通過電控箱3打開底盤取力系統的開關;步驟四、通過開關相應的油路控制閥門,進行轉注作業;步驟五、關閉油泵7和油路控制閥門,停止輸油作業。圖5示意地示出了公路油罐車14、公路油罐車15同時裝油作業,采用這種作業方式,既可以實現連續工作,又可以間斷性工作。這種作業工藝例如包括步驟一,先沿鐵路線順鐵路油罐車13方向停靠好轉注車38,然后停靠好公路運油車14,停靠好公路運油車14后再停靠另一輛公路運油車15,步驟二,利用電控箱3內的操縱手柄把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舉升到適當的高度,然后借助人力把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伸入到鐵路油罐車13的油罐內,利用電控箱3內的操縱手柄把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舉升到適當的高度,然后借助人力把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伸入到公路運油車14的油罐內;把隨轉注車配備的輸油膠管16的一端接到轉注車的相應閥門上,另一端伸入到另一輛公路油罐車15的油罐內或接到相應閥門上;步驟三、啟動發動機,并通過電控箱3打開底盤取力系統的開關;步驟四、通過開關相應的油路控制閥門,進行轉注作業;步驟五、關閉油泵7和油路控制閥門,停止輸油作業。圖6示意地示出了 “移動泵站”作業工藝示意圖,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收發油作業時,需將兩臺公路運油車14、15停靠在轉注車左右兩側,分別接好兩側的輸油膠管并打開相應的閥門,這樣就可以實現把油料從另一輛公路運油車15輸向另一輛公路運油車14。在圖6中,公路運油車14和另一輛公路運油車15的其中一方可以是油庫儲罐。這種作業方式相當于是一個移動的輸油泵,其優點是機動性好,操作簡便;缺點是受輸油膠管長度的影響,只能近距離作業。此外,為安全作業,平臺總成12底部安裝了導靜電拖地膠帶4,保證上裝部分與拖地膠帶末端導通阻值不大于5歐姆,從而保證車輛行駛時與大地有良好的靜電導出通路。整車還配有靜電接地卷盤和地釬,可在各項作業時與本地區接地裝置有效連接,形成與地面之間的通路,以保證靜電導入大地。油路系統中設置有回油管路。此外,在汽車底盤的右側配有兩個滅火器。如附圖2所示,轉注車可以配置后防護總成9。為防止罐內壓力過高或過低損壞油罐,油罐頂部安裝帶有呼吸閥的人孔蓋。呼吸閥是具有呼吸和壓力自動調節雙重功能的安全裝置,供油罐呼吸用,當罐內壓力大于壓力閥開啟壓力時,使壓力板上移開啟,排出罐內氣體;當罐內壓力小于壓力閥開啟壓力時,壓力閥板在彈簧作用下被壓縮,使真空閥板下移開啟,外界氣體進入油罐;當罐內壓力大于真空閥開啟壓力時,真空閥板在彈簧作用下上移關閉。運油車配置的呼吸閥,設定壓力閥的開啟壓力為6kPa,真空閥的開啟壓力為2kPa。[0064]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描述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是對本實用 新型范圍的限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所公開的這些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車底盤(I)、平臺總成(12)、泵油傳動系統、油罐(11)、鶴管總成和油路系統, 在汽車底盤(I)上固定連接有平臺總成(12); 油罐(11)由罐體下部的罐座支撐并固定在平臺總成(12)上,油罐頂部安裝具有呼吸閥的人孔蓋,油罐底部經閥門連接有沉淀槽和放沉口 ; 在平臺總成(12)上裝有汽車裝油鶴管箱(8)和鐵路卸油鶴管箱(2),鶴管總成包括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和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裝在鐵路卸油鶴管箱(2)內,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裝在汽車裝油鶴管箱(8)內; 泵油傳動系統利用發動機動力,經取力器輸出后通過傳動軸驅動油泵; 從鐵路卸油鶴管總成(2a)至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的油路系統中,依次連接有吸油手動閥(Fl)、粗濾器(18)、真空表(19)、油泵(7)、壓力表(21)、過濾分離器(10)、底部罐裝支路(37a,37b); 在吸油手動閥(Fl)和粗濾器(18)之間的油管上連接至少一個回抽余油支路(27),回抽余油支路(27)上連接有第一回抽余油手動閥(F8)、第二回抽余油手動閥(F9)和第一快換接頭(A2); 在油泵(7)前后的管段上并聯有一個油泵控制支路(29),油泵控制支路(29)上連有油泵控制電磁閥(Fl 2); 在油泵(7)之后的管路上連接過濾分離器(10),過濾分離器(10)與至少一個底部罐裝支路連接; 在油泵(7)之后的管路上還連接一個回油收放支路(26)至油罐,回油收放支路(26)上連接一個回油閥(FlO),油罐的底部連接有一個放油閥(Fll)。