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控自動下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自動下盒裝置。
背景技術:
伴隨著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醫藥市場進ー步擴大,對藥物的需求量也逐漸増大,而傳統的人工紙盒包裝藥物工作效率低,要人工取放紙盒,人工操作方式使得整個產業發展腳步受影響。因此,能自動吸取以及放下盒體的自動下盒裝置應運而生。現有的自動下盒裝置,如專利號為201120183356. 5,授權公告日為2011年12月21日,名稱為ー種晶體擺盒機下盒裝置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該下盒裝置由氣缸、U形架、料盒以及料盒放置板安裝組成,料盒放在U形架內,待料滿后,氣缸推動U形架以及架內的料盒,沿料盒放置板的斜坡下滑,料盒位置下移,推至流水線上,進入下一道エ序。該裝置存 在的不足是需要其他輔助裝置使得料盒位于U形架內,也就是說,對生產線的結構設計有要求,不能實現任意位置的料盒吸取與放下;而且,配套生產線成本高。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的自動下盒裝置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ー種能實現任意位置的料盒的吸取與放下、成本低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本發明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包括支架、動カ輸入機構、轉動移位機構,所述轉動移位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架上的固定輪、與固定輪嚙合的介輪、與介輪嚙合的自轉輪,所述固定輪后方設置有旋轉大盤,所述動カ輸入機構的輸出軸穿過固定輪與旋轉大盤固定連接,所述自轉輪的輪軸穿過旋轉大盤設置,旋轉大盤背面的自轉輪輪軸上裝有吸盤,所述自轉輪及其輪軸內設置有與吸盤相通的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與氣泵連接,所述氣泵與氣體通道的連接管路上設置有控制吸氣與進氣的電磁閥。進ー步,所述固定輪與旋轉大盤之間還設置有過渡盤和旋轉通氣盤,過渡盤和旋轉通氣盤靠接,所述過渡盤與固定輪固定連接,所述旋轉通氣盤與旋轉大盤固定連接,所述固定輪上設置有與氣泵連接的第一氣孔,所述過渡盤正面設置有與第一氣孔相通的第二氣孔,過渡盤的背面設置有與第二氣孔相通的第三氣孔,旋轉通氣盤的正面設置有與第三氣孔對應的圓環氣槽,該圓環氣槽上設置有第四氣孔,旋轉通氣盤的側面設置有與第四氣孔相通的第五氣孔,第五氣孔通過連接氣管與自轉輪以及自轉輪輪軸內的氣體通道連通。進ー步,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板、固接在固定板上端的頂板、固接在固定板下端的底板,固定板一側設置有調節板,所述頂板上裝有調節絲桿,調節絲桿穿過頂板與所述調節板螺紋連接,所述調節板與固定輪固定連接。通過旋轉調節絲桿,在頂板的限位作用下,調節絲桿帶動調節板上下移動,進而帶動固定輪上下移動,這樣就可以調節轉動移位機構的豎向位置。進ー步,所述動カ輸入機構包括電動機、由電動機驅動的主動鏈輪、與主動鏈輪傳動連接的從動鏈輪。優選的,所述的固定輪與三個介輪嚙合,三個介輪分別與各自的自轉輪嚙合;所述旋轉通氣盤的第五氣孔有三個,三個第五氣孔分別與ー自轉輪及其輪軸內的通氣通道對應連接。優選的,所述動カ輸入機構還包括將鏈條壓緊在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上的壓緊輪。壓緊輪的存在,可以穩定動カ輸入。優選的,所述第一氣孔、第二氣孔、第三氣孔分別有三個,所述旋轉通氣盤正面的圓環氣槽有三道,三道圓環氣槽與三個第三氣孔對應設置,三道圓環氣槽上分別設置有第四氣孔,第四氣孔與第五氣孔對應設置。