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底部罐裝支路包括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a)和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7b);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a)上依次連接有輸油電磁閥(F2)、流量計(22)、輸油手動閥門(F3)和第二快換接頭(A4),第一底部罐裝支路(37a)與第一公路運油車(14)的第三快換接頭(A5)連接,第三快換接頭(A5)經第一手動閥(F13)、第一截止閥(F14)與第一公路運油車(14)的油罐底部連接,第二快換接頭(A4)連接汽車裝油鶴管總成(8a);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7b)上依次連有底罐電磁閥(F4)、流量計(22)、底罐手動閥(F7)和第四快換接頭(A3),第二底部罐裝支路(37b)與第二公路運油車(15)的第五快換接頭(A6)連接,第五快換接頭(A6)經第二手動閥(F15)、第二截止閥(F16)與第二公路運油車(15)的油罐底部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分離器(10)是精密過濾器或者精細過濾器。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分離器(10)是特精過濾器。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7)是滑片泵。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手動閥(Fl)為直通球閥,所述第一回抽余油手動閥(F8)、第二回抽余油手動閥(F9)為陽端球閥,所述輸油電磁閥(F2)為防爆電磁閥,所述底罐電磁閥(F4)為防爆電磁閥,所述第一手動閥(F13)、第一截止閥(F14)、輸油手動閥門(F3)、底罐手動閥(F7)、回油閥(FlO)、放油閥(Fll)、第二手動閥(F15)、第二截止閥(F16)為球閥。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在油罐(11)一側設置汽車裝油鶴管箱(8)和電控箱(3);在油罐的另一側設置鐵路卸油鶴管箱(2)、工具箱(6)和操縱箱;汽車裝油鶴管箱內還裝有液壓舉升裝置和吸排油膠管;鐵路卸油鶴管箱內還裝有液壓舉升裝置和吸排油膠管(16);電控箱(3)內裝有操控電腦和靜電接地報警裝置;工具箱(6)內裝有20升扁提桶、陰陽端接頭、變徑接頭;操縱箱內裝有舉升裝置操控手柄和隨車工具。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通過駕駛室內翹板開關控制所述取力器,實現取力器的接合或斷開。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航空煤油轉注車,其特征在于平臺總成(12)底部設置導靜電拖地膠帶,在汽車底盤的右側配有兩個滅火器,轉注車還配有靜電接地卷盤和地釬。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航空煤油轉注車,包括汽車底盤、泵油傳動系統、油罐、鶴管總成和油路系統,油罐由罐體下部的罐座支撐并固定上裝平臺之上,油罐頂部安裝具有呼吸閥的人孔蓋,油罐底部經閥門連有沉淀槽和放沉口;鶴管總成包括鐵路卸油鶴管總成、汽車裝油鶴管總成;從鐵路卸油鶴管總成至汽車裝油鶴管總成的油路系統中依次連有快換接頭、輸油閥門、粗濾器、真空表、油泵、壓力表、自動控制閥、卸油閥門、過濾分離器和流量計。本實用新型提高了轉注車的過濾精度,保證了轉注燃油的品質,不僅能輸運和轉注汽油及柴油,而且能輸運和轉注航空煤油。
文檔編號B67D7/04GK202557383SQ20122019994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7日
發明者馬生良, 梁冰寒, 丁建才 申請人:北京三興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