優選的,所述自轉輪輪軸上裝有兩個吸盤。這樣可以加強對盒體的吸引力。優選的,所述從動鏈輪的輸出軸穿過固定輪與旋轉大盤鍵連接。優選的,所述固定輪與介輪的嚙合比是3:1,所述介輪與自轉輪的嚙合比是1:1。本發明的技術構思是動カ輸入機構帶動旋轉大盤轉動,旋轉大盤帶動自轉輪公轉,由于固定輪、介輪、自轉輪的嚙合關系,自轉輪在公轉的同時還實現了自轉;氣泵與自轉輪及自轉輪輪軸內的氣體通道連接,氣泵與氣體通道之間連接有電磁閥,該電磁閥為三通電磁閥,當三通電磁閥使得氣泵與氣體通道連通時,氣泵吸氣,吸盤內氣壓減小呈現負壓,于是吸盤吸住料盒;當三通電磁閥使得氣體通道與外界相通時,外界氣體灌入已為負壓的吸盤內,于是吸盤內氣壓増大,吸盤放下料盒。由于自轉輪在公轉,若將該自轉輪直接與氣泵連接,氣泵與自轉輪之間的連接氣管會發生擰曲,因此,在固定輪與旋轉大盤之間設置過渡盤和旋轉通氣盤,氣泵與固定輪上的第一氣孔連接,第一氣孔與過渡盤上的第二氣孔相通,過渡盤的第三氣孔與旋轉通氣盤的圓環氣槽對應,圓環氣槽上設置有第四氣孔,旋轉通氣盤側面的第五氣孔通過連接氣管與自轉輪內的氣體通道連通,圓環氣槽的設計是考慮到過渡盤靜止不轉,而旋轉通氣盤在公轉,通過圓環氣槽可以使得過渡盤的第三氣孔與旋轉通氣盤的第四氣孔相通。連接氣管的一端與旋轉通氣盤同步旋轉,另一端與自轉輪同步旋轉,由于旋轉通氣盤和自轉輪的公轉速度相同,因此連接氣管不會發生擰曲。通過固定輪、介輪、自轉輪之間的嚙合比設置,可以使得自轉輪公轉至取盒部位吋,自轉輪恰好自轉至取盒角度;當自轉輪公轉至下盒部位吋,自轉輪恰好自轉至下盒角度。再加上固定輪可在調節絲桿的旋轉作用下升降,所以該氣控下盒裝置能實現任意位置的料盒的吸取與放下;由于料盒的取放無需其他輔助裝置,對生產線的結構設計沒有要求,因此能節約成本。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I)能實現任意位置的料盒的吸取與放下;(2)成本低;
(3)全自動吸料與放料,提高了生產效率。
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轉動移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氣體路徑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過渡盤的正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過渡盤的背面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通氣盤的正面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架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1-支架;11-固定板;12_頂板;13_底板;14_調節板;141_調節板氣孔;15_調節絲桿;21_固定輪;211_第一氣孔;22_介輪;23_自轉輪;24_旋轉大盤;25_吸盤;26_氣體通道;27_過渡盤;271_第二氣孔;272_第三氣孔;28_旋轉通氣盤;281_圓環氣槽;282_第四氣孔;283_第五氣孔;31_從動鏈輪;32_壓緊輪。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說明。 參照圖1-7 :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包括支架I、動カ輸入機構、轉動移位機構,所述轉動移位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架I上的固定輪21、與固定輪21嚙合的介輪22、與介輪22嚙合的自轉輪23,所述固定輪21后方設置有旋轉大盤24,所述動カ輸入機構的輸出軸穿過固定輪21與旋轉大盤24鍵連接,所述自轉輪23的輪軸穿過旋轉大盤24設置,旋轉大盤24背面的自轉輪23輪軸上裝有兩個吸盤25,所述自轉輪23及其輪軸內設置有與吸盤25相通的氣體通道26,該氣體通道26與氣泵連接,所述氣泵與氣體通道26的連接管路上設置有控制吸氣與進氣的電磁閥。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固定輪21與三個介輪22嚙合,三個介輪22分別與各自的自轉輪23嚙合。所述固定輪21與旋轉大盤24之間還設置有過渡盤27和旋轉通氣盤28,過渡盤27和旋轉通氣盤28靠接,所述過渡盤27與固定輪21固定連接,所述旋轉通氣盤28與旋轉大盤24固定連接,所述固定輪21上設置有與氣泵連接的第一氣孔211,所述過渡盤27正面設置有與第一氣孔211相通的第二氣孔271,過渡盤27的背面設置有與第二氣孔271相通的第三氣孔272,旋轉通氣盤28的正面設置有與第三氣孔對應的圓環氣槽281,該圓環氣槽281上設置有第四氣孔282,旋轉通氣盤28的側面設置有與第四氣孔282相通的第五氣孔283,第五氣孔283通過連接氣管與自轉輪23以及自轉輪輪軸內的氣體通道26連通。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孔211、第二氣孔271、第三氣孔272分別有三個,所述旋轉通氣盤28正面的圓環氣槽281有三道,三道圓環氣槽281與三個第三氣孔272對應設置,三道圓環氣槽281上分別設置有第四氣孔282,第四氣孔282與第五氣孔283對應設置,也即第五氣孔283有三個,三個第五氣孔283分別與ー自轉輪23以及自轉輪輪軸內的氣體通道26對應連接。所述支架I包括固定板11、固接在固定板11上端的頂板12、固接在固定板11下端的底板13,固定板11 一側設置有調節板14,所述頂板12上裝有調節絲桿15,調節絲桿15穿過頂板12與所述調節板14螺紋連接,所述調節板14與固定輪11固定連接。通過旋轉調節絲桿15,在頂板12的限位作用下,調節絲桿15帶動調節板14上下移動,進而帶動固定輪11上下移動,這樣就可以調節轉動移位機構的豎向位置。調節板14上還設置有與固定輪上的第一氣孔211相通的調節板氣孔141,氣泵與調節板氣孔141連接,進而與第一氣孔211連接。所述動カ輸入機構包括電動機、由電動機驅動的主動鏈輪、與主動鏈輪傳動連接的從動鏈輪31。所述動カ輸入機構還包括將鏈條壓緊在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31上的壓緊輪32。壓緊輪32的存在,可以穩定動カ輸入。
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輪21與介輪22的嚙合比是3:1,所述介輪22與自轉輪23的嚙合比是1:1。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電動機帶動主動鏈輪旋轉,主動鏈輪帶動從動鏈輪31旋轉,從動鏈輪31帶動旋轉大盤24轉動,旋轉大盤24帶動自轉輪23公轉,由于固定輪21、介輪22、自轉輪23的嚙合關系,自轉輪23在公轉的同時還實現了自轉;氣泵與自轉輪23及自轉輪輪軸內的氣體通道26連接,該氣泵為吸氣氣泵,氣泵與氣體通道26之間連接有電磁閥,該電磁閥為三通電磁閥,當三通電磁閥使得氣泵與氣體通道26連通時,氣泵吸氣,吸盤25內氣壓減小呈現負壓,于是吸盤25吸住料盒;當三通電磁閥使得氣體通道26與外界相通時,外界氣體灌入已為負壓的吸盤25內,于是吸盤25內氣壓増大,吸盤25放下料盒。由于自轉輪23在公轉,若將該自轉輪23直接與氣泵連接,氣泵與自轉輪23之間的連接氣管會發生擰曲,因此,在固定輪21與旋轉大盤24之間設置過渡盤27和旋轉通氣盤28,氣泵與固定輪21上的第一氣孔211連接,第一氣孔211與過渡盤27上的第二氣孔271相通,過渡盤27的第三氣孔272與旋轉通氣盤28的圓環氣槽281對應,圓環氣槽281 上設置有第四氣孔282,旋轉通氣盤28側面的第五氣孔283通過連接氣管與自轉輪23內的氣體通道26連通,圓環氣槽281的設計是考慮到過渡盤27靜止不轉,而旋轉通氣盤28在公轉,通過圓環氣槽281可以使得過渡盤27的第三氣孔272與旋轉通氣盤28的第四氣孔281相通。連接氣管的一端與旋轉通氣盤28同步旋轉,另一端與自轉輪23同步旋轉,由于旋轉通氣盤28和自轉輪23的公轉速度相同,因此連接氣管不會發生擰曲,至于自轉輪23自轉所產生的相對于連接氣管的速度差,可以有相應的接頭連接,該接頭一端與連接氣管連接,另一端與自轉輪23連接,并跟隨自轉輪23自轉。通過固定輪21、介輪22、自轉輪23之間的嚙合比設置,可以使得自轉輪23公轉至取盒部位時,自轉輪23恰好自轉至取盒角度;當自轉輪23公轉至下盒部位時,自轉輪23恰好自轉至下盒角度。再加上固定輪21可在調節絲桿15的旋轉作用下升降,所以該氣控下盒裝置能實現任意位置的料盒的吸取與放下;由于料盒的取放無需其他輔助裝置,對生產線的結構設計沒有要求,因此能節約成本。上述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技術構思實現形式的列舉,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僅限于上述實施例,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可延伸至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構思所能想到的等同技術手段。
權利要求
1.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動カ輸入機構、轉動移位機構,所述轉動移位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架上的固定輪、與固定輪嚙合的介輪、與介輪嚙合的自轉輪,所述固定輪后方設置有旋轉大盤,所述動カ輸入機構的輸出軸穿過固定輪與旋轉大盤固定連接,所述自轉輪的輪軸穿過旋轉大盤設置,旋轉大盤背面的自轉輪輪軸上裝有吸盤,所述自轉輪及其輪軸內設置有與吸盤相通的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與氣泵連接,所述氣泵與氣體通道的連接管路上設置有控制吸氣與進氣的電磁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輪與旋轉大盤之間還設置有過渡盤和旋轉通氣盤,過渡盤和旋轉通氣盤靠接,所述過渡盤與固定輪固定連接,所述旋轉通氣盤與旋轉大盤固定連接,所述固定輪上設置有與氣泵連接的第一氣孔,所述過渡盤正面設置有與第一氣孔相通的第二氣孔,過渡盤的背面設置有與第二氣孔相通的第三氣孔,旋轉通氣盤的正面設置有與第三氣孔對應的圓環氣槽,該圓環氣槽上設置有第四氣孔,旋轉通氣盤的側面設置有與第四氣孔相通的第五氣孔,第五氣孔通過連接氣管與自轉輪以及自轉輪輪軸內的氣體通道連通。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板、固 接在固定板上端的頂板、固接在固定板下端的底板,固定板一側設置有調節板,所述頂板上裝有調節絲桿,調節絲桿穿過頂板與所述調節板螺紋連接,所述調節板與固定輪固定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カ輸入機構包括電動機、由電動機驅動的主云力鏈輪、與主動鏈輪傳動連接的從動鏈輪。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輪與三個介輪嚙合,三個介輪分別與各自的自轉輪嚙合;所述旋轉通氣盤的第五氣孔有三個,三個第五氣孔分別與ー自轉輪及其輪軸內的通氣通道對應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カ輸入機構還包括將鏈條壓緊在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上的壓緊輪。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孔、第二氣孔、第三氣孔分別有三個,所述旋轉通氣盤正面的圓環氣槽有三道,三道圓環氣槽與三個第三氣孔對應設置,三道圓環氣槽上分別設置有第四氣孔,第四氣孔與第五氣孔對應設置。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轉輪輪軸上裝有兩個吸盤。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鏈輪的輸出軸穿過固定輪與旋轉大盤鍵連接。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輪與介輪的嚙合比是3:1,所述介輪與自轉輪的嚙合比是1:1。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控自動下盒裝置,包括支架、動力輸入機構、轉動移位機構,所述轉動移位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架上的固定輪、與固定輪嚙合的介輪、與介輪嚙合的自轉輪,所述固定輪后方設置有旋轉大盤,所述動力輸入機構的輸出軸穿過固定輪與旋轉大盤固定連接,所述自轉輪的輪軸穿過旋轉大盤設置,旋轉大盤背面的自轉輪輪軸上裝有吸盤,所述自轉輪及其輪軸內設置有與吸盤相通的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與氣泵連接,所述氣泵與氣體通道的連接管路上設置有控制吸氣與進氣的電磁閥。本發明一種能實現任意位置的料盒的吸取與放下、成本低的氣控自動下盒裝置。
文檔編號B65G47/91GK102849458SQ2012103563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1日
發明者許震宇, 徐林燕, 寧曉斌, 夏航 申請人:浙江工業大學